內容簡介
該書所收集的多篇論文中,前兩篇和最後一篇是作者比較重視的,也代錶瞭作者的思想和學術水平。《先秦道傢易學發微》一文,要在論證《周易》之哲學化其主體思想屬道傢內容,同時從道傢的角度來建構先秦道傢易學。《道傢老學與周易經傳思想脈絡詮釋》一文,乃對道傢思想在《周易》辯證思維的未顯題化到顯題化,可謂是透過老子道傢而完成的。
作者簡介
陳鼓應,一九三五年生,福建長汀人。颱灣大學哲學係及哲學研究生畢業。曆任颱灣大學哲學係講師、副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柏剋萊校區研究員,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現任颱灣大學哲學係教授、中國文化大學哲學係教授。主編《道傢文化研究》學刊。著有:《悲劇哲學傢尼采》、《尼采新論》、《存在主義》、《莊子哲學》、《老子注釋及評介》、《莊子今注今譯》、《黃帝四經今注今澤》、《老莊新論》、《易傳與道傢思想》、《管子四篇詮釋》及《耶穌畫像》等。
目錄
北京商務印書館增訂版序
道傢易學探究迴顧(代序)
先秦道傢易學發微
道傢與《周易》經傳思想脈絡詮釋
乾坤道傢易詮釋
論《文子·上德》的易傳特色
漢代道傢易學鈎沉
王弼道傢易學詮釋
附錄
一、三玄四典的學脈關係——論三玄思想的內在聯係之一
二、老、莊及《易傳》的重要哲學議題——論三玄思想的內在聯係之二
後記
精彩書摘
《道傢研究書係:道傢易學建構》:
1.漢人謂道傢講“君人南麵之術”,實指老學與黃老學,《莊子》則不當此列。若將儒道對比,黃老要在講君道,儒傢則著重臣道。《易傳》十篇最重要的莫過於<彖傳>和<係辭>,這兩傳在天道論與自然觀的基礎上,仍著意於治世。尤其從<觀>卦、<革>卦、<豐>卦、<兌>卦、<大畜>等卦的<彖>文可以隱然窺見黃老君道思潮的影響;而(係辭>筆下強調聖人之“富有”“大業”、重視“財”、“位”等觀念,亦閤於黃老君道之旨。
2.精氣說齣自稷下黃老道傢,嚮為研究中國哲學史者所熟知。(係辭)引入精氣說,此為黃老學說滲入《易傳》之明證。
3.《易傳》引道傢變易觀以解《易》,(係辭)有一句經常被易學傢引用的名言:“生生之謂易”,這裏的“生生”一詞便是源於黃老之作。所謂“生生之謂易”,就是說變易生化便是《周易》之“易”的涵義。“生生”為動賓結構,上“生”字為創生化育之義,下“生”字指新的生命。“生生”一詞,雖亦見於《莊子》,但從語境意義考察,便可得知“生生”之詞齣自稷下道傢《管子>四篇。(係辭)說:“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這裏以“日新”言“德”,並以德之“生生”精神引入“易”,此說正齣自<內業>、<心術>上,其言日:“日新其德”、“德者道之捨,物得以生生”,可證<係辭>與黃老思想之淵源關係。
4.《易傳》不僅在剛健昂然的精神上與黃老尚陽開闊的風格相一緻,而且這類語詞概念或文句,也屢見於黃老作品中,尤以(係辭>最為顯明。先說後者,如前文例舉以“精氣”釋“鬼神”之狀,以及“日新”與“生生”並舉之詞,乃齣自<內業>、<心術>。再如<係辭>所雲“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比對《黃帝四經·稱》所雲:“知天之始,察地之理,聖人麋論天地之紀”,兩者文字次序小異,而文義相同。帛書《四經》作於戰國早中期,文辭較樸拙,成書於戰國晚期或編定於秦漢間的(係辭),吸收瞭道傢莊子的文風,故而文意愈為豐美。又如《黃帝四經·十大經·本伐》:“旁行不留”,<係辭>引作“旁行而不流”;《黃帝四經·經法·六分》:“物麯成焉”,<係辭>引作“麯成萬物”。有趣的是上麵所引<係辭>各句,均齣於上篇第四章同一段文字中,可證(係辭>作者除瞭熟知稷下黃老代錶作<內業>、<心術>外,還熟續黃老帛書《黃帝四經》。
……
前言/序言
自1994年我齣版《易傳與道傢思想》之後,現在(2002年)又完成《道傢易學建構》一書。前者對《易傳》各傳主要內容,逐篇論證其主體思想屬道傢學派。後者從陰陽學說、道論(如道器說、太極說)以及對待與流行等思想觀念(包括辯證思維方式及動靜觀、變動觀各方麵),重構道傢易學。這兩書為建立道傢易學的姊妹作。它們的問世,連帶破除瞭《周易》經傳專屬儒傢經典的神話,同時也將改寫先秦哲學史以及易學哲學史。
從《易傳與道傢思想》到《道傢易學建構》,兩書的撰寫時間長達十二個年頭。在這跨世紀的日子裏,我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有著不少的變動,但研究課題卻從未間斷。這是我學術生涯中最值得迴憶的一段時日,容我在這裏敘說一下自己的學術研究概況。
1979年,我在白色恐怖時代離開颱灣,旅居美國,經杜維明教授的推薦,到加州大學柏剋萊分校作研究。1984年鞦自美國迴祖國,我在北京大學哲學係講授尼采和老莊等課程。迴想在北大十二年期間,通常每學期隻需任教一二門課,所以大部分時間都可以用在讀書和寫作上,但我運思下筆如蝸牛爬行,十分緩慢,1985年至1987年間,完成<尼采哲學的價值重估>、<尼采哲學與莊子哲學的比較研究>等論文,用我第一本書《悲劇哲學傢尼采》作為書名,將各類文稿匯編成冊(由北京三聯書店齣版,香港商務印書館則以《尼采新論》書名在港颱印行)。1992年,我們創辦《道傢文化研究》學刊,同年我齣版《老莊新論》(上海古籍齣版社印行)。從1973年初颱大哲學係事件爆發,到1992年之後,個人學術生活有瞭一個較大的轉摺,藉用《易經>卦名來形容,我開始由<屯)、<濛>而否極泰來,漸由榖底嚮上爬坡。1990年,我重返北大的課室,講授稷下道傢和馬王堆黃老帛書的課程,1995年齣版《易傳與道傢思想》、《黃帝四經今注今譯》(颱灣商務印書館印行)。
我在1991年春應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陳方正所長之邀,作短期訪問研究。旅港期間,得識青鬆觀香港道教學院院長侯寶垣道長及副院長羅智光先生,承侯院長鼎力支持,如今《道傢文化研究》已編成二十輯。這份刊物匯聚瞭數十位中外學者,使得道文化研究空氣蓬勃起來。這期間獲得香港道教學院校董們的大力相助,我們在北京和廣州前後共開瞭兩次道傢文化國際研討會,使得道文化學術探討呈現齣前所未有的活力。
1997年我重返颱大哲學係任教,又獲凱勝公司董事長黃勝得先生支持.成立三清道傢道教文化基金會,黃董事長每年頒發數十名大陸多所大學研究生助學金,並支持中青年為主的學者從事專著寫作,這項成果由北大湯一介教授和我負責主編,已齣版十餘冊道傢道教學術叢書(上海文藝齣版社)。迴想起來,20世紀末道文化陣營的學術研究,頗有一番非凡的景象。
道傢研究書係:道傢易學建構 編者按: “道傢研究書係”旨在係統梳理和深入探討道傢思想的豐富內涵與曆史演變,為讀者呈現一個更為立體、多元的道傢學術圖景。本捲“道傢易學建構”,聚焦於道傢思想體係中一個至關重要但常被忽視的麵嚮——易學。我們力求通過一係列精選的學術專著,揭示道傢是如何運用、改造並最終建構齣自身獨特的易學理論體係的,以及這一建構過程對中國思想史,特彆是對易學發展所産生的深遠影響。 導論:易學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與道傢的獨特視角 中國哲學之源遠流長,易學無疑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從伏羲氏的八卦,到周文王的《周易》經傳,再到曆代學者對其精義的闡發,易學早已超越瞭單純的占蔔工具,成為中華民族認識世界、理解宇宙運行規律、指導人生實踐的哲學智慧結晶。易學以其“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根本洞見,探討陰陽相濟、剛柔並蓄的辯證法則,揭示天地萬物的生成演變規律,並在人倫社會、政治軍事等諸多領域展現齣其深刻的指導意義。 然而,當我們審視易學的曆史發展脈絡時,不難發現,其研究和闡釋的主流力量,往往集中在儒傢傳統之中。儒傢易學以其嚴謹的道德倫理關懷,將易學的宇宙觀與人生觀緊密結閤,塑造瞭中國古代社會的價值體係和行為規範。但與此同時,另一種同樣古老而深邃的思想資源——道傢,也在以其獨有的方式,與易學進行著深刻的對話與融閤。 道傢思想,以其“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返璞歸真”的核心理念,構建瞭一個與儒傢截然不同的宇宙圖景與人生哲學。道傢強調對事物內在規律的體悟,崇尚順應自然的潮流,追求精神的自由與解脫。在這樣的思想背景下,道傢對於易學的解讀,自然也就呈現齣其獨特的風貌。他們並非簡單地接受和沿襲前人的易學成果,而是從自身的哲學立場齣發,對易學的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和升華,最終形成瞭一套具有道傢鮮明特色的易學體係,即我們本書所要探討的“道傢易學建構”。 本書內容概要: 本書“道傢易學建構”力圖通過係統性的學術研究,深入挖掘和呈現道傢在易學發展中的貢獻與特色。我們將從多個維度展開論述,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理解。 第一部分:道傢思想的本體論基礎與易學的精神內核 本部分將首先梳理道傢最核心的哲學概念,如“道”、“氣”、“陰陽”、“五行”等,並分析這些概念與《周易》中關於宇宙生成、萬物運行的根本原理之間的內在聯係。我們將探討道傢如何將“道”視為宇宙萬物的本源,而“易”的生成演變,正是“道”在具體現象層麵的顯現。 《老子》與《莊子》中的“道”與易變: 深入分析《道德經》和《莊子》中關於“道”的闡釋,特彆是其所強調的“無為”、“自然”、“柔弱勝剛強”等思想,如何契閤易學中關於陰陽消長、剛柔相濟的辯證法則。我們將考察道傢如何通過對“道”的理解,來解讀《易傳》中關於“形而上者謂之道”的哲學旨趣。 陰陽的道傢詮釋: 探討道傢如何超越儒傢對陰陽的倫理化、社會化解讀,而更側重於陰陽作為宇宙基本存在形式的自然屬性。我們將分析道傢如何理解陰陽的相互依存、相互轉化,以及這種理解如何體現在對易卦卦象、爻辭的解讀上。 “氣”的概念與易學之變: 揭示道傢“氣”的概念在易學中的重要性。我們認為,道傢將“氣”視為構成萬物的基本物質,而易學的變化,本質上就是“氣”的聚散、流轉和升降。本書將深入探討這一視角如何豐富我們對易學本體論的理解。 第二部分:道傢對《周易》的解讀與創新 本部分將聚焦於道傢學者對《周易》經文和傳說的具體解讀,分析他們是如何運用道傢特有的哲學範式來闡釋易理,以及在此過程中所進行的創新。 從“易”的象數到“易”的道境: 考察道傢學者如何看待《周易》的象數之學。雖然象數是易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道傢更傾嚮於從象數背後探尋“道”的本體意義,而非停留在技藝層麵。我們將分析道傢學者如何將卦象、爻辭的象徵意義,與道傢對人生、宇宙的哲學思考相結閤。 “易”與道傢養生、修仙思想的融閤: 探討道傢學者如何將易學理論應用於自身的養生、修仙實踐。例如,通過對易卦的體悟來調和體內陰陽之氣,以期達到延年益壽、與道閤真的目的。本書將呈現一些具體的道傢易學著作,如《參同契》等,分析其在這一方麵的成就。 對《周易》重要概念的道傢式闡釋: 選取《周易》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如“乾”、“坤”、“泰”、“否”、“損”、“益”等,深入分析道傢學者是如何運用道傢的哲學語言和思維方式來重新解讀這些概念的,並探討其解讀的獨特性與價值。 第三部分:道傢易學的實踐應用與影響 本部分將考察道傢易學在實踐層麵的應用,以及其對中國思想史,特彆是對其他學術流派産生的潛在影響。 道傢易學在政治、軍事上的運用: 雖然道傢以“無為”著稱,但其思想在古代政治、軍事領域依然有著深刻的影響。我們將探討道傢易學如何為統治者提供“以柔剋剛”、“以退為進”、“順勢而為”等策略,以及其如何與兵傢思想産生交叉。 道傢易學與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關聯: 探討道傢易學對中國古代詩歌、繪畫、音樂等藝術形式的影響。例如,許多文人墨客在創作中融入瞭易學的哲思,而道傢易學特有的“道境”追求,也為藝術創作提供瞭豐富的靈感。 道傢易學在後世的傳承與演變: 考察道傢易學在宋明理學、清代學術等不同曆史時期的發展與演變。我們將關注道傢易學與其他思想流派的對話、融閤與爭鳴,以及其在當代學術研究中的新課題與新視野。 結語: “道傢研究書係:道傢易學建構”的齣版,旨在填補當前學術研究中對道傢易學關注不足的空白,為學界提供一個更為完整和深入的道傢思想研究視角。我們相信,通過對道傢易學建構的係統梳理與深入探討,讀者將能更深刻地理解道傢思想的博大精深,以及易學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的多元發展路徑。本書不僅是對中國古代哲學史的一次重要梳理,更是對中華民族智慧寶庫的一次深度挖掘。我們期待本書能夠激發更多學者和讀者對道傢易學産生興趣,並為相關研究的進一步深化提供有益的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