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该书所收集的多篇论文中,前两篇和最后一篇是作者比较重视的,也代表了作者的思想和学术水平。《先秦道家易学发微》一文,要在论证《周易》之哲学化其主体思想属道家内容,同时从道家的角度来建构先秦道家易学。《道家老学与周易经传思想脉络诠释》一文,乃对道家思想在《周易》辩证思维的未显题化到显题化,可谓是透过老子道家而完成的。
作者简介
陈鼓应,一九三五年生,福建长汀人。台湾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生毕业。历任台湾大学哲学系讲师、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教授。主编《道家文化研究》学刊。著有:《悲剧哲学家尼采》、《尼采新论》、《存在主义》、《庄子哲学》、《老子注释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黄帝四经今注今泽》、《老庄新论》、《易传与道家思想》、《管子四篇诠释》及《耶稣画像》等。
目录
北京商务印书馆增订版序
道家易学探究回顾(代序)
先秦道家易学发微
道家与《周易》经传思想脉络诠释
乾坤道家易诠释
论《文子·上德》的易传特色
汉代道家易学钩沉
王弼道家易学诠释
附录
一、三玄四典的学脉关系——论三玄思想的内在联系之一
二、老、庄及《易传》的重要哲学议题——论三玄思想的内在联系之二
后记
精彩书摘
《道家研究书系:道家易学建构》:
1.汉人谓道家讲“君人南面之术”,实指老学与黄老学,《庄子》则不当此列。若将儒道对比,黄老要在讲君道,儒家则着重臣道。《易传》十篇最重要的莫过于<彖传>和<系辞>,这两传在天道论与自然观的基础上,仍着意于治世。尤其从<观>卦、<革>卦、<丰>卦、<兑>卦、<大畜>等卦的<彖>文可以隐然窥见黄老君道思潮的影响;而(系辞>笔下强调圣人之“富有”“大业”、重视“财”、“位”等观念,亦合于黄老君道之旨。
2.精气说出自稷下黄老道家,向为研究中国哲学史者所熟知。(系辞)引入精气说,此为黄老学说渗入《易传》之明证。
3.《易传》引道家变易观以解《易》,(系辞)有一句经常被易学家引用的名言:“生生之谓易”,这里的“生生”一词便是源于黄老之作。所谓“生生之谓易”,就是说变易生化便是《周易》之“易”的涵义。“生生”为动宾结构,上“生”字为创生化育之义,下“生”字指新的生命。“生生”一词,虽亦见于《庄子》,但从语境意义考察,便可得知“生生”之词出自稷下道家《管子>四篇。(系辞)说:“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这里以“日新”言“德”,并以德之“生生”精神引入“易”,此说正出自<内业>、<心术>上,其言日:“日新其德”、“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可证<系辞>与黄老思想之渊源关系。
4.《易传》不仅在刚健昂然的精神上与黄老尚阳开阔的风格相一致,而且这类语词概念或文句,也屡见于黄老作品中,尤以(系辞>最为显明。先说后者,如前文例举以“精气”释“鬼神”之状,以及“日新”与“生生”并举之词,乃出自<内业>、<心术>。再如<系辞>所云“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比对《黄帝四经·称》所云:“知天之始,察地之理,圣人麋论天地之纪”,两者文字次序小异,而文义相同。帛书《四经》作于战国早中期,文辞较朴拙,成书于战国晚期或编定于秦汉间的(系辞),吸收了道家庄子的文风,故而文意愈为丰美。又如《黄帝四经·十大经·本伐》:“旁行不留”,<系辞>引作“旁行而不流”;《黄帝四经·经法·六分》:“物曲成焉”,<系辞>引作“曲成万物”。有趣的是上面所引<系辞>各句,均出于上篇第四章同一段文字中,可证(系辞>作者除了熟知稷下黄老代表作<内业>、<心术>外,还熟续黄老帛书《黄帝四经》。
……
前言/序言
自1994年我出版《易传与道家思想》之后,现在(2002年)又完成《道家易学建构》一书。前者对《易传》各传主要内容,逐篇论证其主体思想属道家学派。后者从阴阳学说、道论(如道器说、太极说)以及对待与流行等思想观念(包括辩证思维方式及动静观、变动观各方面),重构道家易学。这两书为建立道家易学的姊妹作。它们的问世,连带破除了《周易》经传专属儒家经典的神话,同时也将改写先秦哲学史以及易学哲学史。
从《易传与道家思想》到《道家易学建构》,两书的撰写时间长达十二个年头。在这跨世纪的日子里,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有着不少的变动,但研究课题却从未间断。这是我学术生涯中最值得回忆的一段时日,容我在这里叙说一下自己的学术研究概况。
1979年,我在白色恐怖时代离开台湾,旅居美国,经杜维明教授的推荐,到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作研究。1984年秋自美国回祖国,我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讲授尼采和老庄等课程。回想在北大十二年期间,通常每学期只需任教一二门课,所以大部分时间都可以用在读书和写作上,但我运思下笔如蜗牛爬行,十分缓慢,1985年至1987年间,完成<尼采哲学的价值重估>、<尼采哲学与庄子哲学的比较研究>等论文,用我第一本书《悲剧哲学家尼采》作为书名,将各类文稿汇编成册(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香港商务印书馆则以《尼采新论》书名在港台印行)。1992年,我们创办《道家文化研究》学刊,同年我出版《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印行)。从1973年初台大哲学系事件爆发,到1992年之后,个人学术生活有了一个较大的转折,借用《易经>卦名来形容,我开始由<屯)、<蒙>而否极泰来,渐由谷底向上爬坡。1990年,我重返北大的课室,讲授稷下道家和马王堆黄老帛书的课程,1995年出版《易传与道家思想》、《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
我在1991年春应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陈方正所长之邀,作短期访问研究。旅港期间,得识青松观香港道教学院院长侯宝垣道长及副院长罗智光先生,承侯院长鼎力支持,如今《道家文化研究》已编成二十辑。这份刊物汇聚了数十位中外学者,使得道文化研究空气蓬勃起来。这期间获得香港道教学院校董们的大力相助,我们在北京和广州前后共开了两次道家文化国际研讨会,使得道文化学术探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1997年我重返台大哲学系任教,又获凯胜公司董事长黄胜得先生支持.成立三清道家道教文化基金会,黄董事长每年颁发数十名大陆多所大学研究生助学金,并支持中青年为主的学者从事专著写作,这项成果由北大汤一介教授和我负责主编,已出版十余册道家道教学术丛书(上海文艺出版社)。回想起来,20世纪末道文化阵营的学术研究,颇有一番非凡的景象。
道家研究书系:道家易学建构 编者按: “道家研究书系”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道家思想的丰富内涵与历史演变,为读者呈现一个更为立体、多元的道家学术图景。本卷“道家易学建构”,聚焦于道家思想体系中一个至关重要但常被忽视的面向——易学。我们力求通过一系列精选的学术专著,揭示道家是如何运用、改造并最终建构出自身独特的易学理论体系的,以及这一建构过程对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对易学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导论:易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与道家的独特视角 中国哲学之源远流长,易学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伏羲氏的八卦,到周文王的《周易》经传,再到历代学者对其精义的阐发,易学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占卜工具,成为中华民族认识世界、理解宇宙运行规律、指导人生实践的哲学智慧结晶。易学以其“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根本洞见,探讨阴阳相济、刚柔并蓄的辩证法则,揭示天地万物的生成演变规律,并在人伦社会、政治军事等诸多领域展现出其深刻的指导意义。 然而,当我们审视易学的历史发展脉络时,不难发现,其研究和阐释的主流力量,往往集中在儒家传统之中。儒家易学以其严谨的道德伦理关怀,将易学的宇宙观与人生观紧密结合,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但与此同时,另一种同样古老而深邃的思想资源——道家,也在以其独有的方式,与易学进行着深刻的对话与融合。 道家思想,以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返璞归真”的核心理念,构建了一个与儒家截然不同的宇宙图景与人生哲学。道家强调对事物内在规律的体悟,崇尚顺应自然的潮流,追求精神的自由与解脱。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道家对于易学的解读,自然也就呈现出其独特的风貌。他们并非简单地接受和沿袭前人的易学成果,而是从自身的哲学立场出发,对易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升华,最终形成了一套具有道家鲜明特色的易学体系,即我们本书所要探讨的“道家易学建构”。 本书内容概要: 本书“道家易学建构”力图通过系统性的学术研究,深入挖掘和呈现道家在易学发展中的贡献与特色。我们将从多个维度展开论述,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第一部分:道家思想的本体论基础与易学的精神内核 本部分将首先梳理道家最核心的哲学概念,如“道”、“气”、“阴阳”、“五行”等,并分析这些概念与《周易》中关于宇宙生成、万物运行的根本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将探讨道家如何将“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而“易”的生成演变,正是“道”在具体现象层面的显现。 《老子》与《庄子》中的“道”与易变: 深入分析《道德经》和《庄子》中关于“道”的阐释,特别是其所强调的“无为”、“自然”、“柔弱胜刚强”等思想,如何契合易学中关于阴阳消长、刚柔相济的辩证法则。我们将考察道家如何通过对“道”的理解,来解读《易传》中关于“形而上者谓之道”的哲学旨趣。 阴阳的道家诠释: 探讨道家如何超越儒家对阴阳的伦理化、社会化解读,而更侧重于阴阳作为宇宙基本存在形式的自然属性。我们将分析道家如何理解阴阳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以及这种理解如何体现在对易卦卦象、爻辞的解读上。 “气”的概念与易学之变: 揭示道家“气”的概念在易学中的重要性。我们认为,道家将“气”视为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而易学的变化,本质上就是“气”的聚散、流转和升降。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一视角如何丰富我们对易学本体论的理解。 第二部分:道家对《周易》的解读与创新 本部分将聚焦于道家学者对《周易》经文和传说的具体解读,分析他们是如何运用道家特有的哲学范式来阐释易理,以及在此过程中所进行的创新。 从“易”的象数到“易”的道境: 考察道家学者如何看待《周易》的象数之学。虽然象数是易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道家更倾向于从象数背后探寻“道”的本体意义,而非停留在技艺层面。我们将分析道家学者如何将卦象、爻辞的象征意义,与道家对人生、宇宙的哲学思考相结合。 “易”与道家养生、修仙思想的融合: 探讨道家学者如何将易学理论应用于自身的养生、修仙实践。例如,通过对易卦的体悟来调和体内阴阳之气,以期达到延年益寿、与道合真的目的。本书将呈现一些具体的道家易学著作,如《参同契》等,分析其在这一方面的成就。 对《周易》重要概念的道家式阐释: 选取《周易》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如“乾”、“坤”、“泰”、“否”、“损”、“益”等,深入分析道家学者是如何运用道家的哲学语言和思维方式来重新解读这些概念的,并探讨其解读的独特性与价值。 第三部分:道家易学的实践应用与影响 本部分将考察道家易学在实践层面的应用,以及其对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对其他学术流派产生的潜在影响。 道家易学在政治、军事上的运用: 虽然道家以“无为”著称,但其思想在古代政治、军事领域依然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们将探讨道家易学如何为统治者提供“以柔克刚”、“以退为进”、“顺势而为”等策略,以及其如何与兵家思想产生交叉。 道家易学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关联: 探讨道家易学对中国古代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影响。例如,许多文人墨客在创作中融入了易学的哲思,而道家易学特有的“道境”追求,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道家易学在后世的传承与演变: 考察道家易学在宋明理学、清代学术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与演变。我们将关注道家易学与其他思想流派的对话、融合与争鸣,以及其在当代学术研究中的新课题与新视野。 结语: “道家研究书系:道家易学建构”的出版,旨在填补当前学术研究中对道家易学关注不足的空白,为学界提供一个更为完整和深入的道家思想研究视角。我们相信,通过对道家易学建构的系统梳理与深入探讨,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道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以及易学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多元发展路径。本书不仅是对中国古代哲学史的一次重要梳理,更是对中华民族智慧宝库的一次深度挖掘。我们期待本书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和读者对道家易学产生兴趣,并为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提供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