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二十五年(1845),姚莹在西南各地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着《康輶纪行》一书,旨在“知彼虚实”“徐图制夷”,以“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他说:“莹为此书,盖惜前人之误,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耳”三。该书对英法历史,英俄、英印关系,印度、尼泊尔、锡金入藏交通要道,以及喇嘛教、天主教、回教源流等问题,都有所阐述,尤其注重考察西藏地区情况,揭露英国侵藏野心,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务,以反抗外国侵略。《康輶纪行》一书中具特色、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内容是对西方社会的了解和介绍。
姚莹,清朝着名史学家、文学家。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因以十幸名斋,又自号幸翁。安徽桐城人。从祖姚鼐,为桐城派古文主要创始人。姚莹于嘉庆十二年(1807)中举,次年为进士。此后曾游幕广东,在福建、江苏任州县地方官。鸦片战争爆发时,他正在台湾道任上,与镇将达洪阿协力同心保卫国土。清王朝向英国屈辱议和后,以知州分发四川。咸丰初年,奉旨赴广西赞理军务,先后任广西、湖南按察使。
刘建丽,河北雄县人,大学文化,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长期从事西北少数民族史的教学与科研,尤对代西北吐蕃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专着有《宋代西北吐蕃研究》;《宋代西北民族与文献》;主编《宁代吐蕃史料集》、《甘肃少数民族史》等;参编《中国儒学辞典》、《中国儒学史》等;发表《宋代吐蕃风俗述略》、《北宋对吐蕃的文化政府》、《北宋对吐蕃居地的土地开发》、《宋夏战争中的秦州叶蕃》、《北宋的秦州蕃部与堡寨》、《西夏时期佛教在河西走廊的传播》等40余篇论文。
前言一
自叙一
卷之一一
初至成都一
乍雅两呼图克图缘起一
奉使乍雅八
和卜、陈二明府赠诗九
发成都一〇
新津县一一
邛州一一
百丈一二
名山县、雅州府一二
严道山一四
荣经县一四
大相岭一五
黎头驿一七
飞越岭、化林坪一八
泸定桥一九
大渡河二一
头道水二三
打箭鑪二四
打箭鑪规制二四
揝粑、乌拉二六
蕃人服制二六
赏蕃茶物二七
打箭鑪灾异二八
瑞都护二八
寄濬昌诗二九
出关二九
折多山三〇
提茹、阿娘坝三〇
俄松多、东俄落三一
高日寺、卧龙石三二
八角楼、中渡河三三
给谕呼图克图三三
麻盖三三
西俄洛三四
崇喜土司、咱马拉洞三四
火竹卡三五
梦诗三五
乌拉行三六
火烧坡三六
讯曲济嘉木参三七
赏里塘土司三八
曲济嘉木参求兵三八
夷禀要求三九
谕曲济嘉木参,不从三九
定议回川四〇
发里塘四一
里塘形势四一
至成都四二
节相入奏四二
卷之二四五
从宣太守再使乍雅四五
再发成都四五
魏鹤山手隶四六
余小坡太守四六
黎头驿四九
汤海秋传五〇
锺公言藏事五一
再宿头道水五二
柳杨五二
曲济嘉木参知惧五二
复设天主堂五三
天主教源流三条五三
二次出关六八
过雪山诗六九
易九卦五条六九
逸民七三
东俄洛富庶七四
牛纤七四
易言吉凶悔吝七五
雪弹子水怪七六
蕃俗天葬火葬七六
蕃妇衣饰七七
蕃妇不褌七八
蕃俗兄弟共妇七八
青稞揝粑七九
八角楼诗七九
中渡河换乌拉八〇
鸦礲江八〇
麻格宗八一
虞仲、夷逸放言八一
蕃人毙马不埋八二
程制军八二
王相国轶事八三
曲济嘉木参始慢八四
卷之三八五
进退存亡当不失其正八五
易言吉凶悔吝不同义八六
理藩院查呼图克图源流八七
曲济嘉木参遵赴察木多八八
廓尔喀、披楞三条八九
英、俄二夷构兵九四
第哩巴察即英夷马头九九
中国佛教与西域不同一〇〇
中国翻译佛经一〇〇
明祖崇佛安边一〇一
前後藏事始末一〇二
宗喀巴与释迦本教不同一〇八
明时有号蕃僧世袭一〇九
蕃地气候一一〇
达赖剌麻封号一一〇
吐蕃始末一一一
唐使至吐蕃道里一一四
诸路进藏道里一一六
西藏疆理二条一二四
衆呼图克图一二五
卷之四一二七
蕃人礼佛一二七
剌麻寺楼诗二条一二八
蕃僧服败红衣一二九
梦诗一二九
蕃俗信呼图克图余溺一三〇
读衞藏图识诗一三〇
颜制军西藏诗一三一
马若虚诗一三二
西域乌鸦一三三
古三危一三三
黑水三条一三五
甘肃黑水非禹贡黑水一四〇
禹贡黑水有三一四一
曲济嘉木参啓行一四四
额凹奔松一四五
里塘土司辖地一四五
剌麻雅一四六
明哲保身当衡以义一四七
二郎湾一四七
归安愚者一四八
守其知者无七情一四九
立登三坝一四九
松林口达麻花一五〇
大所塘一五〇
温、李得罪时相非其罪一五一
唐、宋人小説一五一
小巴冲一五二
巴塘一五二
里塘气喘不关药气一五三
巴塘规制一五四
泸水通大渡河一五五
古雍州境兼陕甘青海一五六
河名大夏一五六
五省土司地制一五七
剌麻牧场一五八
巴、里二塘馈呼图克图一五八
巴塘风景一五九
唐玄宗杨妃年岁一五九
狄梁公大人之义一六〇
坡公少年作老诗一六二
宋代弛刑一六三
明臣议抚驭外夷一六四
卷之五一六七
外夷形势当考地图一六七
西域闻见録一六八
外夷讲图书一七〇
巴、里二塘食物一七一
坤舆全图一七二
西藏外部落一七二
小西天、大西天一七六
详考外域风土非资博雅一七七
达赖剌麻掣金瓶一七八
西藏大蕃僧一七九
西藏僧俗官名一八〇
巴塘午日诗一八一
皮船一八二
空子顶二条一八三
莽岭一八四
邦木宁静山一八四
金沙、澜沧二江分川藏界一八五
南墩三条一八六
古树一八七
江卡一八八
西藏戍兵一八八
师生名谊当辨公私一九〇
私恩不可亡受一九二
郭汾阳不肯居朝一九二
蕃尔雅一九三
黎树二〇〇
木兰生地时事考二〇一
五凉二〇三
阿足二〇五
卷之六二〇七
天人一气感应之理二〇七
于、锺二廷尉请托二〇八
张亨甫传二〇九
洛加宗二一一
阿足河即勒楚河二一一
乍雅二一二
乍雅诸河二条二一四
邸抄二一五
理藩院请修剌麻源流册二一六
获青莲教匪二一七
喀拉沙尔屯田二一八
乍雅夷情刁悍二一九
江巴庙碑二二〇
理数因二二〇
州牧二二一
雪山行二二一
昂地、噶噶、王卡二二三
陈提督小传二二三
老龙沟二二四
王卡守乌拉二二四
左贡入藏道里二二五
设备道议二二六
巴贡二二八
火焰、苦弄二山二二八
文昌星可以人神爲之二二九
事物本原於道二三一
包墩、猛卜二三二
猛虎山、小恩达二三三
察木多二条二三三
昂楮、杂楮二河合拉楚河二条二三五
建文帝爲呼图克图二三六
乍雅两呼图克图曲直二三七
拉达克诱森巴犯界二三八
藏委堪布卓尼尔二三九
哲孟雄听披楞通道二三九
卷之七二四一
瓦合山海子二四一
察木多西二十八站二四二
拉里西十六站二四二
类伍齐、洛隆宗诸部二四三
雅鲁藏布江即藏河二四七
金沙江源二四九
黄河源二五三
张禹附王莽诡言天道二五五
子産言天道人道二五六
孔光巧佞二五七
陆喜论吴士不及张、葛二五八
梁琛善读易二五九
韦宗未能觇国二六一
黄教红教之异二六二
姚兴论人才二六三
西藏门户二六四
唐古忒兵近古制二六五
明史乌斯藏之非二六六
剌萨内寺庙二条二六九
谢瞻、颜延之保家二七二
宋孝武帝改官制二七四
前藏歳时蕃戱二条二七五
人类万殊圣人不一其教二八〇
廓尔喀九塔二八一
达赖剌麻顶上云气二八二
大士阁致敬二八三
卷之八二八五
丹臻江错四仓储巴至察二八五
释氏设心亦与孔老相似二八五
象耕二八六
丹臻江错不敢过河二八七
讨罪外藩,当权轻重二八七
蒋作梅爲西藏城隍二八九
丹臻江错诉大呼图狡诈二九〇
録十六年断牌二九〇
前後藏非天竺三条二九一
郑氏注禹贡三危二九五
宗喀巴开教二九六
达赖世派二九七
班禅世派三〇一
大、小诏佛像三〇二
唐公主修布达拉城三〇二
前藏四大寺三〇三
札什伦布三〇四
六辈班禅圆寂三〇六
班禅被掠三〇六
布达拉乃三普陀之一三〇七
观音三十二应身三〇八
萨迦沟红教三〇八
女呼图克图三〇九
冈底斯山、阿耨达池三一〇
天人感应三一一
讯曲济嘉木参三一一
讯丹臻江错三一二
尽物之性三一三
圣人至德无非一诚三一四
无住生心似克己复礼三一四
儒释二教皆从平实处起三一六
四谛解三一七
十二因缘解三一七
学道从浅近处把握三一八
圣人设教在学者自爲三一九
邵蕙西三一九
朱濂甫、陈颂南三二〇
桐城先辈三二〇
蕃存古礼三二一
圆觉即尽性三二二
金刚经言布施三二二
佛智妄识三二三
佛言福德,圣人不言福利三二五
释氏不切於用三二六
唐代三迎佛骨三二七
再讯曲济嘉木参三二八
万寿圣节三二九
仁兼四德三二九
再讯丹臻江错三三〇
察木多雪三三一
丹臻江错呈控达末三三二
三讯曲济嘉木参三三二
秋寺诗三三三
即事诗三三四
博窝马三三四
察木多园蔬三三五
八月杨柳发新枝三三六
苏过三三六
瓷器三三七
太玄经三三九
卷之九三四三
唐书吐蕃传二条三四三
前藏三十一城三四四
通天河三四六
崑仑亘叶尔和阗二条三四六
古书言异域三四九
大人国三五一
康熙上谕异域事三五二
西域富区三五六
西南二天竺三五七
艾儒畧四海説三五八
宣太守集议三六〇
尼莽依、冈底斯二山皆非崑仑三六一
圣祖留心地理三六三
西藏赋言疆域三六八
中外四大水源三七四
西崑仑三七五
巴勒布三七六
易传镫言九卦三七七
流沙即沙漠戈壁三七九
三苗非杀三八一
郑注九州五服三八二
五天竺幅员三八四
安息条支三八六
葱岭三八七
玄奘西域记三八八
法显佛国记三九〇
唐大食国界三九一
华人着外夷地理书三九二
卷之十三九五
痕都斯坦即中印度三九五
莫卧尔即北印度三九六
俄罗斯方域二条三九七
南北都鲁机四〇〇
控噶尔四〇一
程文简论庄四〇二
唐时官给月俸四〇五
伊川坐讲遵祖制四〇六
海岛逸志四〇七
纲目取孙甫唐史论断四〇八
乌台诗案谳辞二条四一〇
蜀孟昶有善政四一四
韩昭好赂被嘲四一六
酌丁成之诗四一七
东坡乌台供状四一七
东坡自解讽刺诗四一九
东坡讽刺不同谤讪四二九
益州名画録四三一
李赞皇五长史写真记四四〇
浣花溪草堂寺四四一
韩拙论画四四二
卷之十一四四五
刍言四四五
吴箕常谈六条四四九
曲济嘉木参不受断牌四五四
何武传赞四五五
与竹虚夜话诗四五六
赵忠简奏对四五六
知县与县令不同四五八
张、胡二忠简奏对四六〇
苏文忠赠太师四六一
丹臻江错缴断牌四六二
宋诸公諡四六三
宋举制科四六四
太学与国子监不同四六六
南宋钱赋烦苛四六七
银贵钱贱四七八
异域産金银四八〇
公使钱四八四
宋孝宗原道辨四八六
李伯微论配享二条四九一
金字牌驿递四九四
卷之十二四九七
州县相验屍格四九七
曲济嘉木参诉藏四九八
昌都河鱼四九九
诸蕃志四九九
商贾説外夷有裨正史五〇一
海国古今异名五〇二
英吉利五一六
四大洲五二五
佛经四洲日中夜半五二六
四洲四主五二七
佛法兴衰五二九
外夷留心中国文字五三一
丹臻江错回巢五三四
陈寿讥蜀不置史五三五
蜀汉诸贤蚤卒五三六
晋时鵞极难得五三七
东坡先生易箦事五三八
郑夹漈诗五三九
岳忠武降乩五四〇
州县提纲五四二
古人不死其亲五四三
三魂七魄五四四
神悟道不贪血食五四五
报川藏五四五
禹贡四载五四六
佛兰西五四八
英吉利幅员不过中国一省五五五
卷之十三五五九
尚书九州十二州五五九
大九州五六二
七始咏五六四
三公五六五
杨升庵説濮、髳五六七
媵有男女之义五六九
神签字当作谶五七一
察木多闻雁五七三
卜卦用钱代蓍五七三
干支五情六情五七四
干支五合六冲五七六
蕃人真金缕衣五七七
理当观其会通五八〇
心经六根六尘五八一
化治皆道家靖室之名五八三
六时五八四
屠羊説辞赏五八五
雪五八六
管子言敬静五八七
管子用心天德五八八
管子言教民五八九
纬书言五藏五九一
世俗贵古贱今五九二
六弢、管子战具寓农器五九三
得家书五九四
金人铭辞五九五
洪范五行传五九六
占梦书五九九
纬书当分真僞六〇一
铁盆拨火诗六〇四
郭翼笔记六〇四
李翀辨佛六〇七
极乐世界在人心六〇八
西方无极乐世界六一〇
魏默深论诸教六一一
诸国教门考六一三
虞文靖鸣鹤余音六一六
文贵沈郁顿挫六二〇
刘改之诗六二一
银印龟纽六二五
马轧椅六二六
齐武帝乐府六二七
杨升庵説诗九条六二九
草堂寺六四六
王阮亭毁邓艾庙六四八
王阳明梦郭璞诗六四九
东坡开杭州西湖二条六五二
卷之十四六五七
左担道六五七
古韵当辨方音六五九
柳下惠六六〇
杨升庵都鄙谈六六二
五岭六六三
蛮妇席帽六六四
岷江即汶江六六五
手势酒令六六六
古人书疏体式六六七
行过江源诗六六八
栖鸦、晓日诗六六九
古韵标准六七〇
昌黎与大颠书六七一
禹生石纽乡六七二
川中传谕使归六七三
云南山水六七四
唐宋人论文二条六八〇
和同六八三
修己安人,守身治人六八四
三大士佑人与鬼神同理六八五
霍集占非回回种六八五
王文成古本大学説二条六九五
朱子学宗孔子六九八
四库书提要駮西人天学七〇二
兵事不外战守七〇七
卷之十五七〇九
一贯忠恕之旨七〇九
伊川师道尊严七一一
古人言恭敬有二义七一二
察木多跳神七一四
岁暮杂咏诗七一五
察木多贪狡七一六
偶成二絶句七一六
慰丁别驾诗七一七
蕃酒鸦头七一七
夜坐诗七一九
月令节气七二〇
七政乱行七二一
回教源流七二二
西域叶尔羌外诸国二条七二八
一腔热血须真七三三
乡原亦不易及七三三
王卡蕃狡诈阻差七三四
示竹虚诗七三五
醉马草七三五
僧齐己诗七三六
笮桥七三七
乌鬼七三八
苏文忠公留题月日七三九
成都观政阁记七三九
庞士元有子七四一
成事不説当观何事七四一
西域物産七四二
西藏双忠七四五
感怀诗七四七
川省批回七四八
释迦剖母脇七四八
湘水二妃七五〇
报啓行回川七五一
食色乃性之欲七五二
酬里中友人寄诗七五二
西蕃历法七五四
忆伯兄诗七五四
西藏闰日七五五
载蕃酒诗七五六
林制军内召七五六
察木多东还七五七
四川复奏七五七
卷之十六七五九
附中外四海地图説七五九
艾儒畧万国全图説七六〇
艾儒畧万国图七六六
亚细亚洲全图七六七
欧罗巴洲全图七六八
利未亚洲全图七六九
亚墨利加全图七七〇
西人汤若望坤舆全图説七七一
汤若望地球图七七二
南怀仁坤舆图畧七七六
南怀仁坤舆图七七七
陈伦炯四海总图七七八
陈伦炯四海总图七七九
夷酋颠林绘图进呈説七八〇
夷囚颠林舆图七八六
李明彻地球正背面图説七八七
李明彻地球图七八八
今订中外四海舆地总图七九〇
今订中外四海总图七九一
新疆南北两路形势图説七九二
西边外蕃诸国图説七九五
新疆西边外属国图八〇三
西藏外各国地形图説八〇四
西藏外各国图八〇六
乍雅地形图説八〇七
乍雅图八〇八
跋八〇九
跋(同治六年刻本新增跋记)八一〇
参考书目(依书名字数笔画排列)八一一
〔一〕 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本、中复堂全集本(同治六年本)、笔记小说大观本、丛书集成三编本康輶纪行卷一六目録,均载有‘西人海外诸国新图’,但卷一六中无文无图。西藏学汉文文献汇刻本康輶纪行目録未载‘西人海外诸国新图’。
这部作品的文字风格,我个人觉得非常耐人寻味。它不像后世的游记那样追求文采的华丽或情感的宣泄,而是以一种近乎冷峻的纪实笔调,记录下所见所闻。这种克制,反而赋予了文本一种强大的张力。你在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在面对未知世界时的谨慎与审慎。特别是对不同民族的描述,处理得相当得体,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傲慢,更多的是一种客观的观察和记录,这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是难能可贵的。校笺本的优势在于,它为我们这些“后世之人”架设了一座理解的桥梁,很多当时看来理所当然的细节,经过现代的解读,才明白其背后隐藏的深意。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边塞风光的描绘,那种荒凉壮阔的美感,通过文字被成功地转化,让人在案头也能想象出风沙走石的景象。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力作,急躁的读者恐怕难以领会其精髓。
评分这部书的叙事节奏是缓慢而坚定的,它不像现代小说那样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以一种近乎于年鉴式的编年体,记录下漫长的旅程。这种节奏感,恰恰与古代长途跋涉的艰辛完美契合。你仿佛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风尘仆仆的疲惫和对未知前路的敬畏。校注的价值还在于,它时常会补充当时的地理、政治背景信息,使得读者在理解康輶的所思所想时,有一个更坚实的知识框架。例如,某段关于气候的描述,通过校注者的解释,我们才能明白,这在当时是多么罕见或重要的观察。它迫使我们跳出现代的认知框架,去理解一个古代知识分子是如何构建他眼中的世界的。每次合上书本,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思考如果是我,在那样的环境下,又会留下怎样的记录。这是一次非常充实而有深度的精神旅程。
评分翻开这本厚重的《康輶纪行校笺》,首先被吸引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我一直对古代的旅行记录抱有极大的兴趣,总觉得那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移动,更是一场对文化、风俗乃至人心深处的探索。校注者的用心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那些密密麻麻的注释和考证,像一个个精准的锚点,将那些模糊的古代地名、人名、官职牢牢地固定在历史的长河中。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着康輶的脚步,穿越了千山万水,亲身感受了那个时代异域风情的独特魅力。那些关于沿途见闻的细致描摹,从山川的险峻到异邦人的服饰言语,都展现出一种近乎偏执的记录欲。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游记复刻,它更像是一部微缩的中古世界地理与社会风貌志。读完后,我对当时国家间交流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那种跨越文化隔阂的求知精神,即便在今天看来,依然令人肃然起敬。
评分读完这本《康輶纪行校笺》,我最大的感受是,阅读历史文献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与它对话。它不是一段静态的历史陈述,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邀请。康輶的视角是独特的,他以一个相对边缘的视角去观察那个庞大的帝国体系,以及体系之外的广阔世界。这种双重视角使得他的记录既有官方色彩的规范性,又有人文关怀的温度。我特别关注到其中关于宗教传播的片段,那寥寥数语中蕴含的信息量是巨大的,它反映了不同信仰体系在碰撞与融合过程中的微妙平衡。校笺本的装帧设计也值得称赞,古朴典雅,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这种实体书的质感是电子阅读无法替代的。它让人愿意反复翻阅,在书页的折痕和批注中留下自己的思考痕迹。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古史研究有粗浅涉猎的爱好者,我必须强调这套校笺本在学术价值上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文献的整理,更是一项细致入微的考据工作。尤其是在校对环节,可以看到编者们下了多大的功夫去比对不同的抄本和刻本,那些红字标注的异文和辨析,直接关系到我们对原文的准确把握。对于研究丝绸之路沿线,尤其是中亚和更西部的文化交流史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手资料的典范。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比如对某个具体物产的记载,可以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这种跨学科的阅读体验非常令人兴奋。它打破了我们对古代信息传播速度的刻板印象,展示了知识和信息在当时的流动性和复杂性。坦白说,没有这样的校注,普通读者根本无法深入理解文本的真正内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