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以当时事、当事人,重现“国民政府”败亡轨迹。
以蒋介石和他的高官们的交叉视角解读国民政府走向败亡的历程,再现蒋介石执政下的国民政府高层之间的斗争与媾和。
不谈已知,只说未知!
讲述国民党三十年“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兴衰过程。
蒋中正日记部分内容首次曝光!
台湾“国史馆”认证,国民党党史馆绝密史料支持!
内容简介
以蒋介石和他的高官们的交叉视角解读国民政府走向败亡的历程,再现蒋介石执政下的国民政府高层之间的斗争与媾和。
作者简介
彭剑锋,客家人,青年作家,音乐人,专栏作者。2011年百部微电影发起人。
郑婷婷,湖南邵阳人,历史学家,心理学学者,对历史及心理学有着深厚的研究。
目录
一:何应钦
何应钦的发迹史
生死患难时期的何应钦、蒋介石
协助桂系、逼宫蒋介石
见证蒋介石的败落、做了蒋的送终人
二:陈诚
陈诚的发迹
陈诚是个带兵的料
蒋中正不可一日无陈诚
台湾土地改革时期的蒋、陈关系
三:孙立人
美国弗吉尼亚军校的毕业的英才
仁安羌之战
功高震主引发蒋介石不满
反目成仇:我只会打仗,不会搞政治
四:薛岳
初识蒋介石
第一次得罪蒋介石
“剿共”中与蒋介石找到契合点
长沙会战
大势已去,薛岳想要另起炉灶
五:张治中
张治中的出走让蒋介石耿耿于怀
北伐时期
抗战时期
力谏蒋介石
国共和谈蒋、张关系破裂
六:顾祝同
投身行伍结缘蒋介石
初识校长,便被罚当众下跪
皖南事变
誓死追随蒋介石
七:宋希濂
少怀壮志宋希濂
劝蒋介石不要妄杀有为青年
南京保卫战
抗战中屡次重创日军
蒋介石败走台湾的原因
八:汤恩伯
汤恩伯其人
心里只有委员长
血战南口
当汤恩伯遭遇冈村宁次
连吃败仗被蒋介石痛扁
九:黄百韬
数易其主的黄百韬
浙赣会战
杂牌军也有战斗力
吞枪自杀以报蒋介石
十:卫立煌
少年成名的小卫营长
与蒋介石结怨
联共抗日遭蒋介石打压
东北战场连吃败仗
十一:杜聿明
誓死追随蒋介石
昆仑关痛击日军
挥师印缅,大败而归
为蒋背黑锅,解除龙云实权
解放战争中的杜聿明
十二:胡宗南
一张便条进入黄埔军校
“剿共”先锋胡宗南
深得宠信的“西北王”
“天子门生”的最终下场
十三:张灵甫
酷爱书法结缘于佑任
古城杀妻
模范军人猛张飞再世
孟良崮殒命
十四:廖耀湘
初识蒋介石从吵架开始
抗战奇才初试锋芒
远征异域建奇功
战败后点名林彪重新再打一场
十五:戴安澜
先当小兵,再入军校
一战打服日本“钢军”
扬威异域,血战同古
蒋介石痛失爱将
十六:王耀武
打杂出身的一代将星
蒋介石相中的俊才
王耀武眼中的校长
蒋介石最后还是放了王耀武一马
精彩书摘
高层恩怨
——蒋介石和他的高官们
薛岳偏爱唱反调,你让他往东,他偏往西,你让他打狗,他偏骂鸡。这使他与蒋介石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不时产生摩擦。
比如在长沙会战前,为了保存实力,蒋介石曾命令薛岳要避免与敌决战,如果守不住,就把部队后撤。但薛岳却偏不听,坚称“什么挺不住?我老薛一定挺得住。”蒋介石越不让打,他就越要打,天天打电话请战,蒋介石烦了,后来只要是薛岳来电,一律不接。于是薛岳便把电话打给宋美龄,让他转告蒋介石:“我决心要在长沙作战,如果战败,我即自杀,以谢国人;如果打赢了,算我抗命,请委员长枪毙我!”……
薛岳的“不听话”是著名的,在北伐时期,他甚至曾暗中酝酿过要将蒋介石当作反革命抓起来。而在解放战争后期,他又想与蒋介石分开,一个死守台湾,一个死守海南,蒋介石因此气得够呛,甚至在日记中写道:“薛伯陵忘恩负义,是白崇禧第二!”
薛岳(1896年-1998年),字伯陵,人称“老虎仔”,广东韶关乐昌人。抗日名将,国民党一级上将,原名薛仰岳。1906年进入黄埔陆军小学学习,1909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之后和同乡张发奎一起考入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他在保定军校尚未毕业便南下广东,参加孙中山新建立的援闽粤军,任司令部上尉参谋,后任孙中山警卫团第1营营长。北伐初期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1师师长。之后多次参与反蒋战争,属粤系军张发奎麾下。国共战争前期,为蒋介石重用,追剿工农红军,被当时的红军视为“长征头号敌人”。抗战期间曾指挥过著名的长沙保卫战,多次重创日军,为中国赢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初识蒋介石
薛岳出生的时候,适逢中日甲午战争刚刚结束,其时清朝统治已经走到尽头,清军在这场大海战中一败涂地。薛岳的父亲给他起名“仰岳”,意思是希望他能够像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岳飞一样,成为一位民族英雄。肩负着这样的厚望,薛岳在年仅10岁的时候,就被送进了黄埔陆军小学学习。3年后,薛岳顺利毕业,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4年,薛岳加入中华革命党,追随孙中山,与其他革命党人一起,进行反袁护国斗争。次年春,他进入武昌陆军预备学校第二期学习了两年。毕业后,又转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深造。
1918年,孙中山在广东成立援闽粤军,薛岳任司令部上尉参谋,后又担任孙中山警卫团第1营的营长,和叶挺、张发奎一起,护卫孙中山的安全。
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率部进攻总统府。情况危急之下,叶挺指挥警卫团1营坚守总统府的前门,薛岳则率3营守住后门,多次打退叛军的进攻。战斗持续了十多个小时后,薛岳率领机枪营殿后,最终和叶挺两人奋力把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安全救出。这一仗,叛军有两三万之众,而薛岳以寡敌众,仅以八百多名士兵与敌周旋,事前巧妙安排孙中山突破重围,并于枪林弹雨中护送宋庆龄脱险,可谓智勇双全,给孙中山留下深刻印象。
这个时候的薛岳,是个不折不扣的热血青年,他满怀着革命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救国救民的运动中去,是孙中山的忠诚卫士。他深信,保卫孙中山,就是保卫革命。从总统府突围出来后,薛岳带领少数卫士冲破封锁,登上了中山舰与孙中山会合。在中山舰上,薛岳虽然和蒋介石站在一起,但此时的薛岳,与蒋介石关系极为一般,没有多少交集。虽然如此,历史的车轮还是让他们站在了在一起。
第一次得罪蒋介石
1922年8月,薛岳被孙中山派到福州许崇智的东路军担任总司令部中校参谋,后任第8旅16团团长。1923年4月,他率部随东路军南下,在广东潮梅一带,进击叛军陈炯明部队,取得胜利。事后,薛岳和第8旅的全体官兵受到孙中山的接见和表扬。
随后,薛岳又先后担任粤军第1师少将副官、师参谋长,第1军第14师副师长兼第14团团长。在第二次东征中,常常以少胜多。由于战果显著,受到蒋介石的通电表扬。以蒋薛二人当时的关系,蒋介石这次的表扬并非发自真心,多少还是有些敷衍的成分。
1926年7月,广东国民政府出师北伐,蒋介石任北伐军总司令,但此时蒋介石在军队中的地位却并不稳固,因为在这支北伐军中,有滇军,有桂军,有湘军,也有粤军,这些派系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只有国民革命军第1军才是蒋的嫡系,薛岳任蒋介石麾下第1师的师长。在薛岳的率领下,第1师的攻势十分顺利。次年3月,薛岳就打到了上海。蒋介石担心部队与在上海的外国人发生冲突,引起国际纠纷,因此命令薛岳不要进攻上海。但薛岳没有听从,仍然带兵进入了上海。这是他第一次公然违抗蒋介石的命令。蒋介石对这个不听话的粤系将领大为恼怒,他说:“伯陵此人具有左倾迹象,实不可靠!”
北伐结束后,国共两党的关系趋向紧张,1927年3月底,蒋介石与李宗仁、白崇禧等人密谋在上海清党。薛岳却由于深受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思想的影响,认为蒋介石破坏国共关系是破坏革命的行为,两人的矛盾渐至不可收拾的地步。很快,蒋介石秘密调动李宗仁的第7军,监视薛岳的动向,并下令把第1师、第2师的政治部解散,同时准备将第1师调离上海。薛岳得知这个消息后,深感不安,恰巧此时共产党派武汉革命政府总政治部秘书长李一氓率总政治部先遣队赴上海开展工作,专程去和薛岳密会。薛岳对李一氓透露自己对蒋介石的不信任“深为不满”,劝李说“情况不好”,要“谨慎”。
不久后,蒋介石突然召见薛岳,薛岳担心被蒋介石诱杀,不敢前往。他转而冒雨连夜亲自去找中共中央在上海总部的负责人,说他已准备发动政变,打算留在上海与工人并肩作战,并建议“把蒋介石作为反革命抓起来”。不过此时的中共中央并不愿意与蒋介石立刻翻脸,没有听从薛岳的建议,反而建议薛岳装病以拖延撤离的时间。不过颇为奇怪的是,这件事居然很快就被蒋介石知道了,而且连苏联和共产国际方面也知道了。甚至连薛岳要搞军事政变,把蒋介石作为反革命抓起来的话都知道得一清二楚。4月5日,薛岳被解职,第1师被调离上海。薛岳随即南下广东,投靠第4军军长李济深,担任广东新编第二师师长。自此以后,薛岳对中共的态度大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贺龙、叶挺等人率领起义军南下广东,进驻潮梅一带地区,薛岳奉命率部围剿,经过多番激战,红军被击退。薛岳所率的新编第二师后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4军教导第1师,薛岳任师长,后又因战功升任第4军副军长。
1928年1月24日,薛岳北上投靠蒋介石,受到蒋的接见,并被编入第一集团军战斗序列。然而蒋介石此时对他仍然抱有戒心,时刻提防着他。9月中旬,蒋下令将第4军缩编为第4师,原军中的一些骨干精英也被打散,分散到其他部队中去。薛岳自然清楚蒋介石此举意味着什么,他心灰意冷,干脆提出辞归乡里。向蒋介石辞行的时候,蒋还假意把裁军的责任推到时任军政部部长的何应钦身上,对薛说:“伯陵,并非我有意对你如此,实在是何敬之不谅解你啊!”薛岳知道蒋介石始终不能容下自己,索性辞职下野。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以后,对蒋介石深为不满的薛岳和张发奎一起加入了李宗仁的反蒋斗争,可惜在一次战斗中,薛岳负伤,于是便回到香港的九龙休养。
……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二十世纪中期国际政治格局变迁背景下,中国国民党高层内部权力运作与复杂人际关系的深度历史研究。 --- 权力迷局与时代风云:陈诚、白崇禧与国民党核心圈的权力博弈(1945-1950) 作者: 历史研究小组 出版信息: 2024年 史学新知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1950年代初期,中国国民党政权内部最为核心,也最为错综复杂的权力网络。它没有将视角局限在单一的领袖人物身上,而是深入剖析了以陈诚、白崇禧为代表的,与蒋介石集团保持着既合作又制衡关系的几大关键政治军事集团的互动模式、战略分歧与个人恩怨。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摒弃了传统叙事中将国民党高层简单脸谱化的倾向,通过大量首次解密的档案、私人信函以及亲历者的回忆录(包括非官方渠道的口述史料),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权力生态图景。 第一部分:战后布局与“有限授权”的困境 (1945-1947)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面临着接收沦陷区、处理日伪降军、以及应对共产党力量崛起的空前挑战。本书首先探讨了陈诚在东北接收过程中的政治手腕和军事部署,揭示了其与当地士绅、以及“中央军”其他派系之间微妙的权力制衡。陈诚的“整饬吏治”和“地方军政整合”策略,是如何在中央授权的边界内寻求最大化的个人影响力,以及这种“有限授权”最终如何成为战局恶化的一个体制性隐患。 更重要的是,本书详细梳理了白崇禧在华中地区的军事调动和政治布局。白崇禧作为“军师”的形象,其权力基础更多建立在个人声望、桂系资源和对军事哲学的深刻理解之上。我们考察了他在1946年国共谈判破裂后,如何试图在“北伐”路线与“守成”策略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及他对中央军事决策的一些关键性保留意见。 核心议题: 权力结构中的“双头政治”现象——蒋介石的绝对权威与地方实力派(如陈诚体系、白崇禧体系)的实际控制力之间的张力。 第二部分:路线之争与经济政策的分歧 (1947-1948) 随着全面内战的爆发,国民党高层内部的意识形态与战略路线分歧日益尖锐。本书深入分析了经济政策如何成为权力斗争的隐形战场。 1. 货币改革与金融干预: 详细对比了财政部与行政院内部关于发行金圆券及外汇管制的争论,展示了陈诚等“改革派”如何在执行层面遭遇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大阻力。这种阻力并非完全来自外部,也来自于不同派系对资源分配权力的争夺。 2. 军事战略的“内耗”: 重点分析了在东北和华北战场失利后,高层对于“固守长江防线”还是“后撤台湾整军”的争论。白崇禧在这一阶段对军事指挥系统的“效率低下”提出了尖锐批评,而这种批评的背后,是对中央军内部人事安排和资源调配权力的隐性挑战。 本书特别关注了国民党高层内部关于“反腐”的表象与实质。部分高级官员试图借反腐之名清理异己,而另一些则利用对地方经济的掌控权,在中央权威式微时建立起事实上的“次级权力中心”。 第三部分:流亡与重组:台湾的权力重塑 (1949-1950) 1949年后的台湾时期,国民党面临的是一个“去实体化”的政治困境。权力不再依托于广袤的领土和庞大的人口,而是高度集中于“领袖”和少数核心幕僚。本书探讨了在这一阶段,陈诚和白崇禧等人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陈诚的“技术官僚”角色回归: 探讨其在台湾推行土地改革和经济稳定政策时,如何运用其过去在地方治理中的经验,重建中央政府在台湾的威信,并以此巩固其在“继任者序列”中的地位。 白崇禧的边缘化与战略价值: 考察白崇禧在政治上日益被疏离,但其军事经验和与华南残余势力的联系,仍使其在特定时刻具备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以及这种价值在高度集权体制下如何被谨慎地利用或压制。 本书最后总结了这些关键人物的个体命运,如何共同折射出国民党作为一个庞大政体在面对结构性危机时的组织韧性与内在缺陷。他们之间的恩怨情仇,不仅仅是私人层面的冲突,更是特定历史时期,关于国家未来走向、权力分配模式的深刻路线图的具象化体现。 本书特点: 档案驱动: 大量使用战后美、中、台三方解密的外交电报和军事通讯。 网络分析: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重构核心圈的非正式关系网络。 聚焦“中坚力量”: 强调陈诚、白崇禧等“二号人物”对决策的实际影响,而非仅仅是“追随者”。 --- 目标读者: 历史学者、政治学研究者,以及对二十世纪中国近现代史有深度兴趣的普通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