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左传全鉴(珍藏版)》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该书仿照春秋体例,按照鲁国君主即位次序,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十四年间春秋霸主逐步演变的历史,在史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左传全鉴》对其原典进行了精准的注释和翻译,力求将经典内容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简介
迟双明,男,1968年生,河北省邯郸市人。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曾在邯郸钢铁公司任子弟中学教师、《邯钢报》编辑等。主要作品有:《首席执行官》(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年)、《诸葛亮日记》(九州出版社,2004年)、《边读边悟菜根谭》(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素书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卷一 隐公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周、郑交质(隐公三年)
石碚大义灭亲(隐公三、四年)
臧僖伯谏观鱼(隐公五年)
郑庄公攻许(隐公十一年)
卷二 桓公
臧哀伯劝谏(桓公二年)
郑伯自救(桓公五年)
楚武王侵随(桓公六年)
申缟论取名(桓公六年)
卷三 庄公
齐襄公之死(庄公八年)
齐桓公即位(庄公八、九年)
曹刿论战(庄公十年)
卷四 闵公
卫懿公好鹤(闵公二年)
卷五 僖公
屈完辩齐桓公(僖公四年)
骊姬之乱(僖公四、五、六年)
晋献公克虞(僖公五年)
葵丘之盟(僖公九年)
荀息之忠贞(僖公九年)
秦、晋之战(僖公十五年)
鲁僖公轻敌(僖公二十二年)
宋襄公论战(僖公二十二年)
重耳回国(僖公二十三、二十四年)
介子推不言禄(僖公二十四年)
周襄王伐郑(僖公二十四年)
展喜说齐(僖公二十六年)
晋文公教民(僖公二十七年)
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年)
烛之武退军(僖公三十年)
秦、晋崤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卷六 文公
狼晖之勇(文公元年、二年)
秦穆公称霸西戎(文公三年)
三良殉秦(文公六年)
晋灵公即位(文公六、七年)
邰缺说赵盾(文公七、八年)
公子鲍礼遇国人(文公十六年)
齐懿公之死(文公十八年)
卷七 宣公
晋灵公不君(宣公二年)
楚庄王问鼎(宣公三年)
若敖氏灭亡(宣公四年)
楚庄王复封陈(宣公十一年)
楚庄王围郑(宣公十二年)
楚庄王围宋(宣公十五年)
卷八 成公
晋援鲁、卫(成公二年)
晋楚释累囚(成公三年)
巫臣复仇(成公七年)
晋还钟仪(成公九年)
莒国败于无备(成公九年)
吕相绝秦(成公十三年)
晋、楚之战(成公十六年)
卷九 襄公
祁奚荐才(襄公三年)
魏绛戮扬干奴(襄公三年)
魏绛劝谏晋悼公(襄公四年)
驹支之辩(襄公十四年)
子罕不受玉(襄公十五年)
苟偃之死(襄公十九年)
祁奚救叔向(襄公二十一年)
穆叔论不朽(襄公二十四年)
崔武子弑君(襄公二十五年)
晋用楚材(襄公二十六年)
向戌弭诸侯之兵(襄公二十七年)
季札观乐(襄公二十九年)
子产执政(襄公三十年)
子产相郑伯以如晋(襄公三十一年)
子产不毁乡校(襄公三十一年)
卷十 昭公
子产却楚(昭公元年)
晏子请继室(昭公三年)
晏子拒更宅(昭公三年)
女叔齐论礼(昭公五年)
孟僖子说孔丘(昭公七年)
子革谏楚灵王(昭公十二年)
韩宣子求玉环(昭公十六年)
郯子论命名(昭公十七年)
子产救火(昭公十八年)
子产授兵(昭公十八年)
伍奢二子(昭公二十年)
晏子论和、同(昭公二十年)
古而无死(昭公二十年)
论为政宽猛(昭公二十年)
简子问礼(昭公二十五年)
王子朝之志(昭公二十六年)
公子光弑君(昭公二十七年)
卷十一 定公
蔡昭侯朝楚(定公三年)
祝佗不尚年(定公四年)
阖庐入郢都(定公四年)
申包胥如秦乞师(定公四年)
孔丘知礼(定公十年)
卷十二 哀公
夫差报父仇(定公十四年,哀公元年)
楚昭王不祭(哀公六年)
仲尼与孔文子(哀公十一年)
黄池会盟(哀公十三年)
孔丘请伐齐(哀公十四年)
白公胜作乱(哀公十六年)
勾践灭吴(哀公十七、十九、二十、二十二年)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左传全鉴 珍藏版》:
【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①,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②。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③,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④。祭仲日⑤:“都,城过百雉⑥,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⑦?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注释】
①寤(wu)生:逆生(难产)。胎儿出生的时候,脚部先出来。②制:制邑,地名。西周时期属于东虢,春秋时期属于郑国。③虢(guo)叔:周武王的叔叔,西周时期封地于东虢。④京城大叔:大通“太”,京城太叔。⑤祭(zhai)仲:郑国大夫。⑥百雉:春秋时期国君的特权,指的是城墙的长度达到三百丈。雉,计量单位,一雉为三丈长一丈高。⑦厌:满足。⑧滋蔓:比喻祸患滋生蔓延。
【译文】
当初,郑武公娶了中国君主的女儿,名为武姜,并生下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吓到了武姜,所以给他起名为“寤生”,并因此而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要立共叔段为太子。她屡次向郑武公请求此事,郑武公都没有答应。等到郑庄公(寤生)继承郑国国君之位,(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将制邑作为封地。郑庄公说:“制邑,城邑险要,东虢的虢叔便死在了那里,如果换成其他城邑我都可以听从。”(武姜)又请封于京城,(庄公)便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之为“京城太叔”。大夫祭仲说:“凡是属国的城邑,城墙长度超过了三百丈,就是国家的祸害。先王定下来的制度:大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小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而今京城的城墙并不符合法度,也不符合祖宗制度,您将无法忍受啊。”郑庄公说:“姜氏想要的,我该怎样躲避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什么时候满足过?不如早早做些打算,以免滋生事端让祸患蔓延!祸患一旦蔓延,就很难再对付了。野草蔓延还不容易去除,更何况是君主宠溺的弟弟呢?”郑庄公说:“做多了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等着看吧。”
【原文】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①。公子吕曰②:“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睚,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③,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④。”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注释】
①西鄙、北鄙:西边的边邑、北边的边邑。②公子吕:郑武公的弟弟。③乘(sheng):车马。④克:战胜。
【译文】
不久后共叔段便命令郑国西边的边邑、北边的边邑也听命于自己。公子吕(对郑庄公)说:“一个国家无法忍受两个君王,您将如何处理这件事?您想要将郑国让给京城太叔,臣请命去侍奉他;如若不答应,那么臣请命除去他。不要动摇了民心。”郑庄公说:“不用,他将会自食其果。”太叔又收了两个城邑据为己有,封邑一直扩张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城池多了将会得到百姓的支持。”郑庄公说:“不义于君王不亲于兄弟,城池再多也将会崩溃。”
太叔修城郭、聚粮草,修缮兵甲武器,整顿士兵车马,将要袭击郑庄公,夫人(武姜)将要为其打开城门以做内应。郑庄公知道了他们叛乱的日期,说:“可以了!”于是便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乘车骑讨伐京城。京城的人背叛了太叔共叔段,共叔段逃亡到鄢城,郑庄公又讨伐鄢城。五月二十三日,太叔又出逃到了共国。
《春秋》一书中说:“郑伯克段于鄢。”共叔段的作为不像个弟弟,所以没有称他为弟弟;他们二人就好比两位君主争斗,所以说为战胜;称郑庄公为郑伯,是讥笑他没有对弟弟尽到教诲的责任;这些记载也说明了郑庄公的本意。不说逃亡,也是因为史官下笔为难罢了。
……
《史记》:煌煌中华,信史之源 作者:司马迁 版本:精装典藏本 导读: 《史记》,这部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鸿篇巨制,无疑是中国乃至世界史学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它并非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融合了人物传记、地理风俗、经济文化、哲学思想的百科全书。这部精装典藏本,以其精美的装帧和严谨的校订,旨在为当代读者呈现原汁原味的史学瑰宝,让读者得以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个波澜壮阔、英才辈出的古代中国。 一、体例开创:五体并用,独步千古 《史记》最引人瞩目的成就,在于其首创的“纪传体”史学体例。司马迁突破了前代史书单一的编年或国别体限制,将历史叙述融汇为五种体裁的有机统一: 1. 本纪(十二卷): 以帝王将相为中心,按时间顺序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这是全书的纲领,确立了历史发展的主线。 2. 表(十卷): 以表格形式,清晰地罗列了重要历史人物的世系、功过和相互关系,如《周表》《六国年表》,为复杂纷繁的古代史脉络提供了一目了然的工具。 3. 书(八卷): 涵盖了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包括礼乐、律历、天文、经济、河工等重要领域,展现了古代社会运行的深层逻辑。 4. 世家(三十卷): 主要记载了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诸侯、卿大夫等实力派人物的兴衰史,如《项羽本纪》《田完世家》,展现了权力格局的变迁。 5. 列传(七十卷): 篇幅最大,记述了各类英雄人物、谋士、刺客、游侠、滑稽、货殖等形形色色的社会群体,生动勾勒出社会生活的万千气象。 这种“纪传体”的创新,使得历史叙事不再是冰冷的年代记录,而是充满生命力的个体命运交织,为后世“二十四史”的撰写树立了不可逾越的典范。 二、史料之巨:上古迄今,网罗天下 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他不仅遍览秦汉以来宫廷所藏的浩瀚档案、各类竹简帛书,更亲身踏足祖国大地,考察古迹,采访遗老,力求“实地求证”。 《史记》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跨越约三千年之久。其所记载的史料之广博、细节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无论是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尧舜禅让,还是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的细微策略,抑或是秦朝统一制度的建立与崩溃,皆被他以审慎的态度纳入笔端。这种对史料的尊重和追求,使得《史记》成为研究先秦至汉代历史最可靠的原始文献之一。 三、人物之传:笔下生风,栩栩如生 《史记》最富魅力之处,在于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司马迁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塑造了一系列光彩夺目、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史记》中,我们能见到: 雄才大略的开创者: 如高祖刘邦的豁达大度和隐忍,项羽的盖世英武与妇人之仁; 千古的智者与谋臣: 萧何的法制精神,张良的深谋远虑,诸葛亮的早期师承(通过其他列传侧面反映); 至死不渝的信义者: 季布的一诺千金,豫让的士为知己者死; 悲剧性的艺术形象: 如伯夷叔齐的守节,李广的命运多舛,都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幽微。 司马迁的笔法简洁而富有张力,他擅长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关键事件的选择来凸显其精神特质,使得这些历史人物仿佛穿越千年与读者对话。后世文学家如鲁迅,曾赞誉其“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精神内核:悯时伤世,独立不屈 《史记》的撰写,是司马迁个人悲剧命运的产物。他遭受了宫刑之辱,却以“发愤著书”的巨大勇气完成了这部巨著。这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抱负,贯穿始终。 《史记》体现了一种深刻的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司马迁不只是记录事实,更是在评判是非、探究兴衰之道。他对暴政的鞭挞,对忠诚义士的赞美,以及对命运无常的感慨,都融入了字里行间。他试图通过历史的镜鉴,告诫后人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坚守道义,保持独立的人格。 五、典藏价值:传世之作,阅读之友 本精装典藏版,选用了优质纸张和坚固的装帧工艺,确保了此书在时间长河中的持久性。内文经过现代著名史学家的严谨校对和注释,旨在最大限度还原司马迁的原意,同时辅以详尽的校勘记和背景注释,帮助现代读者跨越阅读障碍,深入理解古语的精妙与历史的深邃。 阅读《史记》,不仅是重温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史,更是进行一场关于权力、道德、命运与人性的深刻哲学思辨。它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是任何一个对中华文明感兴趣的读者书架上不可或缺的基石。收藏此本,便是收藏了一部流动的历史,一座永不褪色的文化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