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全书分为“30年征文”、“从南昌起义到陕北中央革命根据地”、“伟大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五个部分。作者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参与编辑“星火燎原”大型征文活动期间,曾与党和军队领导人徐向前、聂荣臻、许世友、刘瑞龙、洪学智等有过深入的交往。本书用大量鲜活、详实的资料,追述了这次征文活动的点点滴滴,并通过对征文背后的故事,再现了为民族解放而付出热血、生命的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高尚情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
作者简介
朱冬生,原解放军出版社社长,1968岁入伍,长期从事党史军史研究工作。编辑了徐向前元帅回忆录《历史的回顾》;创办了《解放军生活》杂志;领导拍摄了电视系列片《延伸的长城》。著有《东西方人居环境比较美学——欧洲、杭州、苏州》、《论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等著作。
目录
一、为书写人民军队的历史而进行“30年征文”
中央军委的决策
贺龙担任筹委会主任
毛主席题写书名并接见编辑部同志
朱德写序言
周恩来对重大问题的审定
刘少奇修改过的文章
邓小平和“四人帮”冰火两重天
二、从南昌起义到陕北中央革命根据地
聂荣臻与南昌起义
罗荣桓与秋收起义
叶剑英领导的广州起义
徐向前奔向海陆丰
彭德怀与平江起义
邓小平不赞成在渭华起义的宣传中突出自己
邓小平发动了百色起义
百色起义前被国民党杀害的革命先驱朱锡昂
罗荣桓与古田会议
围魏救赵,朱德解了毛泽东之围
陈毅因“富田事变”险被错杀
谭政诱敌张辉瓒
刘亚楼部缴获三架敌飞机
贺龙元帅与湘鄂西初期的革命斗争
徐向前与红四方面军
刘伯承纵论两万五千里长征
伍修权与遵义会议
聂荣臻谈彝海结盟的真相
杨得志和十八勇士
杨成武飞夺泸定桥
肖文玖过草地
田国浩爬雪山
习仲勋回忆毛主席在延安
习仲勋怀念刘志丹
周纯麟与西路军最后的战马
邓子恢和张鼎丞在闽西暴动中
何坤军长牺牲在张爱萍身边
刘瑞龙与红十四军
冯增敏和她的红色娘子军连
聂荣臻与山城堡战斗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
聂荣臻与中国抗日战争的总结
胡乔木转述毛主席对《慷慨悲歌上战场》的指示
李天佑率部首战平型关
贺炳炎与雁门关
陈锡联夜袭阳明堡
王平初到阜平
张宗逊指挥的陈庄战斗
杨成武让日军的“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
叶青山与诺尔曼·白求恩
杨勇吕梁三捷
刘伯承在太行山上
陈再道东进冀南
皮定均邯长大道上的日日夜夜
李达回忆百团大战
陈锡联回忆狮脑山阻击战
肖华与英勇抗战的山东军民
陈先与山东青年抗日先锋总队
陈毅的“江南抗战之春”
程祥元与韦岗初战
谭希林心中的“江淮春晓”
粟裕挺进苏北与黄桥决战
张爱萍撰写《少奇同志在淮北抗日敌后》
方轫笔下的大胡庄82烈士
张鼎丞与延安中央党校整风
左齐与南泥湾大生产
吴伯箫与他的《记一辆纺车》
宋学义与《狼牙山五壮士》
许世友战牙山
邓子恢谈新四军内部的路线斗争
刘震率部淮海区扎根
华君武与延安文艺座谈会
朱为流在八路军总部特务团
刘秉彦创建的红色苇塘
“皇军观战团”的覆没
潘焱奇袭八公桥
周纯麟和新四军骑兵团
易耀彩率部解放张家口
曾克林与“大地重光”
四、解放战争的胜利
吴玉章解放战争初期的一段回忆
李中权冀东摘“桃”
王定南与高树勋起义
仲曦东回忆美军入侵烟台事件
邹作盛与中原突围
陶勇苏中初战
肖永银在定陶战役中
赵戈随部队为刘胡兰烈士报仇
洪学智初战东北
梁兴初“雪地伏击”
阎长林跟随毛主席撤出延安
程悦长陕北三战三捷
何克希孟良崮上围歼张灵甫
刘伯承千里跃进大别山
小平同志的“除夕一课”
陈赓挺进豫西
董存瑞
许世友回忆“坚持在内线的山东兵团”
红旗插上济南城
叶剑英总结“伟大的战略决战”
梁兴初与黑山阻击战
张天涛:辽沈战役中牺牲的团政委
刘瑞龙指挥淮海战役支前
李干成在淮海战役华中支前司令部
黄火星与大江重渡
宋献璋回忆红旗插上南京城
聂凤智上海激战三昼夜
战太原
丁玲关心解放区的土改
红军重回井冈山
董其武与绥远起义
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前升起
韩先楚的跨海之战
后记
精彩书摘
《记忆中的星火燎原》:
周恩来对重大问题的审定
周恩来总理对30年征文工作非常关心,散见在一批领导同志给编辑部的来信和来稿中。他们或请总理审定有关历史问题,或希望总理审定他们的文稿,总理都作出了回应。累积起来,总理就我党我军重大历史问题、重要历史人物的准确评价,作了许多具体的指示,其中有两件由编辑部上报、总理办公室作出答复的报告,是最能体现总理的领导艺术和人格魅力的。
一件是1961年8月24日,有关《星火燎原》反映后勤工作情况的报告。
《星火燎原》第1至7集出版之后,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但也有同志提出批评意见,认为该书反映军队后勤工作的文章太少,总理知道后,当面指示总政治部刘志坚副主任,要加强对后勤战线的反映,并就此向他作出汇报。
根据刘志坚同志传达总理的指示,8月24日,编辑部向总理写出了相关情况报告。报告说,“星火燎原”第1至7集共有文章541篇,其中主要反映后勤工作或部分反映后勤工作方面的文章共62篇,约占总篇数的12%,也就是说在7本里大约有将近l《记忆中的星火燎原》的篇幅是反映后勤工作的。这些文章中属于夺取敌人武器、武装自己的4篇;自己动手制造武器的8篇;生产自给的15篇;医务卫生工作的10篇;筹备粮食的4篇;筹款和经济工作的6篇;运输工作的3篇;群众支前的3篇;连队生活和其他方面的9篇。
报告说,这些文章主要宣传了我军的后勤补给,主要取之于敌和依靠群众,自己动手,发扬了克服困难的优良传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反映得比较零碎、分散,缺少几篇概括性的文章。
报告说,编辑部拟在红军时期再补上一两篇文章;在解放战争时期,通过几个主要战役再写一两篇反映我军后勤工作发展的文章。同时,为了加强这方面的宣传,编辑部准备和《人民日报》商量一下,在现有未发表的文章中再选一部分在《人民日报》上陆续发表。
报告经总政宣传部李曼村副部长签署报刘志坚副主任,刘志坚批示请肖华主任“考虑是否送请总理一阅”,肖华批示“可呈总理一阅”。
报告送呈总理办公室,9月1日,总理办公室送回了经总理圈阅的这份报告。
另一件是1962年12月9日,是关于李寿轩同志的《从九都山到井冈山》一文的审查报告。
这份报告的背景是,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彭德怀同志受到了错误的处理,元帅的军衔没有了说法,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的职务没有了。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平江起义的领导者、战争年代创建的赫赫战功、他在人民军队的光辉历史等等也遭到了质疑。出版不久就要修订的《星火燎原》第1集中,有李寿轩回忆彭德怀的《从九都山到井冈山》的文章。该书出版之后,有人提出彭德怀的问题,并以此文给周总理出难题。总理办公室的家鼎同志告诉总政,就此文的处理向总理办公室写个报告。因此,这才有了编辑部向总政治部刘志坚副主任、刘志坚向总理办公室家鼎同志的请示报告。
报告说:“对于李寿轩同志一文中是否出现彭德怀同志的名字的问题,肖华主任的意见还是提。”报告提出:“请刘副主任给总理办公室打一电话请示总理,或打电话请示小平同志,如果需要也可以把文章送去看看。”
……
《迷雾之都的黄昏协奏曲》 一、故事背景:一个被遗忘的都会 故事的主角是一座被时间遗忘的城市——“塞壬港”。这座城市并非依附于任何大国,它漂浮在一片终年被浓密灰雾笼罩的海域之上,依靠着错综复杂的潮汐和古老的航道勉强维持着与外界的联系。塞壬港的建筑风格融合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繁复与末日废土的残破,霓虹灯与锈蚀的钢铁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颓废而迷人的美感。 城市被划分为三个主要区域:上层区(The Aetheria),那是旧贵族和垄断能源的“光影集团”的领地,空气清新,电力充沛,维持着一种虚假的、精致的秩序;中层区(The Gantry),充斥着作坊、黑市和错综复杂的机械通道,是工匠、走私者和形形色色冒险家的聚集地;而最底层,则是终年不见天日的深渊区(The Undercroft),那里盘踞着被遗弃的贫民、变异的生物,以及城市最古老的秘密。 故事发生在一个“永夜纪元”的黄昏时分。这里的“黄昏”并非自然现象,而是光影集团为了控制能源消耗而人为设定的、长达十八小时的低光照时段。 二、主要人物群像 1. 伊莱亚斯·凡·德克(Elias Van Derk):迷失的制图师 伊莱亚斯曾是上层区的知名制图师,以绘制那些精确到每一块砖石纹理的城市地图而闻名。然而,三年前,他最爱的妹妹在一场涉及光影集团的能源事故中失踪,官方记录称其为“意外蒸发”。心灰意冷的伊莱亚斯放弃了荣誉,带着他所有的精密仪器和对城市结构近乎偏执的理解,潜入了中层区。他不再绘制官方地图,而是秘密绘制着一张“反向地图”——标记着城市所有的秘密通道、能源漏洞和被掩盖的真相节点。他沉默寡言,右眼因为一次爆炸留下了无法治愈的闪烁性光晕,这使得他在黑暗中能看清常人无法察觉的光线微弱差异。 2. 薇拉·“齿轮”·科瓦奇(Vera "Cog" Kovac):机械义肢的叛逆者 薇拉是深渊区一个传奇的技师。她拥有一条由她亲手改装、动力惊人的蒸汽驱动义肢手臂,能瞬间拆解任何机械锁或重新组装复杂的陷阱。她是反抗光影集团的地下组织“灰烬兄弟会”的核心成员。薇拉的目的简单而直接:夺回城市能源的控制权,让深渊区不再受制于上层区的“电力配给”。她做事果断,从不相信口头承诺,只相信工具的可靠性。 3. 执政官·塞缪尔·莱因哈特(Magistrate Samuel Reinhardt):上层的守护者 莱因哈特是光影集团在塞壬港的最高代理人。他西装革履,举止优雅,总是带着一副镀金的单片眼镜。他坚信,塞壬港的秩序是通过严格的等级和能源控制才能维持的,任何试图打破平衡的举动都是对城市存续的威胁。他表面上温和,实则冷酷无情,擅长运用信息战和心理操纵来瓦解反对势力。他掌握着城市历史中许多不为人知的“契约”。 三、核心冲突与悬念 伊莱亚斯在绘制反向地图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塞壬港的“灰雾”并非自然形成,而是由城市核心地下的一个巨大、古老的“谐振器”所散发出的能量残留物。更关键的是,他发现他妹妹的失踪地点,正好是这个谐振器的“能量节点”之一。 与此同时,薇拉和灰烬兄弟会计划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断电行动”,旨在瘫痪上层区的中央能源站,以此作为谈判的筹码。然而,薇拉手中的情报显示,如果能源站被强行关闭,谐振器的能量可能会失控,导致整个城市被雾气吞噬,所有生命体被“同化”进能量场中。 伊莱亚斯和薇拉,这两个来自不同阶层、目标截然不同的人,被迫因为共同的危险而相遇。伊莱亚斯需要薇拉的机械能力来进入只有底层才能抵达的旧维护通道;薇拉则需要伊莱亚斯精确的城市结构图来避开莱因哈特布下的致命陷阱。 四、关键情节发展 1. 密室中的低语: 伊莱亚斯根据地图引导,潜入中层区一个废弃的钟楼,意外发现了一份关于“谐振器”的古老维修日志,日志中提到了一种能够暂时“稳定”谐振器的“共振水晶”的锻造方法。 2. 能源站的对决: 薇拉的断电行动如期展开,她与执政官莱因哈特的私人卫队在中层区的输电枢纽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机械对决。薇拉展示了她对蒸汽和齿轮的绝对控制,但她也发现莱因哈特似乎预知了她的每一步行动。 3. 真相的揭露: 在深入地下时,伊莱亚斯意识到,他妹妹并非被“蒸发”,而是她可能自愿进入了谐振器,成为了稳定其能量的“活体调节器”。莱因哈特一直以来维护的秩序,其实是建立在牺牲无辜者的基础上。 4. 黄昏的抉择: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谐振器核心室。伊莱亚斯和薇拉必须合作,利用共振水晶来修复(或摧毁)谐振器。他们面临的选择是:是冒着让城市陷入永久黑暗的风险来解放被束缚的能量,还是维持现状,让塞壬港在腐朽与谎言中继续苟延残喘。莱因哈特及时赶到,试图用最后的权力“锁定”核心,将所有反对者永远封存在地下。 五、主题与基调 本书探讨了秩序与自由的代价、技术滥用下的伦理困境,以及在腐朽的结构中,个体微小的反抗如何汇聚成足以撼动世界的洪流。 整体基调是蒸汽朋克式的阴郁、悬疑,并带有强烈的反乌托邦色彩。故事的重点在于环境的描绘、复杂机械装置的运作细节,以及角色间基于不信任的合作关系。它不是关于英雄主义的崛起,而是关于真相的艰难挖掘和在绝望中寻找一丝可操作的缝隙。 (总字数约为148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