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星散复寻踪:清宫散佚文物调查研究

国宝星散复寻踪:清宫散佚文物调查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段勇,李晨 著
图书标签:
  • 清宫文物
  • 散佚文物
  • 文物调查
  • 文物研究
  • 国宝
  • 文化遗产
  • 历史
  • 艺术史
  • 宫廷文化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6381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29930
品牌:译林(YILIN)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427
字数:4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 首次清宫散佚文物大起底★ 海内外清宫宝藏路线图★ 海量文物数据,丰富学术信息★ 归纳文物返还法律依据,探讨流失文物追索渠道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清宫散佚文物的研究性调查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梳理流散在故宫博物院以外清宫文物的数量分布、管理信息和保存情况;研究的重点是非法流失于海外的清宫文物(即近代以来,由于战争、偷盗、非法交易等原因,被掠夺、盗运到海外的清宫文物)。在未来的文物追索工作中,可以提供有力的证据与法律支持。

作者简介

段勇,上海大学副校长,故宫博物院外事处长、副院长,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曾出版《商周青铜器幻想动物纹研究》(获“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奖”)、《当代美国博物馆》(被评为“全国文博考古十佳图书”)和《明清皇宫紫禁城》等三部专著和《东亚艺术与美国文化》一部译著,并发表过《从考古发现看龙的起源及早期面貌》、《古物陈列所的兴衰及其历史地位述评》等二十余篇专业论文和学术文章。

李晨,高级信息管理师,中国博物馆协会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文物学会法律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文物报社期刊部主任,曾任文化部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长期从事文物博物馆法制建设研究,参与国家一级博物馆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国家博物馆事业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民办博物馆发展状况研究、《文物保护法》修订专题研究、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标准编制等多项文化部及国家文物局重点研究项目,著有《博物馆常用合同概论》(合作),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目录

第一章 四海瑰宝汇天府——清代宫廷的文物收藏活动
第二章 金瓯倾覆珠玉散——近代以来清宫文物遭遇的劫掠厄运
第三章 铜瓷书画多遗珠——清宫散佚文物概念和分类
第四章 楚失楚将又何求——国内收藏体系中的清宫散佚文物
第五章 国宝何辜涉重洋——国际收藏视野下的清宫散佚文物
第六章 熙来攘往待价沽——国内外文物市场上的清宫散佚文物
第七章 潮起潮落重拾贝——对清宫散佚文物的有关研究和收集
第八章 贵胄无奈变“盲流”——清宫散佚文物的国际法地位
第九章 天涯何处觅归途——清宫散佚文物的追索、征集对策
海外博物馆收藏清宫散佚文物数据简目
拍卖机构拍卖清宫散佚文物数据目录

精彩书摘

  《国宝星散复寻踪:清宫散佚文物调查研究》:
  英国博物馆收藏的清宫散佚文物 英国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庚子之变的发起国,在掠夺和收藏清宫文物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因为动手早、下手狠,所得丰富且精品多。英国许多博物馆、图书馆甚至私人收藏家都藏有清宫文物。著名的如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达维德基金会、牛津大学的阿什莫尔博物馆、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爱丁堡皇家苏格兰博物馆等,都有丰富精美的清宫文物收藏。 (一) 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又名不列颠博物院,1759 年1 月15 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是世界上历史悠久、规模大、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收藏了世界五大洲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和艺术品数百万件,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正如英国学者所言:“英国强大的时候,领土面积增加了100倍。”大英博物馆堪称其强盛的见证。 大英博物馆收藏中国文物的历史可追溯到1753 年建馆时期, 被认为是世界上收藏中国流失文物多的欧美博物馆之一。目前,该馆共收藏有中国文物2.3 万件,涵盖了中国艺术的各个类别, 包括陶瓷、青铜器、玉器、书画、古籍、造像等,时代从史前到近代, 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在大英博物馆中,中国文物与古希腊、古埃及藏品等一并成为该馆收藏的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大英博物馆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长期陈列约2 000 件展品,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印度展厅一样是该博物馆仅有的几个国别展厅之一。 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收藏中,商周时期的青铜彝器,魏晋、隋唐的经卷,宋、元、明、清各代的瓷器,各个时期的书法绘画均属于特色类别,其中有300 余件中国书画为清宫旧藏珍品,其他从紫禁城、圆明园等地掠夺而来的清宫文物也是其收藏中的精品。 该馆收藏清宫文物中著名者,当属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名画《女史箴图》。《女史箴图》是中国东晋顾恺之的名作, 其原作已佚,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女史箴图》是唐代的摹本,神韵接近顾恺之的原画,因而被后人奉为经典摹本,是《石渠宝笈》明确著录的清宫藏画。《女史箴图》绢本设色,长(横)377.9 厘米,宽(纵) 25.5 厘米,全卷分为引首、本幅、尾纸三大部分。其画引首中间有乾隆帝御书“彤管芳”三字,本幅画意源于西晋张华《女史箴》文的内容, 分为九段,分别描绘了“冯媛挡熊”“班姬辞辇”“隆杀盛衰”“修容饰性”“同衾以疑”“微言荣辱”“黩欢专宠”“靖恭自思”“女史司箴, 敢告庶姬”九个场景。该画自署“顾恺之画”,画面可见“弘文之印”“宣和”方印,还有宋徽宗或金章宗瘦金书《女史箴》词句11 行。画本身及装裱部分压有宋、金、明、清内府藏印,及明清历代收藏者的私人鉴藏印。《女史箴图》原收藏于颐和园中,八国联军洗劫颐和园之际被英军驻印度骑兵军官克劳伦斯·约翰逊上尉(Clarence A.K. Johnson,1870 年出生于英属印度殖民地马德拉斯,1900 年8月至10 月先后驻守在北京使馆区和颐和园,1937 年死于英国伦敦) 掠走,1903 年4 月8 日以25 英镑的价格售予大英博物馆(藏品编号1903.4—8.01)1 。1910 年11 月5 日,《女史箴图》在大英博物馆首次展出。为减少开卷,大英博物馆在20 世纪初将《女史箴图》裁为两截, 本幅与引首、题跋分别裱在两张板上置于专柜中收藏展示,包首及拖尾邹一桂奉旨画《松竹石泉图》则另行收存。2014 年,原上海博物馆的书画修复师邱锦仙又对《女史箴图》进行了全面修复加固, 仍是直接裱在板上。 除了《女史箴图》,该馆还收藏了唐李思训《青绿山水图》、韩滉《双牛图》、北宋李公麟《华严变相图》、范宽《携琴访友图》、苏轼《墨竹图》、南宋马远《山水再游图》等中国名画,其中不少都是《石渠宝笈》著录的清宫藏画,或是钤盖有清代内府收藏的专用印章。 除书画外,该馆收藏的玉器(如乾隆题诗的商代玉璧)、青铜器(如清代的错金银青铜卣)、瓷器(如雍正珐琅彩瓷器)、织绣(如宫廷服饰)、古籍(如《永乐大典》)等也有不少属于清宫旧藏文物。 故宫对清宫散佚文物的征集实例 在深入研究的同时,国内文博机构也积极推动对清宫散佚文物的征集工作。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和政府对文博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文物征集、收购、追索的渠道不断拓宽。
  ……

前言/序言

清代宫廷收藏蔚为大观,为前朝各代所不及。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诸帝对收藏的酷爱,使本已丰富的清皇室收藏达到历史之最。除了继承前代的收藏外,清代宫廷还通过征求、进呈、抄没、制作等方式积累了为数众多的珍贵文物,形成了一笔蔚为壮观的民族文化财富。故宫前辈单士元先生曾经评价清宫收藏:“不少文物大都是传世珍品,而传世珍品又多是来自商周以后的宫殿、庙堂中,最后到明清两代,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因此,它蕴藏的都是历史。”
自乾隆以后,清宫收藏渐告式微,到清朝末年由于国势日衰, 政治腐败,外患频仍,清宫文物珍藏多次遭到劫掠或毁损,许多被抢到异域,不少流失民间。特别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庚子之变和清逊帝溥仪“小朝廷”时,有大量清宫文物由于战争、偷盗、非法交易等,被掠夺、盗运到海外,对此晚清状元张謇曾感叹道:“前清内府,昔日所藏缛矣。一散于庚申,再散于庚子,永沦异域,至可唏也。”
1914 年古物陈列所成立,1925 年故宫博物院成立,紫禁城的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几代故宫人始终依据公共博物馆的基本准则, 对清宫文物进行系统查点和妥善管理,与此同时,也从未放弃对于清宫散佚文物的寻访与追索。早在1930 年和1934 年,故宫博物院就根据点查毓庆宫时发现的《诸位大人借去书籍字画古玩等糙帐》和点查养心殿时发现的《赏溥杰单》《收到单》等编辑出版了《故宫已佚古物目录二种》和《故宫已佚书籍书画目录四种》向社会公开发行,以便后世索寻。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根据国家关于“加强对流散文物的收集和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清宫散佚文物的调查研究,并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先后征集回《五牛图》《中秋帖》《伯远帖》《十咏图》等一批清宫散佚文物。
2008 年,由时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段勇同志牵头,启动了“清宫散佚文物调查”项目。项目组通过实地走访、查阅文献及出版物、查询互联网信息、采访相关专家及当事人等方式,收集了英、法、德、意、美、日等国70 余座博物馆公开著录的收藏清宫文物的信息, 以及佳士得、苏富比等几家大型国际文物拍卖机构公开拍卖清宫文物的信息,历时数年编制完成了《清宫散佚文物调查报告》。受立项目标和体例限制,报告以数据庋集为主,文字较为简略。
为了使社会各界更加深入地了解清宫散佚文物的流失情况和现状,推动国内外学术界开展对于清宫散佚文物的深入研究,段勇、李晨两位同志在原有调查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了相关资料, 增加了大量信息,并对所涉及的有关历史、文物、法学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与论述,最终编著成了《国宝星散复寻踪:清宫散佚文物调查研究》一书。作为一部系统研究清宫散佚文物的学术性著作,该书对清宫文物的散佚经过、清宫散佚文物在国内外的分布,对清宫散佚文物的研究与征集、清宫散佚文物的法律地位和追索路径等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并收录了研究过程中收集的清宫散佚文物信息近万条,是迄今为止搜集清宫散佚文物数据量最大的一部著作,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对于当代故宫学研究亦具现实意义。
近半个世纪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促进与推动下,国际社会通过不懈努力,制定了《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即《1970 年公约》) 等一系列旨在打击文物犯罪、促使非法流失文物返还的国际公约。这些公约一方面扭转了对文物贩运与流失文物返还无所依循的局面,保护文物免受盗窃、盗掘和走私之害,另一方面也为流失文物返还其原属国重新燃起了希望。相信该书的出版,能够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清宫散佚文物有关问题的关注与重视,衷心希望有朝一日,非法流失海外的清宫文物能够通过不同方式,陆续回到紫禁城的怀抱。


国宝星散复寻踪:清宫散佚文物调查研究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详尽的学术专著,聚焦于清代宫廷文物在近代历史变迁中,如何大量流散至海内外,并系统性地梳理、追溯这些珍贵遗存的去向与命运。全书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础,结合田野调查、档案梳理和比较研究的方法,构建了一幅清宫文物“星散”与“复寻”的宏大图景。 一、 清宫文物的历史脉络与“星散”的缘起 清宫收藏,是集历代皇家珍藏与清代鼎盛时期物力之大成的文化宝库,其广度、深度和质量,在世界范围内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本书开篇即描绘了这一宝库的鼎盛面貌,从乾隆盛世的典藏细节,如营造、陈设、使用场景,勾勒出其全盛时期的物质文化景观。 然而,历史的洪流不可阻挡。本书的核心关切点,聚焦于二十世纪初至建国初期,这一特定历史阶段所发生的剧烈社会动荡,如何成为清宫文物大规模流散的直接诱因。作者并未停留在笼统的“战乱”叙述上,而是细致剖析了流散的多个关键节点与途径: 1. 辛亥革命与宫廷的权力真空期: 描述了清室解体后,对故宫(紫禁城)内外的文物保护所采取的初期措施的不足,以及在权力过渡期,因监管缺失而导致的早期外流。 2. 军阀混战与盗劫: 档案显示,这一时期,地方武装的侵扰和盗窃活动对部分转移至外地的宫廷物资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和流失。 3. 抗日战争时期的“南迁”与“西迁”的复杂性: 详细考察了中央政府为保护核心文物所进行的举措,同时,也揭示了在极端困难的运输和管理条件下,部分文物的遗失、错配甚至被变卖的复杂情况。 4. 解放战争的尾声与文物争夺: 对比分析了不同政治势力在接收旧有机构和清点资产过程中,因政策差异、人员流动等因素导致的文物流向变化。 二、 档案的“显影”:追踪流失文物的隐秘线索 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对一手档案资料的深度挖掘和系统性利用。作者穿越时空,从浩如烟海的清宫遗存档案、民国时期博物院(馆)的接收记录、旧时海关和拍卖行的登记文书,甚至部分私人信件中,提取出关于“失踪”文物的关键信息: 清点清单的交叉比对: 首次将清宫原有的固定资产清单(如《造办处档案》、《典藏清册》)与后来的接收单位(如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的入藏目录进行逐一比对,精确标注出“下落不明”的条目。 海外拍卖行的记录重建: 借助国际艺术品市场的旧目录、收藏家笔记以及西方博物馆的早期征集记录,反向追踪一批曾在伦敦、巴黎、纽约等地上拍的清宫旧物。 “人证”的侧面印证: 引用了多位参与文物点验、转移的亲历者的口述记录或回忆录,为文物流散的路径提供了侧面的佐证。 三、 散佚文物的类型学考察与文化影响分析 流散的文物并非同质的集合体,它们涵盖了清宫收藏的各个门类。本书对流散文物的类型进行了细致的分类研究: 1. 书画典籍类: 重点关注那些散落于世界主要图书馆和私人收藏中的清代帝王御笔、宫廷画师作品以及重要历史文献,探讨其流传对海外汉学研究的影响。 2. 玉器、瓷器与工艺美术: 分析了特定时期(如晚清至民初)出口的宫廷御用品,这些物品如何通过外交馈赠、典当、甚至非法贸易进入国际高端市场,并成为西方“东方艺术”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宫廷服饰与陈设用品: 探讨了部分体量较大的陈设品(如大件家具、织绣品)的流散路径,以及它们在海外被重新解读和展示的方式。 四、 “复寻”之路:当代的回溯与学术的责任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研究视野转向当代,探讨“复寻”的学术意义与实践困境。 海外馆藏的审视: 梳理了北美、欧洲、日本等主要国家博物馆中,被确认为清宫旧藏的文物,并评估了其在当地的收藏历史和研究现状。这不仅是确认来源,更是对文物在异地“身份重塑”过程的文化人类学式观察。 回归的障碍与可能: 坦诚地分析了文物回归所面临的法律障碍(如合法所有权认定)、政治敏感性以及现实操作的难度。本书倡导的“复寻”,更多的是一种知识上的回归、一种学术上的锁定,强调通过深入研究,让公众和学术界重新认识到这些国宝的真实历史坐标。 未来研究的展望: 总结了当前清宫文物研究中存在的空白点,并提出未来可以在数字化技术协助下,进行更大范围的全球性数据库比对,以期实现更精确的文物流向定位。 总结 《国宝星散复寻踪:清宫散佚文物调查研究》是一部极具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学术探索。它不仅是对一段国家记忆的细致梳理,更是对文化遗产流散这一宏大命题的深度回应。全书文字凝练,论证扎实,旨在为清宫文物的研究提供一个坚实的、跨国界的参照框架,让散落的星辰,在文字和档案中重新汇聚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挑,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和研究的严谨性。纸张的选择也很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尘封往事的重量。尤其是那些插图和表格的制作,清晰度极高,即便是年代久远的档案照片,也能被还原得非常细致,这对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福音。阅读体验非常棒,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处理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而且,作者在叙述复杂的历史脉络时,并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了一种非常生动流畅的笔触,让读者能够轻松地跟上他们的思路,一步步深入到那个波谲云诡的年代。这本书的整体质感,绝对称得上是一件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文化传承的敬意。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梳理史料时的那种“刨根问底”的精神。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文物信息,而是真正深入到了历史的肌理之中,去探究每一件器物背后的时代背景、流转轨迹以及相关人物的命运纠葛。作者似乎是一个极其耐心的“侦探”,对待每一个线索都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和审慎的态度。我感觉自己仿佛是跟着作者一起,穿越了时空,站在那些历史事件发生的现场,去感受那种山雨欲来的紧张气氛。这种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预期的学术著作,它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物件细节完美地结合起来,让人对“历史”这个概念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它不是冷冰冰的文献堆砌,而是一部有温度、有血有肉的“物证史”。

评分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所蕴含的那种对“失落之美”的深切缅怀与不懈追寻。它不仅仅是对文物流向的记录,更像是一曲献给“散落的遗产”的挽歌与希望之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国家文物的深厚情感,深深地感染了我。作者的笔触充满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但绝非沉湎于悲观,而是饱含着一种积极的、面向未来的探索精神。它激励着我们这一代人,去关注和守护那些仍在流浪或尚未被充分认识的文化瑰宝。阅读它,就像进行了一场精神上的洗礼,让人在惊叹于前人智慧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薪火相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评分

从一个普通历史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阅读门槛设置得非常友好,这一点值得称赞。尽管它探讨的是专业性极强的问题,但作者在行文时似乎时刻记挂着“如何让非专业读者也能理解”这一目标。他们善于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解释晦涩的术语,同时又避免了过度简化而牺牲了准确性。书中的语言风格时而磅礴大气,时而细腻入微,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你穿梭于复杂的历史迷宫之中,既能让你领略到宏伟的景观,也不会让你在岔路口迷失方向。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了解了许多新事物,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一种看待历史研究的全新思维方式。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逻辑层次感极强,读起来完全不会感到混乱。它采取了一种螺旋上升的叙述方式,先是建立一个宏观的框架,然后层层递进地深入到具体的案例分析,每深入一层,都会为之前的问题提供新的解释和视角。这种布局让读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不断地建立起知识体系的联系,而不是零散地吸收信息。我尤其喜欢它在引入新观点时所采取的论证方式,常常是一开始提出一个看似不可思议的推断,然后通过一系列扎实的旁证和逻辑推理,最终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这种“柳暗花明”的感觉,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求知欲和智力上的愉悦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