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国外学者宋史研究论著集成(1900-2010)——日本编·文献目录卷

20世纪以来国外学者宋史研究论著集成(1900-2010)——日本编·文献目录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变庭 著
图书标签:
  • 宋史
  • 日本学
  • 国外史学
  • 史学史
  • 文献目录
  • 20世纪史
  • 学术史
  • 历史研究
  • 史料
  • 目录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34361
版次:01
商品编码:12232289
包装:精装
丛书名: 20世纪以来国外学者宋史研究论著集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页数:60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日本在整个20世纪,先后有900多名学者致力于宋代历史文化的研究,发表了8000多篇(部)学术成果。学界一致认为,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宋史研究,始于20世纪。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日本的宋史研究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处于****地位。至今我国学界有许多思想命题和研究范式仍然受其影响,如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命题,桑原骘藏《东洋史要》“元世祖灭宋”的写作范式,以及日本学者在东京大学文学部召开的“宋史研究者所见的中国研究之课题——士大夫、读书人、文人或精英”专题讨论会,不仅将宋代文学家还原为一个士大夫,而且他们还把思想者研究和“士大夫研究”统一起来,遂成为21世纪初期国际宋史研究的一股学术潮流。

目录

日本东洋史研究及宋史研究略论
出版前言
编例
甲编
一、通论
二、政治史
三、经济史
四、法律史
五、军事史
六、社会史
七、文学史
八、宗教与信仰
九、学术思想史
十、教育史
十一、艺术史
十二、科技史
十三、对外关系
十四、民族关系
十五、历史地理
十六、语言文字学
十七、考古学
十八、书志学

乙编
一、通论
二、政治史
三、经济史
四、法制史
五、军事史
六、社会史
七、文学史
八、宗教与信仰
九、学术思想史
十、教育史
十一、艺术史
十二、科技史
十三、对外关系
十四、民族关系
十五、历史地理
十六、语言文字学
十七、考古学
十八、书志学
人名索引
机构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20世纪以来国外学者宋史研究论著集成(1900-2010):日本编·文献目录卷》:
  甲编
  一、通论
  甲0001
  市村瓒次郎:《东洋史要(补订版)》,六合馆,1912年。
  甲0002
  鸟山喜一:《渤海史考》,奉公会,1915年。
  甲0003
  石田干之助等:《东洋历史参考图谱(第1—15辑)》,东洋历史参考图谱刊行会,1924—1930年。
  甲0004
  池内宏:《白鸟博士还历记念东洋史论丛》,岩波书店,1925年。
  甲0005
  高桑驹吉:《东洋史详解(上)》,共立社,1925年。
  一、通论
  甲0006
  高桑驹吉:《东洋史详解(下)》,共立社,1925年。
  甲0007
  高桑驹吉:《自蒙古之勃兴至明末》,国史讲习会,1926年。
  甲0008
  泉安雄:《问题中心—东洋史系统概说》,启文社,1926年。
  甲0009
  羽田亨:《内藤博士还历祝贺支那学论丛》,弘文堂书房,1926年。
  甲0010
  中村久四郎:《自东汉末至南宋中期》,国史讲习会,1926年。
  甲0011
  桑原骘藏:《东洋史说苑》,弘文堂书房,1927年。
  甲0012
  京城帝国大学法文学部:《京城法学会论集(1)》,刀江书院,
  1928年。
  甲0013
  狩野教授还历记念会编:《狩野教授还历记念支那学论丛》,弘文堂书房,1928年。
  甲0014
  小岛祐马:《高濑博士还历记念支那学论丛》,弘文堂书房,1928年。
  甲0015
  大塚史学会:《三宅博士古稀祝贺记念论文集》,冈书院,1929年。
  甲0016
  九州帝国大学支那学研究会:《支那学研究论丛》(第一辑),九州帝国大学支那学研究会,1929年。
  甲0017
  中山久四郎:《总论及史籍解题》,国史讲习会雄山阁,1929年。
  甲0018
  东亚同文书院:《东亚同文书院创立30周年记念论文集》,东亚同文书院支那研究所,1930年。
  甲0019
  西田直二郎:《内藤博士颂寿记念史学论丛》,弘文堂,1930年。
  甲0020
  小川博士还历祝贺会:《小川博士还历记念史学地理学论丛》,弘文堂,1930年。
  甲0021
  桑原博士还历祝贺会:《桑原博士还历记念东洋史论丛》,弘文堂,1931年。
  甲0022
  大东文化学院研究室:《学院创立20周年记念论文集》,大东文化学院,1932年。
  甲0023
  田中萃一郎:《田中萃一郎史学论文集》,三田史学会,1932年。
  甲0024
  西村为之助:《自上古史至宋史》,日本文学社,1932年。
  甲0025
  京城帝国大学法文学部:《京城帝国大学法文学会第一部论集》,刀江书院,1933年。
  甲0026
  市村博士古稀记念东洋史论丛刊行会:《市村博士古稀记念东洋史论丛》,富山房,1933年。
  甲0027
  日野开三郎:《两宋总论》(《世界历史大系》第6卷),平凡社,1934年。
  甲0028
  台北帝国大学文政学部:《台北帝国大学文政学部史学科研究年报》(第1—7辑),岩松堂书店,1934—1942年。
  甲0029
  东北帝国大学法文学部:《东北帝国大学法文学部十周年记念史学文学论集》,岩波书店,1935年。
  甲0030
  京城帝国大学法文学部:《东方文化史丛考》,大阪屋号书店,1935年。
  甲0031
  服部先生古稀祝贺记念论文集刊行会:《服部先生古稀祝贺记念论文集》,富山房,1936年。
  甲0032
  和田清:《岩佐精一郎遗稿》,岩佐传一发行,1936年。
  甲0033
  京城帝国大学法文学部:《京城帝国大学创立十周年记念论文集史学篇》,大阪屋号书店,1936年。
  甲0034
  京城帝国大学法文学部:《京城帝国大学发文学会论纂》(第2辑、第4—6辑),大阪屋号书店,1936年。
  甲0035
  内藤湖南:《东洋文化史研究》,弘文堂,1936年。
  甲0036
  田口稔:《松崎先生还历祝贺记念文集》,柔父会,1936年。
  甲0037
  九州帝国大学法文学部:《十周年记念哲学史学文学论文集》,岩波书店,1937年。
  甲0038
  有高岩:《概观东洋通史》,同文书院,1937年。
  甲0039
  ……
近代以来西方宋史研究综述与方法论探讨 一卷概述古代中国历史的学术脉络 本书旨在全面梳理自二十世纪初叶至今,西方世界(尤其侧重欧美学界)对宋代历史(960年—1279年)的学术研究历程、核心议题的演变、主要学派的兴衰及其所采用的研究范式与方法论的革新。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史料的汇编,而是对既有研究成果的系统性回顾、比较与批判性分析。 本书的视野横跨了从早期汉学家对宋代典章制度的粗略描摹,到二战后社会史、文化史、经济史等多元视角的深入挖掘。我们将探究西方学者如何运用其本土的理论框架,如韦伯的理性化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后结构主义的文化解析,来解读宋代的复杂性,并反思这些理论在解释中国特定历史阶段时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第一部分:早期探索与基础奠定(1900-1945) 本部分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宋史研究的“奠基时代”。此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宋代核心制度的整理与描述上,带有浓厚的制度史和政治史色彩。 1. 制度建构与政治史叙事: 探讨早期西方学者如何依赖《宋史》等官修正史,构建出宋代中央集权、科举取士、军事制度的初步图景。重点分析早期重要汉学家,如对宋代财政体系、官僚选拔机制有开创性研究的学者,他们如何将宋代定位为“文官治国”的典范,并将其置于中国传统帝制演变的长河中进行比较。 研究这一时期西方对宋代军事失败的解读,例如对“积贫积弱”论断的初步形成与传播,这为后续的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视角下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2. 早期经济史的萌芽: 尽管影响力有限,但本书仍将关注那些在此时期对宋代商业活动、货币流通、城市发展进行初步考察的著作。这些零散的研究往往是基于对零星材料的翻译,但它们预示着宋代经济史研究的巨大潜力。 3. 知识转移的路径: 分析早期西方学者获取宋代知识的途径,包括早期传教士报告的影响,以及早期中国留学生在西方的学术活动对西方学术界的影响。 第二部分:战后范式的转向与社会史的兴起(1945-1980) 二战后的全球学术环境,尤其是社会科学的复兴与理论的深化,极大地重塑了宋史研究的面貌。这一阶段,研究的重心从上层政治结构逐渐转向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日常生活。 1. 经济史的“大转变”——农业、商业与城市化: 深入剖析以某一著名历史学家为代表的研究群体,如何将宋代视为中国经济史上一次关键性的“商业革命”或“近代化前夜”。研究范围扩大至乡村经济、土地所有制、手工业生产力的分析。 比较研究宋代江南地区的开发与长江中下游的经济重心转移,以及这一转移对政治权力的潜在影响。 2. 社会结构与阶层流动: 重点探讨西方学者对“士绅”阶层的重新定义。不同于传统的士大夫概念,西方社会史研究尝试将宋代精英群体置于社会网络、财富积累和地方权力结构中考察。 关注对宗族组织、妇女地位以及城市平民阶层的关注,这些议题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宋史研究的维度,挑战了以往“精英中心”的研究模式。 3. 理论模型的引入与检验: 分析韦伯式的理性化理论如何被用来解释宋代官僚体系的专业化,以及这一理论在解释宋代社会弹性与保守性时的张力。 第三部分:文化转向、微观研究与后现代反思(1980-2010) 冷战结束后,全球史学界进入多元化和文化转向的时代。宋史研究开始更加关注文化实践、知识生产、符号系统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权力运作。 1. 知识、思想与文化史: 系统梳理对理学(Neo-Confucianism)研究的深入。不再满足于哲学史的梳理,而是探讨理学如何渗透到社会实践、地方治理、家庭伦理中,以及其在不同区域间的传播差异。 考察宋代艺术、文学、科技(如印刷术、航海技术)的研究,如何从单纯的技术描述转向对这些文化成就背后的社会需求和知识生产机制的探究。 2. 地方社会与微观史: 本书将专门分析微观史研究的兴起。通过对地方志、碑刻、家谱等非官方史料的挖掘,西方学者开始关注地方精英的自治能力、社区间的互动以及国家权力在基层的运作方式。这挑战了自上而下的国家权力中心论。 3. 跨学科视角与方法论的融合: 探讨人类学方法(如对仪式、象征的分析)如何被引入宋史研究,用以理解宋代的宗教信仰、民间迷信与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 反思“中国近代化”叙事在宋史研究中的解构过程,以及如何构建更具弹性和非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框架。 结语:评估与展望 本书的最终部分将对过去一个世纪以来西方宋史研究的整体贡献进行总结性评估。我们将梳理出西方学术界在理解宋代复杂性方面取得的主要突破,同时也指出现存的盲点与未竟的议题。本书旨在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一个清晰的学术地图,引导他们识别哪些问题已被充分探讨,哪些领域仍有待新的理论与史料的介入。我们着重强调的是,这些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对宋史本身的阐释,更在于它们为全球历史研究提供了观察制度变迁、社会转型与文化适应性的重要案例。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接触到这部汇编的构思时,心中便涌起一股强烈的期待,因为“日本编”这三个字,意味着我们得以窥见东瀛学者在宋史研究领域那些独树一帜的见解和成果。这部文献目录无疑架起了一座跨文化的学术桥梁。日本学界在宋代经济史、社会结构以及与周边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往往能提供一种不同于欧美乃至中国本土学者的审视角度。通过这份详尽的清单,我们可以迅速定位和追踪那些可能被我们忽略的、具有突破性的日文研究专著与论文。这对于拓宽我们的研究视野,避免“关起门来做学问”的局限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提供的是一个俯瞰过去百年国际宋史研究图景的绝佳制高点,是真正意义上的“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基础材料。我甚至已经开始想象,根据这份目录去搜寻原著时的那种探宝般的乐趣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而又典雅的气质,一下子就抓住了宋史研究者的心。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触感温润,即便是长期翻阅,想必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其排版布局,清晰得令人赞叹。每一个条目都经过了精心的梳理和编排,文献的著录信息详实而准确,让人在浩如烟海的学术资料中,如同徜徉在精心规划的花园中一般,目标明确,毫不费力。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常年与浩瀚古籍和汗牛充栋的近现代研究资料打交道的人来说,这种系统性和便利性简直是福音。它不仅仅是一份目录,更像是一份导航图,指引着我们深入了解日本学界对宋代历史的独特视角与贡献。每一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编纂者在细节上倾注的巨大心血,那种对学术严谨性的极致追求,令人肃然起敬。相信这本书将成为我们书架上不可或缺的工具书,是开启宋史研究新篇章的钥匙。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浸淫于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学者,我深知文献梳理工作是多么耗时耗力,也深知一份高质量的工具书能够节省多少宝贵的研究时间。这部《20世纪以来国外学者宋史研究论著集成(1900-2010)——日本编·文献目录卷》,其价值首先体现在其无可替代的“汇集”功能上。它将近百年的日本宋史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这绝非简单地罗列书目,而是包含了对文献脉络的深层理解和提炼。我特别关注它对于战后日本学者研究焦点的变化记录,从早期的制度史转向后来的社会文化史,这种变迁的轨迹清晰地投射在这份目录之中。它使我们无需费力去穿越陌生的日文索引和不同时期的期刊分类,直接获得了结构清晰的研究谱系。可以说,它为所有希望了解和吸收日本宋史研究精髓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高效且精准的“快车道”。

评分

坦白说,在数字时代,获取单一的文献信息似乎变得容易了,但要构建一个完整、可信赖的、涵盖特定地域和特定时段的学术地图,难度却有增无减。这部专门针对日本宋史研究的文献目录,恰恰解决了这种碎片化的难题。它的严谨性体现在对引文格式的统一规范上,这对于后续的引用和核对工作至关重要,极大地降低了文献误引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它所体现出的那种对学术规范的尊重,是新一代研究者急需学习的典范。翻阅目录中的条目,我仿佛听到了那个世纪里,每一位日本学者用他们独特的学术语言对宋代进行深入对话的声音。它是一部扎实、可靠、充满学术尊严的指南,每一个致力于深入研究宋代历史的同仁,都应该将它置于案头,时时参阅。

评分

阅读这份目录时,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历史的厚度”。它不仅仅是关于宋朝历史的记录,更是关于“研究宋朝历史”本身的历史。从1900年到2010年,整整一个世纪,日本的学者们是如何看待和阐释我们自己的历史的?这份目录如同一个时间胶囊,将那个时代学人思考的痕迹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种梳理使得研究者可以进行跨时段的横向和纵向比较,探究不同代际的日本学者是如何回应和修正前人观点的。例如,对比二十年代的某些解读和八十年代的某些论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历史语境的变化如何影响学术成果的生产。因此,它不只是一个查找工具,更是一部研究“宋史研究史”的微型史书,其学术价值远超目录本身所限定的范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