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美国简史》一书是由荷兰裔美国知名历史学家、作家房龙所著,于1927年出版上市,仅3个月就销售了20万册,时至今日多次再版重印,流传很广。本书共有五十三章,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写起,一直写到20世纪20年代,再现了美国的创建和发展的酸甜苦辣历程。其中对历史事件、西方文明以及美国的政治生活都有详细的讲述。房龙这部史书,以通俗生动的写法,简洁明了的语言,再配以手绘插图,将枯燥无味的历史写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可谓经久传世之作!
作者简介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1882—1944),荷兰裔美国知名历史学家、作家,出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一生致力于历史与人文的文化传播,是一位文化传导者。他擅长用文艺手法来写作,用生动诙谐的文笔来讲述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历史,让读者能在短时间内轻松掌握历史,因而深受读者欢迎。他的每一本书都具有惊人的销售量,他的作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久不衰!他的著作有《宽容》《人类的家园》《文明的开端》《人类简史》等。
目录
第一章 便宜的香料供不应求 / 001
第二章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 008
第三章 信仰、黄金与印第安人 / 018
第四章 没有用处的土地 / 023
第五章 尚普兰用独木舟探索新道路 / 026
第六章 加尔文博士研究当今和未来的世界 / 029
第七章 异教徒摇身一变成黑盗 / 032
第八章 神草在印第安 / 038
第九章 新天国零下20度 / 045
第十章 建立一个全新的英格兰 / 050
第十一章 投资失败的荷兰西印度公司 / 054
第十二章 200年前瑞典人就来过美洲了 / 062
第十三章 一块属于全世界的殖民地 / 066
第十四章 开拓殖民地要靠运气 / 074
第十五章 一个在国王控制之下的国家 / 077
第十六章 充满希望的地方 / 084
第十七章 国王们玩起了抢夺土地的游戏 / 087
第十八章 历史上的新开端,1769年1月5日 / 092
第十九章 乔治·格伦维尔是“效率专家” / 094
第二十章 法国糖浆和荷兰茶叶 / 098
第二十一章 来自边境上的质朴智慧 / 104
第二十二章 亚当斯和其堂兄萨姆有了行动 / 107
第二十三章 殖民军司令不得不让国王陛下知道的坏消息 / 111
第二十四章 乔治·华盛顿将军穿上了旧军装 / 116
第二十五章 古典教育被托马斯·杰斐逊证明有优越性 / 120
第二十六章 国王乔治三世俨然成了英雄 / 127
第二十七章 被迫保持清醒的诺思爵士 / 131
第二十八章 印刷工富兰克林拜见了圣路易的后代 / 135
第二十九章 卢梭出了一本书,拉斐德到了北美荒原 / 144
第三十章 宗主国和边境上的人讨价还价 / 149
第三十一章 折中方案建立起了一个国家 / 153
第三十二章 华盛顿归隐,汉密尔顿主张发展商业 / 159
第三十三章 亚当斯总统认识到革命和革命是有区别的 / 169
第三十四章 杰斐逊和拿破仑进行了一次地产交易 / 175
第三十五章 宗主国的最后来访 / 182
第三十六章 门罗总统致意神圣同盟,玻利瓦尔开创新世界 / 190
第三十七章 新信念 / 197
第三十八章 独裁者 / 201
第三十九章 轻浮的杂耍演员和没用的吹笛人 / 208
第四十章 墨西哥总统知道了一条法则:真空地带不存在 / 214
第四十一章 冒烟的比利和汤姆大叔 / 220
第四十二章 让人厌烦的契约 / 230
第四十三章 不出名的伊利诺斯乡村律师要接这个案子 / 236
第四十四章 陪审团审理这个案件 / 241
第四十五章 宣判案件 / 246
第四十六章 最后一位征服者躺在棺材里回家 / 259
第四十七章 一枚金道钉被犹他州打下了 / 263
第四十八章 第三次美洲文明的衰落 / 269
第四十九章 普利茅斯礁石和埃利斯岛 / 274
第五十章 事物有其规律 / 279
第五十一章 需要更多便宜的原材料 / 289
第五十二章 一个未知的世界 / 294
第五十三章 美国的新独立宣言 / 297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便宜的香料供不应求
一天,欧洲的杂货供应商们发现自己的香料已经没有了,而人们很喜欢香料,登门来买香料的人络绎不绝,但都是失望而归,商人们看到这样的赚钱机会,却不知道怎么办,于是一个有关香料的故事就开始了。
比如说,一个经常去奢华的里茨饭店吃饭的人,他是不屑于再去那种像杰克·穆拉利这样平常的饭店里吃饭的,尽管这家店的一些像豆子、咸肉、洋葱和鲜鱼大杂烩很有名气。那些很有名气的经济教授和威严的法官都知道这个道理。这些过惯奢华生活的人在饿得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他们中的很多人会选择把那些大杂烩吃光。只是没有到最后一刻,这些人都会想办法维持自己看起来高贵的体面生活。这是人的本性。
在公元1世纪到公元10世纪,欧洲人过着野蛮的生活,没有什么品位可谈。当时的人很重视物质的数量,对于物质的品质没有什么要求。他们生活得很原始,欧洲大陆从冰河世纪以来,土地就没有变化过,它等待着被开垦。人们可以从这片土地上轻而易举地得到木凳、大块动物的肉和取之不尽的水。
在那样的环境中很多事情等着人去做,只是当时的人太少了,这些人又被生活中的一些维持基本生活的小事搞得很累。人们花了千年的时间来做出改变,这才获得了稳定和安逸的生活。这时,他们终于可以安心地生活了,日子也过得安静与祥和。但是他们的后代并不满足于前辈们所创造的平静生活,他们有自己的理想,他们想要去见识这个世界。
经过了十个世纪的平静之后,一次移民热潮突然爆发了,这很容易造成一场动乱,但当时西方出现了一位很有能力的新主人。这位统治者并没有想要去征服全世界,但是他宝贵的精神力量就足以让瑞士雇佣军消失殆尽。他发出一道令箭,这道令箭就能穿过最坚固的城堡墙壁。他只要有一点不开心,就胜过任何一位君主或者是皇帝带兵作战的气势。
在欧洲最有才能的政治家和最有经验的外交家的协助下,他把那份不安定的力量转化成了一场对外的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十字军东征,这引发了向东移民扩张的热潮。只不过这一段历史因为史诗形式文体的出现,被披上了浪漫主义色彩,让人们忘记了这场战争的真实嘴脸,实际上是毫无文学性的残酷杀戮。
欧洲的历史实际上是地中海的历史,因为谁有这片水域的权利,谁就可以主宰整个欧洲。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并不是那些强盗混混之流所能企及的。这些无能之辈只能骚扰西班牙、希腊、意大利半岛的深海湾和摩洛哥、的黎波里、埃及的前海湾,有时候也能够暂时霸占一些地方,但他们并不会有什么作为。
要想提高自己的力量,那就只能通过族群联合,所谓的族群是指在过去的千万年的时间里,社会、经济和宗教把一些人凝聚在一起形成民族,这些民族的总称就是族群。那些想要征服世界的族群也知道自己所面对的是危险,因为不管是征服者还是被征服者,战争都是一场灾难。
在欧洲爆发大规模战乱之前,只有过两次小规模的冲突。第一次是在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当时的希腊人打败了波斯的入侵者,经过几场漂亮的战役,还把波斯人驱赶到印度河畔,希腊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西方霸主;第二次发生在两百年之后,当时的罗马人为了阻止自己头上的血光之灾,他们拼尽全力保护自己的家园,几乎倾尽国力,在摧毁了迦太基人最后的一座城堡之后,自己的家园也一片荒芜。
紧接下来的800年,欧洲一直处于和平安静。公元622年,亚洲出现了一位很有号召力的预言家。他重新武装起来自己的国家,这次两个大陆之间产生了大的碰撞。穆斯林大军的右翼穿过了叙利亚和亚细亚,攻占了君士坦丁堡;左翼占领了西班牙。这时,基督教的首领意识到了危险,最后决定发动一场圣战。
这场战争从军事意义上来看是一场失败的战争,但它产生的社会影响力是巨大的。罗马帝国衰败以后,欧洲大陆第一次知道了在各方面都比自己优越的文明——东方文明。他们都想来分一杯羹,于是他们来到东方杀害异教徒并且抢走了他们的财产。
带着这些战利品归来之后,他们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这些圣斗士们开始了极其奢侈的生活,他们觉得自己过去的生活很愚蠢,也厌倦了那样的贫穷和枯燥的生活。
西方人生活的很多方面,大到建筑小到服饰,言谈举止、饮食起居和娱乐活动,都受到了东方文明的影响,都体现出了他们思想的转变。
老一辈的欧洲人依然保持着祖先的传统生活方式,他们还在谈论吃苦耐劳的美好品质,年轻人对于这些都是耸耸肩膀,敷衍了事。
他们去过东方的大城市,过上了舒适的日子。这些年轻人也在等待,等着这些老一代的人离去,他们就会重新装饰自己的家园,然后把孩子送去学习,让自己的孩子以后成为银行家或者是制造者,这就让他们很快得到了财富,这些财富是他们的祖先在土地上耕作一千多年也攒不下来的。
这个时候,教会不开心了,他们没有预料到结果是这样的。
神啊,这些胜利归来的人们已经不能像他们的祖先一样对上帝有热情了,也不那么虔诚了!朋友之间都很了解彼此就会产生蔑视,而对敌人很了解的话就会对其尊重。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教堂越来越荒凉,而那些奢华的住宅和辉煌灿烂的政府大楼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在这同一时间里,地中海彼岸的人们对宗教也不像之前那么狂热了,热情度在锐减。一些异教徒用杀戮的数量衡量对真主的忠诚,但是现在他们却为了财富和那些基督教徒们和平相处。于是那些曾经是铁马金戈征战的道路又得到了修补;经过训练的骆驼再一次驮着沉甸甸的货物在喀什加和大马士革之间来回奔走;热那亚的大帆船与威尼斯的小帆船也开始和以前一样在亚历山大和法马古塔之间来回穿梭。
一切开始变得和平安宁起来。这场东方贸易的开启所创造出来的利润是过去的四倍。在这之后,发生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就是这些小事改变了之后的历史。
……
前言/序言
《古罗马的辉煌与衰落:一部帝国兴亡的史诗》 作者:[虚构作者名,例如:艾伦·马丁]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名,例如:环球历史文库] --- 导言:永恒之城的阴影与荣光 罗马,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铁与血、法律与秩序的厚重感。它不是一个瞬间的奇迹,而是一部跨越千年的史诗,其宏伟的开端,无与伦比的鼎盛,以及最终无可避免的崩塌,构成了西方文明最深刻的教训与最壮丽的景观。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古罗马文明的全部光谱,从其诞生于意大利中部台伯河畔的七座小山丘之上,到它如何以雷霆万钧之势,将地中海变成了“我们的湖泊”(Mare Nostrum),再到帝国晚期那场漫长而痛苦的内部瓦解过程。我们不满足于对著名战役和皇帝事迹的简单罗列,而是力求揭示支撑这个庞大帝国运转的社会结构、思想内核、经济脉络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 第一部:共和国的熔炉 (公元前 753 年 – 公元前 27 年) 罗马的起源总是笼罩在神话与史实的迷雾之中。本书首先会细致考察传说中的罗慕路斯建城故事,并迅速过渡到对早期罗马城邦的真实形态——一个由拉丁人、萨宾人等部族融合而成的社会结构——的重建。 阶级斗争与法律的诞生: 共和国早期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无疑是贵族(Patricians)和平民(Plebeians)之间长达两个世纪的激烈斗争。我们详细梳理了“十二表法”的颁布,它标志着罗马法治精神的开端,以及平民通过设立保民官(Tribune)对贵族权力制衡的努力。这些早期的政治摩擦,锻造了罗马人特有的实用主义和妥协精神,为日后统治广阔疆域奠定了政治基础。 征服意大利与地中海霸权: 本书重点分析了罗马如何运用其独特的军事组织——军团(Legion)——以及高超的外交手腕,逐步统一意大利半岛。随后,我们将焦点转向与迦太基的布匿战争。这三场决定命运的冲突,不仅是军事史上的经典案例,更是罗马人性格中坚韧不拔精神的集中体现。汉尼拔的阴影笼罩之下,罗马人展现出的绝不屈服的意志力,是理解其最终胜利的关键。 共和国的危机与转型: 当征服的战利品涌入罗马城,共和国原有的社会契约开始撕裂。我们将深入探讨格拉古兄弟的土地改革尝试,马略的军事改革如何将军队的忠诚对象从国家转向将领,以及苏拉、庞培和凯撒等一系列军事强人的崛起,如何不可逆转地将权力中心从元老院转移到个人手中。凯撒的渡河与遇刺,不仅仅是一场宫廷政变,而是共和理想在面对专制诱惑时的最后一次挣扎。 第二部:帝国的全盛与黄金时代 (公元前 27 年 – 公元 180 年) 屋大维(奥古斯都)的胜利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元首制(Principate)。这个时期的罗马,实现了空前的和平(Pax Romana),其影响辐射至不列颠的蛮荒之地,直到叙利亚的沙漠边缘。 奥古斯都的制度创新: 我们详细分析了奥古斯都如何巧妙地维持着共和国的“外衣”,同时实质上建立了集权统治。他精简了行省管理,建立了常备军,并通过“面包与马戏”(Panem et Circenses)的政策维系了城内民众的稳定。这段时期,罗马的行政效率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社会与文化的交融: 在“五贤帝”时期,帝国达到了领土和财富的极致。本书将不再局限于帝王将相,而是着墨于帝国内部的文化流动。希腊哲学、埃及宗教、东方神秘主义如何与古老的罗马传统融合?罗马城内涌现的庞大奴隶群体和新兴的商业阶层,他们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我们通过考古发现和文学作品的细读,重建了庞贝古城居民的日常图景,以及边境军团士兵的艰辛。 工程奇迹与普世法律: 罗马的物质成就令人叹为观止。从横跨山谷的宏伟引水渠,到覆盖整个帝国的道路网络,再到万神殿的穹顶结构,这些不仅是技术展示,更是帝国秩序和统一性的象征。同时,我们审视了“万民法”(Jus Gentium)的发展,它超越了罗马公民的范畴,为未来欧洲法律体系奠定了基石。 第三部:转向与危机 (公元 180 年 – 395 年) 随着马可·奥勒留的逝世,罗马的黄金时代悄然落幕。一个世纪的动荡,从内部腐蚀了帝国的根基。 三世纪的混乱: 本部分聚焦于“三世纪危机”——皇帝更迭的速度快如走马灯,通货膨胀失控,瘟疫肆虐,蛮族入侵的频率和规模空前增加。我们考察了军队在政治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经济体系如何从商业驱动转向农业庄园的自给自足,这预示着中世纪庄园经济的雏形。 戴克里先与君士坦丁的重塑: 两位强人试图挽救这个庞然大物。戴克里先推行的“四帝共治制”(Tetrarchy),虽然暂时稳定了边防,却也彻底终结了元首制下的相对自由,建立了更为僵硬的“多米那特”(Dominate)体制。君士坦丁的贡献更为深远:他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并将帝国重心东移至拜占庭(君士坦丁堡)。这一举动,客观上为西方的衰落埋下了伏笔,也为东方帝国赢得了新生。 第四部:西方的终结与东方的延续 (公元 395 年 – 476 年) 最终,西部帝国的衰败成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本书将详细描绘这一复杂而充满悲剧色彩的结局。 蛮族的迁徙与渗透: 我们分析了日耳曼部落(如哥特人、汪达尔人、法兰克人)的迁徙并非单纯的“入侵”,而更像是对一个衰弱体制的涌入和接管。阿德里安堡战役(378年)的惨败,标志着罗马军事机器在面对机动性更强的骑兵时已显露疲态。我们探讨了罗马人与蛮族之间的合作与冲突,以及蛮族军事领袖如何逐步架空了西罗马皇帝。 文化的断裂与保存: 在帝国行政机构崩溃的同时,天主教会——尤其是罗马主教(教皇)——在权力真空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了新的社会凝聚力。本书审视了圣奥古斯丁等教会思想家如何将希腊哲学与基督教神学相结合,为西方中世纪的知识传承奠定了基础。 终章:476年的真正含义 公元 476 年,日耳曼雇佣兵首领奥多亚塞废黜了年幼的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并将皇权象征物送往君士坦丁堡。我们认为,这一事件更多是一个漫长衰亡过程的象征性句点,而非突如其来的灾难。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实际上是地方化、贵族化和军事化的加速。 《古罗马的辉煌与衰落》是一部旨在探讨权力、秩序、腐败与韧性的历史巨著。罗马的兴衰史,是关于人类治理能力的永恒寓言,其回响至今仍未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