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什么人看三国?
不是英雄,不看三国
三国都看什么?
阴谋、阳谋;明战,暗战
群英荟萃,纵横捭阖
以史为镜,砥砺人生
强者并非为王,智者最终得势
为何三国*有看头?
一国为相对太平
二国为南北对峙
三国为谋略纵横
只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没有两强对峙,一伙中立
云诡波谲,雾里看花
英雄鲜活,血染大地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乱世精彩,谁主沉浮
内容简介
讲述的是公元197年-207年这十年间,曹操与袁绍从盟友到仇敌,从并肩战斗到决战中原的历史。曹操从弱到强,袁绍从强到弱。曹操、袁绍在依次吞并各自的对手后,以黄河为界,南北对峙。然而中原只能有一个主人,曹操、袁绍的决战不可避免,官渡大战,曹操获胜,之后,曹操用七年的时间统一北方,确立了他中原霸主的地位。
作者简介
天涯论坛煮酒论史作品
宿巍,男,80后,辽宁沈阳人。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硕士学历。曾任职于北方文艺出版社,现任职于抗美援朝纪念馆。先后出版《牌坊》(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版)、《苍鹰之翼》(中华书局2017年版)。
目录
第一章 问鼎中枢——挟天子以令诸侯
第二章 三征张绣——战宛城曹兵败北
第三章 兵进徐州——白门楼吕布遭擒
第四章 转战江东——淮泗子弟不可挡
第五章 英雄少年——威震江东小霸王
第六章 大浪淘沙——功名成败不由人
第七章 官渡大战——曹操袁绍的决战
第八章 内斗不休——陷入“内战”的南方
第九章 平定四州——十年辛苦不寻常
第十章 雄霸北方——一代人杰曹孟德
精彩书摘
《三国之决战中原》:
曹操将汉献帝接到许县,朝廷也随之搬到许县,小小的许县一下涌进这么多人,显得拥挤不堪。之前名不见经传的中原小城一夜之间成为大汉王朝的政治中心。
汉献帝驾临前,曹操令人重新整修,但也只能勉强达到皇家最低限度的居住要求,这里不同洛阳、长安。小城不仅小,而且破,仅能安排下皇帝及朝廷主要衙署的办公场所。至于其余人等,只能城外安置。
随着形势的稳定,四方涌入许县的人日渐增多,曹操下令增筑一座外城用来接纳“外来人口”。原来的小城事实上成了内城:宫城,新建的外城规模比内城大出四五倍。
许县的东汉朝廷已经成为曹操的私家花园,为了让自己的花园里不长“杂草”,建安元年(196)九月,曹操迫不及待开始清除异己。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是自古及今通用的政治法则。
就在很多衙门还在小城里四处寻找落脚之处的时候,曹操已经开始着手调整朝廷的人事结构,许多公卿大臣被体面地请出朝廷。
第一批被请出去的是位高但权不重的政治花瓶:三公,司徒淳于嘉、太尉杨彪、司空张喜同时被免去三公职务。几人中,资历最深的是太尉杨彪,之前在天子劫持事件中,杨彪为维护朝廷仅存的尊严,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当众质问军阀郭汜,虽未能扭转局势,但其不畏刀兵的勇气却令人肃然起敬,也赢得了朝野的一致赞许。
杨家跟袁家一样都是东汉一朝数得上的名门大族。
靠着高贵的出身,当然还有自身能力,杨彪从议郎开始,一路升迁,先后担任侍中、京兆尹、南阳太守、太仆、卫尉。兴平元年(194),杨彪接替朱儁出任太尉。司空、司徒、太尉,杨彪都做过。朝臣中能做一个就已足够荣耀,他却三个都当过,杨彪在朝廷的地位,用德高望重形容也不为过。
杨彪出身名门,在朝为官多年,资历深厚,知名度远非曹操能比。但人怕出名猪怕壮,杨彪的大名并未给他带来好运,反而惹来麻烦,曹操早就想收拾杨彪。
为了尽快在朝中树立威望,曹操首先将打击矛头对准了朝中元老,尤其是那些出身名门不肯依附的大臣。
许多大臣死于长安之乱,献帝逃难途中又失散不少公卿,留下大批空缺,对这部分本就空着的职务,不需撤换,很好安排,曹操将大批亲信补充进来。
之前因胁迫而封的车骑将军李傕、骠骑将军张济、后将军郭汜等被撤销,征北将军李乐、征西将军胡才、安东将军张杨等在逃难途中滥封的将军,或逃或亡,也要重新任命。
在曹操暗示下,朝廷对文武官员重新进行调整,该撤的撤,该免的免,该换的换,经过一番运作,朝廷面貌“焕然一新”。
但对杨彪这种在朝野都享有声望的人,曹操还是比较慎重。
不久,为庆祝乔迁新居,朝廷举行盛大宴会,朝中文武百官悉数到场。杨彪等人更是早早就到了,但主角曹操却迟迟不露面。如此重大的场合,满朝文武都到齐了,连皇帝陛下都到了,唯独不见曹操的人影。
曹操不来,宴会不能举行,皇帝跟百官只好等着,这时就看出谁才是真正的掌权者了。面对此情此景,元老重臣杨彪坐不住了。这简直是不把皇帝和朝廷放在眼里,憋了一肚子气的杨彪,又不好发作,只能坐在那里独自生闷气。随着时间的推移,脸色也越来越难看,从大红变成猪肝色。等候多时,众人期盼已久的曹操姗姗来迟。
曹操器宇轩昂地走进会场,淡定地坐到自己的位置上,曹操的座位距杨彪很近,所以曹操很快就看见了杨彪那张因愤怒而扭曲变形的老脸。
虽然杨彪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愤怒,并没有别的意思,完全是面由心生,但曹操却想多了,他不能不多想,乱世里阴谋诡计大行其道,稍不留神就会身首异处,长期搅在政治的旋涡里,对一切保持高度的警觉是生存的需要。曹操也是习惯成自然。
杨彪不自然的表情引起了曹操的怀疑,熟知历史的曹操自然就联想到鸿门宴,曹操想到这,不由得背后冷汗直冒。酒没喝上几口,就借口有事匆匆离开。回到自己的军营,曹操悬着的一颗心才落地,只有军营才安全。
事后,曹操派人探明杨彪等人并未搞阴谋诡计,只是虚惊一场。但本来兴致很高地去赴宴,却被吓了回来,就算没阴谋,受到惊吓也是不可饶恕的罪行。
本来就看你不顺眼,竟敢给老子脸色看。
这之后,曹操总找机会想“惩治”杨彪,但曹操知道杨彪出身世家名门,历任三公,在朝中人望极高,要收拾他并不容易,至少要找一个可以压服众人说得过去的借口,才好下手。要是找不出一个合适的理由,恐怕人心不服。
机会说来就来,给曹操提供机会的人正是曹操的对头袁术,袁术干了一件轰动天下的大事,连袁绍、曹操都不敢做的事,袁术不顾部下、盟友的强烈反对,公然在淮南称帝。
顺便提一句,袁术跟杨彪是儿女亲家,袁家与杨家都是高门大族,为在官场上彼此照应,政治联姻在当时的上流社会很流行。这是朝廷中那些混迹官场多年的官僚斗争经验的总结。
风云变幻的朝廷,到处都是陷阱,可靠的政治盟友是生存的需要,想在尔虞我诈的朝廷里生存下去、飞黄腾达,单凭一己之力是很难做到的,即使是袁氏这般的政治世家也是如此。
杨彪当初选择与袁术联姻,抱的无非也是这个目的,但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本准备自保的政治联姻,反而给他招来一场杀身大祸,并险些为此丢了性命。
袁术在淮南称帝,大封文武,又是祭天又是封后,他自己是过瘾了,却把亲家杨彪给害惨了。袁术此时远在淮南,曹操暂时还奈何不了,但杨彪近在眼前,又是文官,收拾起来毫不费力。曹操缺的只是一个借口。
曹操正愁没机会!袁术就给他提供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这下曹操总算抓住了杨彪的把柄,袁术既是汉朝叛臣,作为叛臣家属,杨彪自然是逃不过去的,更何况曹操本就存心要整他。
曹操以杨彪跟袁术串通妄图谋害皇帝的罪名将杨彪关进监狱。给杨彪安上这么一个罪名,说明曹操压根就不打算让杨彪活着走出监狱,曹操存心要“法办”杨彪。罪名如成立,杨彪必死无疑。就在杨彪命悬一线,即将人头不保时,危急时刻,有一位世家子弟挺身而出,站出来为杨彪说话,此人就是鲁国大丈夫孔融孔文举。
孔融被刘备成功解救后,虽然保全了性命,但处境艰难,局势日趋险恶,孔融这等书生身逢乱世,却是生不逢时,兵荒马乱,风雅名士如孔文举者没有了用文之地。名士风流的孔融惆怅之余,只能抚琴赋诗打发时光。
生在乱世的孔融是不幸的,偏偏他还有文人的傲骨与脾气,因为得罪董卓,被发配北海:黄巾重灾区,本是来“围剿”黄巾,却被黄巾围剿,要不是刘备及时出手相救,孔融早已不在人世。
但刘备只能救他一时,不能保他一世。况且,此时刘备自己也在四处漂泊,自身难保。之后的几年,北海局势依旧糟糕,黄巾及散布各地的土匪山贼此起彼伏,孔融无力征讨,只能困守孤城,苦度岁月。
乱世中,为求生存,各路诸侯都结盟互助,孔融也爱交友,但此友非彼友,袁绍、曹操的那种军事同盟,孔融才不感兴趣。他喜欢的是文人雅聚。
乱世中的孔融保持着清高文人特有的那份孤傲,与身处的时代显得是那么地格格不入。
即使实力雄厚如袁绍也要拉上曹操,联络刘表。兵精将勇,谋略过人如曹操也要有后援袁绍。徐州陶谦、幽州公孙瓒、淮南袁术更是结成攻守联盟,目的无非是在乱世中生存下去,各路诸侯几乎都有盟友,战国时代的远交近攻、合纵连横又重现当世。
但实力最弱守着几座破城度日的孔融,却依旧奉行“光荣独立”,对各方诸侯不理不睬。实力弱小又缺乏外援,这是乱世里最理想的吞并对象。于是,孔融“备受欺凌”,地盘越来越小,手下兵马越打越少。
眼见形势险恶,孔融的部下左承祖出于好心规劝孔融,尽快寻找一个强大的外援做依靠。但孔融不但不听还杀了左承祖。
一意孤行不听良言相劝,孔融终于品尝到了自己种下的苦果。
袁绍长子袁谭,字显思,豫州汝南人,受父命都督青州,后被曹操掌控的朝廷任命为青州刺史。但曹操给的不过是一张委任状,至于地盘,还要靠袁谭自己去抢。
袁谭初到青州,所据有的不过一个平原郡而已,这时的袁谭与其说是青州刺史,倒不如说是平原相更为恰当。
但袁谭颇有雄心,他不像书生孔融,只求高朋满座、杯中酒不空。袁谭的目标很明确,他要的就是青州。
到青州后,袁谭首先率兵北上进攻公孙瓒手下的青州刺史田楷,刘备就曾在田楷手下为将。袁谭与田楷恶战两年,最终田楷还是没能打过袁大公子,被后者赶出青州。
袁谭为扩充部队,派部下到青州各地到处招兵,但效果很令他失望,于是袁谭下令挨门逐户地核查适龄青壮年。那些有钱人家通过打点官差,被免除兵役,最后被征上来的都是贫苦百姓的子弟。贫苦百姓虽然没钱,但脚长在自己身上,交不起钱,可以逃。
于是在青州的市井集镇、田间地头,经常可以看到袁谭的手下在到处抓兵,情形类似民国时代的抓壮丁。
通过野蛮征兵(主要靠抓),袁谭的军力迅速壮大,实力跃升为一州之首,称霸青州。
成功驱逐田楷后,袁谭将孔融锁定为下一个目标。相比于田楷,孔融就容易对付多了,袁谭知道不会有人来救孔融,刘备那样的热心肠毕竟不多,可以放心地打、随心所欲地打。此时正是196年,孔融的救命恩人刘备正被袁术、吕布算计,自顾不暇也救不了孔融。
书生孔融哪里是军阀袁谭的对手,被追着打,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一路打一路退,最后又回到老地方都昌城,坚守不出。
孔融缩在城里,不敢出战,但袁谭对付这套也有办法,不出来没关系,那就长期围困。反正也没人来救你,不用担心被人抄后路。
袁谭执着地带兵围攻小城都昌,从春天打到夏天,在袁谭不懈的围攻下,孔融部死伤惨重,袁谭可以从外面源源不断地补充兵员,孔融就没办法了,他连城都出不去,自然没处招兵,结果手下的人越打越少,最后只剩下几百人。
但困守孤城的孔融仍保持名士风度,每天依旧坐在几案上,谈笑风生。有时箭射到几案上孔融也不在意(很可能是装的)。但孔融气定神闲也挽救不了败局,最终都昌城还是被袁谭大军攻陷。
城破之时,孔融再也不装了,骑上匹快马,连老婆孩子也顾不上了,单人匹马逃进深山。这时曹操在许县重建朝廷,听说孔融的遭遇后,念在旧交的情分将孔融招进朝廷,曹操跟孔融早年在洛阳时就相识,也是故人。
……
前言/序言
写在前面
一部《三国演义》令三国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物形象更是深入人心。茶余饭后,人们津津乐道于三国故事,诸如吕布戏貂蝉、关羽温酒斩华雄、诸葛亮借东风,一代代口耳相传,这些《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描写,是很多人对三国历史的最初了解。
然而,故事不是历史,演义只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很多人物、故事在历史中并不存在。吕布从未戏过貂蝉,因为历史上就没有貂蝉这个人;关羽更不曾斩过华雄,那是孙坚的功劳;赤壁的东风也不是诸葛亮借的。总之,三国的历史有很多事情没有说清,而这套书就是告诉大家历史上真实的三国。
三国并不是魏蜀吴,而是汉魏吴,刘备建立的是汉而非蜀,前者是受演义小说误导约定俗成的叫法,真正的三国其实是汉魏吴。
《三国志》是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史书,然而它是文言又惜墨如金,有时语焉不详,有时欲言又止。本套书根据正史,并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以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故事,还原三国的本来面目。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不止一次的三国鼎立,而此三国有它的特殊性,因为从时间上算,从184年开始到280年结束,它的前半程属于东汉,后半程属于西晋,留给三国鼎立的时间并不长。
虽然时间很短,却涌现了数不尽的英雄,留下了讲不完的故事。故事很长,还请您慢慢品读。
真实的历史并不枯燥,甚至比演义小说更精彩。拨开人为制造的重重迷雾,本书带您走进真实的历史,让您了解被刻意隐藏的三国真相。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架空历史小说的图书简介,该小说的主题与《三国之决战中原》无关,聚焦于一个截然不同的历史时期与冲突。 --- 《帝国黄昏:拜占庭的挽歌》 内容提要: 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城墙摇摇欲坠,不是因为汉尼拔的象军,也不是曹操的铁骑,而是奥斯曼帝国的百万雄师。本书不讲述中原三国的权谋与争霸,而是深入挖掘拜占庭帝国——这个横跨千年的罗马东部帝国的最后岁月。 这不是一部简单的战史,而是一曲关于信仰、荣耀、衰败与背叛的史诗。当西方教廷的援助姗姗来迟,当古老的城邦被新生的帝国钢铁洪流所包围时,查士丁尼的继承者们如何坚守那座被称为“世界之都”的城市?我们跟随的视角,将从一位精通希腊文与拉丁文的末代宫廷文书官,以及一位在城墙上抵抗的希腊火弩手,观察这座城市内部的矛盾、绝望的祷告,以及在毁灭面前展现的人性光辉与丑恶。 本书旨在还原一个被历史洪流吞没的文明的最后心跳,探讨一个强大的帝国如何在内部的腐朽和外部不可阻挡的扩张面前,徒劳地挣扎,直至最后一刻的崩塌。 第一章:千年的荣耀与昨日的阴影 故事始于1450年的君士坦丁堡。这座城市,自君士坦丁大帝奠基以来,承载了罗马帝国千年未绝的荣光。然而,此时的“帝国”已名存实亡,领土仅剩一座孤城和周边几块飞地。 我们的主要人物之一,米海尔·安德烈奥斯,是宫廷中负责外交文书的低级贵族。他精通拜占庭古典学,痴迷于查士丁尼大帝的《国法大全》。米海尔的工作,就是在日复一日的绝望中,起草那些注定石沉大海的求援信件,寄往威尼斯、热那亚乃至遥远的教廷。他目睹着宫廷内部的虚伪:贵族们忙于争夺不存在的权力,而城防的军械却因挪用公款而锈迹斑斑。 书中细致描绘了城内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东正教的狂热信徒坚信上帝会显灵,用神迹保卫圣索菲亚大教堂;而精通军事工程的少数人,则明白仅凭那些摇摇欲坠的城墙,以及仅剩的三千精兵,无法抵挡苏丹穆罕默德二世那庞大的火炮部队。 第二章:大炮与城墙的对决 历史的书页翻到了1453年春。苏丹的军队抵达了马尔马拉海的岸边。不同于中原三国时代攻城器械的相对原始,奥斯曼人带来了巨炮——“巴兹拉”,那是一种能够发射巨石弹的攻城武器,它们是新时代军事技术的象征,宣告着冷兵器时代的终结。 另一位主角,弩手狄奥多罗斯,一个来自色雷斯的老兵。他亲手参与了对城墙加固的每一块石头。狄奥多罗斯的故事线聚焦于城墙之上。他见证了第一轮试射的恐怖:巨石撕裂了古老的石块,尘土和哀嚎瞬间弥漫。他所面对的敌人,不仅仅是穆斯林的军队,更是时间。每一次修补都比前一次更艰难,因为城内合格的石匠和木匠已经所剩无几。 小说详尽描述了君士坦丁十一世皇帝的最后几周:他如何拒绝了苏丹提出的投降条件,如何强迫内讧的贵族和不同教派的士兵并肩作战。其中穿插了拜占庭人对“希腊火”——这种失传已久的可怕武器的最后一次尝试性使用,场面描绘充满了古典与悲壮的色彩。 第三章:背叛与信仰的挣扎 随着围城战的深入,内部的矛盾爆发了。一些富有的热那亚商人,为了保全他们的贸易特权,私下与奥斯曼人接触。米海尔在为皇帝誊写誓死抵抗的诏书时,无意中截获了一份密信,揭露了城内一位重要官员的通敌行为。 本书对“信仰”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圣索菲亚大教堂内,弥撒声日夜不息,但城墙外的炮火声盖过了祷文。米海尔的内心经历了巨大的动摇:他所信奉的古老信仰,是否真的能战胜这股新生的、势不可挡的军事力量?他面临的选择是:是坚守腐朽的荣耀,还是为了城内百姓的性命,向苏丹妥协? 同时,狄奥多罗斯和他的士兵们在城墙上经历了“铁链之夜”——苏丹出人意料地将战船用木板滚过陆地,绕过金角湾的铁链,直接威胁到城邦的侧翼。这一军事壮举,几乎击垮了所有守军的士气。 第四章:最后的黎明 1453年5月29日,苏丹发动了总攻。小说的高潮部分,将视角完全集中在城墙的突破口——圣罗马努斯门。 狄奥多罗斯的故事在此达到顶点。他亲眼目睹了拜占庭最后的精锐卫队如何像雕塑一般屹立不倒,直到被如潮水般涌入的奥斯曼新军淹没。皇帝本人弃马持剑,冲入敌阵,他拒绝了像历史上的许多君王那样选择逃跑或被俘,而是以一个罗马皇帝的尊严,迎接了最后的战斗。 米海尔则在皇宫中,目睹了城破后一切努力的徒劳。他没有逃跑,而是选择销毁了所有记录了帝国千年兴衰的珍贵文稿,只留下了自己抄录的、关于查士丁尼法典的残篇。 结语:文明的灰烬与新的开始 本书的结尾,没有英雄的凯旋,只有历史的必然。当君士坦丁堡沦陷,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钟声被清真寺的宣礼声取代时,读者感受到的是一种跨越时代的失落感。 《帝国黄昏:拜占庭的挽歌》试图让读者理解:有些帝国的终结,并非因为外部的敌人不够强大,而是因为内部的结构已经无法支撑其承载的重量。它歌颂了守城者在绝境中的勇气,也哀悼了一个伟大文明在历史十字路口上的最终谢幕。这不是关于统一天下的争霸,而是关于一座孤城的,无可挽回的,史诗般的陨落。 --- 关键词: 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陷落、东罗马、奥斯曼帝国、中世纪晚期军事史、古典文明衰亡、宗教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