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收藏新疆出土古藏文文献叙录

英国收藏新疆出土古藏文文献叙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静,杨铭 著
图书标签:
  • 新疆
  • 藏文文献
  • 古籍
  • 出土文献
  • 英国收藏
  • 历史
  • 文化
  • 语言学
  • 敦煌学
  • 丝绸之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766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378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藏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字数:29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英国收藏新疆出土古藏文文献叙录》在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出自新疆而今藏于英国的700余件文献,按地域分类,逐一进行说明介绍,包括序号、题名、编号、形制、尺寸、内容提要、著录状况等。本书将与已经刊布的法藏敦煌古藏文文献一起,为有志于敦煌学、藏学以及西北史研究的读者提供可以进一步检索、研究的文献目录平台。

作者简介

胡静,藏名尼玛玉珍,女,藏族,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长期从事社科文献信息检索利用、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文化等教学与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校级、横向等各类科研项目十余项。参编《四川藏区的民俗文化》《四川、云南藏传佛教寺院》等著作,发表论文十篇。
杨铭,本名杨明,男,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就读于重庆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分别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先在重庆文博界工作,后调入西南民族大学,从事民族历史、民族文物教学与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出版专著(译著)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多项省部级奖。

目录

序 英藏敦煌西域古藏文非佛教文献的刊布与研究/1
英国收藏新疆出土古藏文文献叙录/18
  一 麻札塔格(M.Tagh.)no.1~321/18
  二 山普拉(Samp.)no.322~323/95
  三 达马沟(Dom.)no.324~347/96
  四 卡达里克(Khad./Kha.)no.348~351/101
  五 牙通(Ile-dong.)no.352~353/102
  六 巴拉瓦斯特(Bal.)no.354/103
  七 克里雅(Ker.)no.355/103
  八 斯文赫定(Har.)no.356~357/104
  九 霍恩雷(Hoernle.)no.358/104
  十 斯坦因未编号(和田?)no.:359~360/105
  十一 米兰遗址(M.I.)no.361~664/105
  十二 哈拉和卓(Kao.)no.665/181
  十三 吐峪沟(Toy.)no.666~671/181十四小城堡(H.B.)no.672~673/183
  十五 黑水城(K.K.)no.674/184
  十六 斯坦因未编号(若羌?)no.675~679/184
  十七 安得悦(E.i.)no.680~702/186
附录一 《英国图书馆藏斯坦因收集品中的新疆出土古藏文写本》导言/192
附录二 敦煌西域古藏文文书研究论著目录/211
附录三 文献索引号、出土号与本书题名、序号对照表/227
附录四 藏汉译名对照表/249
后 记/274

精彩书摘

  《英国收藏新疆出土古藏文文献叙录》:
  116.文书残卷
  斯坦因原编:M.Tagh.aI0025,英国国家图书馆东方文献部编号Or.15000/56,残卷,3.8×3.5,正面1行,背面空白。小残片,保留上面部分,仅残留有个别音节。藏文转写及注解见《英国国家图书馆斯坦因收集品中的新疆出土古藏文写本》,第37页。
  117.文书残卷
  斯坦因原编:M.Tagh.a.I.0026,英国国家图书馆东方文献部编号Or.15000/57,残卷,2.7x9,正面3行,背面2行。残余中间部分。正面第1行提到“每季首月”(slaraba)。背面是另一不完整的文书。藏文转写及注解见《英国国家图书馆斯坦因收集品中的新疆出土古藏文写本》,第37页。
  118.书信残卷
  斯坦因原编:M.Tagh.a.I.0027.,英国国家图书馆东方文献部编号Or.15000/58,残卷,55×13,正面4行,背面1行。大概是一封书信的正面部分,仅有个别音节清楚。正面第4行似乎是书信的最后一行。底部边缘有一模糊的朱砂印记。背面是一封书信的问候语,字迹潦草。藏文转写及注解见《英国国家图书馆斯坦因收集品中的新疆出土古藏文写本》,第37页。
  ……

前言/序言

凡  例

一、本书在沿用《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斯坦因收集品中的新疆出土古藏文写本》一书的序号和要素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每一件文献的题名,叙录内容依次为:序号,题名,斯坦因原编出土号,英国国家图书馆所编索引号,保存状况,写本尺寸(单位为厘米),行数,内容提要,托马斯《有关西域的藏文文献和文书》和刘忠、杨铭中译本《敦煌西域古藏文社会历史文献》的页码,武内绍人上引书和杨铭等编著《英国收藏新疆出土古藏文文书选译》的页码,武内绍人《敦煌西域出土的古藏文契约文书》和杨铭、杨公卫中译本页码,以及斯坦因《古代和田》一书的图版编号。
二、叙录内容主要由两种方法编写,一是依据写本已有的翻译内容或研究成果,编写出内容提要;在写本没有翻译或尚缺研究成果的情况下,主要引用武内绍人上引书对该写本的介绍,两种方式以前者为主,互为补充。
三、考虑到国内学者的阅读习惯和印刷方便,本书对托马斯和武内绍人原书引用的藏文拉丁字母转写系统(威利系统,1959年)进行了零星的修订:藏文在威利系统中转写成 ’,本书转写成v;元音反写时原书用I表示,中译本仍用i。
四、附录部分收入《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斯坦因收集品中的新疆出土古藏文写本》一书的导论,同时编入“敦煌西域古藏文文献研究论著目录”“文献索引号、出土号与本书题名、序号对照表”“藏汉译名对照表”等,方便读者检索、引用。
五、本书涉及的其他文献编号缩略语如下:
V.P.=瓦雷·普散编《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藏敦煌藏文写本目录》;
P.t.=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藏文写本编号。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图书的详细简介,它不包含您提到的“英国收藏新疆出土古藏文文献叙录”的内容。 --- 图书简介: 书名:《大秦帝国风云录:从秦始皇到汉武帝》 作者: 历史研究者 独立撰稿人 出版信息: 某知名历史文化出版社 字数: 约50万字 开本与装帧: 精装,全彩印刷,配有大量地图、文物复原图及历史场景插画。 --- 内容概述 《大秦帝国风云录: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历史上两个至关重要的王朝——秦朝与汉朝——从兴起到鼎盛再到转折的关键时期的宏大叙事。本书旨在通过详实的史料考证和严谨的学术分析,描绘出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中央集权制度,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开疆拓土、拓展丝绸之路的近两个世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本书的核心聚焦于这两个王朝在政治制度、军事战略、文化思想和社会结构上的深刻变革及其相互影响。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更是一部旨在探寻历史深层逻辑与人物复杂性的通史性研究。 第一部分:秦的诞生与帝国的构建 本书开篇追溯了战国末期群雄逐鹿的复杂局势,重点分析了秦国如何通过商鞅变法积累起强大的国力基础,以及秦王嬴政在统一六国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政治手腕与军事才能。 其中,对秦始皇统一后的制度创新给予了重点阐述:郡县制的推广、中央集权的强化、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的意义,都被置于当时社会背景下进行深入解读。作者细致描绘了长城修建、驰道开辟等重大工程背后的社会成本与历史意义。对于“焚书坑儒”等重大历史事件,本书采取了更为审慎的分析视角,探讨了其对早期中华文化融合与冲突的影响。 这一部分着重展现了秦朝从一个强大的战国政权到第一个统一帝国如何完成身份的转变,以及其在短短十余年间迅速走向衰亡的复杂原因。 第二部分:汉承秦制与王朝的复兴 秦朝的速亡为汉朝的建立提供了深刻的教训。本书的第二部分详细梳理了楚汉相争的脉络,并深入分析了刘邦如何吸取秦亡的教训,在政治上采取“与民休息”的策略,在制度上采取“汉承秦制”却又有所调整的“无为而治”的初步尝试。 重点章节详细探讨了文景之治,这是汉朝从秦朝的强力统治中恢复元气的关键时期。通过对屯田、轻徭薄赋政策的分析,本书展现了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经济恢复中的智慧。同时,对“休养生息”政策下,匈奴问题是如何在边境地区积蓄力量,并最终促使汉朝不得不做出战略调整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描述。 第三部分:汉武盛世与帝国的扩张 本书的高潮部分聚焦于汉武帝时期。这一时期不仅是汉朝国力的巅峰,也是中国历史上帝国主义扩张的先声。作者详细分析了汉武帝如何通过“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王势力,并最终实现中央集权的巩固。 军事层面,本书详尽记述了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对匈奴的决定性胜利,以及这些战役对北方边境安全和帝国扩张的深远影响。同时,本书也探讨了对外交流的开创——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如何开启了丝绸之路,连接了东方与西方文明的桥梁。 在思想文化上,本书深度解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重大历史意义,以及董仲舒新儒学的提出如何为后世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思想奠定了基调。作者也同时指出了这种思想统一在带来社会稳定的同时,对思想多元性的潜在压抑。 第四部分:秦汉交替的社会面貌与制度遗产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回归到对秦汉时期社会生活的描绘。通过对出土简牍(如岳麓秦简、居延汉简等,但侧重于文献本身的解读,而非文献的收藏流向)的分析,还原了基层社会的税收、兵役、法律执行等具体细节,使得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 最后,作者对秦汉两个王朝留下的制度遗产进行了总结性评价,强调了中央官僚体系、法律传统、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最终确立,以及对后世王朝的深远影响。 本书特色 1. 宏大叙事与微观考证相结合: 既有对国家兴衰的战略性分析,又不乏对具体人物决策和基层社会生活的细腻刻画。 2. 侧重制度变迁: 深刻探讨了郡县制、察举制等关键制度如何从萌芽走向成熟,并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的走向。 3. 丰富的视觉元素: 全书配有精美的地图绘制,精确标示了秦汉时期的疆域变迁和军事行动路线;文物图片的选择侧重于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技术水平,而非单纯的艺术价值。 《大秦帝国风云录》是一部面向历史爱好者、大学生及专业研究人员的通俗与学术兼顾的佳作,它引领读者穿越时空,直面中国古代第一个黄金时代的风云变幻。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四: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文化交流史的爱好者,我对这本书的史料广度和深度感到由衷的敬佩。它不仅仅是对文献的简单罗列,更是一部关于“流散”与“回归”的史诗。我特别关注到其中关于文献发现地点的地理志描述,那些关于山川河流、古道驿站的细致刻画,仿佛将我们带回了文献尘封的年代。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涉及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敏感议题时,展现出了极高的客观性和审慎性。他没有进行意识形态的过度解读,而是专注于文本本身所反映出的多元共存状态。这种基于扎实史料的冷静叙事,使得全书的论述更具权威性和信服力,为理解历史上不同文明间的交汇提供了宝贵的文本依据。

评分

评价三: 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极具辨识度,它不像某些纯粹的考据学著作那样冷峻刻板,反而带有一种老派学者特有的儒雅和沉稳。作者在行文之中,时不时会流露出对所研究对象的深厚情感,那种对历史遗存的珍视与保护的呼吁,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文化担当。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和比对不同版本文献时所使用的对比分析手法非常高明,他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耐心地呈现各种可能性,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历史的复杂性。这种开放式的探讨姿态,反而更具说服力。整本书读下来,给人一种被一位知识渊博的长者娓娓道来的感觉,轻松之余,却又暗藏着深刻的洞察力,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

评价二: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设计得非常巧妙,层次分明,逻辑推进自然流畅。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每一批次文献时所采用的“背景介绍—内容概述—影响评估”的三段式处理方法。这种模式不仅保证了信息的全面性,更重要的是,它引导读者跳出单纯的文献文本本身,去思考这些文本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究竟承载了多少未被言说的秘密。作者在描述那些复杂的外文引述和专业术语时,总能适时地插入一些通俗易懂的解释,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我感觉作者不仅仅是在“叙录”文献,更像是在为我们这些渴望了解历史真相的普通人搭建一座解读古代世界心灵的桥梁。这种对读者体验的细致考量,使得这部著作的学术价值和普及价值得到了完美的平衡。

评分

评价五: 这本书的学术贡献点似乎并不在于提供一个全新的、颠覆性的理论模型,而在于它像一个勤恳的园丁,细致入微地整理、辨识了大量散落在西方机构中的“失落的珍宝”。它的价值在于“整理”与“呈现”本身。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没有像作者这样执着的研究者进行耗费心神的钩沉索隐,这些文献可能在学术界依然是模糊不清、难以利用的“黑箱”。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张清晰的“藏宝图”,指明了未来深入研究的方向和入口。对我而言,这更像是一部高质量的工具书和研究指南,它的存在本身就极大地推动了相关领域研究的效率和广度,是学人案头不可或缺的参考之作。

评分

评价一: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实在是令人惊喜,那种厚重的手感,配合着精美的排版,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沉浸其中。光是翻阅目录,就感觉已经踏上了一条探索古老文明的旅程。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言部分展现出的那种严谨而又充满热情的学术态度,清晰地勾勒出了文献研究的脉络,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每一篇文献的考证细节,但从整体的叙述框架来看,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心血来梳理和定位这些珍贵资料的来龙去脉。特别是那些关于文献收集过程的描述,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场扣人心弦的考古探险故事,让人对那些散落民间的珍宝充满了敬意。这种将学术研究与历史叙事巧妙结合的笔法,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文献综述变得生动有趣,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也是极佳的入门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