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學十講

詞學十講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龍榆生 著
圖書標籤:
  • 詞學
  • 語言學
  • 漢語詞匯
  • 語義學
  • 詞匯研究
  • 現代漢語
  • 語言文字
  • 學術著作
  • 教學參考
  • 詞匯分析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27171
版次:1
商品編碼:12232441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14
字數:1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很多人都曾有過疑惑,為什麼詞一定要按詞譜,講究平仄、長短句?這樣“帶著鐐銬跳舞”真的有必要嗎?能按譜填詞的人或許不少,但能真正講齣為什麼的人寥寥無幾,而龍榆生先生正是其中講得極清楚明白的一位。龍榆生是民國四大詞人之一,又被稱為中國詞學學科的奠基人。他不僅具有深厚的創作功力,而且對理論研究極其深入,因而能夠融會貫通,切切實實地講在點子上。本書絕非一般的詩詞鑒賞泛泛之作,而是真正齣自對“詞”這一文學體裁深刻理解,既有宏觀觀照和整體把握,又把一首首經典名作掰開揉碎,點齣其何以精妙,往往令人有茅塞頓開、醍醐灌頂之感!看似篇幅不大的一本小冊子,卻值得反復咀嚼,韻味悠長。

內容簡介

  《詞學十講》是龍榆生先生在上海戲劇學院授課時所撰的教材。全書循序漸進,由宏觀的詞史、詞學規律,述及具體作法、欣賞鑒彆等各方麵,以至於哪些詞牌適宜抒寫蒼涼激越之情、哪些適宜兒女柔情,平仄韻各自的作用、如何用適當的轉換達成情感效果,長短結構安排的作用等等;若非龍榆生這樣兼擅理論與創作的大傢,是不容易寫得如此深入淺齣、具體可學的。本次齣版新增附錄三篇:首先根據正文所涉及詞牌、人物,從龍榆生本人詞作中挑選齣十首,或和古人韻,或體現作者對前人詞學評價;每首詞後加編者按,注明正文中論及該詞牌之頁碼,以便讀者將理論與實踐結閤,對照閱讀,加深理解。附錄二、三分彆選擇《今日學詞應取之途徑》和《論平仄四聲》兩篇,與正文部分既不重復,又有所關聯。且正文為白話寫成,這兩篇為淺近文言,俾全書較富變化層次,亦可使讀者更全麵地感受龍榆生論學的各種路徑。

作者簡介

  龍榆生(1902—1966),我國著名的詞學傢,民國四大詞人之一。本名沐勛,又名元亮,晚年以字行,彆號忍寒居士、風雨龍吟室主、怨紅詞客等,又以兄弟行七而自稱龍七,江西萬載人。他一生緻力於詞學研究,被稱為中國詞學學科的奠基人,曾主編《詞學季刊》、《同聲月刊》等刊物,在詞學界産生極大的影響。撰著有《詞學十講》、《詞麯概論》、《唐宋詞格律》等多部經典著作和大量詞學論文,編選有《唐宋名傢詞選》、《近三百年名傢詞選》等,均為詞學研究者、愛好者的案頭必備典籍。

目錄

第一講 唐宋歌詞的特殊形式和發展規律/1

第二講 唐人近體詩和麯子詞的演化/9

第三講 選調和選韻/27

第四講 論句度長短與錶情關係/41

第五講 論韻位安排與錶情關係/63

第六講 論對偶/85

第七講 論結構/109

第八講 論四聲陰陽/131

第九講 論比興/153

第十講 論欣賞和創作/171


附錄一 龍榆生詞十首/189

附錄二 今日學詞應取之途徑/194

附錄三 論平仄四聲/201

精彩書摘

  第三講


  選調和選韻


  填詞既稱倚聲之學,不但它的句度長短、韻位疏密,必須與所用麯調(一般叫作詞牌)的節拍恰相適應,就是歌詞所要錶達的喜、怒、哀、樂,起伏變化的不同情感,也得與每一麯調的聲情恰相諧會,這樣纔能取得音樂與語言、內容與形式的緊密結閤,使聽者受其感染,獲緻“能移我情”的效果。北宋音樂理論傢瀋括就曾說過:“唐人填麯,多詠其麯名,所以哀樂與聲,尚相諧會。今人則不復知有聲矣!哀聲而歌樂詞,樂聲而歌怨詞,故語雖切而不能感動人情,由聲與意不相諧故也。”(《夢溪筆談》捲五《樂律》)“聲與意不相諧”,由於填詞者對每一麯調的聲容不曾作過深入的體味,尤其在詞體逐漸脫離音樂不復可歌之後,學者隻知按著一定格式任意“填”詞,盡管平仄聲韻一點兒不差,但最主要的各個麯調原有的聲情卻被弄反瞭,那當然是很難感動人心的。

  譬如《六州歌頭》,隻適宜於抒寫蒼涼激越的豪邁感情,如果拿來填上纏綿哀婉、抒寫兒女柔情的歌詞,那就必然要導緻“聲與意不相諧”的結果。南宋初期的程大昌就曾提到:“《六州歌頭》,本鼓吹麯也。近世好事者倚其聲為吊古詞,音調悲壯,又以古興亡事實文之。聞其歌,使人慷慨,良不與艷詞同科,誠可喜也。”(《詞林紀事》捲九引《演繁露》)這就說明此一麯調的聲情是隻適宜於錶達激越懷抱的。現存宋人作品以賀鑄為最早。南宋初期此詞填的最多,也恰恰反映瞭時代特點。茲舉賀鑄和張孝祥所作各一闋為例。

  1. 賀作:

  少年俠氣,交結五都雄。肝膽洞,毛發聳。立談中,死生同,一諾韆金重。推翹勇,矜豪縱,輕蓋擁,聯飛鞚,鬥城東。轟飲酒壚,春色浮寒甕,吸海垂虹。閑呼鷹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樂匆匆。似黃粱夢,辭丹鳳;明月共,漾孤篷。官冗從,懷倥傯,落塵籠,簿書叢。鶡弁如雲眾,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動,漁陽弄,思悲翁,不請長纓,係取天驕種,劍吼西風。恨登山臨水,手寄七弦桐,目送歸鴻。

                                       ——《東山樂府》


  2. 張作:

  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徵塵暗,霜風勁,悄邊聲,黯銷凝。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氈鄉,落日牛羊下,區脫縱橫。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渺神京。乾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冠蓋使,紛馳騖,若為情?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於湖居士長短句》


  從這個詞牌的聲韻安排上來談,它連用瞭大量的三言短句,一氣驅使,鏇摺而下,構成瞭它的“繁音促節”,恰宜錶達緊張急迫激昂慷慨的壯烈情緒。賀鑄掌握瞭這一特點,選用瞭音色洪亮的“東鍾”韻部,更以平、上、去三聲互協,幾乎句句押韻,增加瞭它那“繁音促節”的聲容之美,恰與作者所要發抒的奇情壯采相稱,烘托齣一種蒼涼鬱勃的不平之鳴,和元雜劇傢關漢卿《不伏老》北麯散套的氣派差相仿佛,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張孝祥把這詞牌用來抒寫個人對南宋初期強敵壓境而統治階級卻一味屈辱求和的悲憤感情,改用瞭清勁的“庚青”韻部,也能顯示齣本麯的激壯情調,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但他忽略瞭仄韻部分,對“繁音促節”的聲容之美是較欠缺的。


《詞學十講》是一部深入探討中國古代詞學理論與創作實踐的學術專著。本書並非對詞的簡單羅列或淺嘗輒止的介紹,而是以嚴謹的學術視角,係統地梳理瞭詞在中國文學史上的發生、發展脈絡,以及不同曆史時期詞學思想的演變。全書共分十講,每一講都聚焦於詞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議題,力求從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角度,呈現詞學研究的豐富內涵。 第一講:詞的緣起與早期形態 本講追溯詞的起源,探討其與詩、歌、樂的關係。我們將考察詞在唐代孕育發展的土壤,分析民歌、宴樂歌麯等對早期詞産生的直接影響。重點將放在敦煌麯子詞的研究上,通過對這些珍貴史料的解讀,揭示詞最初的聲韻特點、結構形式以及內容主題。我們會辨析“詞”這一體裁名稱的演變,以及早期詞與詩在形式、情感錶達上的異同,為理解詞的獨立品格奠定基礎。 第二講:宋代詞學理論的勃興 宋代是詞體成熟並達到巔峰的時代,也孕育瞭空前繁榮的詞學理論。本講將聚焦宋代主要的詞學流派與代錶性理論傢。我們將深入剖析柳永“以樂府歌辭,捃拾時俗,專寫男女情事”的創作主張及其對後世的影響;考察晏殊、歐陽修等人對詞的審美情趣的撥高;重點研究薑夔《白石道人詩說》中關於詞的“集句”、“協律”等重要論述。此外,還將探討宋人對於詞的“協律”之說,以及不同時代詞人對於詞體聲律的認識差異,並以此為綫索,考察詞體如何在聲韻與意義之間尋求平衡。 第三講:蘇辛詞派的藝術境界 蘇軾和辛棄疾是中國詞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兩位巨匠,他們的詞風對後世産生瞭深遠影響,並逐漸形成瞭“蘇辛詞派”。本講將詳細分析蘇軾詞“以詩為詞”,打破詞體固有藩籬,將散文的筆法、詩的意境融入詞中,創造齣豪放曠達、意境開闊的藝術風格。同時,我們將深入研究辛棄疾詞“鋪張揚厲”、“慷慨悲歌”的特點,分析其如何以英雄業績、傢國情懷為題材,拓展瞭詞的錶現空間。本講還將探討蘇辛詞派的共通之處,例如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對人生哲理的探索,以及在藝術上的創新精神。 第四講:婉約詞的細膩情韻 與豪放詞相對,婉約詞以其細膩的情感、優美的語言、清麗的意境,在中國詞壇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本講將重點梳理唐五代以來婉約詞的發展脈絡,特彆是宋代婉約詞的集大成者,如柳永、李清照等人的創作。我們將分析婉約詞在情感錶達上的含蓄蘊藉,語言上的清麗流暢,以及在題材選擇上的側重,例如男女之情、閨閣生活、羈旅之思等。本講還會探討婉約詞如何在看似柔弱的外錶下,蘊含著深沉的情感和獨特的藝術魅力,以及婉約詞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審美變遷。 第五講:詞的聲律與創作實踐 聲律是詞體區彆於詩的重要特徵之一。本講將深入探討詞的聲律構成,包括平仄、葉韻、句式等。我們將解析不同詞牌的格律要求,以及聲律對詞的內容和情感錶達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本講將結閤具體的詞作,分析詞人在創作中如何處理聲律與意義的關係,如何做到“聲情相契”。我們會考察不同時代、不同詞人對於聲律的理解和運用差異,以及聲律的約束與藝術創造之間的辯證關係。 第六講:詞的意象與象徵 意象是詞作傳達情感、塑造意境的重要載體。本講將梳理詞中常見的意象,例如明月、楊柳、落花、鞦聲等,並分析這些意象在詞中承載的特定文化內涵和情感寓意。我們將考察意象在不同詞人作品中的運用差異,以及意象的組閤與變化如何影響詞的整體意境。本講還將探討詞中象徵手法的運用,如何通過具體事物暗示抽象情感,從而達到“言外之意”、“韻外之緻”的藝術效果。 第七講:詞的修辭與錶現手法 修辭手法是詞人錶達思想情感、增強藝術感染力的重要手段。本講將係統梳理詞創作中常用的修辭手法,包括比喻、擬人、誇張、對偶、用典等。我們將結閤大量經典詞作,分析這些修辭手法的具體運用,以及它們如何幫助詞人精準地傳達情感,生動地描繪景象,深刻地揭示主題。本講還會探討詞人如何根據內容和情感的需要,靈活運用不同的修辭手法,以達到最佳的藝術效果。 第八講:詞的接受與批評 詞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其生命力不僅在於創作,也在於接受與批評。本講將考察曆代詞的接受史,分析不同時期、不同階層的讀者對詞的喜愛程度、接受方式以及審美取嚮。我們將重點研究詞的批評史,梳理曆代主要的詞學批評傢及其批評理論,例如北宋劉齗、南宋鬍仔等人的詞話,以及明清時期一些集大成的詞學批評著作。本講還將探討接受與批評對詞體發展的影響,以及批評理論如何塑造後人對詞的理解和評價。 第九講:詞與人生:情、理、誌的交融 詞不僅是文學創作,更是詞人生命體驗的錶達。本講將從更深層次探討詞與人生的關係,分析詞人在創作中如何將個人的情感、人生哲理以及政治抱負熔於一爐。我們將考察詞人如何在婉約的筆觸下抒發深沉的離愁彆緒,如何在豪放的篇章中寄托壯誌未酬的感慨。本講還將探討詞的題材如何從個人情感到傢國天下,再到人生哲理的升華,以及詞的創作如何成為詞人安頓心靈、寄托情誌的重要途徑。 第十講:詞學研究的現代視角與未來展望 在對中國古代詞學進行全麵梳理之後,本講將著眼於現代詞學研究的視角和方法。我們將探討如何運用文學史、美學、社會學、民俗學等多元化的理論工具來重新審視詞學研究。本講還會對當下詞學研究的現狀進行分析,指齣存在的不足與挑戰,並對未來的詞學研究方嚮進行展望。我們將強調詞學研究的傳承與創新,以及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更好地理解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詞學精髓,使其煥發新的生命力。 《詞學十講》緻力於為讀者提供一個係統、深入、全麵的詞學研究框架。本書旨在引導讀者超越對詞的零散認知,建立起對詞的體裁特點、創作規律、審美價值以及文化意義的整體把握。無論是對中國古典文學有興趣的愛好者,還是進行相關學術研究的學人,本書都將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參考。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相信,優秀的文學作品,總能穿越時空的界限,與不同時代的人産生共鳴。《詞學十講》在這方麵做得淋灕盡緻。作者在書中,並沒有將詞學研究僅僅局限於文字的考證和理論的梳理,而是將詞的生命力,體現在瞭它所承載的豐富情感和時代精神之中。他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那些曾經隻存在於書本上的詞人,以及他們筆下的世界,鮮活地展現在我們麵前。讓我尤其感動的是,作者在分析詞作時,總是能挖掘齣詞人內心最真實的情感,無論是傢國情懷的激昂,還是離愁彆緒的纏綿,亦或是人生苦短的感慨,都讓人感同身受。他讓我們明白,那些看似遙遠的古人,其實和我們一樣,有著同樣的情感需求和人生體驗。這種跨越時代的對話,讓我覺得詞學不再是枯燥的學問,而是通往心靈深處的一條小徑,指引我們去感受那些共通的人類情感。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在學習“詞學”,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充滿智慧的對話。作者以一種極為自然而又不失深度的筆觸,將我帶入瞭中國詞的廣闊天地。他沒有使用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學術術語,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復雜的詞學概念闡釋得清晰明瞭。最令我贊嘆的是,作者在講解過程中,總能巧妙地將曆史、文化、社會背景與詞的創作緊密結閤起來,讓我們不僅僅理解詞的本身,更能理解詞所處的時代以及詞人所經曆的人生。每講都像是一個精心設計的謎題,而作者則引領我們一步步去解開它,最終領略到詞的無限魅力。我尤其喜歡他對於詞的意境和情感的解讀,那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觸動,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被詞的美好所吸引。讀完這本書,我不再覺得詞是陽春白雪,而是覺得它就蘊藏在我們 everyday 的情感之中,隻是需要我們去發現和體會。

評分

坦白說,我最初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對“詞學”這個概念是有些畏懼的。總覺得它離我們普通人的生活太遙遠,充滿瞭生澀的專業術語和晦澀的理論。然而,《詞學十講》完全顛覆瞭我的這種看法。作者以一種非常親切、自然的方式,將我引入瞭這個曾經令人生畏的領域。他仿佛是一個經驗豐富的嚮導,牽著我的手,一步步探索詞的世界。讓我驚喜的是,書中的例子都極具代錶性,而且作者的講解總是能切中要害,點撥迷津。他不僅僅是羅列一些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他教會我們如何去欣賞,如何去理解這些作品背後的深意。例如,他對於詞的“婉約”與“豪放”兩種風格的界定,以及對代錶性詞人的分析,都讓我豁然開朗。我明白瞭,原來詞的美,不僅僅在於音韻的和諧,更在於其意境的深遠和情感的真摯。讀完這本書,我不再僅僅是“讀”詞,而是開始“品”詞,開始真正地體會到詞的韻味和魅力。

評分

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次“詞學”的普及,不如說是一場穿越中國文學史的迷人旅程。作者以一種近乎隨性的筆調,卻又不失嚴謹的考證,帶我們潛入詞的深邃海洋。我並非專業的詞學研究者,但書中對詞的起源、流變、風格演變乃至背後社會文化背景的闡釋,卻讓我這個普通讀者讀得津津有味。每講都像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讓我看到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心境下的詞人,他們如何用短短的句子,承載起韆鈞的相思、傢國之痛,或是對生命短暫的喟嘆。從溫庭筠的艷詞到辛棄疾的豪放,從李清照的婉約到蘇軾的超然,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名傢名篇,而是通過對詞句、詞調、意境的細緻剖析,揭示瞭詞的生命力所在。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總能將那些看似古老、遙遠的詞作,與當下人的情感産生共鳴。他讓我們理解,那些“枯藤老樹昏鴉”的意象,並非僅僅是描繪景物,更是對時間流逝、人生無常的深刻體驗。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讓我覺得詞學不再是束之高閣的學問,而是可以觸及心靈、滋養靈魂的活水。

評分

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門學問,不能隻看其錶麵的概念和理論,更要深入其內在的精神肌理。《詞學十講》恰恰做到瞭這一點。作者在講解過程中,似乎是將自己完全沉浸在詞的世界裏,用一種充滿熱情且不乏洞察力的語言,引導讀者一同探索。他並沒有故弄玄虛,而是將那些復雜的詞學概念,比如“聲律”、“用典”、“意象”等等,用最淺顯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我特彆喜歡他對於不同詞派、不同風格的比較分析,那就像是在品鑒一桌色香味俱全的盛宴,讓你能分辨齣麻辣鮮香的川菜,清淡雅緻的蘇幫菜,以及厚重醇香的魯菜。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分析詞作時,總能迴歸到詞人的情感和創作的時代背景。他讓我們明白,詞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載體,是曆史的鏡子。讀完這本書,我不再覺得那些古老的詞句是晦澀難懂的,而是能夠體會到其中蘊含的豐富情感和深邃思想。它讓我意識到,詞學研究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學術上的探索,更在於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傳承和發揚。

評分

很好很不錯,值得擁有的。

評分

龍先生將詞、麯打通串講,是有其內在理路的。他認為麯是詞的發展,並希望藉由考察這一發展過程,為新時代的韻文創作找到方嚮。因而此次新版,我們特彆設計增加瞭兩種附錄。一為龍榆生本人創作的新體歌詞三首,均選自《龍七歌麯集》,將這樣融匯古典與現代的創作實踐,與正文的理論闡釋結閤起來,或可獲得更深刻的理解。二為《創製新體樂歌之途徑》,原載《真知學報》,直接闡釋瞭龍氏希望“造成一種新國樂”之理念。這樣,正文由詞到麯依次講述,附錄兼及現代創作,真正將這韆年氣脈貫通。而龍榆生著作的極大特色,即將極高明的道理講得極切實易懂、可操作,在本書中仍得到瞭鮮明的體現。

評分

京東圖書質優價廉!惟包裝簡陋,有時僅用一個塑料袋包裝,收到已破裂,書本受傷,令人痛心,雖可調換,如不加固包裝,依舊有受傷的可能。

評分

名著全本全注全譯,一套不錯的書。

評分

看過網絡版,決定買書。。。

評分

價格不貴。可以一看。書有封塑。

評分

小書大學問,值得拜讀,中華書局可信賴的齣版社。

評分

內容很好,可惜不是繁體,總覺少些韻味。

評分

上編論源流,主要論述詞麯的特性及起源、發展、流變,並對唐宋詞、元麯、明清傳奇的重要作傢、作品加以評價。下編論法式,著重探討聲韻對詞麯的重要作用,闡明詞典中平仄四聲的安排、韻位的疏密和平仄轉換等對錶達思想感情的關係。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