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类型学的基本方法与理论框架/语言类型学名篇译丛

语言类型学的基本方法与理论框架/语言类型学名篇译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戴庆厦,汪锋 编
图书标签:
  • 语言类型学
  • 语言学
  • 理论语言学
  • 比较语言学
  • 语言演变
  • 历史语言学
  • 语言结构
  • 语言学研究
  • 学术著作
  • 译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675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277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语言类型学名篇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语言类型学的基本方法与理论框架/语言类型学名篇译丛》是《语言类型学名篇译丛》的辑,主要收录了13篇基础性的语言类型学经典论文的汉译版本,涉及语言类型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基本原则与基本方法、语言的标记与类型学、语言结构与类型学等四个方面,有助于类型学感兴趣的研究者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把握科学的发展方向。

作者简介

  戴庆厦,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部级)系统突出贡献专家。北京市教学名师。中央民族大学汉藏语研究中心主任。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教育与边疆史地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基地主任、首席科学家。《汉藏语学报》主编。
  
  汪锋,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研究,兴趣集中于历史音韵学、汉藏比较、汉语方言、语言接触、白语等领域。

内页插图

目录

回顾与前瞻
21世纪类型学的主要进展
十年来类型学与语言学理论之我见
原则与方法
什么是类型学的共性?
论在无预设范畴下的语言描写和类型学研究
语言的取样
区域类型学原则
走近词汇类型学
标记与类型学
核心词标记与从属词标记语法
主动/施动者格标记及其动机
作格与特征层级
区别性格标记的不对称与有生性
结构与类型学
被动和相关的结构:一个原型分析
主宾语一致关系的分布与语序类型

精彩书摘

  《语言类型学的基本方法与理论框架/语言类型学名篇译丛》:
  使用我们的方法所采集的样本宜称为“多样性样本”,因为设计这种方法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能显示最大多样性的样本。多样性样本大多用在具有探索性质的研究上:如果要研究的某个语言形式或结构是大家所知甚少的,那么样本能否提供相关语言参数最大程度的变化就至为关键。
  除了将问题的性质当成一个主要判别标准,还有其他几个因素可能左右我们对最佳取样策略的判定。例如,如果研究的主题是一个我们掌握较多资料的语言学领域,现有的知识就能有效地帮助我们判定样本的性质。因此,当我们已知某个语言学的可变因素会与研究中的某个可变因素产生互动:比方说,某些句法和形态学的特性相对于连动结构(serial verb construction)存在与否的问题——那我们就可以按这个已知的可变因素进行分层抽样。
  其他会影响样本建立的要素还包括了相关可变因素的稳定性(或保守性),以及该可变因素是否容易从一语言借入另一语言(参见Bakker 1997)。如果一个可变因素比较稳定,长时间都不会变动(如形态类型),语言间的亲属关系就扮演较关键的角色;相反地,如果相关的可变因素比较容易改变(例如特定的语序),那亲属关系的重要性就会被削弱。必须注意的是,任何样本都很容易有文献失衡的问题,也就是会偏向选取文献描写较完善的语言。放眼全世界的语言,其实只有一小部分已被彻底研究,如果只拿这一小部分来做样本,则违反了上述的所有标准。这是所有取样方法都一定要面对的限制。
  ……

前言/序言

  2009年春天,语言类型学协会(Association for Linguistic Typology)希望在中国推广语言类型学,有一系列计划。其中一项是翻译出版经典的类型学论文,计划出成系列。这一想法得到商务印书馆的支持,我们商量将这一系列定名为《语言类型学名篇译丛》。由时任协会主席的Anna Siewierska教授和罗仁地(Randy LaPolla)教授担任学术顾问,帮我们遴选论文篇目。第一辑的文章主要是基础性的类型学论文,便于对类型学有兴趣的研究者把握类型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理论框架。书中的人名、语言名称等的翻译尽量遵循学术界的惯例,未做硬性统一。2011年7月译稿基本完成,提交给商务印书馆。Anna Siewierska教授很高兴看到定稿,并愿意代为联络版权事宜。其时,她正在亚洲休假。我们收到她的最后一封邮件是7月22日,她答应8月中回到英国后即开始着手办理。不幸的是,她于8月6日在越南的一场车祸中遇难。这是世界语言学界的重大损失。这两年多来,她对于类型学和中国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每每念及她的热心和敬业,不禁泫然。我们决定,谨以此丛书纪念我们的良师益友——Anna Siewierska教授。
  《语言类型学名篇译丛》在选文、翻译、审校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同道的支持,尤其是北京大学李子鹤同学和商务印书馆朱俊玄编辑承担了后期的编辑整理工作,贡献尤多。本辑收入的绝大多数论文都得到授权免费使用,这是嘉惠学界的功德。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教育与边疆史地研究创新基地和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提供了出版资助和论文版权费用。在此,我们一并表示感谢。
  这是《语言类型学名篇译丛》第一辑,后续几辑也在紧张有序的组织中,希望能尽快跟大家见面。
  戴庆厦汪锋
  2012年8月20日
探索语言的普适性与多样性:一部语言类型学导论 语言,作为人类思维与沟通的载体,其复杂性与丰富性令人惊叹。尽管世界上存在着数千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但语言学家们却发现,在这些看似迥异的表象之下,隐藏着许多共通的规律与模式。语言类型学,正是致力于揭示这些普遍性规律,理解语言共性与差异的学科。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语言类型学的全面而深入的导览,从其核心概念、基本方法,到重要的理论框架,带领大家走进这个充满魅力的研究领域。 第一部分:语言类型学的基石——概念与视角 语言类型学的研究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一系列基本概念和独特的视角之上。本部分将详细阐释这些基石,帮助读者建立起对该学科的初步认知。 什么是语言类型学? 语言类型学不仅仅是罗列语言的差异,更在于从这些差异中提炼出共性,构建起描述和解释语言变异的框架。它关注的是“语言如何是”的问题,即在结构、功能、语义等各个层面,语言存在着哪些可能的组织方式,又有哪些是普遍存在的,哪些是罕见的,又是什么因素在驱动这些模式的形成。 共性与差异:类型学的核心张力 语言类型的研究,本质上是在探索语言的“普适性”(universals)与“多样性”(diversity)之间的辩证关系。普适性是指所有语言共有的特征,例如声音的某种组织方式、句子中基本语序的某种倾向等。而多样性则体现在不同语言在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的具体实现上。类型学并不否认多样性,而是认为多样性是在有限的普适性原则下展开的。理解这种张力,是理解语言类型学研究方法论的关键。 如何“比较”语言?——方法论的视角 语言类型学最直接的研究方法便是比较。但这并非简单的表面对应,而是需要深入挖掘语言结构背后的深层规律。我们将探讨以下几种关键的比较方法: 横向比较(Cross-linguistic Comparison): 这是类型学最核心的方法,即选取来自不同语系、不同地理区域的多种语言,系统地考察它们在某个特定语言特征上的表现。例如,比较不同语言中名词与形容词的语序关系,或者动词与宾语的语序关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发现哪些语序组合是常见的,哪些是罕见的,甚至是否存在绝对的普适项。 纵向比较(Diachronic Comparison): 虽然类型学主要关注语言的共时状态,但对语言的历时演变进行考察,也能为类型学研究提供重要的证据。例如,语言的演变过程常常受到特定类型学趋势的影响,某些结构可能在历时演变中变得更普遍,而另一些则可能逐渐消失。 功能性视角(Functional Perspective): 语言并非孤立的符号系统,其结构往往与交际需求紧密相关。类型学研究常常会引入功能性的解释,探讨语言特征的出现或消失是否与认知、传播、社会等方面的因素有关。例如,一个语言特征是否能更有效地传达信息,或者是否更容易被学习者掌握。 定量研究与统计分析(Quantitative Research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随着计算语言学的发展,定量分析在类型学研究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通过建立大型语言数据库(corpora),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语言特征的分布情况,可以更客观地检验类型学假说,发现隐藏在大量数据中的规律。 类型学研究的层次:从语音到语用 语言类型学研究的触角遍及语言的各个层面。本部分将梳理这些研究层次,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语言结构图景: 语音与音系类型学(Phonological Typology): 研究不同语言在音位系统、音节结构、声调等方面存在的模式。例如,哪些音素在世界上最为普遍?是否存在所有语言都必须拥有的元音或辅音?不同语言的声调系统有何差异? 形态类型学(Morphological Typology): 关注词的内部结构,特别是词缀、屈折等标记如何组合以表达语法意义。例如,语言是倾向于孤立的、分析的,还是倾向于多式联绵的、综合的?名词和动词的标记方式有何不同? 句法类型学(Syntactic Typology): 这是类型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关注句子中词语的组合顺序以及句子的整体结构。例如,基本语序(主语-谓语-宾语,主语-宾语-谓语等)的分布情况,名词短语内部语序(定语、数词、指示词与名词的相对顺序),介词与后置词的使用等。 语义类型学(Semantic Typology): 研究不同语言在表达意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包括词汇的语义场、语义关系(同义、反义、上下位关系等),以及语法手段表达的语义功能(如时间、体、语气等)。 语用类型学(Pragmatic Typology): 考察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规律,包括语篇结构、会话原则、礼貌策略等。例如,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如何通过语言进行请求、拒绝、道歉等。 第二部分:塑造理解的框架——核心理论与模型 在理解了基本概念和方法后,我们进入本导论的核心部分——探索驱动语言类型学研究的关键理论框架。这些理论不仅解释了观察到的语言模式,也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普遍性论(Universality Theories): 这派理论认为,语言的共性源于人类固有的认知能力和生理结构。 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理论: 由乔姆斯基提出的普遍语法假说认为,人类天生就拥有一套关于语言结构的内在知识,这套知识决定了语言的可能性空间。虽然类型学并非直接研究普遍语法本身,但它通过考察语言的实际变异,间接为普遍语法的存在提供了证据,同时也试图界定在普遍语法框架下,语言的哪些方面是固定不变的,哪些是可以变异的。 认知语言学视角(Cognitive Linguistics Perspective):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结构是人类一般认知能力的体现。例如,语言中的范畴划分、空间参照、因果关系等,都与人类的认知过程密切相关。类型学研究通过比较不同语言的结构,可以揭示人类认知机制在语言中的普遍反映。 功能主义理论(Functional Theories): 功能主义理论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是其结构形成和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原则: 这一原则认为,语言的结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其交际功能而形成的。例如,更常被提及的语素倾向于被放在句子的更前位置,以获得更高的可触达性。 信息结构(Information Structure): 语言在组织信息时,会遵循一定的原则,例如新信息倾向于后置,已知信息倾向于前置。这些原则会影响句法和语序的选择。 “能产性”(Productivity)与“经济性”(Economy): 某些语言特征的出现和流行,可能与它们在表达上的“能产性”(能够生成更多意义)或“经济性”(表达更简洁)有关。 语言接触与演变理论(Language Contact and Change Theories): 语言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会相互影响,并通过接触和演变产生新的类型学模式。 语言联盟(Sprachbund): 指的是在地理上相邻的、但并非亲属关系的语言,由于长期的相互接触,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共同的特征,形成一个语言“区域”。研究语言联盟有助于理解语言的跨语系影响。 语言的“均化”与“分化”: 语言接触可能导致语言趋于相似(均化),也可能导致语言进一步分化。类型学研究会考察这些过程在不同语言群体中的表现。 概率与走向(Probabilities and Tendencies): 许多语言类型学发现并非绝对的“规则”,而是“倾向性”或“概率”。 “弱强的弱”原则(“Weakest of the Weak” Principle): 某些语言特征的出现不是必然的,但一旦某个语言具备了某个特征,那么它也更有可能具备与之相关的另一个特征。这表明语言结构内部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联。 “能见度”(Visibility)与“可处理性”(Processing): 语言特征的可理解性和可处理性也是影响其普遍性的重要因素。 第三部分:打开研究之门——实例分析与前沿探索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本部分将通过具体的语言实例,展示类型学方法的应用,并展望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核心句法特征的类型学分析: 我们将深入分析一些在句法类型学中备受关注的特征,例如: 语序(Word Order): 从最基本的SVO、SOV、VSO等语序分布,到名词短语内的语序(定语-名词,名词-定语),以及从句与主句的相对位置,都揭示了深刻的类型学规律。 格标记(Case Marking): 考察不同语言如何通过格标记来区分主语、宾语等句子成分,以及标记系统的复杂性与普遍性。 动词-宾语关系(Verb-Object Relations): 语言是倾向于将动词置于宾语之前(VO)还是之后(OV)?这种选择与语言的其他结构有何关联? 语言类型学在其他学科的应用: 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局限于语言学本身,也对其他相关学科产生了深远影响。 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 了解语言的类型学规律,有助于我们理解儿童如何习得母语,以及第二语言习得的难点与规律。 计算语言学与自然语言处理(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nd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类型学研究为构建通用的语言模型、设计跨语言的自然语言处理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人类学与社会语言学(Anthropology and Sociolinguistics): 语言的结构与其使用者的文化、社会背景紧密相连。类型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社会文化群体如何影响和塑造语言。 未来展望: 语言类型学并非一个停滞不前的学科,它正处于不断发展和演进之中。 大型数据库与数据驱动的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语言数据被收集和整理,这将为类型学研究提供前所未有的支持。 跨学科的融合: 语言类型学将更加深入地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例如神经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以更全面地理解语言的本质。 动态类型学(Dynamic Typology): 关注语言的动态变化过程,而非仅仅静态的描述。 结语 语言类型学是一门充满活力且富有挑战性的学科。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人类语言的本质是什么”,也让我们惊叹于语言的无限可能。通过对本书内容的学习,我们希望读者能够初步掌握语言类型学的基本工具和理论框架,培养起一种批判性的、跨语言的视角,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语言世界。从语音的微小差异到句法的宏观组织,从词汇的语义精妙到语用的社会互动,语言类型学始终致力于揭示隐藏在语言多样性背后的深刻规律,引领我们探索人类心智与文化共存的奥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学习”一种理论,不如说是在与一位资深学者进行一场高强度的智力对话。它的行文风格极为扎实,逻辑链条环环相扣,几乎不允许读者有丝毫的心神游离。对于初涉此领域的读者,可能需要在某些章节反复咀嚼,尤其是关于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对立统一的论述部分,作者没有简单地和稀泥,而是提出了一个更具操作性的整合模型。这种处理方式的精妙之处在于,它要求读者不仅理解每种观点的优势,更要理解它们在解释不同类型语言现象时的局限。我特别欣赏其中对“跨语言变异”的讨论,它不仅仅是展示了不同语言间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它尝试用一套统一的工具去捕捉和量化这些差异背后的规律。这让整个学术视野变得开阔,摆脱了那种只盯着印欧语系打转的局限感。

评分

阅读这部著作,最大的收获或许是它在“理论建构”层面的示范作用。它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将零散的语言学观察提升到可以解释更广泛现象的理论高度。作者在处理那些长期存在争议的概念(比如“核心语法”与“外围语法”)时,没有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是正面迎击,提出了一个兼顾稳定性和灵活性的模型。这种模型的强大之处在于它的解释力——它能有效地区分为什么某些语法结构在不同语言中表现出高度的普遍性,而另一些则呈现出巨大的随机性。对于那些希望撰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专著的作者来说,这本书在结构组织和论证层次的搭建上,提供了一个几乎无可挑剔的范本。它不仅是知识的集成,更是思维方式的升级。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深度和密度是令人敬畏的。它更像是一部方法论的“操作手册”,而非轻松的科普读物。作者对于语言现象的分析,达到了“显微镜式”的精度。我注意到,在讨论句法结构与语义关联时,作者反复强调了语用环境对最终结构选择的决定性影响,这使得文本充满了动态感。其中关于“词汇化”(lexicalization)过程的案例分析尤其精彩,它展示了语言如何在时间的长河中,将复杂的句法结构逐步简化并固化为词汇形式,这是一个充满历史沉淀和效率追求的过程。对于希望深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者,书中提供的分析工具和概念区分,简直是如获至宝。它逼迫你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语言现象,不再满足于“看起来是这样”,而是追问“为什么必须是这样”。

评分

这部作品在构建其理论体系时,着实展现了一种深邃的洞察力。它并非简单地罗列现象,而是试图在语言的表层差异之下,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共性与驱动力。特别是关于构式(construction)和框架(frame)的研究部分,作者似乎以一种近乎建筑师的严谨态度,拆解了人类思维如何通过固定的语言模式来组织和传递信息。我印象最深的是对“范畴的模糊性”与“原型理论”的结合论述,这使得原本僵硬的语法分类一下子变得鲜活和富有层次感。作者没有固守某一个学派的教条,而是兼容并蓄,引入了认知科学和心理语言学的视角,这无疑拓宽了我们理解语言结构的可能性。读完整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对语言“骨骼”的精细解剖,看到了那些支撑起日常交流的无形支架是如何运作的,对于那些想要从描述性研究迈向解释性研究的同行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佳的思维跳板和方法论指引。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局观”。在碎片化的语言学研究中,我们很容易陷入对局部现象的过度挖掘,而忽略了整体的宏观蓝图。此书则恰恰相反,它仿佛提供了一张高分辨率的卫星地图,让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不同语言学分支是如何相互连接、相互支撑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不同语言类型如何反映人类认知差异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审慎。没有夸大的断言,每一个推论都建立在严密的逻辑推导和充分的案例支持之上。对于那些在学术上寻求“立身之本”的青年研究者而言,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来源,更是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的培养皿。它教会你如何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保持清晰的头脑和开放的心态。

评分

好书没的说。物流很棒。

评分

一本好书,译本我期待已久的书!!

评分

读了前2篇,感觉第一篇翻译的好差啊。真心建议直接读英文。

评分

好书,物流快。

评分

翻译很流畅,理论比较新。

评分

好书,物流快。

评分

主要收录了13篇基础性的语言类型学经典论文的汉译版本,涉及语言类型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基本原则与基本方法、语言的标记与类型学、语言结构与类型学等四个方面,有助于类型学感兴趣的研究者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把握科学的发展方向。

评分

好书,物流快。

评分

好书,送货快,很给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