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生物语言学希望在生物学视野下进行语言研究,以突显人文性的语言学研究如何从生物学中获得发展动力。本书围绕乔姆斯基提出的“什么组成了语言知识?语言知识是如何习得的?这一知识是如何被使用的?相关的人脑机制是什么?语言知识在种系中是如何进化的?”五个核心问题建构了生物语言学的学科体系;特别关注了物种进化视角下的语言种系发生与发展、个体语言进化层面的儿童语言习得机制以及人类语言信息的处理及其认知过程的人脑机制。
吴文(1976—),男,重庆涪陵人,长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生物语言学、生态语言教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唐玉凤(1980—),女,重庆潼南人,长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英语学科教学论、英语教师培训研究。
目 录
前 言(1)
一 物种语言进化(3)
二 个体语言进化(6)
三 语言的认知及人脑机制(11)
第一章 生物语言学概论(1)
第一节 生物语言学术语及考究(1)
第二节 生物语言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7)
第三节 生物语言学视野下语言研究范式转向(15)
第二章 语言及语言知识(29)
第一节 语言及语言学(29)
第二节 语言知识构成(41)
第三章 语言及人脑机制(57)
第一节 语言的生物机制(59)
第二节 脑与语言认知进展(75)
第四章 语言的起源及进化(89)
第一节 语言的起源(89)
第二节 语言进化研究的历史与展望(114)
第三节 从动物语言到人类语言进化研究(131)
第四节 语言进化的本质研究(141)
第五章 语言习得机制(165)
第一节 儿童语言习得(165)
第二节 生物语言学视野下的语言习得(179)
第三节 儿童语言习得机制(192)
第四节 儿童到底怎样习得语言(214)
第六章 结语(230)
参考文献(233)
附件 标题含有“生物语言学”的论文列表(257)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主要是想看看它如何处理那些“硬核”的分子生物学内容与语言学中的抽象概念之间的张力。坦率地说,前半部分关于基因调控网络如何影响早期发声器官发育的描述,简直像是在阅读一本高精尖的分子生物学教科书,充满了对特定蛋白质复合物和调控元件的详尽介绍,读起来需要相当的专注力,稍不留神就会迷失在错综复杂的生化通路图景中。我不得不承认,有那么几次,我差点因为那些长串的基因名称和酶促反应而感到挫败,这使得我对后续内容产生了些许疑虑。然而,转折点出现在书中关于“语言病理学”的部分,作者巧妙地将这些微观的生物学知识与具体的临床案例联系起来,例如特定基因突变如何导致非流利性失语症,这种关联性极大地增强了理论的可触及性和现实意义。相比于那些纯粹的理论探讨,这种从微观到宏观,再到临床应用的层层递进,展现出了一种扎实的科研态度和严谨的论证过程。这本书的图表制作水平也值得称赞,那些复杂的分子模型和语言树状图绘制得清晰明了,对于理解那些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起到了关键性的辅助作用,尽管整体阅读难度偏高,但对于追求深度知识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厚重而充实的宝贵资料。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对我世界观的重塑。在阅读之前,我一直将“语言”视为一种纯粹的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为了沟通和协作而“发明”出来的工具。然而,这本书强有力地论证了,语言的某些深层结构和习得机制,可能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有着深厚的生物学宿主。作者通过对不同物种的认知能力差异,以及人类历史上语言扩散速度的研究,构建了一种基于演化生物学的解释框架。特别是书中对“时间深度”和“信息密度”的数学模型分析,虽然初期读起来有点烧脑,但一旦理解其核心逻辑,就会发现它提供了一种量化研究语言演化的新颖途径。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它将我们日常使用的每一个词汇、每一个语法规则,都置于数百万年的生物演化长河中去考察,这种时间尺度的拉伸感,让人对自身的存在有了更深一层的哲思。它不再仅仅是一本介绍知识的书,更像是一场关于人类心智起源的史诗性探索,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久久不能从那种宏大叙事中抽离出来,开始用全新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一切。
评分这本《生物语言学》的书,我得说,真是让我这个对语言和生命科学都抱有好奇心的人大开眼界。初读之下,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公式推导,毕竟“生物”和“语言”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就自带一种高深莫测的光环。然而,作者的叙述方式却出乎意料地平易近人,仿佛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友在为你娓娓道来那些隐藏在自然界和人类思维深处的精妙联系。书中对动物的交流系统,比如蜜蜂的舞蹈、鸟类的鸣唱,以及鲸鱼复杂的声波模式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让人不禁惊叹于自然界中信息传递的效率与多样性。特别是关于人类语言起源的探讨部分,作者没有固步自封于传统的语言学框架,而是引入了基因突变、神经可塑性等生物学视角,提出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假说,挑战了许多根深蒂固的观点。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关于信息熵、遗传编码与句法结构之间潜在同源性的论述,那种智力上的挑战感是令人愉悦的,它驱使着我去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交流方式,并意识到语言远非仅仅是人类独有的、后天习得的文化产物,它可能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生物学构造之中,是一种经过漫长演化筛选出来的生存工具。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横跨两个看似迥异学科的桥梁,让人在惊叹于生命复杂性的同时,对语言的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以为这是一本偏向科普读物,那种轻松愉快地介绍一些有趣事实的书。结果发现,我完全低估了它的深度和野心。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前沿研究的综述报告,对现有理论的批判性回顾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作者在讨论“模块化”理论时,那种犀利的反驳和对替代模型的构建,显示出一种敢于挑战权威的学者风范。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涉及争议性话题时所持的审慎态度,比如对“普遍语法”概念的生物学基础的探讨,书中并未给出斩钉截铁的答案,而是列举了支持和反对的实验证据,让读者自己去权衡。这种开放式的讨论,而不是灌输式的结论,极大地激发了我进一步查阅原始文献的兴趣。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学术化,句子结构复杂,逻辑链条极长,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学科交叉知识背景才能完全跟上思路。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地在睡前翻阅的读物,更适合在安静的环境下,配备着笔记本和网络工具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和思考。对于希望深入了解生物语言学研究现状和未来方向的专业人士或高年级学生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充满挑战性的思想平台。
评分从排版和装帧来看,这本书体现出了一种传统学术出版物的严谨性,纸张质量上乘,注释和参考文献的索引做得非常详尽,这对于需要进行深入学术研究的人来说至关重要。但是,如果仅从阅读体验上来说,它的流畅性略逊一筹。书中穿插了大量的跨学科比喻,比如将蛋白质折叠的复杂性类比为句法结构的生成过程,虽然意图是好的,但有时候这种类比反而让原本就复杂的概念更加难以把握,因为读者需要同时在脑海中激活两个领域的知识模型。我感觉这本书的读者定位似乎更偏向于那些已经拥有扎实的语言学或生物学背景,并希望探索两者交叉领域的学者。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一些辅助材料来帮助消化其中的生物学细节。不过,有一点无可挑剔的是,书中对于“可计算性”和“可实现性”的讨论非常到位,它清晰地划分了语言学理论中哪些部分可能受到生物学限制,哪些部分仍然是纯粹的符号操作空间,这种边界的清晰化,对于推动未来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总而言之,这是一部份量很重、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啃读的力作,绝非茶余饭后的消遣之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