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原名《訓濛文》,作者是清代秀纔李毓秀,後經賈存仁修訂,並更為現名。《弟子規》曾被官府定為私塾和義學必讀教材,書中涵蓋在傢、齣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的行為規範和準則,展現瞭中國傳統的處世哲學和道德儀軌。它自麵世以來就廣為流傳,數百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舉止和精神世界。
本書根據《弟子規》原文逐字逐句校對,全麵翻譯為通俗易懂的現代文,並結閤現代年輕人的生活、學習、工作中的事例,加以闡釋和解讀。將傳統文化的智慧與當下的現實相結閤,能夠給讀者的為人處世、道德提升帶來裨益。翻開這本書,學習中國傳統智慧,提升個人修養,培養良好習慣。
李毓秀,字子潛,號采三,山西省新絳縣龍興鎮人,是清朝初期著名學者和教育傢。他曾創辦瞭一所學校,取名敦復齋。他課講得很好,吸引瞭不少的學生前來,也因此被尊稱為李夫子。李毓秀根據傳統對童濛的要求,也結閤自己的教書實踐,寫成瞭《訓濛文》,後來經賈存仁修訂,改名為《弟子規》。
總敘
1.孝悌謹信,諸德之本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入則孝
2.順承父母,即為感恩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3.頻繁跳槽,傷親害己
(鼕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齣必告,反必麵。居有常,業無變。)
4.事物雖小,忠廉奉之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5.修身養德,立人立業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
6.父母之過,柔言規正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7.父母生病,暖心照料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8.慎終追遠,承前啓後
(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齣則悌
9.兄弟和睦,孝在其中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10.飲食起居 不可輕忽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先到。)
11.恭敬尊長,見諸言行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 )
12.舉止端正,長幼有序
(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餘步。長者立,幼者立。長者坐,命乃坐。)
13.麵見尊長,進退有方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坐,視勿移。 )
14.諸父諸兄,虔心侍奉
(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
謹
15.珍惜時間,講究衛生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迴,輒淨手。)
16.穿衣戴帽,端正清潔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結。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置汙穢。)
17.衣食忌奢 量力而為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傢。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
18.行走站立,從容端莊
(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醜。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
19.進退齣處,恭謹為之
(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
20.守正不阿,不慌不忙
(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
21.勿問邪僻,彼此尊重
(鬥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將入門,問誰存;將上堂 ,聲必揚。)
22.言談清楚,有藉有還
(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藉人物,及時還;人藉物,有勿慳。)
信
23.言齣必信,提綱挈領
(凡齣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 惟其是,勿佞巧。)
24.齣語乾淨,勿傳謠言
(刻薄語,穢汙詞,市井氣,切戒之。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25.吐字清晰,暢抒己見
(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26.不道長短,見善思齊
(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閑管。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
27.以德為先,敏於自省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唯德學,唯纔藝,不如人,當自勵。)
28.聞過則喜,不憂衣食
(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
29.改過從善,不作掩飾
(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
泛愛眾
30.貴在行動,非靠顔值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31.纔大望大,樂於付齣
(纔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 )
32.嫌貧愛富,卑賤之極
(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
33.莫道是非,莫揭傷疤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34.規過勸善,修道建德
(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善相勸,德皆建; 過不規,道兩虧。)
35.樂於貢獻,替人著想
(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
36.記恩忘仇,寬慈相濟
(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待婢僕,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
37.以理服人,不同流俗
(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
親仁
38.不諱不媚,百事皆好
(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稀。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
餘力學文
39.身體力行,戒除浮華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 文,任己見,昧理真。)
40.讀書有法,博學篤行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
41.寬緊得當,多記多問
(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 隨劄記,就人問, 求確義)
42.清潔房室,心端字敬
(房室清,牆壁淨,幾案潔,筆硯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43.善待圖書,養成習慣
(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捲束齊,有缺壞,就補之。)
44.讀書要選經典 努力必能成功
(非聖書,屏勿視,敝聰明,壞心誌。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緻。
【入則孝齣則悌】
2.順承父母,即為感恩
父母呼,應勿緩;①
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
父母責,須順承。②
【注釋】
①呼:即呼喚。緩:遲緩、緩慢。
②順承:順從地接受。
【譯文】
父母有事呼喚我們,我們應及時迴答,不要慢吞吞地,半天不吱一聲。父母有事吩咐我們去做,我們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藉故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我們應該恭恭敬敬的聆聽。對父母的責備,不要有抵觸情緒,要順從地接受。
生活中,從為人兒女的方麵說,我們理應對父母謙恭禮讓,勤於溝通。還要主動承擔傢務,多做力所能及的事,體貼父母的艱辛和不易。 麵對父母對我們無微不至的照顧,我們豈能無動於衷?或許有人在父母的關心下生活慣瞭,總是認為那是父母應該做的。或許有人會說,我現在還沒有能力感恩,長大再說吧。長大,還有多久纔算長大?父母還能等你多少年?其實,感恩並不是一件多難的事情。隻要你理解你的父母,當他們和你說話時你能看著他們而不是老盯著電視,他們關心你時能跟著答應而不是一味的頂撞,這,就是最普通的感恩瞭。可很多人連這點兒都做不到……長大,隻是意味著父母老瞭;長大,隻是意味著父母安享幸福的時間越來越短瞭;長大,隻是意味著我們更加的不想搭理父母,更加地厭煩父母的嘮叨……
我們若真孝敬父母,就應該聽從父母的教誨,不應隨便頂撞,有不同想法應和父母講道理;我們若真孝敬父母,就應該嚴格要求自己,體諒父母的艱辛,盡可能少讓父母為自己操心;我們若真孝敬父母,就應該為父母分憂解難,在父母生病時,在父母有睏難時,盡力去關心照顧父母、協助父母;我們若真孝敬父母,就應該刻苦學習,努力求知,讓父母少為自己的學習擔憂;我們若真孝敬父母,就應該在離傢外齣時,自己照顧好自己,注意安全,外齣時間較長,應及時嚮父母匯報情況……總而言之,真正的孝心要體現在言行上,體現在細節處。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我們能長大成人,凝聚瞭父母的很多汗水,在我們年齡尚幼的時候,父母要花很多時間來教我們用勺子、筷子吃飯,綁鞋帶,梳頭發,洗臉,說話,走路。看著我們從1歲、2歲慢慢長大到11歲、12歲,而父母則從20歲、25歲慢慢變老到40歲、45歲,更或者是60歲、65歲。那縷縷白發正是青春的黑發一點一點的被吞噬,大好年月一去不返的最好見證。
從父母方麵說,許多父母自認為對孩子盡職盡責、苦口婆心,完全是為孩子著想,孩子卻不領情,也不見孩子有多大長進;孩子自認為已經足夠努力,父母卻不以為然,絮絮叨叨,讓人煩不勝煩。親子之間,似乎總有一道無法逾越的牆。
父母為什麼責罵你?你想過真正的原因嗎?很多人麵對父母的責罵,可能是這樣想的:“我的生活,我的學習,我的成績,我會對自己負責。爸爸媽媽就隻會責罵、囉嗦、嘮叨,根本不關心我快不快樂開不開心,就隻在乎成績,好給他們露臉,他們覺得自己的麵子比愛護我的心靈更重要。他們用大聲吼叫來掩飾他們的錯誤,用歪理來遮掩他們不能自圓其說的理論。”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齣人頭地,就像孩子也希望自己的父母有錢有勢,能滿足自己所有的要求一樣。沒有父母不心疼孩子,他們對你的要求,不過是希望你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光明的前途,這個要求並不過分。也許有人會說,他們不應該對我怒吼、嘮叨,他們應該對我循循誘導,像電影裏的父母一樣關心我、愛我,用真正的道理讓我信服!可是,為人兒女,有多少人又真正關心過自己的父母心情是不是愉快,父母有什麼理想因為自己的存在而不能實現,在工作中有沒有麻煩,親屬關係是否融洽呢?彆拿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彆人,自己的父母也是人,不是神仙。
拿齣誠意和父母交流,告訴他們你的真實想法,告訴他們你也愛他們,學習和工作的事情,你會盡力而為。告訴他們:我會做你們想要的孩子,也希望你們做我想要的父母。態度要溫和,像小時候父母哄你開心那樣去哄父母,你會發現脾氣暴躁的爸爸是會臉紅的,囉嗦嘮叨的媽媽會不好意思。
小凡的父母是一般工薪階層,為瞭傢,小凡的父母努力工作,特彆是老爸,一年中有大半時間在外齣差。而老媽,除瞭上班還要操持傢務,也挺辛苦。小凡比較調皮,上課講話、愛做小動作,少不瞭老師告狀。 學習方麵,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可父母對小凡總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讓小凡懷疑自己到底是不是自己的父母親生的。其實小凡能體諒父母的苦衷,也懂得他們的心思,但父母說的話因為難以入耳,讓小凡甚為苦惱。麵對父母的嘮叨和責罵,小凡有時候選擇沉默,低頭做自己的事;忍無可忍的時候則會雙倍地迴敬父母,可每次話一齣口,小凡又後悔瞭。
看得齣來小凡對父母不滿,覺得自己在傢像坐牢。有人做過調查,在有著10歲以上孩子的現代傢庭中,六成父母主要靠打罵教育孩子,有八成的孩子不願意與父母溝通。為什麼不願意與父母主動溝通呢?看到最多的理由是,父母一開口就提學習,話不投機、太嘮叨、太煩。大概隻有兩成的孩子覺得父母尊重自己。當父母批評孩子,孩子頂嘴時,僅有兩成傢長錶示會反思是不是自己不對。
也許父母和子女確實有代溝、也許父母確實不瞭解子女、也許子女對父母無休止的要求和責罵已經非常厭倦。但是,請無論如何不要去懷疑父母的動機。隻要相信父母是為瞭自己著想,他們的責罵也好,他們的錯誤也好,就都是可以接受或者原諒的。
作為兒女,麵對父母的責罵,照《弟子規》的教導,就是“須應承”,不能一味沉默,但也不要反應過度。一味的忍耐和沉默,情況不會惡化,但也不會變好。反應過度,和父母反麵相嚮,則不僅會刺傷父母也會傷害自己。好好溝通,問題纔能迎刃而解。很多時候,父母責罵我們是因為我們沒有達到他們的要求。傢長對孩子總是有著種種期望,而所謂期望,必然是高於現實的。這個時候,如果我們能清楚瞭解自己的能力和底綫,並且提前和父母溝通清楚,就可以減少很多摩擦。
失信於同事和領導,我們會失去信任;失信於朋友,我們會失去友誼……我們愛惜自己在人前的形象,我們珍惜朋友,於是我們總是努力實現對朋友和他人的承諾。但是父母呢?仔細想想,我們是不是經常忘記瞭對他們的承諾?是不是因為我們心底很清楚父母總是會原諒我們,父母不會拋棄我們,所以總是輕易地在父母原諒我們之前,就原諒瞭自己的失信?所以,不要怪父母為什麼總是隨時提醒、隨時監控、嘮嘮叨叨,因為是我們自己在他們心中塑造瞭讓他們沒信心的形象。不要隨便對父母許諾我們做不到的事情,我們做得到的事,就要努力做到。
於父母而言,也當明白:責罵不是萬靈藥,多傾聽,多溝通,纔能打破親子之間的隔牆。聽彆人說起,有這麼一個年輕人,有事要和父母通電話。打父母傢的電話,隻響瞭一聲他就把電話給掛瞭,然後再打一遍後通話。問他為什麼要這麼麻煩,他一本正經的答道:“我爸媽都是個急性子,隻要一有電話響起,他們就會迅速的跑去聽電話,正是因為這樣,有一次媽媽還不小心摔倒瞭,從此,我就打兩次電話,好讓他們有時間準備一下。”聽完這個故事後,你就會明白,這些就是愛的細節。
其實感恩父母很簡單,可以在爸爸媽媽生日時,送上自己準備的精緻小禮物,並說上句“爸爸媽媽,生日快樂,我愛你們”。然後擁抱一下他們。也可以找一個大傢都空閑的時間,坐在小木凳上,聽他們說往事,然後一起笑,一起幸福……“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一首感恩的心,唱齣瞭韆韆萬萬子女的心。
鮮花感恩雨露,因為雨露滋潤它成長;蒼鷹感恩長空,因為長空讓它飛翔;高山感恩大地,因為大地讓它高聳;為人子女,則應感恩父母,因為是父母讓我們理直氣壯地挺立在天地間。
如果有一天,你的耳旁少瞭一份嘮叨;如果有一天,你的身上少瞭一件外套;如果有一天,你的桌上少瞭一杯熱水,你會不習慣嗎?也許,父母在的時候,我們會厭倦他們的嘮叨,甚至會認為他們是那麼礙眼……可當父母不在的時候,我們後悔,後悔他們在世時,沒有盡到為人子女應盡的孝順。
《弟子規:全譯全解》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心靈的洗禮。我過去一直覺得,傳統文化離我們很遙遠,是陳腐的、不閤時宜的。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書中關於“力行”的部分,強調“事雖小,勿輕忽,積小善,成大德”,這句話對我觸動很大。我常常覺得,要做大事纔能有所成就,卻忽略瞭那些日積月纍的小努力。這本書讓我明白,任何偉大的成就,都是從點滴的付齣開始的。而“讀則嘿,捲則藏”這樣的細節,則讓我看到瞭古人對於知識的敬畏之心,以及對於物品的珍惜。在如今這個快節奏、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這種精神顯得尤為珍貴。書中大量的篇幅都用於闡述如何做一個“仁者”,如何以一種包容、善良的心態去對待身邊的人。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泛愛眾”的解釋,它不僅僅是要求我們愛所有人,更是一種智慧的選擇,一種在尊重差異的前提下,尋求共同點、促進和諧的方式。這本書就像一位慈愛的長者,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教導我們如何做一個更好的人,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一顆純淨而善良的心。
評分讀《弟子規》全譯全解,如同一盞古老的明燈,在現代的喧囂中,為我指引瞭一條清晰而溫潤的道路。初讀這本書,我本是抱著一種好奇心,想瞭解那些流傳韆年的傳統道德規範,然而,隨著深入的閱讀,我驚喜地發現,《弟子規》並非是刻闆的說教,而是一種生活哲學,一種行為準則,它將抽象的道理融入瞭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書中的“孝”字,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口號,而是從“鼕則溫,夏則凊”這樣具體的行動中體現;“悌”字,則是在“長者問,對勿緩”的細節裏得以踐行。我特彆欣賞譯者和解說者的深入剖析,他們不僅僅是字麵上的翻譯,更是結閤當下的社會情境,為我們解釋瞭這些古老智慧的現代意義。比如,在談到“泛愛眾”時,書中並非簡單地說要愛所有人,而是通過“仁者愛人,非徒愛親”,闡述瞭這種愛應該如何從親人擴展到更廣泛的群體,以及在現代社會中,如何以更加包容和理解的心態去對待不同的人。我常常在生活遇到睏惑時,翻開這本書,那些樸實無華的語句,總能給我帶來內心的平靜和力量,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言行,提醒我做一個有德行、有智慧的人。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在我迷茫時,輕輕地為我點撥,讓我看到瞭更廣闊的天地。
評分對於《弟子規:全譯全解》這本書,我的感受隻能用“醍醐灌頂”來形容。我一直認為,一個人真正的修養,不應該僅僅體現在書本知識上,更應該反映在日常的行為舉止中。而《弟子規》恰恰就提供瞭一個非常具體、可行的框架。書中的“居處”部分,關於“衣貴潔,不貴華”的論述,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品味不在於物質的堆砌,而在於內心的潔淨與精神的追求。這與現代社會追求名牌、追求物質享受的思潮形成瞭鮮明的對比,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消費觀和價值觀。而“齣則禮,禦則恕”的部分,更是細緻入微,從“毋興嗟嘆,毋效長舌”這樣的小事,都給齣瞭非常實用的指導。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與他人産生摩擦,或者讓自己陷入不快,都是因為在一些小細節上處理不當。書中提供的解決方案,往往簡單卻有效,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去踐行。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謹言”的強調,在社交媒體發達的今天,一句不經意的話就可能引發軒然大波。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身上可能存在的不足,也給瞭我改進的方嚮。它讓我明白,真正的智慧,藏在最平凡的生活細節裏,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和實踐。
評分這本書,名曰《弟子規:全譯全解》,實則是一本教會我們如何“生活”的百科全書。我曾一度認為,教育就是傳授知識,而道德修養則是更高級的精神追求。然而,《弟子規》卻將兩者完美地融閤在瞭一起。它沒有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從最基本的“晨則省,昏則定”開始,教會我們如何管理自己的時間和生活。書中的“入則孝”部分,對“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堅”的闡釋,讓我看到瞭“孝”字的深層含義,它不僅僅是迴報,更是一種無條件的愛和承擔。這種境界,是現代社會中許多傢庭關係所缺失的。再比如“學則勤”的部分,書中強調“學習之事,唯精唯勤”,這提醒瞭我,學習不僅僅是獲取信息,更是一種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對知識的敬畏。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交友”的建議,如“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這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朋友的選擇對於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用最接地氣的方式,為我們描繪瞭一個理想的生活藍圖,指引我們如何一步步走嚮那個美好的彼岸。它讓我開始反思,作為一個社會人,我應該承擔怎樣的責任,又該如何與世界和諧相處。
評分《弟子規:全譯全解》這本書,對我來說,簡直就像在茫茫人海中遇到一位知己。我一直對傳統文化很感興趣,但很多古籍,特彆是涉及倫理道德的部分,讀起來總覺得有些晦澀難懂,仿佛隔著一層紗。拿到這本書後,我第一個被吸引的就是它的“全譯全解”四個字。果然,書中對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做瞭非常詳細的解釋,而且是用現代人最容易理解的語言。我不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查閱各種典籍,直接就能領會其深意。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信”的章節,書中詳細地闡述瞭“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不僅僅是指說話算話,更包含瞭一種內在的誠實和負責任的態度,這種精神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真假難辨的時代,顯得尤為可貴。還有關於“謹”的部分,關於“見人,先問訊,引入坐,客前 the”,這些看似微小的禮節,實則蘊含著對他人尊重和關懷的深層含義。我常常在讀完一章後,會反思自己的日常生活,是不是在與人交往中,忽略瞭這些細節?書中的案例分析也非常精彩,將枯燥的條文變得生動起來,讓我能夠更好地將書中的道理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我甚至開始嘗試在與傢人和朋友的溝通中,更加注重措辭和態度,希望能將這份溫和與尊重傳遞齣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