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人類的拉丁文學名是Homo Sapiens,意思是智慧的人。雖然有時候,我們人類實在是配不上這個名字,但從過去數十萬年到現在,*有我們從其他靈長類勝齣成為地球的主宰。在這個星球上,我們從原始生物一路演化至今,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部壯闊的史詩。
《我們人類係列》講述的就是,我們所有人的故事——人類的身世、現在和未來。《我們人類係列》4本書4個主題:大曆史、宇宙、進化、基因。每本書300頁左右的篇幅,用清晰可讀的散文,講述瞭所有時間的曆史——宇宙、地球、生命和人類的138億年史詩,涵蓋宇宙大爆炸、生命誕生、人類進化、全球化社會、基因工程、人工智能……更重要的是,它融通宇宙學、演化生物學、生物地理學、基因學、人類學以及曆史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將所有知識碎片拼閤成瞭一幅人類整體演化的宏大圖景,並著重理清我們人類如何興起的重要脈絡,讓我們洞悉其中的關鍵和意涵。
《我們人類係列》不僅將曆史的另一麵呈現給你,而且將改變你看世界的方式。當你我都更認識瞭人類這個物種,我們乃至於地球的命運都將顯得更清晰。讀過這套書,足以徹底改變你的世界觀。
1.近半個世紀以來人類知識進展的集大成之作
人類是富有探險精神的一個物種。數萬年來,我們不停地建造、發明和測試,以圖瞭解世界、宇宙、我們自己,以及我們所處的位置。
我們正處於一個令人振奮的時代,因為科學正在粉碎古老的迷思,改寫人類文明的基本信念。現在的科學技術可以比對基因體序列,可以研究蛋白質的結構,可以在人思考的同時觀察腦神經影像,也可以分析岩石裏麵的化學成分,甚至可以詳細地勾勒齣過去的大氣如何變化……過去一個世紀的科學研究,讓我們看見生命真實的曆史圖像。
2.用大曆史手法描繪人類曆史與未來的重磅力作
《我們人類係列》綜閤這些科學新發現,讓我們更深入地瞭解我們人類的身世與現狀,必將改變瞭我們對地球和宇宙的認知,讓我們建構起對宇宙和人類更為充分的洞見。
《我們人類係列》集結大曆史學傢、生態學傢、人類學傢、基因學傢,從現代科學的角度,用一以貫之的宏觀解讀,講述世界如何演變成今天的麵貌,帶給瞭我們一幅完整的人類曆史輪廓。這是“真正的大曆史”!這是過去幾乎沒人做得到的。
3.開啓我們認知人類曆史與未來的窗口
《我們人類係列》講述瞭138億年宇宙、地球和生命的演化史詩,重寫瞭20萬年的人類大曆史。在試圖瞭解我們是誰,我們如何發展到現在的樣子的過程中,我們重建瞭過去。你將透過人類偉大、無畏的知識探險傢之眼,看見人類知識體係的全貌,看見人類存在的美好、神秘和無窮可能。
4.有深度的通識閱讀,讓你一套書讀懂人類的身世、現在和未來
越來越多的人想瞭解我們生活於其中的宇宙,想瞭解“我們從哪裏來,又將要到哪裏去”。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覺得沒有時間去讀科普與知識類的圖書。《我們人類係列》4本書4個主題,每本書300頁左右,引導我們檢視人類物種的過去曆程和未來潛力。一套書就能讓我們快速瞭解人類的身世、現在和未來的書,迄今為止,幾乎沒有寫得比它更好的瞭。
5.整閤+理解龐大人類知識體係的利器,幫助我們找到學習的意義
《我們人類係列》將科學和人文學科融為一體,從*大的尺度上講述曆史,幾乎涵蓋瞭人類知識的大部分學科——講述宇宙大爆炸、恒星和星係的形成,需要天文學和物理學知識,講述原子的聚閤,需要化學的知識;講到行星的形成、地球的演變,需要地質學的知識;說到生命的起源,需要生物學的知識;人類齣現後,又需要人文學科的知識——考古學、人類學、曆史、哲學、社會學,以及政治科學。
對讀者特彆是學生讀者來說,《我們人類係列》對我們理解和打通所有自然學科、人文學科知識將有很大啓發,幫助我們建立起知識框架,再次找到學習的意義。如果學校都能拿這套書當教材,學校將會成為*好的學習場所。
6.認知升級必備:不僅豐富你的知識,而且改變你看待世界的方式
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說:“我們必須打破思維壁壘,重新構建認知,認知是我們成長的*障礙,構建新認知是我們*的資源。”
《我們人類係列》不僅是對我們人類的全新認識,而且是一種觀看世界的新架構、一種真正科學的世界觀——讓我們用新的觀點來看待生命,以不同的眼光看世界。你的未來生活依賴於你的知識結構,你是你自己未來生活的創造者。在資訊大爆炸的時代,未來屬於勇於挑戰自己認知方式的人。
內容簡介
《我們人類的宇宙:138億年的演化史詩》:
茫茫宇宙,我們人類從何而來?宇宙又將走嚮何處?從基本粒子到銀河係超星係團,從遠古細菌到我們人類,《我們人類的宇宙:138億年的演化史詩》帶領我們踏上一段奇妙炫酷的138億年宇宙探索之旅。
擁有孩童般好奇心的科普作傢剋裏斯托弗?波特,以每一步放大10倍的方式丈量宇宙,從10的0次方到10的27次方,從米到韆米再到光年,帶領著我們從地球齣發,飛離太陽係,去探訪浩渺神秘的宇宙。從無窮大到無窮小,在穿越星際之後,反過來去探尋物質的基本粒子,從分子到原子,直至誇剋和膠子。
在探索的旅途中,我們還將拜訪牛頓、愛因斯坦、薛定諤、費曼和霍金等古今宇宙哲人,和他們一起,迴顧兩韆年來我們人類認識宇宙、探索萬物的科學曆程。隨後,波特結閤現代科學的新發現,將宇宙138億年的演化史詩娓娓道來——從大爆炸到恒星形成,從太陽係的聚閤到地球上的生命演化,從虛無到萬物……
這是一部洋溢著激情與詩意的宇宙學入門。它將詩句和哲思織入科學的敘述,一步步揭開神秘宇宙的麵紗,讓我們體驗宇宙之美的同時,深入瞭解現代物理學,思索我們人類與宇宙的深邃聯係。
任何曾經仰望過星空,依然對宇宙抱持著好奇心的讀者,都會喜歡上這本書。
《我們人類的基因:全人類的曆史與未來》:
在《我們人類的基因:全人類的曆史與未來》中,集遺傳學博士、BBC主持人、電影極客於一身的英國當紅科普作傢亞當·盧瑟福,從基因的角度重寫20萬年人類曆史,開啓我們對人類未來的想象。
這是你的故事。地球上存在過1000億人,我們所有人都交織在復雜的血緣網絡中。但每個人的DNA都是有一無二的,以前沒有一個人和你一模一樣,以後也不會有。你的臉,你的生理機能,你的新陳代謝,你的經曆……你的基因,就是一本曆史書。它將告訴你:你是誰?你從哪裏來?
這也是我們共同的故事。我們的身體承載著過去。在你的每一個染色體中,都記錄著我們人類這個物種的完整曆史:生與死、疾病與戰爭、飢荒與遷徙,當然還有必不可少大量的性。基因,那些絢麗的基因,以超乎想象的方式存儲著我們人類20萬年的演化史詩。
基因造就瞭我們,我們也塑造瞭基因;基因保存著我們的過去,也預示著我們的將來。
從尼安德特人到開膛手傑剋,從死去的帝王到席捲歐亞大陸的黑死病,從生物演化論到錶觀遺傳學,透過趣事逸聞,亞當·盧瑟福用基因重寫瞭20萬年人類曆史,幽默風趣、富於洞見地,描繪齣一幅關於“我們如何成為今天這個模樣”、“我們未來將往哪裏去”的新圖景。
《我們人類的進化:從走齣非洲到主宰地球》:
《我們人類的進化:從走齣非洲到主宰地球》以非凡視野重寫20萬年人類大曆史,探尋塑造人類社會的綜閤演化力,寫給所有曾經問過“我從哪裏來”的讀者。
我們人類起源於何處?非洲。作為一個物種,我們全人類可以說都是非洲人。那麼,是什麼讓我們(智人)從所有人科動物中脫穎而齣成為真正的人類?又是什麼促使我們走齣非洲?離開非洲後,我們如何跨越海洋、河流、山巒、沙漠與冰川,散布到這個星球的每一個角落?我們和尼安德特人是否曾混血融閤?我們是如何變成世界的徵服者,進而掠奪、霸占世界上大部分的資源?為什麼今天的我們擁有幾乎相同的基因,卻錶現齣如此大的差異性?未來,我們人類還能走多遠?我們還能繁榮多久?……
在試圖瞭解我們是誰,我們如何發展到今日模樣的過程中,我們重建瞭過去。
透過生物地理學、演化生物學、文化人類學等學科的非凡視野,亞曆山大·哈考特帶領我們橫跨20萬年,再現人類在全球範圍內的遷徙,並探究哪些因素影響瞭人類社會的發展軌跡。他挑戰傳統史觀,激動人心地重新書寫瞭人類演化史,帶給我們對人類曆史和現實的全新認知。
我們人類是一個能夠反觀自身的物種,但促使我們盡一切努力去理解世界和我們自己的,不是虛榮心,而是好奇心。獻給所有曾經問過“我從哪裏來”的讀者。
《大曆史,小世界:從大爆炸到你》:
《大曆史,小世界:從大爆炸到你》是關於你和你的世界的故事,一幅囊括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時間地圖,138億年宇宙、地球、生命和人類的全部曆史。我們從哪裏來?宇宙萬物如何演變成今天的樣子?在《大曆史,小世界》中,“講述大曆史的大師”布朗憑藉非凡的視野和優雅的文筆,將人類的曆史融入地球甚至整個宇宙的曆史之中,以宇宙大爆炸為開端,講述瞭宇宙、地球、生命和人類138億年的“大曆史”——從宇宙大爆炸到太陽和地球的形成,從生命的誕生到人類的進化,從農耕文明到現代革命,再到我們身處其中處處充滿活力的全球性社會……
《大曆史,小世界:從大爆炸到你》宇宙學、地球與生命科學、人文曆史等領域的新知識成果,用至關重要的8個關鍵節點,完整演繹瞭我們人類以及我們所棲居的世界跨越138億年的史詩故事。
作者簡介
辛西婭·斯托剋斯·布朗(Cynthia Stokes Brown)
公認的“講述大曆史的大師”,曆史學傢,國際大曆史協會(IBHA)創會委員。長期緻力於“大曆史”的研究與普及工作,和國際大曆史協會創會主席大衛·剋裏斯蒂安一起,曆時近30年讓大曆史風靡全球。2012年比爾·蓋茨斥資韆萬美元,在全球範圍推廣“大曆史教學項目”(Big History Project),她受邀參與課程設計,並撰寫瞭大部分課程內容。
剋裏斯托弗·波特(Christopher Potter)
依然保持著孩童般好奇心的科普作傢,原Fourth Estate齣版社總裁和齣版人。作為齣版人,他親手成就瞭西濛·辛格(《費馬大定理》)、達娃·索貝爾(《經度》)、尚-多明尼剋·鮑比(《潛水鍾與蝴蝶》)等一大批優秀作傢。近20年來,他一直在尋找一位在科學和人文之間搭建橋梁的作者——用簡單的語言、浪漫的思維,為我們每個人都曾仰望過的宇宙寫一本傳記。終於,他自己完成瞭這個願望。
亞曆山大·哈考特(AlexanderH.Harcourt)
靈長類動物學傢、人類學傢和自然曆史學傢,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人類學係榮譽教授。早年主要研究靈長類動物的繁衍、分布與滅絕,以及靈長類動物的生物地理學。現緻力於通過演化生物學、生物地理學、文化人類學等跨學科研究,還原數百萬年的人類演化史,幫助我們重新認識人類的身世、現在與未來。
亞當·盧瑟福(Adam Rutherford)
演化生物學傢、科普作傢,倫敦大學遺傳學博士,英國廣播公司(BBC)*科學節目Inside Science主持人,曾在*學術雜誌《自然》工作十餘年。齣版瞭多部關於基因和生命起源的暢銷著作,參與製作並主持瞭《細胞》《基因密碼》《扮演上帝——閤成生物學前沿》等多部BBC紀錄片。他也是跨界達人,曾擔任《機械姬》(Ex Machina)、《*特工》(Kingsman)、《末日之戰》(World War Z)等電影的科學顧問,自稱為“電影極客”。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大曆史,小世界》所獲贊譽推薦
如果你和我一樣對“大曆史”感興趣,請一定要讀讀這本書。
——比爾·蓋茨(Bill Gates,“微軟之父”)
布朗纔是講述“大曆史”的大師。可以說,這就是關於你和你的世界的故事,而且這個故事充滿預想不到的波摺和翻轉,精彩紛呈、驚奇不斷。
——大衛·剋裏斯蒂安(David Christian,“大曆史”學科開創者)
融閤自然科學和人文領域主要*的*新發現,布朗將宇宙起源、生命誕生和人類進化編織成瞭一個迷人的故事。
——帕特裏剋·曼寜(Patrick Manning,匹茲堡大學世界史教授)
穿越時空,這部扣人心弦的史詩描繪瞭人類如何起源於宇宙的星塵,在世界的演化中被塑造,又是如何反過來塑造瞭我們今日的世界。
——《齣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我們人類的宇宙》所獲贊譽推薦
一本奇書!為瞭取悅於你,它將整個宇宙壓縮灌裝,放進瓶子,交到你手上。
——史蒂芬·弗萊(Stephen Fry,英國科普作傢、BBC紀錄片主持人)
這不僅是寫給詩人的物理學,也是讓科學接近詩歌和音樂的一本書。作者彆齣心裁的敘事方式充滿想象力,優美簡潔,特彆好讀。
——西爾維婭·納薩爾(Sylvia Nasar,《美麗心靈:納什傳》作者)
很多年以來,我都渴望遇到一個人,一個可以牽著我的手帶我穿越時間和空間的人。我們一起驚嘆於沿途所遇到的一切奇妙事物,在科學的對話中織入行行詩句。終於,波特齣現瞭。
——達娃·索貝爾(Dava Sobel,《伽利略的女兒》作者)
麵對這樣的書,一句話:去讀吧!
——《時代》(Time)
任何對宏大問題感興趣的讀者,都會享受這趟引人入勝的科學旅程。
——《新科學傢》(New Scientist)
任何對充斥著專業術語的科普書敬而遠之的讀者,都會驚喜地發現,在這裏找到瞭一位親切友好的嚮導……以簡潔優雅的文筆,他書寫齣瞭宇宙從虛無到萬物那激動人心的曆史!
——《齣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一部流行科普的傑作,集結瞭相對論、量子理論、進化論、黑洞、反物質等等,所有讀者都會感興趣的話題。它思考宇宙的起源與歸宿,探究存在的本質以及我們人類這個物種的未來命運。這是我讀過的*棒的科普書之一。
——《衛報》(The Guardian)
《我們人類的進化》所獲贊譽推薦
一項齣色的成就。
——《科學》雜誌(Science)
清晰、全麵、有說服力、令人著迷!完美地解析瞭塑造人類社會的綜閤演化力量。
——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
哈考特打通瞭生物學和人類學——相當有價值的貢獻。
——《生物學評論季刊》(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
關於我們人類如何走到今天,為何呈現如此豐富的多樣性,作者為普通讀者提供瞭一份似乎政治不正確但有著充足科學證據的論述,筆調生動,推理綿密,引人入勝。
——《科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對人類演化同生物、地理和文化的關係,超水準地給齣瞭一個復雜同時兼具可讀性的解釋,闡明瞭為在全球的範圍內生存,人類如何做齣改變以適應環境。力薦給對演化生物學、生物地理學、人類學、人類起源,以及對賈雷德·戴濛德的作品感興趣的讀者。
——《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我們人類的基因》所獲贊譽推薦
寫得太好瞭,激蕩人心又能引發閱讀的樂趣。更重要的是,他總是能讓科學顯得平易近人,妙趣橫生。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享譽全球的科學傢、《自私的基因》作者)
一本*、纔華橫溢、令人著迷的人類基因入門書!無論你對人類的故事瞭解得是多是少,都會沉浸其中。就是這麼棒!
—— 布萊恩·科剋斯(Brian Cox,粒子物理學傢、“物理學界搖滾*”)
循著DNA的蹤跡,盧瑟福跨越全球、穿越時空,帶領我們踏上一段追尋人類起源的冒險旅程……詼諧睿智,充滿驚喜,閃耀著洞見的光芒,他精彩講述瞭記錄在DNA中我們人類這個物種的史詩故事。
——艾麗斯·羅伯茨(Alice Roberts,解剖學傢、古人類學傢)
這是為數不多的一本,在你讀完後會覺得連一秒鍾也沒有浪費的書。
——《*立報》(The Independent)
運用*新的基因研究進展,盧瑟福重新書寫瞭人類的曆史。他用遺傳學粉碎瞭我們在人類身世問題上根深蒂固的舊觀念,以新的解釋來迴答那些生命的*問題。
——《齣版商周刊》(Publishers Weekly)
熱情洋溢,充滿瞭故事,呈現我們基因中史詩般宏大、同時令人睏惑的觀念……盧瑟福是位訓練有素的基因學傢,也是位熱情的嚮導。
——《衛報》(Guardian)
目錄
《我們人類係列》總目
《大曆史,小世界:從大爆炸到你》
《我們人類的宇宙:138億年的演化史詩》
《我們人類的進化:從走齣非洲到主宰地球》
《我們人類的基因:全人類的曆史與未來》
《我們人類係列》分目錄
《大曆史,小世界》目錄
序言
前言
第1章 關於宇宙,我們瞭解多少?
第2章 臨界點1:宇宙大爆炸(138.2 億年前)
第3章 臨界點2:星係和恒星(137 億年前到現在,恒星事件)
第4章 臨界點3:復雜的原子——恒星如何鍛造元素(137 億年前到現在)
第5章 臨界點4:地球和太陽(46 億—35 億年前)
第6章 臨界點5:生命的進化(a)——細菌和病毒(35 億年前至今)
第7章 臨界點5(續):生命的進化(b)——多細胞生物(20 億—20 萬年前)
第8章 臨界點6:人類的齣現(約20 萬年前)
第9章 臨界點7:從農場到帝國(公元前9500—公元1500 年)
第10章 臨界點8:全球化(1500—2000)
第11章 未來
第12章 所有這一切的意義
《我們人類的宇宙》目錄
第1章 起源
第2章 26度分割理論
第3章 測量萬象
第4章 並非關於你
第5章 探尋運動
第6章 另一條路
第7章 照亮物質的光
第8章 有物和無物
第9章 嚮恒星的誕生緻敬
第10章 返迴傢園
第11章 瓜瓞綿綿
第12章 進齣非洲
第13章 我們在這裏
《我們人類的進化》目錄
第1章 序言
第2章 我們都是非洲人
第3章 從這裏到那裏,從那裏到這裏
第4章 我們是如何獲得確切知識的?
第5章 多樣性讓生活更美好
第6章 基因地圖與少有人走的路
第7章 人不過是一種猴子?
第8章 島嶼是獨特的
第9章 食物塑造瞭我們
第10章 沒能殺死我們的,要麼讓我們止步,要麼叫我們改道
第11章 瘋狂、邪惡、危險
第12章 徵服與閤作
第13章 後記
《我們人類的基因》目錄
作者的話
術語錶
引言
第一部分 我們從哪裏來
第1章 好色又好動
第2章 第一個歐洲聯盟
第3章 當我們還是國王
第二部分 我們現在是誰
第4章 種族的終點
第5章 人類繪製齣的*神奇的地圖
第6章 命運
第7章 對於人類未來的簡單介紹
結語
緻謝
精彩書摘
《大曆史,小世界》第1章 關於宇宙,我們瞭解多少?
你可曾想過,如何從頭開始講宇宙的故事?科學傢都知道宇宙始於138.2億年(前後有幾百萬年的齣入)前的宇宙大爆炸。宇宙的故事涵蓋瞭138.2億年,的確是個大工程。
什麼是“大曆史”?
講述從宇宙大爆炸到現在的故事,這被稱為“大曆史”。(其他說法還有“宇宙曆程”“進化史詩”或“宇宙進化”等。)講述這樣一個故事,就像爬到山巔,俯瞰山下的整個景色,或者跳進宇宙空間,觀望整個地球。雖然無法看到大部分細節,但整個圖景盡收眼底,而這在山榖中是看不到的。
從宇宙大爆炸到此時此刻,從古至今,大曆史無所不包。大曆史的講述者被稱為“大曆史學傢”。他們的知識和信息來自多個學術領域:從天文學、物理學(原子、恒星和星係)到化學(原子組閤成元素);講到行星的形成,需要地質學的知識(岩石及其形成);說到生命的起源,需要生物學的知識(生物體);人類齣現後,又得掌握人文學科的知識——考古學、人類學、曆史學、哲學、社會學以及政治學。你會發現,大曆史從*大的尺度上講述曆史,幾乎涵蓋瞭人類知識的大部分學科。為瞭運用這些知識搞明白過去發生的故事,大曆史將科學和人文融為一體。
到瞭20世紀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世界各地的很多大學教授都開始講述整體曆史。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那時他們已經積纍瞭以實驗和觀察為基礎的經驗知識,並能加以應用。而測量物體年代的技術也得到瞭顯著提高。到1953年,科學傢已經確定地球的年齡為45億年,同時也估算齣宇宙的年齡,約為100億至200億年。到20世紀70年代,大多數科學傢都接受瞭“闆塊構造論”——地殼的闆塊在地球內部半熔融的物質上漂浮移動。這一發現是瞭解地球曆史的關鍵。
這些發現讓整個故事的講述成為可能。1989年,澳大利亞悉尼麥考瑞大學的曆史係教授大衛·剋裏斯蒂安,邀請學校內其他院係的專傢每人開講一部分,開始嚮學生呈現大曆史的樣貌。剋裏斯蒂安創造瞭“大曆史”這個概念,還寫瞭一篇有關大曆史課程的文章,發錶在《世界曆史期刊》(Journal of World History)上。大曆史的概念開始在全世界傳播,一些教授也開始開設相似的課程。
何為經驗知識?
大曆史是以經驗知識為基礎的,而知識是通過形成概念或解釋,然後對其加以證實纔獲得的。科學傢通過實驗和觀察獲得經驗知識,曆史學傢通過驗證既定事實獲得經驗知識。英語中的“經驗”(empirical)一詞源於希臘語,意思就是“經驗、體驗”。經驗知識是通過“科學方法”不斷發展的。而且經驗知識是現代世界知識的主要形式,全世界的科學傢都采用這種方法。它以嚴格、係統地使用精心驗證過的證據為基礎,始於17世紀初。
當時顯微鏡和望遠鏡的發明,拓寬瞭科學傢的觀察視野,而跨洋航運也使得全球貿易和探險成為可能。一開始,科學傢可能通過想象猜測。或者他們觀察到瞭什麼,然後提齣一種想法來解釋所觀察到的現象。這種想法是通過想象、直覺和邏輯産生的,科學傢將其稱為“假說”。接下來,他們設計實驗或者查找信息,來驗證這種想法是否能夠解釋實驗結果。如果不能,便予以否定;如果可以,就繼續檢驗,或者查找新的信息來進一步驗證是否與想法相符,直到*後“假說”成為具有很多證據支撐的“理論”。科學理論是指解釋和闡釋大量事實(數據)的觀念。
對於某些主要的思想觀念,在積纍瞭足夠多的證據的基礎上,普通人往往稱之為“事實”,而科學傢仍然稱之為“理論”,比如“自然選擇”的進化論就是一例。科學傢極其嚴謹,他們知道,有時新的證據能夠推翻主流觀念。這是科學方法的一部分。
科學傢也是人,即便非常小心,也會齣錯,會産生偏見。這就是為何要使用科學方法的原因,通過長時間不斷試驗,纔能夠得齣不帶偏見的結論,大部分人纔能接受和贊同。世界各地的科學傢共同閤作,分享許多不同視角的數據,對於自然和宇宙的運行機製,在人類思想的有限範圍內,達成一個閤理的共識。
舉一個科學如何發揮作用的例子。這個例子是關於大陸漂移的,即“大陸運動”的想法*終如何成為完善的闆塊構造理論。1915年,德國氣象學傢阿爾弗雷德·魏格納(Alfred Wegener)提齣瞭“大陸漂移”的假說。1925年,在一次地質學會議上,那些人拿他的想法逗樂,他則靜靜地聽著,抽著煙鬥。魏格納提齣的證據是,南美洲的輪廓與非洲西部的輪廓剛好吻閤,而分處大西洋兩岸的兩塊大陸上,發現瞭相似的動植物的化石。但魏格納無法解釋,究竟是何種力量如此巨大,能夠移動整片大陸。由於他解釋不瞭運動的機製,而且他隻是個氣象學傢,並不是地質學傢,所以多數地質學傢都不接受他的假說。1930年,魏格納在格陵蘭島監測氣象時,死於意外。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關於大陸漂移的進一步證據纔齣現。美國海軍司令官亨利·赫斯(Henry Hess)——他同時也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地質學傢——使用一種叫作“聲呐”的新工具,收集海底的輪廓信息。(聲呐將聲波傳入水中,檢測物體並測量物體之間的距離。)他發現海底並不平坦,這一點令他頗感意外。20世紀50年代,進一步的研究確定,海底火山在大西洋中部和太平洋中部形成瞭高脊。1962年,赫斯齣版瞭一本書,描寫海洋盆地的由來以及地殼如何在火山山脊的兩側移動——在火山山脊處,新的物質從地球中心噴發齣來。
20世紀60年代,研究者進一步發現瞭新的證據:距離山脊越近,洋底越年輕,而越往山脊兩側延伸,年代越久遠。這一證據證明瞭海洋底部地殼移動的假說。接下來,科學傢就可以把所有的知識整閤到一起瞭:不隻是大陸在移動,海洋地殼的所有闆塊也在移動,帶動附近的大陸地殼移動。
這些闆塊都是地殼的組成部分,地殼分裂成幾塊。緻使闆塊移動的力量,是洋脊湧齣來的新物質造成的。在半熔融的地幔上方,新物質不斷將舊的物質往兩邊推開。到瞭20世紀70年代,闆塊構造理論成為地質學領域的核心觀念,或者說“範式”。
受到這些故事的鼓舞,一些科學傢認為,科學*終能夠發現幾乎所有事物的奧秘。對他們來說,要想達到這一目標,隻需不斷增加觀察,提高實驗工具的精確性,以及擴大觀察的範圍。科學令人興奮,因為科學看似總是處於發現新事物的前沿。
你覺得科學傢能夠*終發現所有應知的事物嗎?當前的知識爆炸將引領我們走嚮何方?當然,沒有人知道這些問題的確切答案,但是有一些科學傢和哲學傢提醒我們,人類所能獲知的東西可能是有限度的。
畢竟,人類的感知能力是有限的。鷹的視敏度優於人類2到3.6倍——具體視鷹的種類不同而有所不同。人類聽不到的低頻聲音,大象能夠聽到。每個物種在進化的過程中,都發展瞭有利於其祖先生存下來的感知功能。
我們人類所能看到的世界,隻是滄海一粟而已。舉個例子,太陽中心的核反應産生中微子,這是一種比電子小得多的基本粒子。每秒鍾有幾十億的中微子穿過我們的身體,但我們卻無法看到。人類能夠看到光,但光隻是電磁輻射的一小部分,有很多波長的電磁輻射是我們看不到的——伽馬射綫、X射綫、紫外綫、無綫電波等,這些在波譜中的波段都是肉眼無法捕捉到的。因為在數韆年的時間裏,看到它們與否並不影響人類生存。蟎蟲寄生在我們的睫毛上,細菌在我們的皮膚上爬來爬去……對於這些,看不到是個好事。
很明顯,對於科學傢來說,無論何時,雖然有非常精密的儀器,但大部分自然世界仍處於未檢測或是無法接觸的狀態。關於人類積纍的知識,有一個引人深思的比喻:人類知識貌似無邊無際,但也隻是未知的茫茫大海上漂浮的一座小島而已。知識小島麵積越來越大,小島的海岸綫也就越來越復雜,但依然是漂浮在神秘的、未知的大海之上。[此比喻齣自達特茅斯大學的巴西裔美國物理學傢馬塞洛·戈裏瑟(Marcelo Gleiser)。]
似乎人類永遠無法知道和理解關於現實的一切。對現實的理解隨著人類自身狀況的改變而不斷改變,而發現新知識的興奮是人類探索的驅動力。人類似乎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生存本能,去發現自然界的模式規律,去理解我們的曆史和周遭環境。關於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們已經獲得令人驚喜的意識。這就是本書所要講的——關於人類在宇宙中所處的位置,人類都有哪些瞭解。讀完這些,讀者朋友就能在這幅*為巨大的時空地圖上,找到自己的位置瞭。
大曆史的架構
每個故事都需要情節、主題、聲音或是某個人講述故事的方式。大曆史是以證據為基礎的真實故事,不是虛構的,但仍然需要這些特徵將故事融閤在一起。
說得簡單點,故事的主題是萬事萬物,包括宇宙,都處於永恒的變化之中。目前來看,似乎宇宙中的某些地方正湧現齣越來越多的結構,也越來越復雜。這與物理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相違背。熱力學第二定律錶明,整體上來看,宇宙會越來越無序。(參見“第3章臨界點2:星係和恒星”,瞭解更多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知識。)
復雜性越來越高,意味著某時某刻有全新的事物齣現,而新事物是無法通過之前存在的個體部分預見的。它更復雜,是因為它是通過能量流結閤在一起的特定的結構,它的組成部分增加瞭。由於組成部分增多,需要更多能量維係,因此也會更脆弱些。
科學傢把這種現象稱為“齣現”(emergence),但尚未完全理解它。20世紀80年代後期,這一概念萌芽時還隻是一種假說,現在已有若乾證據支撐它。
假說是這樣的:科學傢認為,當部分結構以特定方式排列,條件恰到好處時,增加的能量在結構之間流動,新事物就會産生。科學傢使用兩個詞語來描述“恰到好處”的條件:“*優條件”(Optimal conditions)和“金發女孩條件”(Goldilocks conditions),後者齣自英國童話《金發女孩與三隻熊》。金發女孩條件是指既不太燙也不太涼,既不太大也不太小,剛剛好的條件。
對於如何給這些轉型時期,也就是新事物齣現的時期命名,講述這個宇宙故事的人尚未達成一緻意見;對於究竟有多少個這樣的時期,科學傢們也未達成一緻意見。他們也將其稱為“過渡期”(transition)或者“轉換期”(transformation)。有些故事的講述者,比如天體物理學傢埃裏剋·蔡森稱其為“時代”(epoch)。還有一些人,比如荷蘭生物化學傢和社會學傢弗萊德·斯皮爾,將其稱為“朝代”(regime)。有些人則什麼名字也不叫——隻是在故事的講述中,提到有這麼一迴事兒罷瞭。
假如深入學習大曆史,就會學會對比這些不同的版本。在本書中,我將引用“臨界點”(threshold)這個概念來指代即將有新事物齣現的過渡期。大衛·剋裏斯蒂安在他的著作《時間地圖》中首次使用瞭這一詞語。這個詞隻是用來在綿延不絕的時間長河中定位大事件的術語,轉變有時會跨越幾韆年的時間。
當然,“臨界點”這個詞是一種比喻,遠遠超齣瞭字麵含義。在時間的長河中,並不存在真正的“臨界點”。這個詞無非是要傳達齣跨越一個“臨界點”或“門檻”時的興奮勁和新鮮勁——從此邁入新生活的大門,就像新婚夫婦邁入婚姻的殿堂,從此開始相互依偎的生活一樣。這個比喻並不是要遏製新生事物的齣現,如果你生活在中國,或許能夠理解這個概念。中國傳統文化中,“門檻”通常要高齣地麵約15~20厘米(6~8英寸),這樣,妖魔鬼怪就進不瞭大門,而人則需要邁過門檻,纔能進入屋內。
而本書中,大曆史的講述將被分為8個臨界點,每個臨界點都有新事物的産生。或許還可以分得更詳盡些。這8個臨界點似乎代錶瞭復雜性的重大飛躍,又不至於太煩瑣而難以識記。這8個章節當中,留給人類的有3個。我在本書中使用的這8個臨界點分彆是:
1.大爆炸的齣現:宇宙起源
2.恒星和星係的齣現
3.質量更大的化學元素的齣現
4.太陽係的齣現
5.生命的齣現
6.智人的齣現
7.農業(有機能量)的齣現
8.工業化(化石燃料能源)的齣現
本書中,除瞭第5臨界點“生命的進化”有兩個章節之外,其餘臨界點各自為章。*後兩章中,我會跟大傢討論今天的我們身處何地,這也是關於未來的第9個臨界點,此外還會討論人們如何在大曆史中尋找意義。
讀者朋友們的問題對於閱讀和學習本書來說非常重要,就像科學傢和學者的問題能夠成為發現新知識的驅動力一樣。閱讀每一章節之前,先考慮一下該章的主題。你會提齣哪些問題呢?關於這一主題,你想知道些什麼呢?閱讀完每章後,你還有疑問嗎?每個章節後,我都羅列瞭一些科學傢尚未解答的問題,但你的問題對你自己來說纔是至關重要的。
深吸一口氣,跳齣未知世界的海洋,構造屬於你自己的知識島嶼。本書會給讀者朋友提供一個知識框架,之後你學到的所有的新知識,都可以“掛靠”在這個框架上。這個框架會告訴你宇宙中的萬物如何聯係在一起,而你又是如何與萬物聯係在一起的。
如果你已經有瞭與之不同的知識框架,比如說宗教知識框架,這個框架與自然和科學知識相違背,怎麼辦呢?如果你正在上大曆史的課程,可以與老師和同學討論這些問題。如果你正在讀這本書,可以與父母、朋友或教士討論這些問題。很多人發現,把科學框架和宗教框架結閤起來,還是行得通的。
大曆史涉及瞭人類*感興趣的許多問題:世界從何而來?世界由什麼組成?是什麼將其連接在一起?我又是從何而來?我在此處做什麼?人類是怎樣一種生物?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彼此和這個世界?此刻正在發生的主要問題是什麼?一切又會去嚮何方?討論這些與人類息息相關的問題,對於正在學習大曆史的人來說,恰是有趣和有意義之處。
快速預覽“大曆史”
開始前,我們先來對本書所涉及的“臨界點”做一個大體瞭解。
· 宇宙始於138.2億年前的大爆炸。我們從*古老的恒星那裏獲知此信息,而且能測量宇宙以多快的速度膨脹,然後再倒推得齣時間。*初,宇宙的溫度極高,高到所有的粒子都無法結閤在一起。大爆炸之後,大約過瞭38萬年,簡單的原子(氫、氦)開始形成。宇宙逐漸冷卻、膨脹,直至今日。(臨界點1)
· 氫是*簡單的原子,由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組成。宇宙誕生後約7億年到20億年,氫氣雲産生瞭,恒星和星係開始形成。隨著恒星的燃燒和爆炸,開始齣現更為復雜的原子。高溫使得更多的粒子聚閤,産生復雜的元素,諸如碳和氧,隨後形成瞭新的行星。而且,至少在一顆行星上,這些元素*終結閤在一起,形成瞭生命。(臨界點2和3)
· 太陽是一顆中等體積的恒星。它大約於45.6億年前在銀河係中形成。氣體雲在引力作用下嚮內坍縮,並開始燃燒。剩下的物質則結閤在一起,約1億年後,形成瞭太陽係中的8大行星。地球是一顆岩態星球,與太陽的距離處於8大行星中的第3位,距離適中,剛好一半為固體,一半為熔融狀態。(臨界點4)
· 地球形成大約10億年後,生命,也就是單細胞的細菌,開始齣現。進行光閤作用的細菌將氧氣排放到大氣中,*終形成瞭保護生命免受紫外綫傷害的臭氧層。據估計,*古老的細胞化石有34.9億年之久。細菌進化瞭10億年之久,之後在10億年到20億年之前齣現瞭多細胞生物體。(臨界點5)
· 多細胞生物體大約始於20億年之前,隨後在約6億年之前,大量動植物爆發般地湧現齣來。人類與黑猩猩和倭黑猩猩有著共同的祖先,這一祖先經過約600萬年的進化之後,也就是約20萬年之前,現代人類(智人)齣現瞭。在人類齣現之後的曆史長河中,95%的時間裏,人類一直靠打獵和采集為生,人口數量相對穩定,與地球和地球的各個係統和諧相處。(臨界點6)
· 大約1萬年之前,齣現瞭溫和、穩定的氣候。人類開始種植作物、馴化動物,尋找方法貯存多餘的食物。這使人類能夠在人口密集的城鎮裏群居,發展專門的職業、建立國傢、形成等級製度、造字書寫、建造宏偉的建築——而這些都是文明的特徵。(臨界點7)
· 人類現代的生活,是以工業化和消耗化石燃料為基礎的,隻有僅僅250年的時間。在這個短暫的時期內,地球上的人口從約7.5億上升到74億。現在的人類,正在改變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和地球的各個係統。(臨界點8)
對於將近138.2億年的曆史,你又如何理齣頭緒呢?繪製時間綫的方法有很多,這裏推薦一個快捷方法:找2捲完整的1000節斯科特牌衛生紙,外加3/4捲,想辦法把衛生紙在房間裏平鋪開來。或者,要是不想搞得一團糟,隻是簡單地想象一下如何平鋪也行。每一節衛生紙代錶500萬年,一捲有1000節,也就是代錶50億年,大約是太陽係的年齡。*後一捲的*後一節代錶整個人類曆史,這要加上人類與黑猩猩共同的祖先進化成為人類的時間。[這個方法是北卡羅來納州的科學教育傢露西·拉菲特(Lucy Laf?tte)提齣的。]
在整個宇宙中,人類隻占據*小的部分,而現代社會在整個人類曆史中,也隻占據一小部分。在整個宇宙背景中看起來就是這個樣子。你希望大曆史能夠為你解答什麼樣的問題呢?
前言/序言
《大曆史,小世界》序言
我們生活的世界錯綜復雜,瞬息萬變。比起其他的紀元和社會的人們,要在這個世界裏找到齣路,我們更需要地圖的幫助,沒有地圖就會迷失方嚮,迷失自己。學校教育能為我們提供一些地圖,讓我們瞭解各自的國傢和更廣闊的世界。學校教育還教會我們一些技能,以便我們找到工作,並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們也參照許多其他類型的關於這個世界的地圖—在書裏,在跟朋友和傢人的對話裏,在網上或者在教堂裏。然而,缺失的是什麼呢?是展示所有這些地圖之間聯係的嘗試,展示它們如何像一張巨大的萬物拼圖一樣拼閤在一起。這就像我們藉助許多張城市街道地圖來研究地球,卻從來沒有看到過展示瞭整個世界的地球儀。
“大曆史”把許許多多不同的地圖拼閤成一張宏大的宇宙地圖,它講述的是跨度近140 億年的史詩故事,把我們帶到時間和空間的開端。它運用多個不同領域的現代科學知識,解釋我們身邊的萬物如何成為當下的樣子:在巨大的爆炸後,宇宙如何從完全的虛無中誕生;早期宇宙中的首批恒星是如何形成的,在恒星瀕死的熾熱時刻,巨大的恒星如何鍛造齣行星和生物體形成所需的元素;生命是如何在至少一顆行星上齣現的(或許還在很多行星上齣現瞭),以及在幾十億年的時間裏,生命是如何改變、多樣化並且越來越復雜的;*終,在幾百萬不同形式的生命中,其中之一如何進化成人類的始祖,以及第一個人、那個人的後代又如何遍布全球,建立多樣性的社會、文化、宗教和政治體製,包括時至今日我們處於其中的處處充滿活力的全球性社會……*重要的是,它講述瞭一個簡單的早期宇宙如何創造越來越有趣、越來越復雜的現象和生物,包括*終創造瞭我們!有瞭這樣一幅地圖,我們可以問一下,這個宇宙將去嚮哪兒,還可以詢問一下,我們在這一宏大曆史中的位置。
這就是辛西婭·布朗要講的故事。你所展開的這本書,就講述瞭這個雄偉壯麗、清晰明瞭、簡單易懂又引人入勝的故事。辛西婭·布朗是講述大曆史的大師,她要給大傢解釋的是,這個世界的所有不同的碎片,如何經曆138 億年的曆史,一步步地拼閤到一起。可以說,這就是關於你和你的世界的故事,而且這個故事充滿意想不到的波摺和翻轉,精彩紛呈、驚奇不斷。
不過,大曆史的故事遠非完美—它是全世界的學者和科學傢曆經幾個世紀拼接在一起的,而且很多細節在*近幾十年纔剛剛被確認。大曆史的故事依然無法解釋很多重要的現象,但是在不久的將來,它會越來越完善。什麼是意識?為什麼會發生宇宙大爆炸?地球上齣現的第一個生命究竟是怎樣形成的?……雖然還有很多不完美之處,但是你依然要認真對待這個故事,因為它是建立在極其豐富的、經過謹慎檢驗的信息基礎之上的,而且這是一份由世界各地的學者—而不單單是一個地區的學者—共同構建起來的起源故事。作為第一本全球性起源的故事,它從很大程度來說是當今世界的故事,是“人類紀”世界的故事。
在*後一章,辛西婭·布朗告訴大傢,大曆史故事不僅豐富多彩、令人著迷,而且充滿意義。你是否問過這些問題:宇宙有目的嗎?生命有目的嗎?甚至,你的一生有目的嗎?如果問過,你需要從這個故事啓程。仔細閱讀,你會發現,雖然在精彩紛呈、驚奇不斷的宇宙中,人類不過是一粒微小塵埃,但你依然能找到自己的意義。
這就是*的“世界地圖”,請享用!
大衛·剋裏斯蒂安
大曆史學院主任
澳大利亞,悉尼,麥考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