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志与唐代政治史论稿

碑志与唐代政治史论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楼 著
图书标签:
  • 唐代史
  • 政治史
  • 碑志
  • 墓志铭
  • 历史研究
  • 唐朝
  • 史学
  • 文献学
  • 社会史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198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651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4
字数:3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碑志与唐代政治史论稿》收录作者专题论文十一篇,以石刻碑志为中心,对唐代政治史,尤其中晚唐政治史展开系列研究。《碑志与唐代政治史论稿》对《慕容燕国墓志》《李元淳墓志》《杨元卿墓志》《韩孝恭玄堂铭》《梁守谦墓志》《平淮西碑》等均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学术创见,同时还系统考察京西北神策城镇、奉天定难功臣等重要历史问题,考补大量唐代刺史、监军使资料,足补史乘之阙。

目录

新出《唐故曹州刺史尉公夫人慕容(燕国)墓志》考释——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慕容宝节毒杀杨思训案发微 1
《祁连郡王李公(元淳)墓志铭》考释——兼论唐德宗贞元年间昭义军三次择帅问题 19
《杨元卿墓志》再考释——唐宪宗元和初淮西间谍战试析 38
《平淮西碑》再探讨 64
《唐故颍川韩炼师(孝恭)玄堂铭》再研究——唐代官僚使用阉侍之一例 89
梁守谦与宪宗元和政局——梁守谦家族相关墓志的再考察 104
唐宦官集团与大中政局 138
唐德宗“奉天定难功臣”“元从奉天定难功臣”杂考 151
唐代京西北神策诸城镇研究 170
《唐刺史考全编》考补——以《洛阳新获七朝墓志》为中心 225
唐代宦官监军使年表 273
后记 289

精彩书摘

  《碑志与唐代政治史论稿》:
  显庆五年(660年),唐高宗及皇后武则天出幸并州,扈从的右卫大将军慕容宝节鸩杀右屯卫将军杨思训。此案是轰动一时的要案,慕容宝节初配流岭表,杨思训妻诣阙称冤,高宗遣使追斩慕容宝节,并因之修改《贼盗律》,以毒药杀人罪更从重法。受害者杨思训本隋观德王杨雄之孙,姻联帝室,门第显赫,仅因口角之忿就被同僚毒杀,令人难以置信。施害者慕容宝节两《唐书》无传,相关记载亦闪烁其词,此案遂为历史悬案。2012年出版的《洛阳新获七朝墓志》(以下简称《七朝墓志》)、《洛阳出土鸳鸯志辑录》(以下简称《鸳鸯志辑录》)首次公开刊布了一批洛阳新出墓志的拓片,其中一方墓志志主慕容燕国恰为慕容宝节之女。该志不仅详细记载了慕容宝节的家族世系,还透露出唐人对慕容宝节的评价与正史迥然不同,价值弥足珍贵。本文拟结合相关墓志,对慕容宝节毒杀杨思训一案重作检讨。不足之处,敬请专家批评指正。
  一、《唐故曹州刺史尉公夫人慕容(燕国)墓志》录文
  墓志原石现藏洛阳理工学院。墓志共27行,满行27字,正书,长宽并47厘米。《七朝墓志》仅公布《慕容燕国墓志》的拓片图版,《鸳鸯志辑录》虽有录文,但在句读、录字等方面存有一些疏误。今参据图版,重新录文如下:
  唐故曹州刺史尉公夫人慕容墓志并序少子登封县丞兼遂撰
  窃以燕南燕北,遐光远系之源,称帝称皇,即渐中华之地。王侯将相,人物英灵,斯并国史详焉,今可略而言矣。夫人讳燕国,昌黎人也。曾祖,周左金紫光禄大夫、龙城县伯、车骑大将军、显州刺史。祖罗侯,皇朝右武候大将军、虢州刺史、武乡公。并道茂珪璋,材光杞梓。入趍丹禁,光承五利之名,出牧雄藩,旋委六条之寄。父宝节,皇朝右卫大将军,渔阳公,赠户部尚书,质性刚烈,执心忠鲠。朱轮苍珮,早参北阙之荣,身没名杨(扬),始曳南宫之履。夫人幼挺仁慈,早摽孝敬,渔阳公往经受钺,分阃边垂,夫人粉泽不加,长斋菜食。及乎班师献凯,夫人销瘦倍常,由是恩爱渐加,特异诸子,年就成长,将俪好仇。渔阳公家擅隆恩,夫人令名远着,求姻请瑗,车马盈门。先君蕴德含光,犹未闻达,婆娑乡曲,飘寓江淮,一致因针,便应斯选。于时中外咸有闲言。公曰:“此君雅望高才,位必至于方岳,加以我之自出,不可比于余人,非尔所知,我自收采。”自三星缛礼,百两言归。妇则母仪,始终无爽,以垂拱二载封为常乐县君。位则因夫,荣称命妇。暨乎延载之岁,祸延先君,夫人变竹兴哀,崩城起恨,躬亲家事,十有余年。后以长安三年,长子经国授安州应城县令。昔班氏东征,本因随子,夫人南迈,苻其义焉。何图金竈神丹,眇然无验,琼田灵草,邈矣虚传。遐龄之福不留,风树之哀旋及。呜呼哀哉,以神龙元年四月八日遘祸于应城县之官舍,春秋八十。飡荼靡及,集蓼无追。□望□停,及兹先远。谨以开元三年岁次乙卯十月己酉朔廿二日庚□,迁奉合于先君旧茔,礼也。子经国等痛切心神,哀绖屺岵,瞻天地□改色,视日月而无光。恐陵谷之迁贸,谨雕镌而纪德。小子后生,罕知前事,闻乎旧说,粗记分毫,谨述徽音,万未之一。其铭曰:
  崇基峻峙,巨派灵长。班闱礼训,谢室文章。标梅方及,妙选贤良。匹惟秦晋,亲则潘扬。礼缛三星,于归百两。孝因衷至,仁非外奖。徽徽懿德,邕邕善响。哀哉促龄,倏然长往。筹兹远日,叶彼龟纹。号天永感,触地绖哀。鹤宾投吊,马鬛坟开。谨镌贞础,纪德泉台。
  《慕容燕国墓志》立于玄宗开元三年(715年),志中“基”字缺笔作“”,当是避玄宗李隆基之讳。志云“身没名扬,始曳南宫之履”。南宫为尚书省别称,“南宫之履”典出自《汉书》。《汉书》卷七七《郑崇传》:“哀帝擢为尚书仆射。数求见谏争,上初纳用之。每见曳革履,上笑曰:‘我识郑尚书履声。’”慕容宝节死后赠官为户部尚书,故称“身没名扬,始曳南宫之履”。墓志又云“一致因针,便应斯选”。“因针”意指通过媒人请求婚配,典出刘向《说苑》卷一一:“孟尝君寄客于齐王,三年而不见用,故客反谓孟尝君曰:‘君之寄臣也,三年而不见用,不知臣之罪也?君之过也?’孟尝君曰:‘寡人闻之:缕因针而入,不因针而急;嫁女因媒而成,不因媒而亲。’”唐前期墓志辞藻华丽,喜用骈体和典故,墓志文体时代特点明显。
  《慕容燕国墓志》为慕容燕国与丈夫尉公合葬时所立,志中没有明确提及其夫名讳。幸运的是,其夫墓志亦同时出土,故知其夫即武周时期曹州刺史尉亮。《尉亮墓志》拓片及录文同收《鸳鸯志辑录》,为便于读者阅读,姑附于文后。另据墓志,慕容燕国育有二子,长子尉经国,武周长安三年(703年)任安州应城县令,少子尉兼遂,开元初任河南府登封县丞。尉兼遂即《慕容燕国墓志》的撰者,志中自云“小子后生,罕知前事,闻乎旧说,粗记分毫,谨述徽音,万未之一”,其听到的“旧说”当亲承自慕容燕国,虽然会有一定的隐讳,仍不失为研究慕容宝节的重要史料。
  二、慕容宝节及其家世
  传世文献中关于慕容宝节毒杀杨思训案的记载非常简略,慕容宝节父祖名讳、出身、官历等皆无记载。《慕容燕国墓志》首叙家世云:
  窃以燕南燕北,遐光远系之源,称帝称皇,即渐中华之地。王侯将相,人物英灵,斯并国史详焉。今可略而言矣。夫人讳燕国,昌黎人也。曾祖,周左金紫光禄大夫、龙城县伯、车骑大将军、显州刺史。祖罗侯,皇朝右武候大将军、虢州刺史、武乡公父宝节,皇朝右卫大将军,渔阳公。
  据墓志,慕容宝节出自昌黎慕容氏。所谓“昌黎慕容”,即十六国时期建立三燕政权的鲜卑慕容氏。《元和姓纂》(以下简称《姓纂》)卷八“慕容氏”条:“高辛少子居东北夷,后徙辽西,号鲜卑,国于昌黎棘城。至涉归,为鲜卑单于涉归生廆,廆生皝,皝生雋,号前燕,初都棘城。弟垂号后燕,都中山。弟徳号南燕,都广固,徙东郡。三燕七主,共五十余年。”墓志自言其为三燕后裔,检《姓纂》等书,鲜卑慕容氏子孙中无慕容�健⒛饺荼�节一支。墓志中关于家族源流的记载很可能属于中古墓志中常见的冒托先祖现象。
  除《慕容燕国墓志》外,唐代墓志里自称出于“昌黎慕容”的还有数例,但志主几乎都是吐谷浑贵族后裔。如《慕容曦皓墓志》:“公讳曦皓,字曦皓,京兆长安人。故属昌黎,僻在辽右而盛于晋魏。自二燕启祚,叶布拔流,特为茂族。”《慕容曦光墓志》:“王讳曦光,字晟,昌黎鲜卑人也,粤以周载初元年生于灵州之南衙年十岁,以本蕃嫡子,号燕王。”《慕容威墓志》:“君讳威,字神威,其先昌□□也,即前燕□□武宣皇帝廆□□。”《慕容明墓志》:“王讳明,字坦,昌黎鲜卑人也。”《慕容環墓志》:“其先紫蒙之裔,昌黎棘城人也。当十六代祖,前燕析居白兰之阴,遂为东西慕容。代袭后雄,盛出于戎狄。”吐谷浑与辽东慕容鲜卑同祖,皆鲜卑涉归之子。西晋末年,吐谷浑西迁青海地区,建立政权,唐高宗时被吐蕃攻灭,国主诺曷钵率数千帐部落降唐。吐谷浑被唐人视为夷狄,而三燕入主中原,汉化较深。诺曷钵入唐后其子孙慕容曦皓、慕容曦光、慕容環等为自高身价,皆舍本祖吐谷浑,以河北三燕为先祖。真正的慕容后裔,反因屡经朝代陵替,仕宦不显而默默无闻。
  在诺曷钵之前,吐谷浑与周、隋屡有战争。北周建德五年(576年),周武帝遣皇太子宇文赟率多路大军讨伐吐谷浑。隋大业五年(609年),炀帝曾亲征吐谷浑,于其地置河源、西海、鄯善、且末四郡。这几次大规模的征讨,当有不少吐谷浑酋长望风归降。《慕容燕国墓志》称其高祖慕容�皆�任“周左金紫光禄大夫、龙城县伯、车骑大将军、显州刺史”。此官称与北周六官不同,实为隋唐官职。北周无显州,隋开皇五年(585年)始改淮州为显州,慕容�饺蜗灾荽淌返目赡苄圆淮蟆?悸堑侥饺菁易逶诤佣�一带活动,显(繁体作顯)州为隰州误刻的可能性很大。除其标榜的郡望“昌黎慕容”外,墓志中还有两点旁证。其一,按照隋唐的民族政策,内附少数民族贵族及其子弟,一般需入朝宿卫,有时也委以边任。慕容�健⒛饺萋薏T“入趍丹禁出牧雄藩”,慕容宝节“早参北阙之荣”,其后也出镇边关。三代人仕宦轨迹与内附首领身份吻合。其二,慕容宝节先后代表唐廷出使突厥、吐谷浑等地。贞观初年,慕容宝节曾以副使身份,随淮阳王道明护送弘化公主入吐谷浑和亲。唐朝选派慕容宝节为副使,应该与其吐谷浑后裔的身份有很大关系。
  若推测无误,则慕容�健⒛饺萋薏T家族,是比慕容曦皓、慕容曦光更早内附的吐谷浑贵族。这批吐谷浑贵族被安置在河东一带,遂以鲜卑慕容氏自居,至隋朝末年,已基本融入当地社会。《册府元龟》卷七《帝王部?创业三》:
  炀帝复以高祖为太原留守,遣武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二人为副。会高阳贼帅历山飞等众号十万来寇太原。将军慕容罗睺、潘长文俱为所败。贼锋益盛,高祖率步骑六千以击之,相遇于同过水上。
  唐高祖出任太原留守前,主掌太原军务的留守将军是慕容罗睺、潘长文。慕容罗睺应该是太原本地军人的代表。也正是如此,慕容罗睺成为高祖、太宗父子重点笼络的对象。太原起兵时,李渊杀隋炀帝所遣副将王威、高君雅,却不及慕容罗睺,可知罗睺早已归附李渊父子。李唐立国不久,河西薛举入寇凉州。慕容罗睺又以十三行军总管之一的身份,参与了著名的高墌之战。
  《旧唐书》卷五五《薛举传》:
  太宗不豫,行军长史刘文静、殷开山请观兵于高墌西南,恃众不设备,为举兵掩乘其后。太宗闻之,知其必败,遽与书责之。未至,两军合战,竟为举所败,死者十五六,大将慕容罗睺、李安远、刘弘基皆陷于阵。太宗归于京师。
  高墌城之战是唐军少有的几次大溃败。与慕容罗睺同时被俘的另外两个总管是刘弘基、李安远。刘弘基,隋末豪侠,辽东之役后投奔李渊,“察太宗有非常之度,尤委心焉。由是大蒙亲礼,出则连骑,入同卧起”。李安远,与高祖有旧,“从太宗征伐,特蒙恩泽隐太子建成潜引以为党援,安远固拒之,由是太宗益加亲信”。慕容罗睺与刘弘基、李安远并列,足见其地位之高。毫无疑问,慕容家族属李唐开国时候的功勋集团,亦即陈寅恪先生所谓之关陇贵族集团。
  ……
《尘封的印记:唐代官制与政治权力分析》 本书深入剖析唐代官僚制度的运作逻辑及其对政治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梳理从初唐到晚唐的官职沿革、品阶升降、权力分配与制约机制,勾勒出唐代政治权力的流转轨迹与核心构成。 引言:官制是政治的骨架 理解一个时代的政治,如同解剖一个有机体,其骨架般的官僚制度是分析政治权力结构与运行模式的基石。唐代,一个奠定了中国封建王朝基本格局的辉煌时代,其高度发达的官僚体系不仅是国家机器高效运转的保障,更是权力斗争、社会流动乃至文化演进的缩影。本书正是试图从这一“骨架”出发,剥离笼罩其上的历史迷雾,还原唐代政治权力的真实面貌。 第一章:官僚体系的奠基与演变——从制度初创到臻于完善 本章将追溯唐代官僚制度的源头,考察其如何借鉴前朝经验,又如何进行创新性的改革。我们将详细分析隋朝以来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唐代的继承与发展,探讨尚书、门下、中书三省在实际运作中的权力分野与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各部委(如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职能设置、人员构成及其在国家治理中的具体作用。同时,本书也将关注官员选拔制度(科举、荫袭、流外转正等)的变化,分析不同选官制度对官僚阶层的构成、忠诚度以及政治生态的影响。我们将揭示,制度的每一次微调,都可能预示着权力格局的悄然转变。 第二章:权力之轴:皇帝、宰相与权力分散的奥秘 唐代政治权力的核心无疑是皇帝,但其权力并非无限扩张,而是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本章将重点解析唐代宰相制度的演变,从早期一人独揽大权到后期形成多个宰相并存的局面,分析宰相的权力来源、任免机制以及其对皇帝权力的牵制作用。我们将探讨“同中书门下”、“集贤学士”、“翰林学士”等不同形式的宰相集团的形成与运作,揭示皇帝如何通过分权与制衡来巩固统治。此外,本书也将考察中枢机构之外的权力分支,如节度使制度的兴起与盛衰,分析其对中央集权的冲击与中央政府的应对策略,理解唐代政治权力分散与集中的动态平衡。 第三章:官场生态:利益的博弈与政治的潜规则 任何官僚体系都难免存在利益的纠葛与潜规则。本章将深入官僚群体的内部,分析官员之间的关系网络,如门阀士族的影响、朋党之争的根源与表现。我们将探讨官位与俸禄、恩荫与提拔之间的隐秘联系,揭示权力交易、贿赂以及裙带关系在官场中的存在及其对政治清明度的侵蚀。通过分析唐代史书中关于官员升迁、贬谪、弹劾的记载,以及相关法律文献,本书将勾勒出一幅真实而复杂的官场生态图,理解权力如何在明规则与潜规则的夹缝中运转。 第四章:地方的力量:刺史、都督与行政权力的地域分布 唐代广袤的疆域决定了地方行政体系的重要性。本章将聚焦于地方官制的演变,从初期的州县制到安史之乱后愈发重要的节度使制度。我们将详细分析刺史、都督等地方长官的职权范围、权力来源及其与中央的关系。重点将放在分析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如何从军事统帅逐渐演变为掌握行政、财政、人事大权的地方诸侯,分析中央政府如何应对这种权力下移的趋势,以及这种变化对唐代政治版图和中央权威的影响。我们将理解,地方权力的膨胀是唐代后期政治动荡的重要根源之一。 第五章:制度的裂痕:危机与变革下的政治权力转型 任何制度都存在其固有的局限性,唐代官制亦不例外。本章将聚焦于唐代政治权力转型期的关键事件与内在逻辑。我们将分析如“安史之乱”对唐代政治格局带来的颠覆性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官制改革与权力重塑。本书还将探讨玄宗后期“开元盛世”的繁荣背后,官僚体系内部存在的隐忧,以及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现象的出现,分析这些危机是如何暴露制度的裂痕,并最终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我们将尝试理解,在制度的僵化与时代的挑战面前,政治权力是如何在不断的危机与变革中艰难前行的。 结语:制度的恒定与历史的变迁 本书的研究并非止于对唐代官制的梳理与分析,而是试图透过这些制度细节,触及唐代政治权力的本质。制度是政治的框架,但权力才是框架内的活动者。唐代官制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其演变轨迹深刻地折射出政治权力的扩张、收缩、转移与斗争。尽管时代在变迁,但官僚体系的运作规律、权力斗争的逻辑,在很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恒定性。通过对唐代官制的深入研究,我们或许能获得对更广泛的政治现象的理解。 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史料考证为基础,辅以精细的逻辑分析,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鲜活的唐代政治权力世界。它不是对既有学术观点的简单重复,而是希望通过对官僚制度这一特定视角切入,为理解唐代政治史提供一种新的观察维度。

用户评价

评分

《碑志与唐代政治史论稿》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它的阅读体验,如同在历史的长河中潜行,不断发现闪烁的珍宝。作者的视角极为独特,他善于从被忽视的碑志中,发掘出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线索。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唐代党争的研究。通过对碑志中人物的站队、相互攻讦以及对失败者命运的描述,作者生动地展现了唐代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比如,一些碑志可能会刻意回避某位被贬谪官员的姓名,或者在描述其功绩时,有所保留,这些细节都可能暗示着其在党争中的失败。书中对于唐代官僚腐败现象的揭露也极其深刻。作者利用碑志中关于官员的财产、生活奢靡等记载,来佐证当时政治环境的阴暗面。这些碑志,如同一个个无声的证人,揭露着官场的黑暗。我曾被书中关于唐玄宗晚年政治衰败的论述所震撼。作者通过分析大量的碑志,揭示了当时政治腐败是如何渗透到各个层面,以及这种腐败最终如何导致了国家的动荡。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政治的历史,不仅仅是权力精英的游戏,更是无数普通人生存状态的反映。

评分

《碑志与唐代政治史论稿》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学术著作,不如说是一扇通往唐代政治世界的大门。作者用其精妙的笔触,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阻隔,亲眼见证那些历史的风云变幻。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书中关于唐代社会等级制度与政治权力关系的论述。通过对不同阶层人士碑志的解读,作者揭示了社会地位如何影响政治影响力,以及不同阶层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例如,对于一些门阀世族,他们的碑志可能强调其家族的历史渊源和世代的政治荣耀,而对于一些寒门士子,则更多地记录其个人奋斗和仕途上的成就。这种对比,生动地展现了唐代社会等级森严的现实。书中对于唐代政治斗争的刻画也极其生动。作者能够从碑志的字里行间,捕捉到那些隐藏在表面下的权力博弈。比如,一些碑志可能会在歌颂某位官员的同时,隐晦地贬低其政敌,或者通过强调某位官员的忠诚,来反衬其对手的野心。这种“言外之意”的解读,正是本书的精髓所在。我曾被书中关于安史之乱前后政治格局变化的论述深深吸引。作者通过分析大量碑志,揭示了这场动乱对唐朝政治生态造成的深远影响,以及在此后的政治权力分配中,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人物并非是脸谱化的,他们有自己的情感、欲望和政治策略,而这些,都可以在碑志中找到蛛丝马迹。

评分

我必须承认,《碑志与唐代政治史论稿》是一本挑战阅读习惯的书,它需要耐心,需要细致,更需要读者拥有一定的历史基础。但正是这种挑战,才显得它的价值非凡。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将看似杂乱无章的碑志信息,梳理成一条条清晰的脉络。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关于唐朝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探讨。通过对边远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碑志的解读,作者揭示了中央政府在这些地区的实际控制力,以及当地豪族在政治格局中的作用。这些碑志有时记录了中央官员的到来和离去,有时则反映了当地的行政管理体系,甚至是一些边疆冲突的细节。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同于官方史书的视角,去审视唐朝辽阔疆域内的政治现实。书中对于权力运作方式的分析也极其深刻。作者通过对碑文中一些隐晦表达的解读,来揭示官员之间的勾心斗角,以及他们在政治斗争中的策略和手腕。比如,某些碑文可能会刻意强调某位官员与皇帝的亲近关系,或者与某位权臣的疏远,这些细微之处都可能隐藏着重要的政治信息。我曾反复阅读书中关于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的论述,作者利用了大量碑志来佐证他的观点,比如记录了一些官员的贪婪无度,以及他们如何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这种将抽象的政治概念,具象化到具体的碑文材料中,使得论证更具说服力。

评分

读罢《碑志与唐代政治史论稿》,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深入骨髓的历史洗礼。作者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将那些沉寂在历史尘埃中的碑志,转化为解读唐代政治的钥匙。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唐代文化与政治互动的研究。通过分析碑志中记录的文学、艺术以及宗教信仰等内容,作者揭示了文化因素如何影响政治决策,以及政治权力如何塑造文化发展。例如,一些碑志可能会记录某位官员对文学创作的赞助,或者对宗教活动的参与,这些都能反映出当时统治者的文化政策。书中对于唐代国家治理的探索也同样精彩。作者分析了唐朝在法律、税收以及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并结合碑志中的实际案例,来评估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例如,一些碑志可能会记录官员在征收赋税、处理诉讼等方面的表现,这些都能为我们理解唐朝的治理能力提供依据。我曾被书中关于唐代对外关系的论述所吸引。作者利用了大量的碑志,来分析唐朝与周边国家和民族的交往,以及这些交往对唐朝政治和文化产生的影响。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整体,而碑志,正是理解这个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非“学术”二字可以概括。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文化考古之旅,让我得以近距离观察唐代政治的肌理。我原本以为,关于唐代政治史的研究已经十分成熟,但《碑志与唐代政治史论稿》却像一股清流,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洞见。作者的视野极其开阔,他不仅仅局限于中央层面的政治斗争,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区域和地方官员。通过对各地碑志的梳理,他揭示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在不同时期,这种关系的动态演变。我尤其被其中关于藩镇割据时期的碑志分析所吸引。那些刻在边远地区的碑文,往往能反映出当时政治权力在地方的实际运行情况,甚至是地方长官的独立性有多大。这种从“自下而上”的角度来审视政治格局,与传统史书的“自上而下”叙事形成了有趣的对照。作者的论证过程严谨而扎实,他会详细考证碑文的出处、年代,并与其他史料进行交叉比对,确保结论的可靠性。我曾被书中对某位地方官员碑志的解读所深深打动,这位官员在动荡的年代,凭借其智慧和能力,维系了地方的稳定,而他的功绩,却鲜少在官方史书中被提及。正是通过这些碑志,作者将这位被历史遗忘的功臣重新带回了公众视野,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和人性的光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官方史书的记载往往具有选择性和倾向性,而碑志这些相对“私人”的记录,更能触及历史的真实面貌。

评分

坦白说,《碑志与唐代政治史论稿》这本书,颠覆了我对传统史书阅读的认知。它不再是单调的文字堆砌,而是一种与历史的深度对话。作者的独到之处在于,他能够从那些可能被忽略的细节中,挖掘出极其重要的政治信息。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唐朝政治权力传承的研究吸引。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碑志中对皇权、宗室以及权臣的称谓和描述,作者揭示了皇权地位的变化,以及权臣对政治格局的影响。例如,在某些时期,碑文可能会强调皇帝的至高无上,而在另一些时期,则可能侧重于某位权臣的强大影响力,甚至是对其进行歌功颂德。这种微妙的变化,反映了唐代政治权力分配的动态。书中关于唐代官员的选拔和任用机制的论述也十分精彩。作者利用碑志信息,分析了不同时期官员的来源,以及他们在官场上的晋升路径。比如,一些碑志可能会记录某位官员是通过军功或是举荐进入仕途,而另一些则可能明确提及科举出身。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理解唐代政治精英的构成,以及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那种旁征博引、严谨求证的态度。他不仅仅依赖碑志本身,还会结合大量的文献史料,来构建一个更为完整和可信的历史图景。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之中,需要我们去仔细发掘。

评分

说实话,在翻阅《碑志与唐代政治史论稿》之前,我对“碑志”这两个字并没有太多的概念,只觉得是古代人留下的石刻文字。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这些看似普通的文字,竟然承载着如此厚重的信息量,并且能够串联起一幅波澜壮阔的唐代政治史。作者的功力在于,他能够从这些零散的材料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并且逻辑清晰地呈现出来。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科举制度对唐代政治格局影响的论述。通过分析大量碑志中人物的出身和科举经历,作者揭示了科举制度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门阀的垄断,为士族之外的阶层提供了上升的通道。这对于理解唐代社会阶层流动以及政治权力分配的变化,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书中还探讨了唐代官僚体制的演变,比如不同时期官员的任命方式、官职的设置以及相互之间的权力制衡。通过碑志中对官员升迁、调动、甚至是罢官贬职的记载,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官僚体制的运作机制,以及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论述过程中,穿插了许多生动的史实和案例,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论证,变得引人入胜。他会引用碑文中一些富有情感的描述,来还原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这本书让我对唐代政治史的理解,从一个平面走向了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呈现。

评分

读完这本《碑志与唐代政治史论稿》,脑海中充斥着一种奇妙的体验,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亲身参与了那些曾经辉煌又充满波折的政治斗争。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致入微的笔触,将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碑刻文字,化为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唐代政治画卷。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墓志铭的解读,那些原本淹没在尘埃中的贵族、官员乃至普通人的生命轨迹,通过作者的考证和分析,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每一方墓碑,都不仅仅是一块冰冷的石头,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记录着权力、家族、信仰以及社会阶层的微妙变化。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身居高位者,如何在生前为自己精心筹备身后之事,字斟句酌,力求在碑石上留下不朽的功绩,或是家族的荣耀。而那些地位相对较低的官员,他们的墓志铭则更能折射出当时政治生态的真实面貌,官员的升迁、贬谪,甚至是党争的痕迹,都可能隐藏在字里行间。这种通过微观个体来窥探宏观历史的方法,着实令人赞叹。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碑文内容,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政治含义,比如通过对官员任职时间、官职变迁的梳理,来分析当时的权力结构和人事制度。再比如,对碑文中出现的特定词汇、表达方式的分析,也能窥见不同时期政治思潮的演变。我感觉自己像是跟着作者一起,在一片片残缺的碑文中寻宝,每一次的发现都充满了惊喜和成就感。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更是一种读史的全新视角,它让我明白,历史并非只有官方史书的记载,那些民间流传下来的文字,同样蕴含着巨大的价值。

评分

《碑志与唐代政治史论稿》是一本让我心潮澎湃的书,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向我展示了唐代政治史的深层奥秘。作者的视角极其敏锐,他能够从那些可能被忽略的碑志中,发掘出极其重要的历史信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关于唐代宗室与皇权的关系。通过对碑志中关于宗室成员的爵位、封地以及在政治事件中的表现的记载,作者揭示了唐代皇权与宗室之间复杂而微妙的权力平衡。比如,一些碑志可能会强调宗室成员对皇权的忠诚,而另一些则可能暗示其在政治斗争中的野心。书中对于唐代官场潜规则的揭示也极其深刻。作者利用碑志中一些隐晦的表达方式,来暗示官员之间的人情往来、利益输送以及权力寻租等现象。这些碑志,如同一个个地下记录,揭露着官场的阴暗面。我曾被书中关于唐太宗时期政治制度建设的论述所打动。作者通过分析大量的碑志,揭示了唐太宗时期在完善法律、整顿吏治以及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的努力。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政治制度的建设,不仅仅是理论的构建,更是实际操作中的不断调整和完善。

评分

不得不说,《碑志与唐代政治史论稿》是一本需要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将那些沉寂千年的碑志,重新焕发出生机。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唐代中央官制演变的分析。通过对不同时期碑志中官员的头衔、职能以及相互关系的记载,作者描绘了唐代中央官僚体系的不断调整和完善。比如,一些碑志可能会记录某个新官职的设立,或者某个旧官职的合并,这些细节都能反映出唐朝在巩固中央集权方面的努力。书中对于地方官员的论述也同样精彩。作者分析了唐朝在地方行政区划上的变迁,以及地方官员的设置和管理。通过碑志,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地方官员不仅承担着行政职责,还可能在军事、财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种多功能的官员设置,是理解唐代地方治理的关键。我曾被书中关于武则天时期政治环境的论述所打动。作者利用了大量碑志来分析武则天时期政治权力的新特点,比如女性官员的出现,以及科举制度在其中的作用。这种从微观史料出发,来审视宏观历史事件的方法,令人耳目一新。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细节往往比宏大的叙事更能触及真相,而碑志,正是这些细节的宝贵载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