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超广角眼底像图谱

200°超广角眼底像图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德正,马红婕,张静琳 著
图书标签:
  • 眼底
  • 眼科
  • 医学
  • 图谱
  • 超广角
  • 视网膜
  • 疾病
  • 诊断
  • 临床
  • 眼底摄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25195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7347
包装:精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4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由高汝龙教授、吴德正教授、唐仕波教授团队倾情推出,知名教授专业解读,内容具有科学性 2.大开本、彩色大图、并配局部放大图,方便辨认眼底病变细节,红绿对比度强尽量还原机器真实输出图片原貌 3.内容按疾病编排,并附以简要病史、诊疗经过,帮助临床医师、技师快速掌握读图技巧,学习眼底病相关知识。

内容简介

本图谱包括200°超广角眼底成像原理及正常眼底像解读、200°超广角眼底成像的临床应用两大篇,临床应用篇又创新性地按病变所在眼底部位分成眼底周边部病变应用示例、后极部病变应用示例及全眼底病变应用示例三章,此外还增加了屈光间质异常对成像的影响的相应章节。本图谱共有彩图 张,由于超广角眼底成像是由红、绿两束激光扫描合成的,与传统彩色眼底照相的成像原理不同,展示方式也不同,认识和阅读200°超广角眼底像有一个过程。为了帮助读者尽快适应新的阅读方式、缩短学习曲线,我们在每一幅图后都配了详尽的文字说明;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某些疾病,我们还给出了部分相关形态功能检查的结果。

本图谱图文并茂,不但有大量常见和典型眼底病临床表现的200°超广角眼底图像,还有相关诊断和治疗的简单知识,既可作为年轻医生学习眼底病的入门书籍,也可成为已有较深眼底病专业基础的医生开拓思路、了解和认识200°超广角眼底照相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吴德正,国家二级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研究所副所长。

1965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生物物理专业,1981年取得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眼科硕士学位,1982—1983年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物理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1993年英国伦敦大学眼科研究所任客座教授。

曾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电生理学组副组长,《中华眼科杂志》《中华眼底病杂志》《中华实验眼科杂志》《眼科学报》和《实用防盲技术杂志》编委。现任《中华眼科杂志电子版》编委。

从事临床视功能研究四十多年,专注于研究视觉电生理和心理物理的临床应用,尤其是结合形态和功能对各种眼底疾病进行诊治及评价,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20多篇。主编《人工视觉》《视网膜电图学》《临床视觉电生理学》《眼的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学》《临床视野学》《罗兰视觉电生理仪测试方法和临床应用图谱学》(中文版和英文版)等8部专著。曾获得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和7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培养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20名。


马红婕,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爱尔眼科研究所所长助理,广州爱尔眼科医院形态功能科主任。


张静琳,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爱尔眼科医院眼底病科主任。

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工作、学习十余年,并到美国密苏里大学眼科系留学。擅长各类眼底病的诊治,精通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复杂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等,先后参加、主持6项国家及省、市级研究课题,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参与编写《黄斑部疾病手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等眼科学专著。

现任广东省医师协会眼科学分会青年委员、眼底病专业组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市越秀区青年联合会委员、爱尔眼科集团眼底学组委员。担任《眼科学报》、Austin Ophthalmology等杂志编委。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200°超广角眼底成像原理及正常眼底图像解读

第一章 200°超广角眼底成像原理(梁炯基 吴德正) #

第一节 椭圆的光学性质 #

第二节 共焦激光扫描和椭圆成像原理 #

第三节 200度超广角眼底照相机原理结构图 #

第四节 眼位引导的功能 #

第五节 红、绿激光在眼底的成像原理 #

第六节 软件功能介绍 #

第七节 对200°超广角眼底成像认知的学习曲线 #

第二章 200°超广角正常眼底图像解读 (吴德正) #

第一节 正常眼底周边部 #

一 、 眼底周边部示意图 #

二 、 涡静脉和锯齿缘 #

第二节 正常眼底后极部 #

一 、 黄斑形态 #

二 、 视盘结构 #


?

第二篇 200°超广角眼底成像的临床应用

第一章 眼底周边部病变应用示例 #

第一节 周边部视网膜变性 (张静琳 汤云霞) #

一 、 囊性视网膜突起 #

二 、 格子样变性 #

三 、 铺路石样变性 #

四、 非压迫白 #

第二节 周边部视网膜裂孔 (张静琳) #

一 、 马蹄形裂孔(牵拉性) #

二 、 萎缩性圆孔 #

三 、 锯齿缘离断 #

四 、 巨大裂孔 #

第三节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张静琳) #

第四节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张静琳) #

第五节 特殊类型的视网膜脱离 (张静琳) #

一、 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

二 、 锯齿缘离断型视网膜脱离 #

三 、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 #

四 、 先天性脉络膜缺损并发视网膜脱离 #

第六节 脉络膜上腔出血 (陈倩茵 张静琳) #

第七节 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 (陈倩茵 张静琳) #

第八节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陈倩茵 张静琳) #

第九节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陈倩茵 张静琳) #

第二章 眼底后极部病变应用示例 #

第一节 黄斑部疾病 (李梦媛 吴德正 张静琳) #

一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

二 、 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

三 、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

四 、 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

五 、 黄斑前膜 #

六 、 黄斑裂孔 #

七 、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

八 、 Stargardt 病 #

九、 先天性黄斑缺损 #

十 、 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 #

十一 、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 #

十二、 家族性玻璃膜疣 #

第二节 视盘疾病 (汤云霞 李双农 林 晨) #

一、 牵牛花综合征 #

二 、 先天视网膜有髓神经纤维 #

三 、 视神经萎缩 #

四、 视神经炎 #

五、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

六 、 先天性视盘小凹 #

七 、 中毒性视神经病变 #

第三节 后极部疾病 (侯金佟 马红婕 陈倩茵) #

一、 急性后极部多发性鳞状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 #

二 、 Valsava视网膜病变 #

三、 视网膜血管样条纹 #

四 、 脉络膜血管瘤 #

五 、 脉络膜裂伤 #

六 、 脉络膜色素痣 #

第三章 全眼底病变应用示例 #

第一节 病理性近视(变性性近视)(侯金佟 吴德正) #

第二节 血管性疾病 (马红婕 邱铭晖 陈建明) #

一 、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

二、 视网膜静脉阻塞 #

三、 视网膜动脉阻塞 #

四 、 Coats病 #

五 、 视网膜毛细血管瘤 #

第三节 先天性疾病 #

一 、 先天性视网膜劈裂 (李梦媛 马红婕) #

二 、 先天性静止性夜盲(侯金佟 吴德正) #

第四节 炎症性疾病 (邱铭晖 马红婕) #

一 、 视网膜血管炎 #

二、 中间葡萄膜炎 #

三 、 全葡萄膜炎 #

四 、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 #

第五节 感染性疾病(马红婕 邱铭晖) #

一 、 急性视网膜坏死 #

二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与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 #

第六节 视网膜色素变性 (陈倩茵 马红婕) #

第四章 玻璃体疾病应用示例 (马红婕) #

第一节 玻璃体积血 #

第二节 玻璃体后脱离 #

第三节 玻璃体星状病变 #

第五章 晶状体疾病应用示例(马红婕 吴德正) #

第六章 角膜混浊应用示例(马红婕 吴德正) #


前言/序言

前 言

眼底位于眼球的内部,不借助特定的工具无法进行观察。因此,在一个多世纪以前,眼底一直是人体最神秘的结构之一。1851年,Helmholtz发明了检眼镜,尽管当时的检查方法繁杂并且有诸多缺点如:必须进行散瞳、观察范围小、所见为倒像等。但是正是该检查设备,第一次为人们揭开了眼底的神秘面纱,使人们第一次在活体上观察到了眼底的情况,可以看到眼底的正常结构和部分病理改变,为眼底病的认知和诊断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正是这一里程碑式的发明,正式开启了眼底病学高速发展的序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眼底检查设备和方法也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创新。除了视力、对比敏感度、视野、微视野、色觉、视觉电生理、立体视觉、运动视觉等各种视功能检查日益精准外,形态影像学检查同样有了长足的进步。直接检眼镜、双目间接检眼镜、裂隙灯显微镜加前置镜、三面镜、彩色眼底照相、立体摄影、红外线摄影、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相干光断层扫描(OCT)、OCT血流成像(OCTA)等检查设备将眼底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然而,正所谓“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无论这些检查技术和设备如何高端、先进,对于一个眼底病医生来说,眼底照相始终是眼底病诊治中最首要、最重要的检查。通过眼底照相或者直接的眼底观察,获得眼底病变的位置、范围、形态的初步印象,可以形成初步的诊断,也可根据眼底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其他相关检查。但传统的眼底彩照或直接的眼底检查(双目间接检眼镜,裂隙灯显微镜+前置镜,三面镜)均需充分散瞳,不仅需要等候瞳孔散大,也会因瞳孔散大给病人带来不便,甚至有可能诱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此外传统的眼底照相所拍摄的眼底范围一般为30°和45°,仅能拍摄眼底的局部,一般以后极部为主。熟练的眼底照相技师在充分散瞳以及病人配合眼位转动的情况下,可以拍摄到赤道部的部分病灶,但对于更周边的病灶也只能望洋兴叹了。由于单张照片的范围小,想全面展现眼底病变的范围和形态需要多次拍摄并进行拼图,费时费力,而周边部的病变始终不能窥及,容易造成漏诊。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提倡给眼底病病人拍摄眼底彩照。眼底彩照记录下眼底的异常改变,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依据,并为指导治疗、疗效评估、随诊等带来极大方便。眼底彩照也可提供远程会诊,无论临床,科研、教学培养等均有极大价值。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医学的教育模式逐渐从传统的“口传手授”,向“远程、云端”等多元模式转变,清晰、全面的眼底照相是远程医疗及教学的最基本要求,传统的眼底记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医学的需求。

近年来我们有幸应用200°超广角眼底成像设备,尤其是2015年引入中国的第三代产品,代表了视网膜成像设备领域最先进的理念和创新技术,被认为是150年来,自检眼镜发明以后眼科检查设备领域最重大的突破,成为当前眼底病领域研究的热点,对眼科诊疗流程带来了革命性的颠覆。

当我们第一次见到超广角成像设备后,就被它小巧时尚的美观造型所吸引,更为它简单智能的操作方式而折服。不仅操作者方便掌握,被检者也更舒适更易接受。应用该设备后,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认识它就想拥有它、用了它就喜欢上了它、有了它就离不开它。这是因为:

1.免散瞳、非接触、成像快、超广角、图像清、景深大等特点使其有可能与视力、眼压、电脑验光一起成为眼科预检查项目,这将颠覆以往传统眼科诊病流程。

2.成像范围大,穷高极远。200°超广角眼底成像系统是当前市场上成像范围最大的设备,其200°成像范围能覆盖82%的眼底范围,若结合四个方位的眼位引导,成像范围将扩大到220°~240°。这已经可以完全媲美甚至超越我们通过传统眼底检查方法所见的眼底范围。不但如此,200°超广角眼底成像系统是一次成像,把眼底完整地呈现在眼前,直观显示病灶的大小、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等,宛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纤毫毕现,层次清晰。200°超广角眼底成像由红、绿两束激光分别扫描后合成彩色照片,由于红、绿激光的波长不同,因此它们扫描的层次也不相同,分别观察红激光和绿激光的图像,可以大致判断病变的层次。其影像不但可以放大,还有放大镜功能软件可进行局部的放大,使图像更清晰,有利于发现微小病变。

4.快速成像,操作简便。病人资料都通过外部Touch Pad进行输入,机器可以自动判断镜头和眼睛距离,进行自动拍摄。红、绿激光同时扫描,只需0.4秒即可完成一次成像。

5.云端共享。使用该设备的云端共享功能,医生可以在诊室或读片中心通过局域网即时查看病人的检查结果,真正实现眼科诊疗的信息化。

总而言之,我们在运用该设备过程中不断扩大应用范围、不断有新的认识,对其更省时、更省力、更安全、更快捷、更舒适的优点体会越来越深。好的东西值得推广,让大家共享新设备给眼科带来的成果也是我们编写图谱的初衷。

为了凸显超广角眼底成像的特点和优势,本图谱的编写分为200°超广角眼底成像原理及正常眼底图像解读、200°超广角眼底成像的临床应用两大篇,第二篇又创新性地按病变所在眼底部位分成眼底周边部病变应用示例、后极部病变应用示例及全眼底病变应用示例三章,此外还增加了屈光间质异常对成像影响的相应章节。本图谱收集的图片超过1300幅,由于超广角眼底彩照是由红、绿两束激光扫描合成的,与传统彩照的成像原理不同,展示方式也不同。认识和阅读200°超广角图像有一个过程,为了帮助读者尽快适应、缩短学习曲线,我们在每一幅图后都配了详尽的文字说明;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某些疾病,我们还给出了部分相关形态功能检查的结果。

本图谱由广州爱尔眼科医院、深圳爱尔眼科医院、佛山爱尔眼科医院三家眼科医院具有丰富眼底病诊疗经验的医生共同完成。图文并茂,不但有大量常见和典型眼底病的临床表现,还有关于诊断和治疗的简单知识,即可作为年轻医生学习眼底病的入门书籍,也可为已有较深眼底病基础的医生开拓思路和了解认识超广角眼底照相。由于该设备应用时间尚短,病例、病种收集也较为有限,希望凭此图谱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相信随着该设备的推广、应用和普及,将来我们将和更多的医院一起,收集更多病例、更多病种,丰富图谱内容。鉴于作者水平所限,文中纰漏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在此,谨向本书的所有编者以及为本书出版提供了帮助、鼓励和支持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给予我们无私关怀和无限支持的广州爱尔眼科医院CEO高平先生、王铮院长和林振德院长!感谢佛山禅城区中心医院眼科主任苏颖丹主任、广州爱尔眼科医院陈韵医师、深圳爱尔眼科医院形态功能科全体人员在资料收集、编写及修改中给予我们的无私帮助!

吴德正 马红婕 张静琳

2017.5.30于广州



《200°超广角眼底像图谱》:窥探眼底深处,革新视界诊疗 在眼科诊疗领域,对眼底微细结构的精准观察和全面评估是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的关键。然而,传统的眼底检查方法,如检眼镜或标准焦距的眼底相机,往往只能捕捉到眼底中央区域的图像,遗漏了周边视网膜的诸多重要信息。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超广角眼底成像技术的问世,我们得以突破视网膜的视野限制,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窥探眼底的每一个角落,为眼科临床提供了革命性的诊断工具。 《200°超广角眼底像图谱》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本书并非简单地堆砌图片,而是将200°超广角眼底成像技术这一前沿工具,与丰富的临床实例、深入的病理分析、以及前瞻性的诊疗思路有机地结合起来,旨在为广大眼科医生、科研人员以及相关领域的学习者提供一个系统、全面、实用的学习平台。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将200°超广角技术从一种新兴的成像手段,提升为一种革新眼科诊疗模式的强大驱动力。 一、200°超广角眼底成像:突破视野限制,洞察全貌 本书首先对200°超广角眼底成像技术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它不仅阐述了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光学设计,以及相较于传统成像方式的显著优势,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分析了200°超广角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如何克服视野盲区的挑战。传统的眼底检查,就像是用一个小窗口窥视一幅巨大的画卷,只能看到画卷的中心部分,而周边往往被遮挡。200°超广角技术则如同换上了一副能够捕捉整个画卷的广角镜头,将视网膜周边区域的病变清晰地呈现出来,这对于许多依赖于周边视网膜病变的疾病,如视网膜血管性疾病、视网膜变性、黄斑变性早期周边病灶、视网膜脱离等,具有不可替代的诊断价值。 本书详细阐述了200°超广角成像设备在图像质量、分辨率、伪影控制等方面的技术进步,并指导读者如何正确操作设备,获取高质量的图像。它强调了从图像的获取到后期处理,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诊断准确性。通过丰富的图例,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200°超广角技术所带来的图像质量飞跃,以及它如何将之前难以窥见的周边病灶“一网打尽”。 二、精细化病灶识别与解读:从“看见”到“看懂” 《200°超广角眼底像图谱》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对不同眼科疾病在200°超广角图像上的表现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解读。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各种疾病的图片,而是以解剖结构为基础,结合病理生理机制,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各种病变在200°超广角图像上的特征性表现。 本书涵盖了黄斑部疾病,例如各种类型的黄斑变性、黄斑水肿、黄斑裂孔等,但其关注点远不止于此。它着重强调了200°超广角成像在发现和评估早期、非典型的黄斑病变中的优势,特别是那些可能在中央凹周围出现,但早期并不会引起明显视力下降的病灶。 对于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视网膜静脉阻塞(RVO)、视网膜动脉阻塞(RAO)等,本书提供了极为详尽的分析。它展示了200°超广角图像如何能够更全面地捕捉到视网膜出血、渗出、新生血管、缺血区域等关键病变,尤其是那些位于视网膜周边,可能预示着疾病进展或复发的早期迹象。通过对比传统成像方法,本书清晰地说明了200°超广角技术在早期发现和精细分级DR、RVO等疾病方面的巨大优势。 此外,本书还深入探讨了200°超广角成像在诊断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色素变性、脉络膜疾病、眼内肿瘤、青光眼(特别是周边视野缺损相关的眼底改变)等多种眼科疾病中的应用。它不仅展示了各种疾病的典型图像,还特别关注了非典型病例和早期病灶的识别,帮助读者建立起对复杂病变的敏感度。 在病灶识别和解读方面,本书强调了“三维”的视角,即结合解剖结构、图像特征以及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它指导读者如何运用200°超广角图像中的血管走行、视盘形态、视网膜电位图(ERG)相关改变等信息,来辅助诊断和判断预后。 三、临床应用与诊疗革新:引领前沿实践 《200°超广角眼底像图谱》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相连,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展示了200°超广角成像技术在眼科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和巨大价值。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诊断层面,更进一步地,它探讨了如何利用200°超广角图像来指导治疗决策,评估治疗效果,以及预测疾病复发。 例如,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疗中,200°超广角图像能够更准确地评估缺血区域的范围和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从而为激光光凝、抗VEGF治疗等提供更精细的指导。对于视网膜脱离,其周边病灶的清晰成像有助于术前准确评估病变范围,术后监测是否出现新的视网膜撕裂或脱离。在黄斑变性的管理中,200°超广角成像可以帮助发现早期周边病灶,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并对疾病的进展进行动态监测。 本书还特别关注了200°超广角技术在特殊人群和特殊情况下的应用,如儿童眼病、老年性眼病、以及某些罕见眼病的诊断。它强调了该技术在提升诊断效率、减少误诊漏诊、优化患者管理方面的作用。 此外,本书的前瞻性还体现在对未来诊疗模式的探索。它展望了200°超广角成像技术与人工智能(AI)相结合的应用前景,即如何通过AI算法对海量的200°超广角眼底图像进行自动化分析,辅助医生进行疾病的筛查、诊断和危险分层,从而进一步提高诊疗的效率和精准度。 四、系统化的学习体验:从入门到精通 《200°超广角眼底像图谱》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读者的学习需求,力求提供一种系统化、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内容结构严谨: 本书以清晰的逻辑脉络展开,从技术介绍、病灶识别、到临床应用,层层递进,确保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 图文并茂,精益求精: 大量的、高质量的200°超广角眼底图像是本书的核心。每一张图片都经过精心挑选和标注,配以详细的文字描述,帮助读者将图像信息与病理知识融会贯通。书中提供的图像不仅具有代表性,而且能够清晰地展示出200°超广角成像技术的独特优势。 案例丰富,实用性强: 本书收录了来自不同临床场景、不同患者的真实病例,这些病例涵盖了各种常见和不常见的眼科疾病。通过分析这些实际案例,读者可以学习到如何在真实的临床环境中应用200°超广角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语言专业,通俗易懂: 本书的撰写团队由经验丰富的眼科专家组成,他们用严谨的专业语言,结合生动的描述,将复杂的眼科知识讲解得清晰易懂,既满足了专业人士对深度和广度的要求,也为初学者提供了良好的入门基础。 总结: 《200°超广角眼底像图谱》是一部集技术介绍、病灶解析、临床应用、以及未来展望于一体的综合性专著。它不仅是眼科医生必备的临床参考手册,更是推动眼科诊疗进入新纪元的有力工具。通过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200°超广角眼底成像技术的价值,掌握精准解读超广角图像的技巧,并将这些先进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临床实践,最终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眼科诊疗服务,为人类的视觉健康贡献力量。这本书将帮助我们“看得更远”,从而“看得更准”,为守护眼健康开辟更广阔的视野。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患者家属,我的亲人最近被诊断出了一些眼底问题,医生建议我们需要多了解一些关于眼底疾病的知识,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疗。虽然医生给出了一些解释,但对于我这样没有医学背景的人来说,还是有些晦涩难懂。我希望找到一本图文并茂、易于理解的图书,能够让我直观地看到各种眼底疾病的样子,了解它们可能带来的影响。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非常专业,如果它能配有详细的解释,并且使用的语言相对通俗易懂,那对我来说将是巨大的帮助。我希望能从中了解到,不同类型的眼底病变在超广角眼底像上会呈现出怎样的不同,以及这些差异背后代表的意义。

评分

作为一名眼科实习生,我深切地感受到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之间的鸿沟。课堂上学到的眼底疾病知识,在真正面对患者的眼底照片时,往往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尤其是那些早期、不典型或者位于眼底周边区域的病变,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这本书的出现,无疑给我带来了一线光明。我相信,通过学习书中丰富的200°超广角眼底图像,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不同眼底疾病的影像学特征,从而更好地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临床技能,提高自己的诊断水平,为将来的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是一位对医学影像学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虽然没有直接的临床经验,但我一直关注着医学领域的发展。眼底照相作为一种重要的医学影像技术,其广角化和超广角化是显而易见的发展趋势。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200°超广角眼底成像技术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包括它的原理、优势以及在临床上能够解决哪些以往难以解决的问题。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示不同眼底疾病在超广角视野下的典型表现,用高质量的图像来震撼我的视觉,让我感受到这项技术带来的进步,以及它如何为医生提供更全面的诊断信息。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那种深邃的蓝与眼底病灶的鲜艳色彩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专业性和重要性。我是一名眼科基层医生,平时接触到的眼底照片大多是普通广角,但很多时候,一些周边区域的病变就显得模糊不清,难以准确诊断。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称时,内心是无比期待的。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弥补我临床工作中这方面不足的图谱,希望它能提供更全面的视角,帮助我发现那些隐藏在边缘的“蛛丝马迹”。

评分

作为一名退休的眼科医生,我经历了眼底照相技术的不断演进,从最初的散瞳眼底镜检查,到非散瞳照相机,再到现在的广角和超广角成像技术。我个人对新技术总是充满好奇,也愿意去学习和了解。虽然我不再直接从事临床工作,但我的医学情怀并未消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口,让我看到目前眼底影像学的前沿发展,特别是200°超广角技术在诊断疑难杂症、发现早期病变方面有何突破。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许多我未曾见过的眼底图像,并从中感受到现代医学的魅力和进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