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内容全面、实用,适合临床护理人员和护理专业学生阅读。 静脉输液治疗是一种高度专业技术,其治疗层面涵盖肠道外输液、营养支持、用药与输液的治疗。
各科护士都要进行静脉输液操作。本书主要介绍成人和新生儿静脉治疗的护理操作标准程序,也介绍各种置管的并发症观察及处理。采用图文结合介绍,四色印刷精彩呈现,展示各种操作,犹如在现场。
内容简介
本书图文结合,介绍成人和新生儿的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标准化程序,包括外周静脉留置针(PV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置管操作及外周静脉留置针、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植入式静脉输液港(PORT)的维护及其并发症的处理。书中不仅给出了每一步操作的标准化程序,还有详细讲解了各步骤的操作细节。
本书内容全面、实用,适合临床护理人员和护理专业学生阅读。
内页插图
目录
1 外周静脉留置针置管
1.1 用物准备 1
1.2 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操作流程 2
2 传统方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瓣膜式)
2.1 置管前准备 9
2.2 置管步骤 10
3 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瓣膜式)
3.1 置管前准备 19
3.2 置管步骤 20
4 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高压注射型中心静脉导管置管
4.1 置管前准备 35
4.2 置管步骤 36
5 外周静脉留置针维护
5.1 用物准备 47
5.2 核对 47
5.3 手卫生 47
5.4 评估 48
5.5 消毒输液接头 48
5.6 准备预充式导管冲洗器 49
5.7 A-C-L导管维护 50
5.8 固定延长管 51
5.9 手卫生 51
5.10 健康教育 51
6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维护
6.1 用物准备 52
6.2 手卫生 52
6.3 评估 53
6.4 去除敷料 53
6.5 消毒 54
6.6 涂抹液体敷料(皮肤保护剂) 55
6.7 准备敷料 56
6.8 固定敷料(一捏二抚三压手法) 56
6.9 加强固定 58
6.10 粘贴记录纸 59
6.11 手卫生 59
6.12 健康教育 59
7 经外周静脉置入高压注射型中心静脉导管维护
7.1 准备用物 60
7.2 手卫生 60
7.3 评估 61
7.4 去除敷料及旧的思乐扣 61
7.5 消毒 62
7.6 涂抹液体敷料(皮肤保护剂) 63
7.7 固定思乐扣(StatLock) 64
7.8 固定敷料(一捏二抚三压手法) 65
7.9 标识 67
7.10 手卫生 67
7.11 健康教育 67
8 中心静脉导管维护
8.1 用物准备 68
8.2 手卫生 68
8.3 评估 68
8.4 去除敷料 69
8.5 消毒 69
8.6 涂抹液体敷料(皮肤保护剂) 71
8.7 敷料固定(一捏二抚三压手法) 71
8.8 标识 73
8.9 手卫生 73
8.10 健康教育 73
9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维护
9.1 用物准备 74
9.2 手卫生 74
9.3 局部评估 75
9.4 消毒 75
9.5 穿刺前无菌物品准备 76
9.6 穿刺 77
9.7 抽回血 78
9.8 垫纱布 78
9.9 固定敷料(一捏二抚三压手法) 79
9.10 加强固定 80
9.11 标识 81
9.12 手卫生 81
9.13 健康教育 81
10 输液接头维护
10.1 用物准备 82
10.2 手卫生 82
10.3 准备输液接头 83
10.4 移除旧的输液接头 83
10.5 消毒 84
10.6 连接新的输液接头 84
10.7 A-C-L导管维护 85
10.8 固定延长管 86
10.9 手卫生 86
10.10 健康教育 86
11 血管通路装置相关的并发症
11.1 静脉炎 87
11.2 中心血管通路装置(CAVD)堵塞 88
11.3 中心血管通路装置(CAVD)相关的静脉血栓 89
11.4 渗出和外渗 90
11.5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92
11.6 导管破裂(PICC) 92
11.7 穿刺点感染(PICC、CVC) 93
11.8 医用黏胶接触性皮炎 94
12 新生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置管
12.1 用物准备 95
12.2 操作流程 95
13 新生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维护
13.1 用物准备 104
13.2 检查用物 104
13.3 手卫生 105
13.4 核对 105
13.5 评估 105
13.6 消毒输液接头 105
13.7 A-C-L导管维护 108
13.8 固定延长管 110
13.9 再次核对 110
13.10 手卫生 110
13.11 健康教育 110
14 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前端开口式)
14.1 置管前准备 111
14.2 置管步骤 112
14.3 健康教育 121
15 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维护
15.1 手卫生 122
15.2 查对 122
15.3 准备用物 122
15.4 核对 123
15.5 评估 123
15.6 打开维护包 123
15.7 更换输液接头 124
15.8 冲洗导管 125
15.9 更换透明贴膜 126
15.10 再次核对 129
15.11 整理用物 129
15.12 填写PICC维护记录单 129
15.13 健康教育 129
16 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导管血凝性不完全堵塞的处理
16.1 用物准备 130
16.2 环境准备 130
16.3 患儿准备 130
16.4 核对 131
16.5 操作者准备 131
16.6 评估 131
16.7 手卫生 131
16.8 处理 131
16.9 再次核对 134
16.10 整理 134
16.11 记录 134
16.12 健康教育 134
17 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导管血凝性完全堵塞的处理
17.1 评估 135
17.2 核对医嘱 135
17.3 用物准备 135
17.4 环境准备 136
17.5 患儿准备 136
17.6 核对患儿信息 136
17.7 操作者准备 136
17.8 排气备用 136
17.9 手卫生 136
17.10 处理 136
17.11 重复 139
17.12 再次核对 139
17.13 整理用物 139
17.14 记录 139
17.15 健康教育 139
18 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导管移位的处理
18.1 移位至颈部 140
18.2 移位至右心房 142
18.3 移位至锁骨下静脉 145
19 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处理
19.1 用物准备 147
19.2 环境准备 147
19.3 患儿准备 148
19.4 操作者准备 148
19.5 核对患儿信息 148
19.6 铺垫巾 148
19.7 去除旧的敷料 148
19.8 评估 148
19.9 处理 149
19.10 再次核对 151
19.11 抬高置管侧肢体 151
19.12 手卫生 151
19.13 记录 151
19.14 健康教育 151
20 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穿刺点渗血的处理
20.1 用物准备 152
20.2 核对患儿信息 152
20.3 手卫生 152
20.4 评估 153
20.5 处理 153
20.6 整理用物 155
20.7 记录 155
20.8 健康教育 156
附录A 六步洗手法
附录B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静脉治疗技术是一项基本且应用广泛的临床护理实践活动,但随着临床静脉治疗技术多途径、多样化的应用,其复杂性和风险性也日益增加,对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也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为规范护理人员的技术操作,提高静脉治疗的护理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4年5月1日正式实施卫生行业标准《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从事静脉治疗护理技术的医务人员,该标准从术语定义、基本要求、操作程序、相关并发症处理原则、职业防护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范,对指导临床静脉治疗护理实践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解《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的临床执行情况,福建省护理质量控制中心组织静脉治疗护理专家分批到省属及各区市三级医院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调研和专题讲座。调研结果反馈和分析显示,该标准在临床静脉治疗护理工作中得到有效执行,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本土化”特色,规范性亟待提高,临床护士呼吁更为细化、直观和统一的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流程。
为此,福建省护理质量控制中心组织编写《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标准化程序》,本书遵循《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的总体要求,由长期从事静脉治疗护理的专科护士及相关专业专家结合临床工作经验和体会共同编写。本书图文并茂、直观形象,对外周静脉留置针(PV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置管操作及外周静脉留置针(PV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心静脉导管(CVC)、植入式静脉输液港(PORT)的维护操作标准化程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及常见并发症的处理,期待本书能够对统一规范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工作起到指导与帮助作用。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福建省立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福建省肿瘤医院和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护理部的大力支持,此外,特别感谢福建省护理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许乐以及方东萍、钱小芳和骆惠玉等的指导与帮助,在此对全体成员一并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本书在编写内容上难免会出现不足,希望各位读者批评指正,我们会不断完善改进。
编 者
2017年4月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标准化程序 一、 前言 静脉治疗是现代临床护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药物输注、液体补充、营养支持、血液制品输注、诊断性检查以及病情监测等多个方面。精准、安全、有效地实施静脉治疗技术,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舒适度以及并发症的预防。 本书《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标准化程序》的编写,旨在为广大临床护理工作者提供一套系统、规范、易于理解和操作的静脉治疗技术指导。我们深知,在快节奏的临床环境中,一套清晰、标准化的操作流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误差,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并促进护理技术的标准化发展。 本书并非对静脉治疗的理论知识进行 exhaustive 的阐述,也非对所有可能遇到的复杂情况进行逐一列举。其核心价值在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执行、可评估的操作步骤,用最精炼、最准确的语言,指导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如何正确、安全地完成各项静脉治疗相关的护理技术。我们注重每一个细节,从设备的选择、患者的评估、操作前的准备,到操作过程中的执行要点、皮肤的消毒、穿刺的技巧、固定与敷料的选择,再到操作后的观察、记录和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都力求做到科学、严谨、实用。 本书的编写团队由一群经验丰富的临床护理专家组成,他们深耕静脉治疗领域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广泛参考了国内外最新的临床指南、权威学术文献以及相关行业标准,并结合国内临床实际情况,进行了细致的优化和整合。我们力求使本书的内容既具有前瞻性,又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切实地指导临床护理人员的实践。 本书的结构设计力求逻辑清晰,循序渐进。每一项操作都围绕其核心目的展开,并细化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步骤。同时,我们也注重对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和潜在风险的提示,帮助护理人员提高警惕,主动规避风险。 我们相信,通过学习和实践本书所提供的标准化操作程序,护理人员能够进一步提升静脉治疗护理的技术水平和理论素养,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安全的护理服务。本书的出版,期望能为我国静脉治疗护理领域的规范化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最终惠及广大患者。 二、 核心操作流程概述 本书内容聚焦于静脉治疗护理中最核心、最基础、也最关键的技术操作环节,其编写的核心理念是“安全、有效、舒适、经济”。所有程序均建立在严谨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实践经验之上,并充分考虑了操作的可行性和患者的接受度。 我们将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模块: 1. 静脉输液治疗的准备与实施 评估与计划: 强调在实施任何静脉治疗前,必须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患者的病情、静脉条件、过敏史、药物禁忌症等。根据医嘱和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静脉治疗计划。 治疗物品的准备: 详细列出实施静脉输液所需的全部物品,包括输液器、输液瓶/袋、药物、无菌敷料、消毒剂、手套、固定用品等。强调核对药物的准确性、有效期以及输液器型号的选择。 穿刺前的准备: 包括患者的体位摆放、穿刺部位的选择与评估(如选择粗大、直的静脉,避开关节、有炎症或破损的皮肤),以及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解释操作过程,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无菌操作与穿刺技术: 详细描述了皮肤消毒的规范步骤、消毒范围和作用时间,以及穿刺过程中关键要点,如血管的固定、针头的角度、进针的力度、回血的观察等。强调一次性穿刺成功的重要性。 连接与输液: 描述了如何安全地连接输液器与静脉通路,排除管路中的空气,以及输液速度的调节。 敷料固定与标记: 强调使用透明敷料进行规范的固定,以利于观察穿刺部位,并对手臂、日期、时间、药物名称等进行清晰的标记。 输液后的评估与记录: 描述了输液过程中及输液结束后的密切观察,包括输液反应、输液速度、穿刺部位的渗漏等,以及详细的护理记录。 2. 静脉留置导管(包括外周静脉留置针和中心静脉导管)的维护与管理 留置针的维护: 重点在于维护穿刺部位的清洁与干燥,定期更换敷料,观察有无红肿、疼痛、渗液等感染迹象,并指导患者如何自我观察。 封管技术: 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留置导管的封管剂选择、封管量、封管频率以及操作方法,以保持管腔通畅,预防血栓形成。 导管的更换: 明确导管更换的指征和时机,以及更换过程中的无菌操作要点。 中心静脉导管(CVC)的特殊护理: 针对中心静脉导管,将详细阐述其在穿刺部位维护、管腔维护、血液标本采集、拔管等环节的特殊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感染、血栓、气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3. 输血、输液反应的监测与处理 常见输血、输液反应的识别: 详细列举了输血、输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如发热、寒战、过敏、溶血、心力衰竭等,并描述其临床表现。 反应发生时的紧急处理流程: 提供了清晰、分步的紧急处理指南,包括立即停止输注、维持生命体征、联系医生、密切观察、收集标本等,强调了时效性和准确性。 不良反应的报告与记录: 规范了不良反应的报告程序和详细的记录要求。 4.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局部并发症: 如血管外渗、渗漏、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皮下出血、感染等,详细阐述其发生原因、临床表现、预防措施以及处理方法。 全身性并发症: 如输液反应、过敏反应、空气栓塞、输液过量等,同样提供详细的预防和处理指导。 三、 操作要点与细节关注 本书在每个操作步骤的描述中,都会特别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无菌原则的贯彻: 从准备物品、洗手、戴手套,到操作过程中的每一个接触,都将反复强调无菌原则的重要性,并提供具体的可操作指导。 患者安全: 关注患者的舒适度、疼痛管理、以及隐私保护。例如,在穿刺前充分解释,选择最佳穿刺部位,使用最小号的针头,以及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 用药安全: 强调“三查七对”原则的严格执行,包括核对医嘱、药物、剂量、途径、时间、患者、反应。 细节的量化与标准化: 例如,皮肤消毒的范围、消毒剂的作用时间、敷料的规格、封管液的用量和流速等,都力求给出明确的指导,避免模糊和主观性。 工具的选择与使用: 针对不同类型的输液和穿刺,提供不同规格的输液器、留置针、导管等的选择建议,并指导其正确使用方法。 记录的规范性: 强调清晰、准确、完整的护理记录,包括操作时间、操作者、穿刺部位、药物名称、剂量、输液速度、患者反应以及特殊情况的处理等。 四、 总结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标准化程序》并非一本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而是聚焦于静脉治疗护理中最核心、最关键的技术操作环节,旨在通过提供一套严谨、系统、可操作的标准化流程,帮助护理人员规范操作,提高技术熟练度,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安全,提升护理质量。本书的每一页,都凝聚着对患者的关爱和对护理事业的严谨态度。我们期望本书能成为广大护理人员在静脉治疗领域最得力的助手和最可靠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