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往事

家族往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老鬼,马勇,萧功秦,俞可平 等 著
图书标签:
  • 家族史
  • 回忆录
  • 亲情
  • 成长
  • 历史
  • 社会变迁
  • 家族关系
  • 个人经历
  • 文学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ISBN:978780768196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121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4
字数:20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20世纪的中国是大动荡年代。在这巨变不止的年代,政治对家庭的影响、冲击格外强烈。这17个家庭,“家庭出身”非常不一样,有的是“老革命”,有的是“国军”,有的是“劳模”,有的是“右派”,有的是工人,有的是农民。在中国的“大时代”背景下,都无法逃避“政治”。这些家庭的背景非常不同,恰恰构成了20世纪中国政治的缩影。老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是各有各的不幸。”其实,细细说来,幸福的家庭也不完全相似。这17个家庭的历史,幸与不幸都不相似,将其放置在历史脉络中阅读、考查,呈现出历史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内容简介

  《家族往事》由老鬼、马勇、萧功秦、俞可平等17位作者执笔,围绕“家人、家庭、亲情”主题,撰写各自的家族往事。17个故事,17个家族的兴衰跌宕,逐帧刻画家人平凡而坎坷的人生经历、辛酸苦乐。其中包括对抗战历史的个人描述、对父母人生经历的回顾、对故乡亲族的追忆等。作者文笔流畅,娓娓道来,故事真实感人,以个体的生命历程来映衬时代的变迁与历史演进。作者摒弃宏大历史叙事,以个人与家庭的境遇为核心,从个人家庭的坎坷经历来回顾过往、反思历史。

作者简介

  老鬼,作家,本名马波,1947年出生。著有《血色黄昏》《血与铁》《母亲杨沫》等。

  马勇,1956年1月生,安徽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萧功秦,1946生,湖南衡阳市人。历史学者、政治学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曾任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俞可平,1959年生,浙江诸暨人,政治学博士,中央编译局原副局长,现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

目录

康衡 / 107
母亲叙说的往事 刘宏海 / 125
一位不拿枪的抗战女兵 赵定华 / 147
百年往事如烟云 胡品选 / 163
父亲的秘密 彭志翔 / 171
家书中的百年史 萧功秦 / 191
川江上第一代一等船长 莫西 / 265
陌路父亲的双重痛 马迅奋 / 277
沉重的轻烟 张先云 / 287
父亲在1958 年 吴光文 / 307
远去的大宅院 钟月 / 321
老屋旧事 张亚泽 / 331

精彩书摘

  《家族往事》:
  很羡慕那些有慈父的家庭。
  这一生中,我写过很多纪念文章,为草原上的知青,为反“四人帮”而被判长期徒刑的同事,为陷入囹圄的北大同学,为帮助过我的中国留学生,为晚年返璞归真的母亲,甚至都给自己的继父李蕴昌写过纪念文章,却没心思给父亲写。因为,我对他有很多不愉快的回忆。父亲是母亲的入党介绍人,也是《青春之歌》中江华的原型。但在我眼里,真实的他远不像电影里的江华那么“高大全”,那么和蔼可亲。现在父亲去世30周年了,应“家族往事”征文之约,为他写篇文章。
  一对孩子冷酷
  1951年,我离开了河北深泽县农村,离开疼我的姑姑、奶奶,来到陌生的北京。四岁的我本能地与父母有隔阂。见了父亲“爸爸”叫不出口,可能为此让父亲不高兴。他下班后不理我,从没抱过我,没单独带我去公园玩,也没跟我单独照过一张相,长大了更是没有。我生病了什么表示没有,两次动手术,都是阿姨和哥哥陪我去医院的。所以感觉父亲对自己没啥感情。记得有一次,从骑河楼胡同出来上了北河沿大街,他在前面走,我跟在后面,他越走越快,我跟不上,眼见着他的身影变遥远模糊,我急哭了,他头也不回。忘记后来自己是怎么回到家的。我跟父亲上街,就别指望他给买一块糖,一根冰棍,一件玩具。只记得过年时,他给过我一些火柴般细的红色小炮儿。
  我从托儿所到小学,到初中、高中长年住校,每星期回家一次。到家后,他从不到我的房间看看我,我偶尔去他的房间,他也冷冷淡淡。
  他出去看望朋友时,从不带我,好像嫌我给他丢人。跟老战友说起我时,总是数落,陈述我的种种毛病。他有个习惯,喜欢在老朋友面前述说自己孩子的种种错误。不只是对我,对哥哥姐姐也都这样。他好像以向外人批判自己孩子的缺点毛病为荣,特爱表现他不娇惯孩子,对子女严格要求。
  在不娇惯孩子的旗号下,他经常狠狠打我。在农村老家,大家都呵护我,没挨过打。可在父亲身边却屡屡挨打。母亲1951年5月3日的日记里也记载,说我非常顽皮粗野,姑姑秀端把我惯得很不像话,于是她和父亲狠狠打过我两回。父亲抽耳光是抡圆了胳膊抽,打屁股的手也很重。他是个30年的党员,老干部,大学校长,在外面和颜悦色、平易近人,对自己的孩子却说打就打,眼睛瞪得溜圆,样子狰狞可怕。
  我小学四年级11岁时,一次家里有票去看表演,本来说好让我去,后来又不让我去了。父母走出门后,我在保姆面前哭了。父亲可能忘了什么东西,返回家来拿。看见我哭,上来就抽我一耳光。还有一年春节,二叔带着女儿来北京过年。吃饭时,可能是我迫不及待,抢先动了筷子,父亲发怒,当着大家面,抬手抽了我一嘴巴。大年初一挨打,我哭了半天。五十多年后的2014年,见到二叔的女儿妙然,她还记得这次抽我,认为父亲对孩子太粗暴,大过年的还打人。
  ……
《家族往事》 一、 序言:时间的低语与尘封的印记 历史的长河奔涌不息,每一个家庭都如同一艘承载着岁月与情感的扁舟,在时代的浪潮中或激荡、或静流。那些曾经鲜活的面孔,那些跌宕起伏的经历,那些代代相传的秘密,如同散落在沙海中的珍珠,等待着被发掘、被珍视、被讲述。 《家族往事》并非一本宏大的史诗,它更像是一曲温婉的歌谣,一幅细腻的工笔画,试图捕捉那些流淌在血脉中的细微之处,勾勒出祖辈们生活过的痕迹,以及他们为我们留下的精神遗产。 本书的缘起,是对时间最深切的回望。我们生活在当下,享受着前人付出的代价,享受着他们辛勤耕耘的成果。然而,我们是否真的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生活的老辈们,他们曾经历过怎样的风雨,播撒过怎样的希望?他们是否也曾有过青涩的恋情,坎坷的事业,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隐痛? 《家族往事》试图打开一扇尘封的门,让那些被时光掩埋的片段,重新在文字中焕发生机。它不是为了猎奇,也不是为了评判,而是以一种敬畏与温情的心态,去探寻那些构成“我们”的“他们”的故事。这些故事,或许平凡,或许壮阔,但都蕴含着人性的光辉与挣扎,是构成我们家族精神图谱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这本书中,你将听到来自遥远年代的低语,看到那些模糊却坚毅的面孔,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温度与质感。这趟回溯之旅,将带领我们穿越时光的迷雾,去理解我们从何而来,去审视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并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二、 第一部:根脉初生——阡陌之间的传奇 故事的开端,总是从最遥远的过去拉开帷幕。在那个土地依然是主要的财富,生活节奏相对缓慢的年代,我们的祖先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汗水,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 第一章:故土的呼唤与迁徙的足迹 我们无法确切描绘出最早的先辈身处何方,但历史的年轮总会留下一些模糊的印记。或许是在一次天灾人祸,或许是为了寻找更肥沃的土地,又或许是响应着某个模糊的号召,他们的足迹开始在这片土地上延伸。他们告别了熟悉的环境,带着家人的期望和对未来的渺茫憧憬,踏上了未知的旅程。 本章将着重描绘祖辈们迁徙时的情景。那种离别故土的伤感,旅途中的艰辛,对未知环境的忐忑,以及在艰难困苦中相互扶持的决心,都将通过细致的笔触得以展现。他们如何克服自然的阻碍,如何与陌生的环境磨合,如何在新的土地上找到生存的空间,这些都是生命力顽强的体现。 第二章:粗粝生活中的温情与坚韧 当祖辈们在这片新的土地上安顿下来,他们的生活便进入了与自然搏斗的阶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耘、播种、收获,构成了一年又一年的循环。那个年代,物质生活是极其匮乏的,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但正是在这种粗粝的生活中,人性的光辉也显得尤为耀眼。 这一章将深入描绘祖辈们艰辛的生活场景。他们的双手被岁月和劳作磨砺得粗糙,脸上刻满了风霜的痕迹。但同时,在他们的眼神中,我们能看到一种不屈的坚韧,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以及一种对家庭深深的责任感。我们会讲述他们如何在歉收的年份里勉强度日,如何用仅有的资源养育子女,如何在邻里之间建立起朴素的情谊。 第三章:婚姻的契约与繁衍的希望 在那个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婚姻更多的是两个家族的联合,是延续香火的契约。然而,即使是在缺乏自由选择的婚姻中,也常常涌现出相濡以沫的感人故事。 本章将聚焦于祖辈们的婚姻生活。他们如何在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开始了共同的人生旅程。他们是如何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我们会看到,那些曾经“陌生”的男女,如何在共同承担家庭责任的过程中,找到了彼此的依靠,在岁月的沉淀中,将爱情升华为一种更深沉的亲情。同时,子女的出生,为这个家庭注入了新的希望,也带来了新的责任与挑战。 三、 第二部:风雨兼程——时代洪流中的抉择 随着时间的推移,家族的根基逐渐稳固,但外部的世界却不再平静。历史的巨变,时代的浪潮,不可避免地冲击着每一个普通家庭。祖辈们开始面临更加复杂的人生抉择,他们的命运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 第一章:动荡年代的求生与坚守 20世纪中国经历的变革是前所未有的,无论是战争的硝烟,还是政治的动荡,都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这个时期,求生成为了大多数人的首要目标。 本章将描绘祖辈们在动荡年代的生存经历。他们如何躲避战火,如何保护家人,如何在饥饿和贫困中挣扎。我们会讲述他们可能经历的颠沛流离,以及在极端的环境中,他们是如何依靠智慧和勇气,为家人寻找一线生机。同时,我们也会探讨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是如何坚守自己的良知与朴素的道德原则。 第二章:新中国的建设与奉献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虽然物质条件依然不富裕,但人们的心中升腾起了建设祖国的热情。祖辈们也积极投身于时代的洪流,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本章将展现祖辈们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生活与工作。他们可能在工厂里辛勤劳作,可能在田间挥洒汗水,也可能在教育、医疗等领域默默奉献。我们会看到,他们是如何在新生的国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用勤劳和智慧,参与到国家的建设进程中。那些朴素的奉献精神,在那个年代显得尤为珍贵。 第三章:教育的种子与梦想的萌芽 尽管生活充满挑战,但许多祖辈都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他们渴望自己的子女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拥有更广阔的未来。 本章将聚焦于祖辈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他们可能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但却全力支持子女读书。他们如何克服经济上的困难,如何鼓励子女坚持学业。我们会看到,他们用尽一切办法,为子女创造学习的条件,将对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这些辛勤的付出,为家族的未来埋下了宝贵的种子。 四、 第三部:传承与回响——生命的延续与精神的升华 经历了风雨洗礼的家族,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上一代的经验与智慧,在下一代的身上得到延续和发扬。生命的延续,不仅仅是血脉的传递,更是精神的传承。 第一章:生活的改善与选择的增加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的选择也变得更加多样化。这一代的年轻人,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本章将描绘家族成员在改革开放后的生活变化。他们如何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走向更加多元的社会。他们的职业选择更加广泛,生活方式也更加丰富。我们会看到,他们是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 第二章:情感的纽带与家庭的维系 虽然个体追求不同,但家族的纽带始终存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是支撑每个人前行的重要力量。 本章将探讨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维系。尽管大家可能散居在不同的城市,从事不同的职业,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家始终是他们温暖的港湾。我们会讲述他们如何通过电话、聚会等方式,保持联系,分享喜悦,分担忧愁。这些情感的连接,构成了家族最坚实的支撑。 第三章:往事的回顾与精神的传承 回首过往,那些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的时代依然闪耀着光芒。 本章将是对家族过往的回顾与总结。我们从中汲取了哪些宝贵的经验?那些坚韧不拔的精神,那些朴素的价值观,是如何在代际之间传承的?我们会看到,家族成员是如何将这些精神内化于心,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成为支撑他们不断前进的力量。 五、 结语:生命的河,永不停止 《家族往事》并非故事的终结,它只是记录了一个片段,一段关于“我们”从何而来的叙事。生命的河流依然在奔涌,新的故事正在被书写。 家族的过往,如同一面古老的镜子,照映出祖辈们的艰辛与智慧,也折射出我们自身的成长与担当。每一次的回望,都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愿那些在岁月长河中闪耀的微光,能成为照亮我们前路的灯塔,让我们在继承先辈精神的同时,也能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更加精彩的家族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已经躺了有一段时间了,我一直没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去静下心来阅读。今天,我终于抽出时间,翻开了它。我曾以为,它会是一部关于某一个家族历史的宏大叙事,充满了史诗般的波澜壮阔。然而,它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展现了“家族”的内涵。它并没有去罗列那些显赫的成就,或是描绘那些惊心动魄的事件。相反,它将笔触伸向了那些最平凡的人物,那些最日常的生活。作者以一种极其朴实、细腻的语言,勾勒出那些鲜活的面孔,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挣扎,他们的爱与牵绊,都那样真实地呈现在我的眼前。我仿佛能听到他们穿越时空的对话,看到他们在大时代洪流中,那些渺小却又坚韧的身影。这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在平静的叙述中,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力量,一种对生命、对过往、对亲情的敬畏。它让我反思,什么是真正的“家族”,它不仅仅是血脉的延续,更是一种情感的传承,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无声的支撑。

评分

这本书,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发现的,当时只是被它朴素的封面和那个带着些许年代感的书名吸引。拿到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想着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遥远亲戚的故事,或者是一些在历史长河中被遗忘的家族秘闻。然而,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设想。它并没有落入俗套地去讲述某一个显赫家族的兴衰,也不是那种充斥着家族恩怨情仇、跌宕起伏的戏剧性叙事。相反,作者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细腻地描绘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在大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我仿佛能看到那些泛黄的照片里的人物,在纸页间“活”了过来,他们的一颦一笑,他们的辛勤劳作,他们的平凡日子,都那样真实地展现在我眼前。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叙述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冷静而克制的笔调,没有过多的渲染和煽情,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深沉的情感,一种对过往岁月的敬畏,以及对生命本身的珍视。读这本书,就像在与我的祖辈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价值观,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让我对“家族”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初翻《家族往事》,我以为它会是那种传统的家族回忆录,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对过去时光的追溯。但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规的视角,打破了我的预设。它没有遵循线性的时间顺序,也没有刻意去梳理家族的脉络,而是通过一些零散的、看似不相关的片段,来拼凑出一个家族的轮廓。这种非线性叙事,反而让我有一种探寻的乐趣,仿佛在解构一个个谜题,在寻找故事背后隐藏的联系。作者的文笔非常细腻,他善于捕捉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微小之处,却往往蕴含着最真实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意义。我在这本书中,看不到宏大的叙事和激烈的冲突,更多的是一种温润的、娓娓道来的力量。他笔下的人物,不是符号化的英雄或反派,而是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都在作者不动声色的笔触下,缓缓流淌。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是一时的震撼,而是一种持久的思考,一种对生命、对亲情、对时光流转的深刻体悟。

评分

这本《家族往事》,我拿到时,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毕竟“家族”这个题材,很容易写得陈旧或者流于俗套。但它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它没有像很多同类作品那样,试图去描绘一个庞大复杂的家族谱系,或者浓墨重彩地去渲染家族成员之间的勾心斗角。恰恰相反,作者以一种近乎散文的笔触,随意而流畅地讲述着一个个片段,一个个场景。那些曾经模糊的家族记忆,在作者的笔下,仿佛被赋予了生命,鲜活了起来。我能清晰地想象出那些发生在老宅里的对话,那些院落里的欢声笑语,那些劳作中的汗水与辛劳。作者并没有刻意去制造冲突或戏剧性,而是通过对人物日常生活细节的捕捉,以及对人物内心细微情感的描绘,来展现那个时代背景下,普通人家的生活状态和情感纠葛。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很多我自身家族经历的影子,那些关于成长、关于亲情、关于离别、关于坚守的片段,都让我产生强烈的共鸣。它不是一部需要你去费力解读的“大部头”,而更像是一位长辈,在你耳边娓娓道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那些故事深深吸引。

评分

初读这本书,我曾以为它会是一部宏大的家族史诗,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和英雄主义的色彩。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惊喜地发现,它所呈现的,是另一种更为动人的力量。它并非聚焦于某个叱咤风云的家族领袖,或是某个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最普通、最平凡的家族成员。通过他们的视角,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生活图景,那些日常的琐碎,那些微小的幸福,那些难以言说的苦楚。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善于在平淡中挖掘深意,在细节中捕捉情感。他笔下的人物,没有脸谱化的标签,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他们是鲜活的个体,有着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有着各自的坚持和妥协。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种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让我仿佛能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去感受他们的思绪,去理解他们的选择。这本书并没有给我带来惊心动魄的阅读体验,但它却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家族”的意义,它不仅仅是血缘的维系,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纽带,一种精神的寄托。

评分

展现真实历史,保存民族记忆,值得阅读。

评分

展现真实历史,保存民族记忆,值得阅读。

评分

帮单位图书室订购的,一直信任京东的图书,一方面是正版,另一方面是发货快,送货也快,非常好。

评分

性价比很高,同事都很喜欢,值得购买!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性价比很高,同事都很喜欢,值得购买!

评分

很平凡也很细腻,值得一看

评分

很平凡也很细腻,值得一看

评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