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中國近代曆史的背景下,以中華民族廣闊的曆史文化為素材,係統而有重點地描述瞭我國多民族的近代文學發展的風貌,剖析瞭近代文學在吸收、融閤西方文化以及創新方麵的經驗和局限,客觀評價瞭近代文學創作的成就和曆史地位。
本次對初版做瞭全麵修訂,並增補瞭《二十世紀初期(1900—1919)的女性文學》一章。
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修訂本)
目錄
自序
緒論:覺醒·蛻變·開放
——中國近代文學的宏觀審視
第一編資産階級啓濛時期的文學(1840—1873)
概說
第一章近代文學的開山祖:龔自珍
……
第七節龔自珍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第二章政治傢的文學活動:魏源和林則徐的詩文
……
第三章粵閩桂三詩人:張維屏、張際亮和硃琦
……
第四章名震東南的姚燮
第一節姚燮的生平和創作
……
第三節宋詩派的主要詩人何紹基、鄧顯鶴和莫友芝
第七章太平天國的文學活動
……
第八章太平天國革命陣營外的兩位詩人:金和與江湜
……
第五節江湜的《伏敔堂詩錄》
第九章壯、濛、迴族四詩人
第一節壯族文學史上的一顆巨星:詩人鄭獻甫
第二節濛古族第一位女詩人那遜蘭保
第三節濛古族著名詩人古拉蘭薩
第四節迴族詩人馬之龍
第十章蔣春霖和近代初期的詞
第一節近代初期詞概況
第二節詞中的愛國主義
第三節傑齣的詞人蔣春霖
第四節滿族女詞人之冠:顧太清(西林春)
第五節常州派的後勁:莊棫和譚獻
第六節閨秀中的奇纔:吳藻
第十一章近代桐城派散文
……
第十二章近代初期的小說
第一節俠義、狹邪小說的嬗變
第二節俞萬春及其《蕩寇誌》
第三節滲透著人民審美情趣的長篇《三俠五義》
第四節滿族著名小說傢文康和他的《兒女英雄傳》
第五節寫優伶和妓女的長篇:《品花寶鑒》、《青樓夢》和《花月痕》
第六節近代初期的文言短篇小說
第十三章濛古族傑齣的小說傢尹湛納希
……
第十四章近代初期的戲劇
第一節古典戲劇的衰落與近代戲劇的變化
第二節黃燮清的生活與創作
……
第八節一齣具有悲劇色彩的鬧劇:《招隱居》
第十五章劉熙載和他的《藝概》
……
第十六章新舊交替的文學理論
第一節近代初期的文學理論概況
第二節包世臣和蔣湘南的文學思想
第三節林昌彝的《射鷹樓詩話》及其他
第四節方東樹的《昭昧詹言》
第五節譚獻的詞論及其他
第六節梁廷枏的《藤花亭麯話》
第七節濛古族文學批評傢哈斯寶
第二編資産階級維新時期的文學(1873—1905)
概說
第十七章走嚮世界的詩人黃遵憲
……
第十八章康有為、譚嗣同及其他新派詩人
第一節康有為的詩歌創作
第二節康有為的海外詩
第三節康有為的審美理想和康詩的藝術風格
第四節譚嗣同的詩歌
第五節譚嗣同詩的藝術個性
第六節夏曾佑、蔣智由及其他
第七節華僑詩人丘煒萲
第十九章颱灣詩壇及丘逢甲
……
第二十章近代文學革新運動的主將梁啓超
第一節梁啓超的生平與創作
……
第六節梁啓超在近代文學史上的地位與貢獻
第二十一章滿族詩人愛新覺羅·寶廷及其他
第一節滿族詩人寶廷、盛昱
第二節濛古族詩人延清
第三節壯族詩人黃煥中及其他
第四節白族詩人趙藩
第五節藏族詩人米龐嘉錯和他的《國王修身論》
第二十二章從散文新變到近代白話文熱潮
第一節散文改革的先聲
第二節近代報章政論體的開拓者:王韜
第三節王韜的遊記散文及其他
第四節“新文體”的前奏:康有為、譚嗣同的散文
第五節近代白話文熱潮
第二十三章近代小說的繁榮與“小說界革命”
第一節近代小說的繁榮
第二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閃光
第三節近代中期的小說理論
第二十四章李寶嘉的小說及其文學活動
……
第二十五章吳沃堯的小說創作
……
第二十六章劉鶚和他的《老殘遊記》
……
第二十七章近代中期的其他小說
第一節《海上花列傳》及其他吳語小說
第二節《負曝閑談》和《冷眼觀》
第三節連夢青及其《鄰女語》
第四節嶺南羽衣女士與《東歐女豪傑》
第五節《苦社會》及其他
第六節王韜的文言小說
第二十八章“同光體”及其他詩派
第……
第五節漢魏六朝詩派詩人王闓運及其他
第六節中晚唐詩派與樊增祥、易順鼎
第七節詩僧敬安
第八節劉光第和林旭
第二十九章近代四大詞人及常州派詞論的發展
第一節本時期的詞
第二節近代四大詞人之冠:王鵬運
第三節異軍突起的文廷式
第四節鄭文焯的詞
第五節硃祖謀的詞作及其詞學
第六節陳廷焯的《白雨齋詞話》
第七節況周頤及其《蕙風詞話》
第三十章林紓及近代翻譯文學
第一節近代翻譯文學的興起
第二節嚴復的翻譯理論及嚴譯名著
第三節林紓的生平及其文學活動
第四節《巴黎茶花女遺事》、《黑奴籲天錄》
及林譯代錶作
第五節“林譯小說”的評價與影響
第三編資産階級民主革命時期的文學(1905—1919)
概說
第三十一章革命文豪章太炎
……
第三十二章鞦瑾等資産階級民主革命
先驅者的文學活動
第一節鞦瑾及其詩歌創作
第二節鞦瑾詩詞的藝術風格
第三節鞦瑾的彈詞《精衛石》及其他
第四節鄒容與陳天華
第五節周實與寜調元
第六節林覺民和他的《與妻書》
第三十三章南社與柳亞子
……
第三十四章南社四大傢:陳去病、高旭、馬君武、蘇曼殊
第一節陳去病的文學創作
第二節高旭的詩歌
第三節馬君武的詩歌
第四節詩僧蘇曼殊
第五節蘇曼殊的小說
第三十五章南社其他重要詩人
第一節三原詩人於右任
第二節黃節與諸宗元
第三節南社女詩人:徐氏姊妹與呂碧城
第四節張光厚與王德鍾
第三十六章琳琅滿目的少數民族詩歌
第一節壯族詩人農實達和曾鴻燊
第二節濛古族詩人賀什格巴圖和嘎莫拉
第三節濛古族詩人三多
第四節白族詩人周鍾嶽和趙式銘
第五節彝族詩人餘若瑔
第六節土傢族革命詩人溫朝鍾和席正銘
第三十七章近代政論作傢及其他
第一節章士釗的邏輯政論
第二節黃遠庸
第三節單士厘和她的國外紀遊
第三十八章曾樸和他的《孽海花》
第……
第四節曾樸與法國文學
第三十九章資産階級革命小說傢黃世仲及其他
……
第四節《六月霜》與《黃綉球》
第五節宣傳資産階級民主革命的幾部小說
第六節短篇小說的新成就
第四十章鴛鴦蝴蝶派及其他
第一節關於鴛鴦蝴蝶派
第二節徐枕亞與《玉梨魂》
第三節李定夷和吳雙熱
第四節包天笑和周瘦鵑
第五節黑幕、偵探和武俠小說
第四十一章20世紀初期(1900—1919)的女性文學
第一節20世紀初期的女性小說傢群
第二節20世紀初期的女性翻譯文學傢群
第三節20世紀初期的女性政論文學傢群
第四節南社女性作傢群
第五節20世紀初期女性文學的新特點
第四十二章近代戲劇界革命與話劇的誕生
第一節近代戲劇界革命
第二節汪笑儂與京劇改良
第三節川劇改良公會、易俗社及其他
第四節地方戲的繁榮與京劇的興盛
第五節早期話劇
第四十三章辛亥革命時期至“五四”前的翻譯文學
第一節本時期的翻譯文學概況及其主要特點
第二節蘇曼殊、馬君武和辜鴻銘
第三節周桂笙和徐念慈
第四節陳景韓、包天笑和周瘦鵑
……
第四十四章資産階級民主革命時期的文學理論
……
第三節吳梅的戲麯研究
第四節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第四十五章王國維的文學批評
第一節王國維的文學生涯
第二節《〈紅樓夢〉評論》
第三節《人間詞話》
第四節《宋元戲麯史》
第五節王國維的美學觀
結束語近代文學與“五四”新文學的曆史聯係
人名索引
主要研讀書目
修訂本後記
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修訂本)
緒論:覺醒·蛻變·開放——中國近代文學的宏觀審視
一
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到1919年的五四運動,我們把這80年的文學稱為中國近代文學。
鴉片戰爭之後,由於殖民主義的侵略,中國由封建社會逐漸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中國近代社會是一個社會急劇變化、民族災難空前深重的時代,也是一個呼喚風雷、變革求新的時代。80年的曆史固然有中華民族恥辱的記錄,但更引人注目的還是中國人民的英雄氣魄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作為時代審美創造的中國近代文學,形象而真實地反映瞭多災多難而又充滿生機的這段曆史進程。通過豐富多彩的藝術畫麵,讀者看到瞭清王朝腐敗顢頇的麵影,殖民主義者殘暴貪婪的本性,以及中國人民英勇反抗和艱苦探索的戰鬥風貌;在這些畫麵的背後讀者也聽到瞭中華民族的飲泣、呐喊和前進的腳步聲。
這不平凡的80年産生瞭不同凡響的文學。作傢視野的開闊,文學體裁的完備,人物形象的刷新,審美理想的變化,都有彆於古代文學;而話劇的産生,翻譯文學的繁盛,比較文學的誕生,女性文學的彆開生麵,文藝社團的興起,文學傳媒的近代化,以及“詩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說界革命”、“戲劇界革命”等資産階級文學革新運動的此起彼伏,形成瞭近代文學繁榮興盛、萬紫韆紅的局麵,開創瞭一代文學的新紀元,其成就是光輝的。
近代文學的容量和光彩,如何科學地評價,至今仍未有一緻的結論,主要原因是缺乏研究及由此而造成的偏見。
中國近代文學是中國文學史上在藝術形式格局方麵比較完備的文學。可以這樣說,中國現代文學主要的文學體裁在近代都産生瞭。像話劇這種新的藝術形式,也在近代戲劇發展和革新的基礎上通過外來因素的催化劑而誕生瞭,盡管它還未有碩果問世,在文學園地裏總算又多瞭一個新品種。其他如翻譯文學阿英說:“譯印西洋小說,現在所能考的最早期間,是在乾隆的時候,約當公曆1740年左右,那時期都是根據《聖經》故事和西洋小說的內容,重新寫作,算為自撰,如歐文《雜記》之類。”(《晚清小說史》第十四章)但嚴格意義上的翻譯文學始於近代。至於古代翻譯的佛經,雖其中不乏富有文學色彩的作品,但還不能稱為“翻譯文學”。
中國近代文學創作也是繁花似錦、絢麗多姿的。我們姑先不談它是在中西文化撞擊下所産生的具有新的文學觀念、新的創作主題、新的審美規範、新的藝術錶現、新的傳播係統的一種開放型的文學(這點留在下麵談);單就數量而言,就是一宗十分寶貴的財富。近代文學總的儲藏量至今尚不清楚,但僅就粗略的估計數字看就相當驚人。
近代文學不僅數量可觀,而且也有自己光輝的、獨特的成就。首先引人注目的是近代詩,它帶著中國近代社會鮮明的時代特徵、審美理想和爭奇鬥妍的藝術風格,在中國古典詩歌發展史上留下瞭光輝奪目的篇章。已故著名學者兼詩人汪闢疆在《近代詩人述評》中雲:“有清二百五十年間,使無近代詩傢成就卓卓如此,詩壇之寥寂可知。”……近代詞,也有其光輝處。清詞跨元越明,呈現復興趨勢。詞學大師硃祖謀說“清詞獨到之處,雖宋人也未必能及”……故近代詞不僅是清代詞中興的發展和繼續,而且在中國詞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稱為中國古典詞的“一大後勁”或“一大結穴”……在中國散文發展史上,近代散文是由文言古文嚮現代白話散文過渡的橋梁,它的“中介”作用和藝術成就都是不可忽視的。
近代小說的成就最為突齣,可以視為近代中國社會的一部百科全書,背景廣闊,題材豐富,有很高的認識價值,近代小說品種多樣,流派紛呈,在敘事模式、藝術形式(如長篇小說章迴體的突破、短篇小說的繁榮)和描寫手法上(如注意人物外形描寫、心理描寫,以及自然景色、生活環境描寫),受西洋文學的影響,也有不少新的開拓。
……
自序
中國近代文學(1840—1919)是中國文學史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階段,80年的全部文學創作錶明:近代文學是創造主體在空前的民族災難麵前,在強勢的西方文化撞擊下,經過痛苦反思之後所形成的覺醒的、蛻變的、開放的文學。由於近代文學是處在中國文學由古典嚮現代的轉型期,在其轉型過程中,近代文學呈現齣一種流動的、變化不定的態勢,何去何從?要進行新的探索和抉擇:既要突圍,又要創新;既要加速本土文學的創造性轉化,又要學習西方,以促進中西文學的融閤。近代文學在其轉型過程中這一係列的變化軌跡和復雜的文學現象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創造主體在其探索中的成就和局限,都值得文學史研究者認真總結。但是新中國成立後關於近代文學的研究是極其薄弱的,一直處於滯後狀態,尤其是宏觀研究更差。
我畢業於山東大學中文係,時間是20世紀50年代末,之後開始在母校講授“中國近代文學史”。中間由於種種原因,時斷時續,但獻身於近代文學研究的決心卻始終未變。十年浩劫結束,我又在極艱苦的環境中重理舊業,1980年代先後齣版瞭有關近代文學的著作七部,發錶論文數十篇,這些多屬於微觀研究;從宏觀的角度把握近代文學的總體結構和整個進程則仍感力不從心。但我時常想起高爾基說過的一段話:“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纔力就發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我確信這也是一個真理。這個真理是由我的全部生活經驗,即是我觀察、閱讀、比較和深思熟慮過的一切確定下來的。”高爾基:《論文學》,人民文學齣版社1977年版,第340頁。時代催我前進,同時它又給我力量。於是從80年代中期我便開始構思一部中國近代文學史。在做瞭若乾年準備後,便動手寫作,第一捲今天總算完成瞭。
寫文學史要尋找其規律,所謂“從倒行的雜亂的作品裏尋齣一條進行的綫索來”魯迅:《中國小說的曆史的變遷》,《魯迅全集》第9捲,人民文學齣版社1981年版,第301頁。。我以為所謂尋求規律並非要寫齣幾條來,像過去有人所總結的那樣:一部中國文學史“是現實主義與反現實主義的鬥爭”,或說“民間文學是中國文學史的主流”,等等,這恐怕是行不通的,因為這並不符閤中國文學史的全部實際。尋求規律就是要在文學史中貫串一條或幾條紅綫,使讀者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學發展的軌跡和它共同的普遍的特徵,以便使人們對一代文學有一個總體的認識。
下麵我談談寫這部《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的想法:
一、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傢庭,各個民族對我們祖國都做齣過巨大貢獻,在文學藝術方麵也是如此。這點在各兄弟民族近代文學中錶現得尤為突齣。因此這部《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應在中華民族廣闊的曆史文化背景下描述我國各兄弟民族近代文學的發展風貌和創作成就,打破過去齣版的中國文學史多係漢族文學史的格局。因此本書除論述漢族近代文學外,也寫入瞭滿、濛、壯、迴、維吾爾、藏、白、彝、侗、土傢、布依、哈薩剋等十多個兄弟民族三十餘位近代作傢的文學活動。
二、中國近代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又一個高潮期。西方文化和東方日本文化對中國近代文學都有很大影響。所以寫中國近代文學史應放開眼界,從中西文化交流、融閤的大背景下審視近代文學活動,剖析中國近代文學在吸取、融會外來文化以及創新方麵的成就和弱點,從而總結經驗教訓,以資當代文學創作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藉鑒。
三、以恩格斯所提齣的曆史的、美學的批評標準,重新審視中國近代文學創作的成就和曆史地位,特彆是對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有較大影響的流派(如詩界革命派、南社、宋詩派、桐城派、鴛鴦蝴蝶派),或過去被人忽視而在文學上又確有成就的作傢,以及所謂“禁區”,均重新給以評價。近十年來,隨著近代文學研究的深入和文學觀念的更新,重新評價近代文學及其作傢,已成為擺在中國文學史研究者麵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同時,時代賦予人們的新思想、新觀念、新意識,也讓我們對近代文學有瞭再認識、再評價的可能。因為“每一個時代,在其獲得新的思想時,也獲得瞭新的眼光,這時它就在舊的文學藝術中看到瞭許多新精神”海涅:《北海集》,轉引自柏拉威爾:《馬剋思與世界文學》。。不停地用“新的眼光”探索和發現過去時代的作傢和作品中的“新精神”,正是學術研究不斷深化和提高的基點,也是文學史研究具有新生命的標誌。
四、寫文學史要有比較的眼光。恩格斯說:“任何一個人在文學上的價值都不是由他自己決定的,而隻是從整體的比較當中決定的。”恩格斯:《評亞曆山大·榮剋的“德國現代文學講義”》,《馬剋思恩格斯全集》第1捲,人民齣版社1956年版,第523—524頁。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提示。作為一個文學史傢,在評論一位作傢、論述其創作意義和審美價值,並確定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時,不能以自己主觀的好惡去孤立地評價,這樣很容易帶來忽高忽低的偏頗;而必須通過所謂“前後左右”的比較,即既要與這位作傢的前代、同代作傢相比較,又要與其同一文學流派的作傢相比較,當然也要看他對後代的影響。通過諸多方位的觀照,這樣對一位作傢或一種文學流派、一個文學社團的認識,相對地來講,也許會更準確一點。
最後簡單地談談這部文學史的體例。關於中國近代文學史的範圍,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即逐漸固定為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至1919年的五四運動。近幾年來,有的同誌主張將近代文學史的上下限前移和後推,即主張以1821年(道光元年)和1929年作為它的上下限。這個意見我以為是有待商榷的,為此我寫瞭《關於中國近代文學史的起迄年代》(《中國近代文學研究》第3輯);又有的同誌,鑒於中國近代史的分期有主張至1949年者,提齣中國近代文學史的下限也應是1949年,為此我又寫瞭《“五四”這塊文學界碑不容忽視——三論中國近代文學史的分期問題》(《東嶽論叢》1986年第6期)。這兩篇文章主要論述中國近代文學史為什麼以1840年的鴉片戰爭為上限,又為什麼以1919年的五四運動為下限。至於一部中國近代文學史,如何再劃分為若乾階段,我的分期意見仍是25年前的主張。即具體分為三個時期:資産階級啓濛時期的文學(1840—1873);資産階級維新時期的文學(1873—1905);資産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文學(1905—1919)。至於分期的標準和具體理由,詳見拙作《中國近代文學史的分期問題——兼與幾部中國文學史的編者商榷》(《文史哲》1963年第2期)一文。我的這部《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便是以如上三個時期為界,分寫成三捲。
以上是我寫《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的幾點設想和嘗試;至於在寫作實踐中能否遵行如上諸點,自己極無把握。好在有三捲不成熟的書稿在,請專傢和同誌們批評、賜教!
郭延禮
1988年10月於濟南
修訂本後記
《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三捲本)(1990—1993)由山東教育齣版社齣版後,即受到學術界的關注。該書第一捲齣版後,全國著名的近代文學史專傢、北京大學季鎮淮教授在寫給《全國第五屆近代文學學術討論會的賀詞》(1990年)中即給予熱情的鼓勵。他說:“這部大著是近代文學開展研究以來所未有,使學人為之驚喜不已。郭延禮同誌有許多專門研究,此大著之完成是有其基礎的。它將引導近代文學研究走嚮更加完美的科學的道路。”老一輩的著名學者、蘇州大學錢仲聯教授在信中謬奬“大著傳世之作,時有定評”(1995年1月5日函)。並賦詩一首以示鼓勵(詩見本書第一捲捲首)。日本的《清末小說》研究年刊總第14期(1991年12月1日齣版)最先刊發瞭公冶文雄先生題為《中國近代文學史研究的新突破——評郭延禮著〈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第一捲》的長篇評論,對拙著頗多推許。稱該書“打破瞭中國文學史多係漢族文學史的傳統格局,開創瞭中華民族多民族文學史的新體製。此書在這點上是中國文學史寫作中的一個突破。……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是過去齣版的中國文學史中所未有的現象。這既錶現瞭著者一種新的文學史觀,同時也完全符閤中國近代文學的發展實際。”(該刊第50頁)此後,海內外的20餘傢報刊發錶評論文章,均給予很高的評價。此書曾獲全國高等學校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奬、第二屆國傢圖書奬、第八屆中國圖書奬、全國第三屆優秀教育圖書一等奬、山東省第九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奬等九項奬勵。2000年夏天,國傢教育部研究生工作辦公室組織國內同行專傢評審,復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召集人會議,正式確定《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為“研究生教學用書”,指定由高等教育齣版社齣版。上世紀90年代,該書齣版後,國內許多高校中文係的近現代文學專業即將此書列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讀書目或參考書目。這一切給瞭我很大的鼓舞,激勵著我在學術研究上更加謙虛謹慎、腳踏實地地前進。
但是這部書,也遺留下一個缺憾,那就是對近代女性文學的認識和書寫。由於中國近代女性文學研究的滯後,加之資料的缺乏,特彆是它的原始文本大都深藏在百年前發黃變脆的近代報刊雜誌上,還少有人耐心地拂拭它上麵的塵土,並坐下來認真地進行梳理和研究,對這二十年(1900—1919)女性文學的原生態相當模糊。在寫這部文學史的上世紀80—90年代,我對這一時段的女性文學心中無數,除瞭鞦瑾、單士厘、徐自華、呂碧城、張默君等少數幾位女性精英外,對其他女性作傢所知甚少,自然也就很難發現這一時段女性文學的四大創造群體及其光輝的成就。
在我寫這部文學史時,我曾經為自己提齣一個學術目標,即要強化三個方陣:一是少數民族文學方陣,二是翻譯文學方陣,三是女性文學方陣。就前兩個方陣而論,我以為大體是做到瞭。關於少數民族文學,本書打破瞭過去齣版的“中國文學史”多係漢族文學史的傳統格局,依據各兄弟民族對近代文學的貢獻,寫入瞭滿、濛、壯、迴、維吾爾、藏、白、彝、侗、土傢、布依、哈薩剋等十多個民族三十餘位作傢的文學活動,基本上反映瞭近代八十年少數民族的文學風貌及其主要文學成就。這已有多位研究近代文學的專傢指齣並給予充分的肯定。
對於近代翻譯文學,本書也給予充分的重視,《發展史》第二捲、第三捲用專章的規模論述瞭近代的翻譯文學活動、它對近代文學的影響及其成就。該書以兩章十一節的篇幅評論瞭林紓、嚴復、蘇曼殊、馬君武、辜鴻銘、周桂笙、徐念慈、陳景韓、包天笑、周瘦鵑、伍光建、曾樸、吳檮,以及周氏兄弟、鬍適、陳獨秀、劉半農等二十餘位翻譯傢的翻譯活動及其貢獻,在同類《中國近代文學史》著作中,此書應當算是給予近代翻譯文學一個較準確的定位,於此也贏得瞭學術界的關注。中國近代文學學會前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近代文學研究室主任連燕堂先生在他寫的《20世紀中國翻譯文學史(近代捲)》的“後記”中有如下評論:“這時候施蟄存先生主編的《中國近代文學大係·翻譯文學集》和郭延禮先生的大作《中國近代文學史發展史》都已經齣版。郭延禮先生的確是近代文學研究界的領軍人物,他以個人之力完成的這部著作,其篇幅之浩繁,資料之豐富,開掘之深廣,到目前為止都還是首屈一指的,他在第二、第三編中都為少數民族文學和翻譯文學列有專章,這在文學史類著作中是開創性的。”楊義主編、連燕堂著:《20世紀中國翻譯文學史》(近代捲),百花文藝齣版社2009年版,第353頁。
在這部《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中,我感到最大的缺憾是對於女性文學的書寫。上世紀90年代齣版的山東教育齣版社本和2001年齣版的高等教育齣版社本均未反映齣20世紀初中國女性文學轉型期中所齣現的新景觀和新氣象。在我要加強的三個方陣中,唯獨女性文學方陣做得不好:這成瞭多年來我學術研究中難以釋懷的一個遺憾;這也是為什麼新世紀十多年來我集中精力研究20世紀初女性文學的一個重要原因。我欠的這筆文債是必須要還的。
本書的以上兩個版本論述到的近代女作傢從數量上看並不算少,在一般研究者視野中所關注到的女性創造主體,從閨秀型作傢(如詞人西林春、吳藻、濛古族詩人那遜蘭保、戲劇傢劉清韻等)到南社女詩人(如徐自華、徐蘊華、呂碧城等)再到革命詩人鞦瑾,遊記作傢單士厘,都有論述:但我仍沒有把握住近代女性文學發展中的新走嚮——即20世紀第一個二十年(1900—1919)女性文學轉型期中的新格局、新景觀和新風貌。
20世紀第一個二十年,即近代文學的最後二十年。這二十年是中國女性文學由古典嚮現代的轉型期,在這個轉型期中,中國女性文學發生瞭很大的變化。其主要錶現是女性文學四大作傢群體的誕生。所謂女性四大作傢群體,即女性小說傢群、女性翻譯文學傢群、女性政論文學傢群和南社女性作傢群。這是中國女性文學史上此前所未有的重大突破。同時,這一時段的女性文學也具有瞭新的氣象,概括起來有如下幾點:一是創造主體由閨秀嬗變為第一代知識女性;二是文體選擇主體意識的強化,女性文學文體類型由單一走嚮多元;三是審美範圍的空前擴大,思想意蘊的深化及對西方小說的摹擬;四是女性書寫由私人空間變為公共的文學資源。經過新世紀以來十多年的探索,我終於對近代女性文學有瞭一個較清晰的認識。強化女性文學方陣的想法總算有瞭落實的可能。故我在修訂本中補寫瞭一章,即第四十一章《二十世紀初期(1900—1919)的女性文學》。
書稿修改完後,承濛人民文學齣版社的鼎助,決定齣版它的修訂本。在齣版過程中,人民文學齣版社副總編輯、原古典文學部主任周絢隆博士規劃一切,給予全力支持,責編葛雲波先生為此書的齣版付齣瞭辛勤的勞動。藉此書再版的機會謹嚮先後關心、支持拙著寫作和齣版的山東教育齣版社、高等教育齣版社、人民文學齣版社以及山東社會科學院、山東大學的諸位師友一並錶示我最誠摯的謝意。
此書的書稿和人名索引,均係我的妻子硃雲雀女士手抄和編製,她是我學術研究的得力助手。妻已於十二年前遠離人間,藉此書修訂本再版的機會,嚮她錶示悼念!由於著者的水平所限,至於書中不妥之處,仍切盼得到專傢和讀者的指教!
郭延禮
2016年於山東大學
第五段評價 翻開這套《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修訂本),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文學寶庫之中。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敏銳的時代洞察力,為我們構建瞭一個清晰而豐富的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圖景。書中對每一個重要文學階段的劃分,都基於紮實的史料考證和嚴謹的學術分析,讓人信服。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文學流派演變時所采用的“脈絡梳理”方式,它不像簡單的羅列,而是能看到不同思潮之間的碰撞、融閤與演進,極具思想深度。例如,在講述新月派和現代派的興起時,作者不僅介紹瞭他們的文學主張,更深刻分析瞭其産生的社會文化根源,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文學創新有瞭更全麵的理解。修訂本在原有基礎上,對部分內容進行瞭更新和完善,使得整部作品的史料更加翔實,觀點也更加精煉。這是一套值得反復閱讀和深入研究的文學史著作,它不僅能幫助我們梳理近代文學的來龍去脈,更能引導我們思考文學與時代、與社會之間的深刻聯係。
評分第一段評價 讀完這套《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修訂本),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僅僅是一部梳理文學流變的著作,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中國社會在那個變革時代所經曆的陣痛與新生。作者以宏大的視角,將文學的演進置於曆史的大背景下,細緻地剖析瞭從晚清到民國,文學如何從傳統的窠臼中掙脫,又如何在新的思潮影響下,孕育齣五四新文學的燦爛花朵。書中對不同時期文學思潮的闡述,如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象徵主義等等,都帶著深入淺齣的講解,讓我這個非專業讀者也能領略其精髓。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將文學的發展看作是孤立的現象,而是將其與社會變革、政治運動、思想解放緊密相連,深刻揭示瞭文學作為社會文化産物的時代烙印。書中對一些重要作傢及其作品的解讀,也極具啓發性,讓我對魯迅、鬍適、瀋從文等人的創作有瞭更深的理解。總而言之,這是一部既有學術深度,又不失可讀性的著作,是瞭解中國近代文學不可多得的佳作。
評分第三段評價 《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修訂本)是一部極其厚重且富有啓發性的學術巨著,它的齣現,無疑為研究中國近代文學的學者和愛好者提供瞭一個寶貴的參照係。作者在體例的編排上,清晰明瞭,邏輯嚴謹,從文學觀念的演變到文學體裁的革新,再到重要流派和代錶作傢作品的分析,都做到瞭層層遞進,環環相扣。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大量引用瞭原始文獻和一手資料,使得其觀點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尤其是在分析新文化運動如何顛覆舊文學傳統,以及早期現代主義文學如何在中國落地生根時,作者的論證過程細緻入微,引人深思。對於我這樣一名對近代文學史有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這套書就像是一份詳盡的地圖,指引我深入探索那個充滿挑戰與創造力的文學時代。它所提供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研究方法的啓示,讓我學會如何從更廣闊的文化語境中去理解文學的發生與發展。
評分第二段評價 這套《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給我帶來的驚喜,在於它在學術嚴謹性之外,還充滿瞭人文關懷的溫度。作者在梳理文學史脈絡的同時,也關注到瞭文學背後那些鮮活的人物命運和時代氣息。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被邊緣化的作傢群體和文學現象的關注,這使得整部作品更加立體和全麵,而非僅僅聚焦於幾個主流人物。例如,書中對鴛鴦蝴蝶派的重新審視,以及對早期翻譯文學的探討,都展現瞭作者開闊的視野和包容的態度。讓我深感欣慰的是,修訂本在原有基礎上,對一些史料進行瞭補充和更新,使得論述更加紮實,觀點也更為成熟。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被書中生動細膩的文字所打動,作者在描述文學作品的意境和人物的情感時,仿佛將我帶迴瞭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與那些文學巨匠一同呼吸,一同思考。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中國近代文學史的豐富性遠超我的想象,它不僅僅是陽春白雪,也有著貼近民眾的煙火氣,記錄著時代的喜怒哀樂。
評分第四段評價 這套《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修訂本)以其獨到的視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刷新瞭我對中國近代文學的認知。我一直以為,近代文學的敘事就是圍繞著幾位大傢展開,然而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更多元的文學風景。作者並沒有迴避那些爭議性的文學現象,比如在分析革命文學時,既肯定瞭其在特定曆史時期的作用,也指齣瞭其局限性。這種審慎的態度,恰恰體現瞭作者對文學史研究的尊重和負責。書中對一些地方性文學、女性文學以及大眾文學的探討,也為我打開瞭新的研究視野。我尤其欣賞的是,作者在梳理曆史的同時,並沒有忘記文學作品本身的審美價值。他能夠精準地把握不同作傢作品的藝術特色,並結閤時代背景進行解讀,使讀者在瞭解曆史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文學的魅力。總的來說,這是一部既有宏觀的曆史視野,又不乏微觀的藝術品鑒的佳作,適閤各個層次的讀者閱讀。
評分非常不錯的一次購物體驗,東西質量好,價格低
評分不錯不錯,性價比很高,朋友很滿意,有活動的時候還會再買啊。
評分很好
評分好書,同時贊一下京東的高效快遞,謝謝。
評分作者以前著作的修訂本,值得閱讀參考
評分中國斷代專題文學史叢刊: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修訂本)(套裝上中下冊),文學史。
評分不錯不錯,性價比很高,朋友很滿意,有活動的時候還會再買啊。
評分厚厚的三大本,170多萬字,挺好的,價格也可以的。
評分是正版的,京東的服務質量真的呱呱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