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养育是一段富有诗意的修行,养的是孩子,修的却是我们自己。父母只有不断地自我成长,时刻地自我觉察,才能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才能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才能真正做到“你在我面前,而我真的看见了你!”《孩子的成长,妈修行》是小巫艺术养育课程讲师、P.E.T.父母效能训练讲师、华德福幼儿教师云香老师写给妈“育儿手册”!书中深入浅出地论述了“P.E.T父母效能训练”课程里的沟通技巧、华德福教育理念和具体实施方法,话题涉及养育学龄前孩子的方方面面。通过这本书的阅读,妈妈不仅仅能够学到育儿的知识,也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很好、更成熟。 云香 著 云香,全名旷云香,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德福幼儿园教师,小巫艺术养育课程讲师,P.E.T.父母效能训练讲师,靠前母乳会哺乳互助指导,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母爱10平方”特别推广者。云香是一个四岁孩子的妈妈,孩子出生后,她辞去研究所的工作成为一名全职妈妈,在孩子上幼儿园后,她成功转型成为一名华德福幼儿园教师和父母培训讲师,专注于儿童教育及亲子沟通研究,著有《那些母乳喂养的日子——职场妈妈母乳育儿手记》一书。 推荐序跟着云香当专家前一阵我在自己的博客和公众微信里转发了云香的一篇文章《你知道怎样陪孩子吗?——什么是高质量的陪伴》,受到大家的热捧,被转发数万次,随后还被一些人盗去转发,没有注明原作者,其中一处甚至被某一个大的门户网站误当作别人的原创推荐。云香文笔的感染力由此可见一斑!这篇文章已经被收入这本书里,而这本书里充满了如此引人入胜的文字。和云香混得熟的人都知道,她有一种特殊的幽默感。在“小巫艺术养育课程”上,只要云香开口,就免不了引起哄堂大笑,而她本人却一本正经,甚至非常迫切地在说什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话语有什么好玩的。这大概是幽默的境界吧:不是有意逗你笑,姐说话天生这么动感。云香又是个特别会讲故事的人。她的书,是由一个个小故事组成的,贯穿着她独特的幽默感,看着看着,我就会忍不住笑起来:只见她一会儿咬牙切齿地要抽那个声称“我知道你想要什么”的老公;一会儿在儿子持久的哭声中后悔没多吃两碗饭(等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露着一股温暖而坚定的力量,那种用柔和的色彩勾勒出母与子轮廓的构图,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深刻情感。我记得第一次翻开它,是被作者细腻的笔触所吸引的,她似乎能洞察到每一个母亲在育儿路上那些不为人知的挣扎、困惑与狂喜。书中对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观察入木三分,比如对蹒跚学步期孩子那种近乎固执的探索欲的描述,简直就像是把我自家客厅里上演的场景搬到了纸面上。作者并没有高高在上地给出标准答案,反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伙伴,她分享的不是教条,而是她在实践中摸索出的智慧光芒。尤其是关于如何处理孩子突如其来的负面情绪那一章,她提出的“共情优先”的原则,让我这个常常被孩子“无理取闹”搞得焦头烂额的母亲,找到了一个全新的应对视角。我开始尝试放下自己的焦虑和评判,真正蹲下身子去倾听他们看似混乱的内心世界,这带来的改变是立竿见影的,家里那股紧绷的气氛明显松弛了下来。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让你在关注孩子成长的同时,也开始审视自己——那个在为人母的过程中不断重塑自我的女性。它不是一本速成的育儿手册,而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潜藏的局限与无限的潜力。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近乎诗意的散文感,读起来让人感觉非常放松,完全没有一般育儿书籍那种压迫性的说教感。作者的文笔非常优美,擅长运用比喻和排比,将那些抽象的育儿理念具象化。比如她将母亲的情绪稳定比喻为“家庭的中央空调”,形象而生动。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因为某一句精妙的描述而停下来,反复咀嚼,甚至会抄写在便签上贴在书桌前。书中对“自我关怀”的强调也让我印象深刻。在传统的观念里,母亲似乎天生就应该把孩子放在第一位,但这本书却旗帜鲜明地指出,一个长期处于耗竭状态的母亲,是无法给予孩子高质量的爱的。作者详细描述了如何挤出时间进行“微型充电”,比如十分钟的冥想,或者仅仅是享受一杯热茶的完整过程,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建议,对于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的职场妈妈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深呼吸,它提醒我,在成为一个好妈妈之前,我首先得是一个完整的、被滋养的个体。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类“心灵成长”主题的书籍是抱持着一丝怀疑态度的,总觉得那些文字有些空泛,缺乏实际操作性。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最吸引我的是其逻辑的严谨性和观点的独特性。作者似乎对心理学和教育学有着非常扎实的功底,她将一些复杂的理论,比如依恋理论,用极其生活化的语言进行了解构和重组,使得即便是对理论不甚了解的普通家长也能轻松吸收。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界限感”的探讨,她没有将“放手”等同于“不关心”,而是阐述了清晰、温柔的界限如何成为孩子安全感的基石。在谈到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时,书中提供了一系列非常具体的对话技巧和场景模拟,而不是空洞地喊着“要相信孩子”。我偷偷在最近和儿子的几次争执中实践了其中一种“提问式引导”,结果发现,原本需要半小时“拉锯战”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几分钟内就能达成共识,而且孩子表现出更强的自我负责感。这种即时反馈带来的震撼,让我对这本书的信任度直线飙升。它不是在教你如何“控制”孩子,而是在教你如何“赋能”他们,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艺术。
评分我是在一个朋友的强烈推荐下购入的,当时我对“修行”这个词还有点不以为然,觉得有点玄乎。但深入阅读后才明白,作者所指的“修行”,其实是一种对自身局限性、对原生家庭影响的深刻觉察与和解。书中有一部分篇幅专门探讨了父母自身的成长阴影如何不自觉地投射到育儿模式上,这一点真的非常犀利和精准。我立刻联想到了自己童年时期被过度苛求的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对女儿的教育方式。作者没有批判上一代人,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去打破这种代际传递的负面循环。她提供的方法不是让你去“治愈”过去,而是让你在当下建立新的连接模式。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其力量远胜于任何技巧的学习。读完关于“放下完美主义”的那几章,我感到一种巨大的解脱,仿佛卸下了长期背负的重担。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育人先育己”,它不只是教你如何带孩子,更是助你完成一次深刻的自我蜕变之旅,让你明白,最好的教育,源于父母的自我完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极其清晰,内容排版也十分舒适,即便在睡前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一点对于需要碎片时间阅读的父母来说非常友好。它最大的特点是内容的兼容性和平衡性。它既有对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学解读,也有关于日常冲突解决的实操步骤,而且最难得的是,它没有陷入任何一个极端。比如,在谈到规则建立时,它强调了规则的刚性与执行中的灵活性之间的微妙平衡;在谈到情感表达时,它鼓励坦诚,但也警示了情绪泛滥的危害。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引用案例时那种恰到好处的把握,她总能找到那个最能说明问题的瞬间,然后将其放大,让读者感同身受,但又不会让案例的篇幅喧宾夺主。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后立刻想做出巨大改变的“爆款”,而是那种在你日复一日的育儿实践中,总能让你回想起某个观点、某个提醒,然后不自觉地修正自己行为的“常备良方”。它陪伴我度过了许多迷茫的时刻,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悟,这大概就是一本真正有生命力的好书的价值所在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