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结构选择研究》是在南京大学杨德才教授指导下完成的,在此特别感谢。
首先,《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结构选择研究》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倍差法,实证发现国企未来改革方向不应继续实行民营化,而应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且主战场在垄断领域。其次,采用3年滚动窗口检验,发现混合所有制企业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企业类型,这是“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现实依据。同时,从资金侵占角度及理论和实证角度论证了不同人控制的企业其股权结构作用机理不同,因此股权结构选择问题非常重要。再次,采用面板IV模型,研究发现对垄断程度高的行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时可以考虑提高国有股比例至水平,此时国企拥有控股权;对竞争性强的行业,应遵循市场规律由混合双方自主选择股权比例。最后,以中国建材、惠而浦和上海市国资委为例,剖析了它们的股权结构选择及其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
董梅生,女,1976年出生,安徽潜山人,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安徽创新驱动发展研究院成员,南京大学博士。长期从事国企改革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改革》等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主持和参与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多项。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价值
第二节 框架结构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回顾
第一节 概念界定和性质确定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为什么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企业产权改革效果分析
第二节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原因研究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历程分析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结构作川机理研究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结构作用机理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结构作用机理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结构选择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研究假设的提出与内生性问题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结构选择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混合所有制氽业股权结构选择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分类分层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个案研究
第二节 上海市国资委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分析
第三节 奉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政策建议和下一步研究方向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主要政策建议
第三节 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结构选择研究》:
政府层面。地方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号召,迅速拿出了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方案,提出了一些硬性指标,上海、北京、天津、江西、甘肃、江苏、重庆、四川、青海等省市提出80%以上的国有资本集中到提供公共服务等领域。另外,资本证券化也是国资改革的重要方向。湖北力争将全省国有资本证券化率提高到50%,重庆宣布80%以上的竞争类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实现证券化,北京提出国有资本证券化率达到50%以上,广东计划省属企业资产证券化率由现在的20%上升到60%。由此可见,国有资产资本化、证券化将是混合所有制经济未来的改革方向。2014年3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六条措施,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产资本化、证券化创造了制度载体。
据统计,截至2016年1月,上海、吉林、浙江、山东、江西、湖南、广东、福建、宁夏、新疆、河北、河南、江苏等十余省市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了2016年的国企改革主要工作,在加速重组调结构、清退落后产能、资产证券化、股权多元化以及投资运营公司等方面提出诸多新要求。地方两会勾勒出国企改革的三大路径,一是加速重组整合,二是混改与证券化,三是去产能调结构。其中,重组整合、混改与证券化都离不开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如何选择的问题。
……
前言/序言
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并把它上升到“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这一重要高度之后,拉开了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党中央期望通过公有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的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实现“国民共进”,以顺利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但政界、企业界和学术界对此理解各异,不同意见、立场和观点争论较为激烈。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但也采取了一些激进做法,民营企业家则普遍担心“混合”后失去话语权、私有产权无法得到法律保障;国企领导人则担心被扣上“国有资产流失”的帽子,双方为此踟蹰不前。学者们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内涵、性质、发展必要性,以及争论是走“国退民进”还是“国进民退”的道路等问题上,因此,学术研究成果定性的多、定量的少,实证分析更是滞后于社会实践需要。面对争议,习近平同志指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基本政策已明确,关键是细则,成败也在细则。”因此,在此背景下,学术研究视角应该转到“细则制定上”来。
本书在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结构选择的问题。本书首先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视角,研究为什么国有企业未来改革方向不是继续进行民营化,而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倍差法对2003~2014年692家混合所有制企业和135家由混合所有制企业改制的民营企业进行了产权改革效果的实证比较,发现民营化产权改革对社会福利和微观效率提升非常显著。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之所以不再继续进行民营化,是因为进一步分析发现,产权改革效果还受市场竞争程度、规模、行业、地区等因素交互影响,且未匹配上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社会福利和微观效率均比民营化的企业高,所以对未匹配上的企业应该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而不是民营化。本书还发现,未匹配上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垄断程度比匹配上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高,因此垄断程度高的行业适合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进一步考察发现,未匹配上的样本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电力煤气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自然垄断行业,而仓储业、其他制造业和食品饮料制造加工业等竞争性行业匹配上的样本很少,这说明未来适合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是这些垄断领域。另外,在一些竞争性行业也有一部分发展比较好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所以国有企业改革也不能绝对断定垄断行业只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竞争性行业国有企业要全面退出,应该根据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因企制宜。
本书对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首先回顾了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历程,发现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伴随着我国国企改革过程逐步萌芽、发展、壮大的。从广义和狭义角度出发,本书对混合所有制企业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为了研究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的优劣势,本书利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30多万条企业数据,采用3年滚动窗口检验,发现混合所有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强。方差分析发现,国有独资企业、民营独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微观效率和社会福利还受企业规模、地理位置、市场势力和行业等因素交互影响,孰优孰劣并无定论。但从变动趋势看,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盈利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社会福利指标一直处于优化和改进中,因此混合所有制企业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企业类型,这正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现实依据。
针对国企和民企老总普遍担心的控制权问题,本书从资金侵占角度,研究了金字塔式股权结构的终极控制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进而损害公司业绩的作用机理。随后,本书收集了2003~2014年692家混合所有制企业、222家民营企业的平衡面板数据,建立了联立方程模型,系统分析了金字塔式股权结构、资金侵占、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终极控制股东设立金字塔式股权结构动机不同,但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都会诱发终极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资金的侵占,且损害了公司业绩,只是侵害程度按照社会法人终极控制、中央政府终极控制和地方政府终极控制依次递减。我们还发现,适度制衡的股权结构、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有利于缓解终极控制股东的资金侵占行为,提升公司业绩。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主题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不涉及“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结构选择研究”: 《城市历史地理的重构:从空间变迁到文化景观》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城市演变过程中,城市历史地理的复杂面貌及其在当代社会文化景观中的投射与重构。全书以跨学科的视角,整合了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及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旨在揭示城市空间形态的深层驱动力,并分析这些力量如何塑造了我们对城市历史的感知与记忆。 第一部分:空间叙事的基石——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革新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历史地理学”的核心范畴,区别于传统的城市史或纯粹的区域地理学。重点讨论了地理学空间理论,如拉斐尔·佩雷斯的“场所精神”概念,在理解历史遗存与当下使用之间的张力时所扮演的角色。我们检视了从早期基于地图学分析到当前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字人文技术支持下的研究范式转变。 具体而言,本书引入了“多层嵌套空间”的分析模型,用以解释城市核心区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如工业化初期、战后重建、全球化转型)积累和叠加多重社会意义。研究关注点从静态的地理坐标转向动态的社会过程,强调权力关系、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实践如何共同雕刻了城市的物理形态与非物质属性。例如,我们分析了特定时期基础设施建设(如铁路、运河、环城公路)对城市功能分区和阶层隔离的长期影响。 第二部分:工业时代的遗产与城市空间的权力博弈 本章节聚焦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的工业化浪潮对欧洲与北美城市形态带来的根本性冲击。我们详细考察了“工厂-社区”复合体的空间布局,以及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工人阶级聚居区的形成与社会隔离现象。 研究特别剖析了城市规划的介入,如何试图“规训”或“美化”工业时代的混乱。通过对“花园城市运动”和现代主义城市设计思潮的批判性回顾,本书揭示了这些规划理想在实际落地过程中,如何被既得利益集团或政府的短期经济目标所扭曲,从而在空间上固化了社会不平等。内容涉及对旧工业区(Brownfield Sites)的衰败过程、去工业化后城市核心区功能置换的案例研究,以及围绕土地使用权和公共空间分配的早期社会运动。 第三部分:记忆、遗址与城市认同的建构 现代城市不仅是物质的堆积,更是集体记忆的载体。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城市中的历史遗址、纪念碑和非正式的“记忆场所”( lieux de mémoire)在构建城市认同中的作用。我们区分了“官方历史”的呈现方式(如博物馆叙事、官方命名)与“民间历史”的自发表达(如涂鸦艺术、非正式社区活动)。 本书运用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分析了历史保护运动的社会动因。保护的往往不仅仅是建筑本身,更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秩序或怀旧情绪。通过对城市更新项目中的文化遗产争议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我们探讨了当代城市如何通过“文化资本”的注入来寻求经济复苏,以及这种“文化化”过程对原住民社区可能造成的“空间排斥”。 第四部分:数字时代下的空间重构与未来展望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城市的空间体验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重塑。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关注移动技术、社交媒体和大数据对城市地理的渗透。我们探讨了虚拟地图、增强现实(AR)应用如何叠加新的信息层到物理空间之上,从而改变居民感知和导航城市的方式。 同时,研究也关注了新型“平台经济”对城市空间功能带来的影响,例如共享办公空间、即时配送网络对传统商业格局的颠覆。我们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在高度数字化的管理与感知体系下,传统意义上基于物理接触和固定边界的城市社会关系将如何演化?本书最后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下的城市规划提出了历史地理学的反思,强调在追求效率与智能化的同时,必须保留和尊重城市历史的复杂性与场所的独特性,以确保城市未来的包容性与韧性。 本书特色: 理论深度与案例广度并重: 结合了理论地理学前沿成果与全球范围内(尤其侧重于转型期城市)的详实田野调查案例。 方法论创新: 倡导将历史文献解读与现代地理空间分析工具(如时空探究、网络分析)相结合。 批判性视角: 并非简单赞美或批判城市发展,而是深入剖析发展背后的权力结构、经济逻辑与文化冲突。 本书是城市规划师、历史地理学者、社会学研究人员、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士以及所有对城市过去、现在和未来抱有深刻关切的读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