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詳實,所包含的圖片十分精美,呈現的景觀設計的樣式新穎美觀。SCDA事務所是一傢多元化的建築設計事務所,其業務包括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和景觀設計,他們在景觀設計領域經驗豐富,所設計的作品能夠把客戶的需求與其設計理念完美而緊密地融閤在一起。本書包含30個住宅及酒店的設計項目,展現瞭SCDA事務所處於前沿的設計風格和理念。
SCDA事務所由執業建築師曾仕乾於1995年在新加坡創辦,曾仕乾擔任首席建築師兼設計總監。該事務所以嚮客戶提供包括建築設計、景觀設計和室內設計在內的整體設計方案而著稱。作為亞洲的新銳建築設計力量,其作品收到廣泛關注,並在《建築評論》、《建築實錄》、《世界建築》等國內國外期刊和書刊上獲得介紹。
8 前言
公寓
14 麗敦豪邸
40植物園住宅區
48淑女山園
56 馬剋公寓
70實裏達公園住宅
82麗敦豪邸售樓大廳
88杜生公寓空中露颱
102安哥列園21號公寓
110盛峰公寓
118史蒂文斯路公寓
124阿祖麗亞
132天鵝湖公寓
142那森園軒
酒店
150巴厘蘇裏酒店
178哈達哈島柏悅酒店
194巴厘島華爾道夫酒店
206清遠度假村
218羅伯遜碼頭洲際酒店
226麗江酒店
236涵碧樓酒店與多用途公寓
252巴拉望度假村
262三亞艾迪遜酒店
282古爾岡艾迪遜酒店
286 W水明漾酒店
296多美歌格林花園
住宅
308荷蘭路豪宅
322海洋大道住宅
330格蘭芝路住宅I
338格蘭芝路住宅II
344萊道路住宅
353 個人介紹
354項目信息
前言
曾仕乾
景觀設計已經成為SCDA事務所整體設計方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這一方法將建築與內部裝飾和景觀融為一體,增強瞭內外部空間的聯係。我們的項目範圍十分廣泛,從私傢住宅到酒店和度假村,從多用途的開發項目到總體規劃,業務遍及亞洲、北美和歐洲眾多國傢。SCDA事務所的景觀設計理念源自我們的建築實踐,其中有一部分來源於我們實踐過程的整體特性,以及熱帶地區住宅設計中將室外空間自然無縫地整閤為室內空間延伸部分的實際情況。
長大以後,我發現自己傢中的室內空間與室外空間存在著十分親密的關係。今天它已經被聯閤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産——馬來西亞檳城的邱氏宗祠。這是一個雄偉壯觀、裝飾華麗,包含瞭眾多傢族部落住宅的綜閤建築。每所住宅都等級分明地分布在眾多內部庭院、采光井和通風井的四周。供奉祖先的祠堂和錶演舞颱被設在鋪有花崗石的公共庭院內。通過對這些負空間(實體之間及周圍的空間)進行日常觀察,我理解瞭建築環境中的相互依賴性。邱氏傢族的成員常常在這些室外空間中齊聚一堂,享受清涼、愜意的氛圍。硬景觀、軟景觀和建築通過自身具有的認同感和強烈的歸屬感共同創造並定義瞭一個統一的整體。此外,這些室外區域具有過渡性功能,這些“中間性”空間充當瞭臨街的公共區域和傢庭私有領地之間的界限。
將外部空間創建為傢庭內部空間的擴展部分,這一思想已經成為SCDA事務所重點關注的設計理念之一。遵循空間固有的連貫流暢特點,硬景觀和軟景觀的布置層次分明,錯落有緻,從而創造瞭室外的生活區域。規模比例、材料的品質和細節則定義齣具有寜靜緻遠意境的環境,增強瞭建築周圍負空間的品質。通常,對水的感官體驗被視為現代的景觀元素,可以用於構造空間、定義層次和強化方位感。與室內裝飾、傢具、藝術品和燈具一樣,水景早在構思階段就被確認為重要元素,在整體景觀設計的過程中發揮瞭重要作用。
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創造室外空間至關重要,也極具挑戰性,需要設計師提齣具有創造性的解決方案。我們在設計高層大廈時,需要對建築的外形進行精雕細刻,使其與露颱景觀、空中花園、垂直綠牆、空中泳池及水景等垂直綠化空間完美結閤。
在早期的項目中,例如豪華杜瓦公寓(2002年)的設計中包括一個位於第十五層的空中花園,其周圍設有慢跑的跑道,健身房、園林景觀和一個咖啡屋。在林蔭大道項目中(2004年),位於第十三層和二十四層的兩個露天平颱可以舉辦各種活動,人們可以在那裏一覽新加坡天際綫的壯觀美景。在後來的開發項目中,可以看到室外空間進一步融入到建築的設計之中,改變瞭建築的形狀,成為引人注目的視覺盛宴。在安哥列園21號公寓(2008年),令人印象深刻的巨大開口高達六層,嵌入到建築主體的內部,不僅令大樓的造型十分醒目。還使陽光和雨水可以灑入到空中露颱之上,營造齣真正的戶外感受。在杜生公寓空中露颱(2006年)的設計中,在高達四層的停車場裙樓頂部設有空中花園,並將地麵的綠化區域一直嚮上延伸至此,與毗鄰的公園景觀和諧地銜接在一起。這是通過在停車場的外牆上以階梯式布局放置大量的種植容器,並在其中栽滿攀緣植物而實現的,取得瞭令人驚嘆的視覺效果。在該項目中,將三座大樓連接在一起的若乾空中花園,還提供瞭形式多樣的主動和被動娛樂空間。
除瞭為公眾提供戶外的景觀區域,SCDA事務所的很多設計還以“私傢景觀”為特色,在每一個獨立單元中都設有露颱、花園和泳池。在諸如馬剋公寓(2006年)和麗敦豪邸(2012年)這樣的項目中,很多單元都設有私傢泳池和寬敞的平颱,創造瞭一種“陸地”生活的感受。One KL公寓(2004年)是最能體現這一思想的項目,那裏一共擁有94個空中遊泳池。這種堆疊的方式也是將居住單元設想為一係列互聯空間的結果。它的實現需要非凡的技術能力,隻有在早期階段將其納入到構思之中纔有成功實現的可能。以OneKL公寓項目為例,為瞭適應和容納相關的結構和機械部件,那些遊泳池必須放置在兩層以上的空間。
將空中花園、大型陽颱、露颱或遊泳池納入到私傢的室外空間構造中,與在低層建築中創建內部與外部之間重要的“中間性”或過渡性空間的概念是一緻的。在我看來,它們都是最為舒適的空間,在你的個人私密空間內創建一個半公共區域,身在其中可以盡情體驗公共生活的樂趣。
室外空間的概念並不局限於亞熱帶溫和氣候環境中的建築。我已經在紐約高綫公園的蘇裏公寓項目中嘗試瞭這一想法。在那裏,十六個遊泳池被嵌入到一個具有紐約風格的典型街區中。它們並不是封閉的防凍泳池,而是完全暴露於大自然之中,大量的光綫和空氣可以進入到建築的內部深處。池水流經鍋爐的熱泵,始終保持著攝氏29度的舒適水溫。
今天,除瞭建築領域之外,SCDA事務所的大部分作品還包括景觀和室內設計。公司的景觀設計團隊由建築師、景觀建築師和提供軟景觀專業知識的園藝師組成。SCDA事務所的室內設計部門與景觀設計團隊攜手閤作,在室外傢具、藝術品和配件的選擇方麵提齣瞭大量寶貴建議,從而協助完成瞭從室內到室外的無縫過渡的設計工作。正是憑藉這種高度閤作的過程,SCDA事務所的團隊纔能創造齣完美融閤、細節精緻和執行徹底的項目,並使其成為事務所多年來的標誌性特徵。
從市場定位的角度來看,這本書似乎將目標讀者群設定得過於寬泛,以至於最終什麼都沒能真正打動。它沒有深入到技術人員需要的結構細節和施工圖解說,也沒有足夠深入地剖析設計理念來啓發高階設計師,更像是給對景觀設計知之甚少的局外人提供瞭一份“看圖說話”的入門讀物。如果你想瞭解如何進行成本控製、如何與甲方進行有效的技術溝通、或者某個復雜節點如何解決排水問題,這本書裏找不到任何有價值的綫索。它更像是一個“到此一遊”的記錄,而不是一本可以反復研讀、從中吸取養分的專業工具書或靈感源泉。對於那些真正想將設計理念轉化為落地成果的實踐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幫助微乎其微,它的價值更多地停留在錶麵的美學展示,而未能觸及設計的核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過程。
評分最讓我感到睏惑的是,這本書似乎在努力地追求某種“國際化”的錶象,卻徹底丟掉瞭對在地文化的敏感度和尊重。每一個案例,無論它身處何方,其空間語匯、景觀元素的選擇,都帶著一種高度同質化的痕跡,仿佛是從一個通用的“景觀設計詞典”裏隨意抽取拼湊齣來的。我期待看到的是本土材料的創新運用,是基於當地氣候和曆史文脈的獨特迴應,是能讓觀者一眼就能認齣“這是屬於這個地方的設計”的鮮明特徵。但這本書中展示的作品,缺乏這種根植於地域的厚重感。它們漂浮在任何一個城市都可以輕易被復製的虛擬空間裏,缺乏生命力。這種缺乏在地性的設計,雖然在視覺上可能一時奪人眼球,但從長遠來看,是無法與環境産生深層對話的,也無法真正稱得上是優秀的可持續設計實踐。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說實話,也讓人感到一陣陣的違和感。作為一本旨在展示精緻美學的作品集,其內部的視覺一緻性竟然如此之差。有的頁麵信息堆砌得密不透風,字體大小和行距混亂不堪,讓人閱讀起來非常吃力;而緊接著的下一頁,又突然變得空曠得像是一片空白畫布,仿佛是印刷失誤留下的冗餘空間。這種跳躍式的排版風格,極大地破壞瞭閱讀的連貫性和設計的專業感。專業設計應該體現的是對細節的把控和整體的協調統一,但在這本集子裏,我看到瞭太多可以被優化、本應被精煉掉的視覺噪音。如果連作品展示的載體都沒有經過細緻的打磨,那麼我們如何能確信其展示的作品本身,在實際落地過程中,沒有同樣的問題被忽略呢?這種粗糙的呈現方式,直接削弱瞭作品本應有的藝術感染力和說服力。
評分我花瞭好大力氣試圖從中挖掘齣一些可以藉鑒的、具有開創性的設計手法,結果卻大失所望。與其說這是一本“作品集”,不如說更像是一個攝影集,重點完全放在瞭後期渲染的光影效果上,而忽視瞭設計本身的本質——空間組織和人地關係的處理。翻閱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試圖去理解某個水景的處理方式,或者某處鋪裝的幾何邏輯,但設計者提供的文字說明少得可憐,即便有,也大多是空泛的贊美之詞,比如“充滿活力”、“迴歸自然”之類的陳詞濫調,絲毫沒有提供任何技術層麵的乾貨。我本以為能看到關於生態可持續性、本土植物應用策略,或者復雜地形處理的創新方案,但呈現的多數是看起來非常“安全”且缺乏個性的通用方案。這種處理方式,對於正在學習或希望尋找靈感的同行來說,無疑是一種浪費時間。它給齣的信息量不足以支撐起一個真正的設計案例的重量,更像是一本企業宣傳冊,而非一本嚴肅的設計參考書。
評分這本所謂的“景觀設計作品集”,讀完之後,我的心情簡直像是被扔進瞭一片迷霧之中,找不到任何清晰的指引。它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一本展示設計師纔華的畫冊,不如說是一份未經整理的草稿堆砌。比如,它對項目背景的描述,輕描淡寫得讓人抓狂。一個好的作品集,理應像一個精心策劃的展覽,每一件作品都有其誕生的故事、麵臨的挑戰,以及最終如何通過設計的語言來解決問題的過程。然而,這裏展示的多數案例,僅僅是呈現瞭幾張精美的效果圖,仿佛所有的思考和掙紮都自動隱形瞭。我期待看到場地分析的深度,功能流綫的邏輯推演,材料選擇背後的哲學思考,甚至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處理是如何提升整體品質的。但這些關鍵的“骨架”幾乎是缺失的,留給讀者的隻有一層漂浮在錶麵的視覺“皮膚”。這使得我對這些作品的真實價值和設計者的思考深度産生瞭巨大的懷疑。如果一個設計師連展示自己思考過程的意願或能力都不具備,那麼他們的設計能力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這本集子,實在未能滿足一個專業人士對深度解析的渴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