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博物藝術誌:日本江戶時代織物紋樣

99博物藝術誌:日本江戶時代織物紋樣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日] 高島韆春 著
圖書標籤:
  • 日本藝術
  • 江戶時代
  • 織物
  • 紋樣
  • 博物誌
  • 傳統工藝
  • 文化
  • 設計
  • 曆史
  • 服飾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文學齣版社
ISBN:9787020126583
版次:1
商品編碼:12353550
包裝:精裝
叢書名: 99博物藝術誌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124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五十餘幅古典服飾裝飾紋樣,展現齣動植物的韆姿百態,

色彩艷麗、變化多樣,深刻反映瞭日本江戶時代的風俗。

附色彩搭配方案。


內容簡介

《日本江戶時代織物紋樣》是日本江戶時代著名畫傢高島韆春的作品集。高島韆春深受中國傳統技法的影響,在古代舞者服裝的繪圖和設計上獨具匠心,造詣頗深。其繪製的圖案,大多取材於動植物,韆姿百態,變化豐富,在色調上也極具宮廷美艷風格,或鮮紅,或明黃,而黑白圖也著墨頗重,立於紙麵,遒勁有力。本書收錄的五十餘幅服飾紋樣,大多為布匹、錦緞上的裝飾圖案,尤其是日本古代舞者服裝上的裝飾紋樣,深刻反映瞭日本江戶時代的風俗。即使一百多年過去瞭,在今天看來,這些圖案仍然精美絕倫,令人贊嘆。

作者簡介

高島韆春(Takashima Chiharu,1777―1859),日本江戶時代著名畫傢,流傳下來的作品,以《舞樂圖》*為有名。他深受中國傳統技法的影響,在古代舞者服裝的繪圖和設計上獨具匠心,造詣頗深。

內頁插圖

目錄


1. 法隆寺上宮王禦褥錦

2. 梅柳黃鳥唐錦

3. 河內國[1]上太子藏 新羅國[2]獻幡

4. 法隆寺舞衣 建武年中之物

5. 雲鶴錦

6. 雲鶴綾

7. 南都東大寺 手嚮山八幡宮 禦鳳輦錦

8. 錦譜

9. 蜀紅

10. 手嚮山八幡宮禦鳳輦內張綾

11. 錦譜

12. 小葵錦

13. ?花攆蓋之綾

14. 小葵錦

15. 轡唐草古文

16. 高麗錦

17. 孔雀錦

18. 法隆寺 禦褥緣錦

19. 女官衣 二重織物

20. 錦譜

21. 女官衣文

22. 狩衣紋

23. 唐錦

24. 青海波袍

25. 錦譜

26. 青海波下襲

27. 錦譜

28. 青海波半臂錦

29. 錦譜

30. 舞樂裝束鳥兜金襴

31. 無名稱

32. 舞樂半臂 右

33. 舞樂半臂 左

34. 法隆寺禦褥裏

35. 無名稱

36. 舞樂裝束袴

37. 蜀紅錦

38. 靜女舞衣 地紫 右

39. 靜女舞衣 地紫 左

40.錦譜 右

41.錦譜 左

42. 錦譜 右

43.錦譜 左

44. 龍膽錦

45. 錦譜

46. 金紋紗

47. 雲鶴錦

48. 海藻與雛菊

49. 雛菊襻

50. 無名稱

51. 錦譜

52. 錦譜

53. 錦譜

54. 錦譜 右

55. 錦譜 左

56. 鶴菱

57. 菊立湧

58. 梅蠻繪鬆竹唐草錦


[1] 日本古代的令製國之一,現在大約相當於大阪府的東部。

[2] 今朝鮮半島。



織繪韆年:東亞古代紡織藝術的流光溢彩 一部探索東亞古代紡織藝術源流、技術演變與文化意蘊的學術專著 本書聚焦於中國、朝鮮半島及周邊文化圈內,從史前時期至明清鼎盛期,跨越數韆年的紡織品發展史,深度剖析其背後的社會結構、審美變遷與技術革新。它並非局限於某一特定時期或地域的藝術風格展示,而是力圖構建一個宏大、係統的東亞紡織文明圖景。 第一部:絲土之源——早期紡織技術的萌芽與傳播 本書開篇追溯至新石器時代的原始縴維利用,詳細考證瞭麻、葛等本土植物縴維的早期馴化與加工技術。重點探討瞭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遺址齣土的紡織遺跡,結閤碳十四測年數據,推演齣東亞地區手工紡織業的雛形。 隨後,本書將目光投嚮青銅時代。通過對殷商墓葬中絲織品殘片(如紡織品印痕)的微觀分析,揭示瞭中國早期養蠶繅絲技術的成熟過程。在此部分,作者引入瞭考古學、植物學和材料科學的交叉研究方法,重建瞭古代染料的提取工藝——從天然礦物到植物根莖的復雜提煉過程,並比較瞭不同地域的天然染色特性。 技術側重: 本章詳細比較瞭早期的紡織工具,如骨針、陶紡輪、原始織機(包括提花裝置的雛形)的形製演變,並闡述瞭這些工具如何受限於當時的生産力水平與社會組織結構。 第二部:帝國華章——漢唐宋元時期紡織品的製度化與藝術高峰 進入大一統王朝,紡織業被提升至國傢戰略高度。本書深入分析瞭漢代“絲綢之路”的開闢對紡織品貿易與技術交流的雙嚮影響。通過對新疆吐魯番、樓蘭等地齣土的漢晉時期織物進行比較研究,展示瞭中原技術嚮西域的輻射以及外來文化元素(如拜占庭風格、波斯紋飾)的吸收與本土化。 製度探析: 重點剖析瞭唐代官營紡織機構(如綾錦院、綺工署)的運作模式、工匠的階級地位以及賦稅製度中對絲織品的徵收標準。這部分內容揭示瞭紡織品不僅是物質財富,更是政治權力的象徵。 宋代是中國工藝美術的黃金時期之一。本書細緻考察瞭宋代文人審美對紡織圖案設計的影響。從李誡《營造法式》中對織物紋樣的記錄,到宋徽宗時期對“瘦金體”衍生紋飾的運用,展示瞭高度的藝術化和內斂化趨勢。 跨文化交流: 元代,濛古帝國的建立促進瞭空前絕後的東西方技術匯流。本書特彆討論瞭元代官營織染機構對中亞、波斯技術的引進,以及由此催生的精美、帶有異域風情的緙絲(“剋絲”)和貼金工藝的成熟。 第三部:地域風貌——朝鮮半島與東亞次中心的發展路徑 為提供更廣闊的視角,本書專門闢齣一章探討瞭朝鮮半島(新羅、高麗、朝鮮王朝)的紡織藝術。著重分析瞭朝鮮半島在技術上如何承接中國先進技術,又如何結閤本土的自然資源與宗教信仰(如佛教與薩滿教)發展齣獨特的風格。 特色研究: 深入分析瞭高麗時期著名的“交文(Gyomun)”織物,探討其獨特的經緯綫組織結構。並考察瞭朝鮮王朝時期對“屏風紡織畫”的偏愛,以及其在服飾禁令下對平素布料(如苧麻、棉布)染色技術的精進。 本書還簡要對比瞭日本奈良時代遣唐使帶迴的技術與紋樣,及其在日本本土化的早期階段,為讀者理解東亞紡織藝術的區域性差異打下基礎。 第四部:技藝之巔——明代紡織工藝的集成與創新 明代是中國古代紡織技術集大成的時代。本書將重點放在瞭南京、蘇州、杭州三大織造中心的鼎盛時期。 核心技術解析: 詳盡介紹並配圖解說明代緙絲、宋錦、妝花錦的製作工藝。特彆關注瞭多色緯綫組織的技術難點,如“通經斷緯”在緙絲中的應用,以及在圖案的層次感和光澤度上的突破。這些技術細節的闡述,力求還原古代織工的非凡智慧。 紋樣語匯: 深入剖析瞭明代皇傢與士紳階層流行的紋飾體係,如龍鳳紋的規範化、吉祥符號(八寶、萬字不到頭)的係統性運用,以及“摺枝花卉”在民間織物中的普及。本書認為,明代的紋樣規範化,既是皇權強化的體現,也是成熟審美的標誌。 結論:紡織的遺産與未來 本書的收尾部分,不再僅僅停留在曆史梳理,而是探討瞭古代紡織藝術對後世的持續影響,包括對清代宮廷織造的直接繼承,以及對近現代中國傳統手工藝保護與研究的啓示。作者強調,紡織品作為最古老、最貼身的藝術形式,承載瞭東亞社會從生産力到審美哲學的完整信息。 本書特色: 1. 跨學科視角: 綜閤運用考古學、化學分析、紡織工程學、藝術史學等多重視角,提供立體化的研究。 2. 細緻的圖像分析: 包含大量來自海內外博物館典藏的珍稀織物高清圖例,輔以詳細的紋樣解構圖。 3. 側重技術本體: 區彆於純粹的圖案賞析,本書對織機、經緯技術、染料配方等工藝細節的還原和分析,具有極高的專業性。 本書適閤對象: 藝術史學者、服裝設計與紡織工程專業學生、博物館研究人員,以及對中國及東亞古代物質文化有濃厚興趣的廣大讀者。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價四:結構嚴謹,但某些主題的深度挖掘略顯不足,適閤作為入門後的進階參考。 從整體結構來看,本書在時間綫索的梳理上做得很不錯,覆蓋瞭從初期到幕末的演變過程。然而,當我試圖尋找一些特定主題的深入探討時,比如特定時期下女性對紋樣選擇的社會心理學分析,或者不同流派的匠人之間在技術創新上的具體交鋒,感覺內容稍微有些點到為止。有些紋樣的文化含義介紹得比較直觀,但缺乏更深層次的符號學解讀。這使得它更像是一本優秀的基礎讀物,為後續更專業的研究打下瞭堅實的基礎,但若想找到關於某一極細分領域(比如某個偏遠地區獨特的“絣”織法)的詳盡論述,可能還需要翻閱其他更專業的論文集。總體來說,是一本值得擁有的優秀導覽手冊。

評分

評價二:這是一本教科書級彆的視覺盛宴,但對初學者可能略顯門檻。 坦白說,這本書的學術性相當強,如果你是抱著隨便翻翻的心態來期待一本輕鬆的畫冊,可能會有些失望。它對紋樣分類的嚴謹程度,以及對不同染色技術(如絞染、型染)的專業術語運用,顯示齣作者紮實的專業功底。我特彆喜歡它在介紹特定傢族或藩屬地紋樣時的那種“考古”式的挖掘,揭示瞭地方特色如何在中央集權的體製下被保留並發展。然而,對於完全不瞭解日本曆史或紡織工藝的讀者,一開始可能會感到信息量過載,需要查閱一些背景資料纔能完全消化這些內容。但一旦進入狀態,你會發現作者的邏輯性極強,脈絡清晰,是進行深入研究的絕佳參考資料。

評分

評價三:氣韻生動,感覺我都能聞到那些絲綢和染料的味道! 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是它傳達齣的那種“生命力”。很多圖錄往往將文物拍得冰冷,但這裏的每一張照片都仿佛能觸摸到江戶時代人們的生活氣息。我尤其被其中關於“町人文化”的章節所吸引,那些充滿活力、略帶詼諧的圖案,完美地展現瞭江戶市民階層那種既想張揚個性又受限於禮法的微妙心態。它不是高高在上的藝術品陳列,而是實實在在印刻在和服、屏風上的日常對話。作者對色彩的描述也極為考究,如何用有限的天然染料,創造齣令人驚嘆的層次感和光澤,簡直是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閤。讀這本書,就像進行瞭一次沉浸式的時空旅行,讓人對那個時代的精緻生活充滿瞭嚮往。

評分

評價一:對藝術史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一扇通往日本文化深處的大門。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本身就透露齣一種典雅的韻味,紙張的質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非常到位,讓人愛不釋手。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梳理江戶時代社會背景與藝術風格變遷上的細膩筆觸。它不僅僅是一本圖鑒,更像是一部微型的文化史。作者巧妙地將當時的政治氣候、社會階層變動,乃至對茶道、歌舞伎等生活美學的追求,融入到對織物紋樣的解析之中。比如,對“友禪染”從奢華走嚮市民化的過程描述得尤為生動,讓我深刻理解瞭藝術如何在時代洪流中自我調整,以適應更廣泛的受眾。書中的插圖選擇極具匠心,那些看似重復的圖案背後,隱藏著復雜的象徵意義和匠人的心血,讀完後,再看任何關於江戶時期的藝術品,都會多一層理解的深度。這對於想深入瞭解日本美學核心的讀者來說,是不可多得的寶藏。

評分

評價五:對於現代平麵設計師和品牌策劃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源源不斷的靈感寶庫。 我買這本書的初衷,其實是希望從中汲取一些原創性的視覺元素。這本書在這方麵錶現得極其齣色。它展示的紋樣設計,其復雜度和美感,即使放到今天的T颱或者UI設計中也毫不遜色。特彆是對幾何圖案和自然界抽象化的處理方式,完全打破瞭現代人對“傳統”的刻闆印象。作者將“寫實”與“意境”的平衡拿捏得恰到好處,這對於需要在有限空間內錶達豐富信息的現代設計工作者來說,是最好的範本。我反復翻閱那些關於“青海波”、“七寶”等基礎紋樣的變體部分,光是研究它們如何通過綫條粗細和留白來改變整體感覺,就已經收獲頗豐。這是一部兼具曆史厚重感與現代實用價值的視覺辭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