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中世纪哲学家司各脱的重要著作,作者在其中探讨了上帝与第*原理之间的关系。并且从第*原理的角度谈了对上帝的认识,涉及哲学基本概念和问题。司各脱在书中对存在概念的讨论,在中纪纪经院哲学家中是非常独特的,尤其是对上帝是否“存在”(存在这个概念是否适用于上帝)的精细分析,他找出安瑟伦的先天证明的不足之处,尤其是动摇了阿奎那的后天证明。
约翰·邓斯·司各脱,苏格兰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神学家、唯名论者。生于苏格兰东南部贝里克郡。1279年在英格兰南部邓弗里斯加入方济各会。1288年就学于牛津。1291年领受神职。1293年去巴黎学习。1297年起,先后在剑桥、牛津、巴黎等地讲授彼得·郎巴德的《教父名言集》。著有《巴黎论著》、《牛津论著》、《问题论丛》等。
译者简介:王路,清华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形而上学,逻辑,分析哲学。主要著作:《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佛雷格思想研究》、《走进分析哲学》、《逻辑的观念》,《“是”与“真”——形而上学的基石》等。主要译著有《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算术基础》,《真之追求》,《理性与智慧》等。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确实不低,但如果能坚持下去,回报是惊人的。我个人的体会是,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思维的健身手册”,而非单纯的知识传递工具。作者的论证过程充满了精妙的类比和反向的推演,他总能找到一个极端的、看似荒谬的例子,来揭示我们日常思维中那些隐藏的谬误。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构建其核心论点时,所采用的那种近乎数学证明的严谨性。他不仅仅是在“说服”你,更是在“推导出”一个结论,让你在逻辑的必然性面前无从遁逃。我曾花了好几天的时间去反复咀嚼其中关于“观察者效应的哲学延伸”这一章的内容,每读一遍,都有新的理解浮现。这完全打破了我过去那种将哲学视为“玄学”的刻板印象。它展示了哲学思辨如何与最严谨的逻辑工具相结合,去探究那些最根本的问题。对于那些厌倦了空洞说教,渴望真正触碰到思想内核的读者,这本书绝对值得你投入时间和精力。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被反复阅读和标记的书。我的版本已经被我画满了笔记和疑问,因为它带来的不是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一系列更深刻、更具启发性的问题。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高明,他知道何时该加速推进论证,何时又该放慢脚步,详细阐述一个关键的定义或一个复杂的推理步骤。读起来,你会感觉到思维仿佛被拉伸到了极限,但总是在即将崩溃的边缘,作者又会提供一个巧妙的视角转换,让你重新获得平衡。这本书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方法论”——一种回归源头的思维方式。它鼓励读者去质疑一切看似理所当然的预设,去追问“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这种彻底的、自下而上的探索精神,贯穿全书始终,让我不仅学到了许多关于哲学的见解,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提升了我处理复杂问题的耐心和能力。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深刻,往往隐藏在最简洁的表述之下。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冷峻而清醒”。它的语言风格很少有煽情或情绪化的表达,完全是一种纯粹的理性输出,这对于探讨基础性概念来说,是恰到好处的基调。它不像某些畅销的励志或普及读物那样,试图用华丽的辞藻来取悦读者,而是直截了当地抛出核心问题,然后用近乎手术刀般的精确性去切开它。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确定性”的解构。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宣布世界是“不确定”的,而是深入剖析了我们是如何错误地构建起对“确定性”的依赖,以及这种依赖在逻辑上是多么脆弱。这种对根基的动摇,虽然一开始让人感到不安,但最终却带来了一种更坚实的安全感——因为你知道,你现在所站立的地面,是经过了最彻底的检验的。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感觉仿佛上了一堂由一位思维大师亲自指导的、关于如何思考本身的密集课程。
评分我阅读了许多关于基础科学和形而上学的著作,但很少有哪一本能像它一样,让我产生如此强烈的“拨乱反正”的阅读体验。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异常果决,几乎不留任何情面给那些模糊不清的、建立在模糊共识之上的理论。作者似乎有一种近乎偏执的追求,那就是必须从最纯粹、最无可置疑的起点开始构建整个知识体系。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传统哲学难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去芜存菁”的勇气。他对待那些被后世奉为圭臬的理论的态度,不是盲目崇拜,而是带着一种审视的、批判性的目光,试图穿透历史的尘埃,直抵最初的那个“为什么”。读到后来,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开始用书中的标准来衡量我日常接触到的信息,这种“底层化”的思考习惯的养成,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财富。它教会我的不是“应该相信什么”,而是“如何去确认自己所相信的是否牢靠”。这种重建思维框架的过程是痛苦的,但当最后一块拼图——那个坚不可摧的基石——被安放妥顿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无法用言语形容。
评分这本《论第一原理》简直是哲学思辨的饕餮盛宴!我得承认,初捧此书时,内心充满了敬畏与忐忑。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仿佛能将那些抽象的、难以捉摸的形而上学概念,通过严密的逻辑链条,化为触手可及的实体。全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本质”这个概念的层层剥离。它没有满足于停留在现象的表层,而是像一个技艺精湛的解剖学家,执着于寻找事物最底层、最不可再分割的基石。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到一种智力上的“酸痛”,因为作者不断挑战我已有的认知框架,迫使我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的公理。尤其是在论述“知识的边界”那一部分时,那种对人类认知局限性的深刻洞察,让人在赞叹之余,又隐隐感到一丝寒意。这本书的结构组织非常精妙,每一章的论点都如同环环相扣的锁链,即使是细微的逻辑跳跃,作者也能用详实的例证和无可辩驳的推理加以弥补。坦白说,这不是一本可以轻松消遣的书,它需要专注,需要读者投入大量的思考时间,但所有的付出,最终都化作了思维深度的巨大拓展。对于任何渴望在思想上寻求一次彻底洗礼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次不容错过的旅程。
评分好非常的好好
评分好书值得珍藏
评分好书值得珍藏
评分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Hhk
评分Hhk
评分好书值得珍藏
评分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