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对照精编实用中医文库:中医基础理论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英汉对照精编实用中医文库:中医基础理论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其忠,陈凯先,李其忠,何星海 编,徐瑶,施建蓉,胡鸿毅 译
图书标签:
  • 中医
  • 中医基础理论
  • 中英文对照
  • 医学
  • 健康
  • 传统医学
  • 精编
  • 实用
  • 教材
  • 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
ISBN:978781121512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139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英汉对照精编实用中医文库
外文名称: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字数: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英汉对照精编实用中医文库:中医基础理论》作为该系列丛书之一,由李其忠主编、徐瑶主译,《英汉对照精编实用中医文库:中医基础理论》分7章介绍阴阳五行等与中医相关的哲学思想,气血津液等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藏象、经络等人体基本结构,病因病机、预防与治则等疾病诊治理论基础。全书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双语撰写,是以英语为母语地区初学中医者必不可少的教科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第1章 阴阳五行
第1节 阴阳
1阴阳的含义与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
2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2节 五行
1五行的含义
2事物五行属性的划分
3五行之间的相互作用
4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2章 气血津液
第1节 气
1气的概念
2气的生成
3气的作用
4气的运动
5气的分类
第2节 血
1血的概念
2血的生成
3血的作用
4血的运行
第3节 津液
1津液的基本概念
2津液的生成
3津液的输布代谢
4津液的作用
第4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1气与血的关系
2气与津液的关系
3血与津液的关系

第3章 藏象
第1节 五脏
1心
2肺
3脾
4肝
5肾
附:命门
第2节 六腑
1胆
2胃
3小肠
4大肠
5膀胱
6三焦
第3节 奇恒之腑
1脑
2女子胞
第4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1五脏之间的关系
2六腑之间的关系
3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第4章 经络
第1节 经络的概念与经络系统
1经络的概念
2经络系统
第2节 十二经脉
1具体名称
2流注次序
3分布规律
4表里关系
第3节 奇经八脉
第4节 经别、经筋、皮部、别络
1十二经别
2十二经筋
3十二皮部
4十五别络
第5节 经络的基本功能
1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器官
2通行气血阴阳,濡养脏腑形体
第6节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阐述疾病发生与传变的机理
2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第5章 病因
第1节 外感病因
1六淫
2疠气
附:内生五邪
第2节 内伤病因
1七情
2饮食
3劳逸
第3节 病理产物
1痰饮
2瘀血
第4节 其他病因
1外伤
2药邪
3医过
4先天因素

第6章 病机
第1节 发病机理
1邪正与发病
2体质与发病
第2节 病变机理
1邪正盛衰
2阴阳失调
3气血津液失常

第7章 预防与治则
第1节 预防
1预防思想
2预防方法
第2节 治则
1治病求本
2扶正祛邪
3调整阴阳
4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前言/序言

  中医学是以传统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以及保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中医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为中国人民的健康保健事业和民族繁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老龄化进程的加剧,以肿瘤、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病日渐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而中医药显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当今的医学倡导“社会一心理一生物”的现代医学模式,医学理念从“疾病治疗”向“健康促进”转变,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天然、毒副作用低的中医药治疗疾病。近几十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疾病谱的改变,中医学日益引起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医学专家和普通民众的关注,全球性的“中医热”正在持续升温。为了满足海内外人士日益高涨的学习中医学知识的需求,我们特地编撰了《(英汉对照)精编实用中医文库》丛书。
  本丛书注重“三性”——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丛书在充分吸取近年中医教学、科研进展的基础上,突出中医学术精华,理论阐述准确、临床切合实际,向读者介绍“原汁原味”的中医学;丛书介绍中医学常用的治疗方法和临床技能,所涉及的病证均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和中医优势病种。丛书的13个分册涵盖了中医基础与临床的主干课程,通过阅读本丛书,读者可以由浅人深、循序渐进地学习中医药知识和技能。
  本丛书突出“三精”——作者精干、内容精炼、翻译精准。丛书的中文作者绝大部分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各相关教研室的资深专家,翻译团队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和外语中心具有丰富的中医药学翻译经验的骨干教师组成。为了适合海内外读者的需求,丛书本着“求其精而不求其全”的原则,选取了基础和临床的核心内容,翻译上参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本丛书既可满足具有一定英语水平的初学中医者系统学习中医所用,也可供中医药留学生教育作为教材使用,衷心希望本丛书的出版在中医药走向海外进程中发挥应有的推动作用。
针灸瑰宝:经络学与腧穴疗法 [Meridian and Acupoint Therapy] 本书籍并非《英汉对照精编实用中医文库:中医基础理论》的任何组成部分,而是独立的一部关于中国传统医学针灸疗法的专著。 引言: 针灸,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宝贵的医学遗产,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精湛的临床实践,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疗法,更是一种蕴含着深刻哲学思想和人体观的智慧结晶。本书《针灸瑰宝:经络学与腧穴疗法》旨在深入浅出地揭示针灸疗法的核心——经络系统与腧穴的奥秘,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而又极具实践价值的认识和学习平台。 在浩瀚的中医宝库中,经络学说是针灸疗法得以成立的基石,而腧穴则是针灸施术的落脚点。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针灸疗法的精髓。本书力求将繁复的经络理论化繁为简,将抽象的腧穴定位具象化,让每一位对针灸感兴趣的读者,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从业者,都能从中获益。 第一部分:经络的奥秘——纵横人体的信息网络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走进神秘而精密的经络世界。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经络的起源与发展: 回溯经络学说的历史渊源,追溯其在古代典籍中的萌芽与发展,了解历代医家对此理论的贡献和完善。我们将探讨《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中关于经络的经典论述,以及后世医家如何在此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发展。 经络的组成与系统: 详细介绍经络系统的基本构成,包括经脉(正经、奇经八脉)和络脉。我们将逐一梳理十二正经的循行路线、所属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以及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各自的独特作用和临床意义。 经络的功能与生理作用: 深入阐释经络在人体内的核心功能,包括: 行气血,濡养全身: 解释经络如何作为气血运行的通道,将精微物质输布至周身,维持生命活动。 联络脏腑,沟通内外: 强调经络在连接人体各脏腑组织,协调生理功能,沟通人体内外的桥梁作用。 传导感应,抵御外邪: 探讨经络如何将外界的刺激信号传递至内部,以及在抵御外邪、维持人体平衡中的关键作用。 病理传变,诊断依据: 分析疾病在经络系统中的传变规律,以及经络的异常表现如何成为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 经络与脏腑、肢体的关系: 详细阐述经络如何与特定的脏腑建立联系,以及其循行路线与肢体、五官、九窍等部位的紧密关联。理解这些联系,是掌握经络学说的关键。 经络的病理表现: 介绍经络失调、气血壅滞、阻滞不通等病理状态,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疼痛、麻木、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 第二部分:腧穴的智慧——人体上的特效密码 在理解了经络的宏大框架之后,本部分将聚焦于经络系统上的一个个“点”——腧穴。这些看似微小的穴位,却蕴含着巨大的治疗能量。 腧穴的定义与分类: 解释腧穴的本质,即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我们将介绍腧穴的多种分类方式,如: 按循行划分: 十二正经穴、奇经八脉穴等。 按部位划分: 头项部穴、胸腹部穴、背腰部穴、四肢部穴等。 按功能划分: 俞穴、募穴、郄穴、原穴、络穴、会穴、八会穴、下合穴、交会穴等,并详细介绍各类腧穴在治疗中的独特作用。 腧穴的定位方法: 这是学习针灸实践的关键。本书将采用最直观、最易于掌握的定位方法,包括: 骨度分寸定位法: 介绍以人身各部骨节长度为依据的定量定位方法,并提供常用部位的骨度参考。 解剖标志定位法: 结合人体解剖学知识,利用骨骼、肌肉、肌腱、血管、神经等外部可触及的解剖标志来准确寻找穴位。 简便取穴法: 介绍一些便于操作和记忆的简便取穴技巧,方便临床应用。 图文并茂的穴位图: 配备精美的穴位图,清晰标示穴位名称、定位标志和循行路线,使读者一目了然。 常见重要腧穴的详尽解析: 本部分将精选临床常用且疗效显著的腧穴,进行深入详细的介绍,包括: 穴位名称(中文与英文): 提供准确的穴位名称,并附上国际通用的英文译名,方便跨文化交流。 定位: 详细描述穴位的定位方法,结合解剖标志,确保精确。 主治病症: 列举该穴位最常用、最擅长的治疗病症,涵盖内、外、妇、儿、五官等科。 配穴应用: 介绍该穴位与其他穴位配合使用的经典配穴方,以及其协同增效的原理。 艾灸与针刺方法: 简要介绍针对该穴位的艾灸和针刺的基本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相关研究与临床验案: 引用现代研究成果和经典临床验案,佐证穴位的疗效和应用价值。 例如: 我们将详细解析合谷(LI4, Hegu)作为“面口合谷收”的万能穴;内关(PC6, Neiguan)在调理心血管和消化系统方面的作用;足三里(ST36, Zusanli)作为“长寿穴”的养生保健功效;以及太冲(LR3, Taichong)在疏肝理气、清泻肝火方面的神奇疗效等等。 第三部分:经络与腧穴的临床应用——理论指导实践 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本部分将结合临床实际,阐述经络与腧穴如何在具体的疾病治疗中发挥作用。 循经取穴法的原理与应用: 讲解根据疾病所属经络,选择该经络上的腧穴进行治疗的基本原则。 辨证选穴的策略: 介绍中医辨证论治与选穴相结合的思维模式,如何根据病人的具体证候选择最合适的穴位组合。 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思路: 针对一些常见病症,如头痛、失眠、颈肩腰腿痛、胃痛、月经不调等,提供相应的经络和腧穴治疗方案,并解释其作用机理。 养生保健的经络与腧穴: 介绍一些具有养生保健作用的经络和常用穴位,如涌泉(KI1, Yongquan)的补肾健体,关元(CV4, Guanyuan)的培元固本等,引导读者进行日常的自我调理。 针灸治疗的注意事项与禁忌: 强调针灸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详细说明针刺深度、角度、手法,以及禁忌症和注意事项,确保读者能够安全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 总结: 《针灸瑰宝:经络学与腧穴疗法》不仅是一部理论著作,更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本书通过系统性的梳理、直观的图解和丰富的临床案例,力求打破经络腧穴学习的壁垒,让更多人能够理解、掌握并受益于针灸这门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医学。希望本书能成为您探索针灸世界、守护身心健康的良师益友。 书籍特点: 理论系统全面: 深入浅出地讲解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 腧穴解析详尽: 提供准确的定位方法和丰富的临床应用。 图文并茂: 配备精美的穴位图,直观易懂。 临床实用性强: 结合常见病症,提供治疗思路和方案。 语言通俗易懂: 避免使用过于艰深的术语,方便大众阅读。 兼顾专业性与普及性: 既能满足专业人士的需求,也能让初学者轻松入门。 适读人群: 对中医针灸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中医、针灸专业的学生和从业者。 希望通过自然疗法改善健康的亚健康人群。 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医学有浓厚兴趣的外国友人。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印刷质量所打动。字迹清晰,排版疏朗,即使是细小的英文标注也毫无模糊之感。我注意到书中的一些插图,虽然是黑白的,但勾勒得十分精细,线条流畅,能够准确地表现出中医理论中的一些概念,比如经络走向、穴位位置等等。这种细致的刻画,体现了编者在细节上的用心。

评分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尺寸和重量。它的大小适中,既方便我放在书包里随身携带,又不会因为过小而显得内容不足。拿在手里,它的分量恰到好处,不会显得过于沉重,也不会轻飘飘地没有质感。这使得在通勤路上或者午休时间阅读它,都成为一种轻松愉快的体验。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书店的角落里发现了这本书。当时我正寻找一些能够帮助我理解中医理论的书籍,却又不想面对过于枯燥和艰涩的学术著作。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个古朴的字体和写意的山水画,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目光。我随手翻了几页,发现它采用的是中英对照的版式,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文医学术语不太熟悉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便利。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封面上水墨晕染的风格,搭配着传统中药的插画,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东方古韵。打开书页,纸张的质感也很不错,厚实且带着微微的韧性,翻阅起来很舒服,不会轻易起皱。我尤其欣赏它的装帧工艺,整体给人的感觉很扎实,不像一些精装书那样容易散架。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风格给人一种非常沉静、内敛的感觉。封面设计上的留白恰到好处,没有过多的装饰,却自有其韵味。纸张的触感也非常温和,泛着淡淡的米黄色,不会像白纸那样刺眼。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外观和触感都非常符合我对一本传统文化书籍的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