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经络速记和穴位速记两篇,上篇简要介绍了经络系统的基础知识,下篇重点阐述了经穴的定位、主治、刺灸要领及经络穴位速记方法等。腧穴名称与定位以国家标准为依据,采用双色图片标定穴位位置,全书收入300多个穴位,配有150余幅双色图。本书文图互参,方便学习,易于掌握,适合广大临床医师、医学院校学生及针灸爱好者参考、阅读。
上篇 经络速记
一、经络概述
(一)经络的概念
(二)经络的命名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十二经脉
(二)奇经八脉
(三)十二经别
(四)十二经筋
(五)十二皮部
(六)十五络脉
三、经络的根结、标本与气街、四海
(一)根结与标本
(二)气街与四海
四、经络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作用
(二)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下篇 穴位速记
一、穴位概述
(一)穴位的概念
(二)穴位的命名
(三)穴位的分类
(四)穴位的定位法
(五)穴位的治疗作用及主治规律
二、十四经穴
(一)手太阴肺经经穴
1.中府
2.云门
3.天府
4.侠白
5.尺泽
6.孔最
7.列缺
8.经渠
9.太渊
10.鱼际
11.少商
(二)手阳明大肠经经穴
1.商阳
2.二间
3.三间
4.合谷
5.阳溪
6.偏历
7.温溜
8.下廉
9.上廉
10.手三里
11.曲池
12.肘髎
13.手五里
14.臂臑
15.肩髃
16.巨骨
17.天鼎
18.扶突
19.口禾髎
20.迎香
(三)足阳明胃经经穴
1.承泣
2.四白
3.巨髎
4.地仓
5.大迎
6.颊车
7.下关
8.头维
9.人迎
10.水突
11.气舍
12.缺盆
13.气户
14.库房
15.屋翳
16.膺窗
17.乳中
18.乳根
19.不容
20.承满
21.梁门
22.关门
23.太乙
24.滑肉门
25.天枢
26.外陵
27.大巨
28.水道
29.归来
30.气冲
31.髀关
32.伏兔
33.阴市
34.梁丘
35.犊鼻
36.足三里
37.上巨虚
38.条口
39.下巨虚
40.丰隆
41.解溪
42.冲阳
43.陷谷
44.内庭
45.厉兑
(四)足太阴脾经经穴
1.隐白
2.大都
3.太白
4.公孙
5.商丘
6.三阴交
7.漏谷
8.地机
9.阴陵泉
10.血海
11.箕门
12.冲门
13.府舍
14.腹结
15.大横
16.腹哀
17.食窦
18.天溪
19.胸乡
20.周荣
21.大包
(五)手少阴心经经穴
1.极泉
2.青灵
3.少海
4.灵道
5.通里
6.阴郄
7.神门
8.少府
9.少冲
(六)手太阳小肠经经穴
1.少泽
2.前谷
3.后溪
4.腕骨
5.阳谷
6.养老
7.支正
8.小海
9.肩贞
10.臑俞
11.天宗
12.秉风
13.曲垣
14.肩外俞
15.肩中俞
16.天窗
17.天容
18.颧髎
19.听宫
(七)足太阳膀胱经经穴
1.睛明
2.攒竹
3.眉冲
4.曲差
5.五处
6.承光
7.通天
8.络却
9.玉枕
10.天柱
11.大杼
12.风门
13.肺俞
14.厥阴俞
15.心俞
16.督俞
17.膈俞
18.肝俞
19.胆俞
20.脾俞
21.胃俞
22.三焦俞
23.肾俞
24.气海俞
25.大肠俞
26.关元俞
27.小肠俞
28.膀胱俞
29.中膂俞
30.白环俞
31.上髎
32.次髎
33.中髎
34.下髎
35.会阳
36.承扶
37.殷门
38.浮郄
39.委阳
40.委中
41.附分
42.魄户
43.膏肓
44.神堂
45.
46.膈关
47.魂门
48.阳纲
49.意舍
50.胃仓
51.肓门
52.志室
53.胞肓
54.秩边
55.合阳
56.承筋
57.承山
58.飞扬
59.跗阳
60.昆仑
61.仆参
62.申脉
63.金门
64.京骨
65.束骨
66.足通谷
67.至阴
(八)足少阴肾经经穴
1.涌泉
2.然谷
3.太溪
4.大钟
5.水泉
6.照海
7.复溜
8.交信
9.筑宾
10.阴谷
11.横骨
12.大赫
13.气穴
14.四满
15.中注
16.肓俞
17.商曲
18.石关
19.阴都
20.腹通谷
21.幽门
22.步廊
23.神封
24.灵墟
25.神藏
26.彧中
27.俞府
(九)手厥阴心包经经穴
1.天池
2.天泉
3.曲泽
4.郄门
5.间使
6.内关
7.大陵
8.劳宫
9.中冲
(十)手少阳三焦经经穴
1.关冲
2.液门
3.中渚
4.阳池
5.外关
6.支沟
7.会宗
8.三阳络
9.四渎
10.天井
11.清泠渊
12.消泺
13.臑会
14.肩髎
15.天髎
16.天牖
17.翳风
18.瘈脉
19.颅息
20.角孙
21.耳门
22.耳和髎
23.丝竹空
(十一)足少阳胆经经穴
1.瞳子髎
2.听会
3.上关
4.颔厌
5.悬颅
6.悬厘
7.曲鬓
8.率谷
9.天冲
10.浮白
11.头窍阴
12.完骨
13.本神
14.阳白
15.头临泣
16.目窗
17.正营
18.承灵
19.脑空
20.风池
21.肩井
22.渊腋
23.辄筋
24.日月
25.京门
26.带脉
27.五枢
28.维道
29.居髎
30.环跳
31.风市
32.中渎
33.膝阳关
34.阳陵泉
35.阳交
36.外丘
37.光明
38.阳辅
39.悬钟
40.丘墟
41.足临泣
42.地五会
43.侠溪
44.足窍阴
(十二)足厥阴肝经经穴
1.大敦
2.行间
3.太冲
4.中封
5.蠡沟
6.中都
7.膝关
8.曲泉
9.阴包
10.足五里
11.阴廉
12.急脉
13.章门
14.期门
(十三)督脉经穴
1.长强
2.腰俞
3.腰阳关
4.命门
5.悬枢
6.脊中
7.中枢
8.筋缩
9.至阳
10.灵台
11.神道
12.身柱
13.陶道
14.大椎
15.哑门
16.风府
17.脑户
18.强间
19.后顶
20.百会
21.前顶
22.囟会
23.上星
24.神庭
25.素髎
26.水沟
27.兑端
28.龈交
(十四)任脉经穴
1.会阴
2.曲骨
3.中极
4.关元
5.石门
6.气海
7.阴交
8.神阙
9.水分
10.下脘
11.建里
12.中脘
13.上脘
14.巨阙
15.鸠尾
16.中庭
17.膻中
18.玉堂
19.紫宫
20.华盖
21.璇玑
22.天突
23.廉泉
24.承浆
三、经外奇穴
(一)头颈部经外穴
1.四神聪
2.当阳
3.印堂
4.鱼腰
5.太阳
6.耳尖
7.球后
8.上迎香
9.内迎香
10.聚泉
11.海泉
12.金津
13.玉液
14.翳明
15.颈百劳
(二)胸腹部经外穴
子宫
(三)背部经外穴
1.定喘
2.夹脊
3.胃脘下俞
4.痞根
5.下极俞
6.腰宜
7.腰眼
8.十七椎
9.腰奇
(四)上肢部经外穴
1.肘尖
2.二白
3.中泉
4.中魁
5.大骨空
6.小骨空
7.腰痛点
8.外劳宫
9.八邪
10.四缝
11.十宣
(五)下肢部经外穴
1.髋骨
2.鹤顶
3.百虫窝
4.内膝眼
5.膝眼
6.胆囊
7.阑尾
8.内踝尖
9.外踝尖
10.八风
11.独阴
12.气端
四、特定穴
(一)五输穴
(二)原穴
(三)络穴
(四)郄穴
(五)下合穴
(六)俞穴
(七)募穴
(八)八会穴
(九)八脉交会穴
(十)交会穴
附录A 十四经脉腧穴主治疾病示意图
附录B 穴位汉语拼音索引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穴歌】
足太阳经六十三,睛明攒竹曲差参,
五处承光接通天,络却玉枕天柱边,
大杼风门引肺俞,厥阴心膈肝胆居,
脾胃三焦肾俞次,大肠小肠膀胱如,
中膂白环皆二行,去脊中间二寸许,
上髎次髎中髎后,会阴须下尻旁取。
还有附分在三行,二椎三寸半相当,
魄户膏肓与神堂,膈关魂门旁,
阳纲意舍及胃仓,肓门志室连胞肓,
秩边承扶殷门穴,浮郄相邻是委阳,
委中再下合阳去,承筋承山相次长。
飞扬跗阳达昆仑,仆参申脉过金门,
京骨束骨近通谷,小趾外侧寻至阴。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分寸歌】
足太阳是膀胱经,目内眦角始精明,
眉毛内侧攒竹取,眉冲直上旁神庭,
曲差入发五分际,神庭旁开寸五分,
五处旁开亦寸半,细算却与上星平,
承光通天络却穴,相去寸半调匀看,
玉枕夹脑一寸三,入发二五枕骨取,
天柱项后发际取,大筋外廉陷中献,
自此夹及开寸五,第一大杼二风门,
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督六椎下论,
膈七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
十三三焦十四肾,气海俞在十五椎,
大肠十六椎下取,十七关元俞可推。
小肠十八胱十九,中膂俞穴二十椎,
白环廿一椎下当,以上各穴可推之,
更有上次中下髎,一二三四腰更好,
会阳阴尾尻骨旁,第一侧线诸穴了,
在从脊旁开三寸,第二椎下为附分,
三椎魄户四膏肓,第五椎下寻神堂,
第六膈关七,第九魂门十阳纲,
十一椎下意舍存,十二胃仓穴己分,
十三肓门端正在,十四志室不须论,
十九胞肓廿一秩,第二侧线诸穴匀,
继向臀部横纹取,承扶居下陷中央,
殷门扶下方六寸,委阳腘外两筋乡,
浮郄实居委阳上,相去只有一寸长,
委中在腘约文里,向下二寸寻合阳,
承筋合阳直下取,穴在腨肠之中央,
承山腿肚下分肉间,外踝七寸上飞扬,
跗阳外踝上三寸,昆仑外跟陷中央,
仆参跟下脚边上,申脉踝下五寸张,
金门申前墟后取,京骨外侧骨际量,
束骨本节后肉际,通骨节前陷中强,
至阴却在小趾侧,太阳之穴释周详。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样的“记忆困难户”量身定制的。之前每次学习针灸,都感觉自己像是在爬一座陡峭的山,每一步都走的很艰难,而且很容易迷失方向。但是《针灸经络穴位速记法(第2版)》就像一条平坦的捷径,让我能够轻松愉快地攀登。它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记忆工具,比如各种联想、比喻、图解,以及非常巧妙的口诀,这些都让那些复杂的穴位名称和定位变得异常清晰。我记得学习“神门穴”的时候,书里用了一个“心门大开,神志安宁”的意象,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它在腕部掌侧腕横纹尺侧端的位置,以及它对失眠、健忘等病症的治疗作用。这种“图文并茂,意境深远”的学习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记忆,更是在感受和体悟针灸的魅力。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我的救星!作为一名初涉针灸领域的中医爱好者,我之前尝试过几本教材,但那些密密麻麻的经络图和穴位名称总是让我头晕眼花,背得吃力不说,还很容易混淆。直到我遇到了《针灸经络穴位速记法(第2版)》,才感觉找到了学习的“捷径”。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系统地运用了大量的联想、比喻和形象化的记忆方法。比如,它会把某些穴位和我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用生动的图画和故事来解释穴位的定位和主治,一下子就把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我记得学“足三里”的时候,书里用了一个“丰收的田野”的比喻,让我瞬间就记住了它在小腿前外侧的准确位置,并且对它健脾益气、调和肠胃的功效有了深刻的理解。这种“化繁为简,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减轻了我记忆的负担,让我能够更专注于理解穴位之间的联系和实际应用。而且,它还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更注重引导读者去思考,去建立自己的记忆体系,这一点真的非常难得。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对中医学习的看法。我曾经觉得针灸的经络穴位是世界上最难记的知识点之一,光是听那些名字就觉得头大。但《针灸经络穴位速记法(第2版)》这本书,用一种非常接地气、也非常有创意的教学方式,把这些“高冷”的知识点变得“亲民”起来。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这个穴位在这里,治疗这个病”,而是通过各种生动的比喻、形象的联想,甚至是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来帮助你理解穴位的功能和定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涌泉穴”的讲解,书里把它比作“大地之源,生生不息”,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补肾、强身、延缓衰老的作用,并且能记住它位于足底部,足前部凹陷处的取穴方法。这种“寓教于乐,巧记妙用”的学习方法,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大量的知识,而且理解得非常深刻。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和内容设计,真的充分考虑到了初学者和需要快速复习的从业者的需求。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而是非常有条理地将繁杂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并且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和吸收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欣赏它在每个章节后都设置了小结和练习题,这不仅巩固了刚刚学到的知识,也帮助我及时发现自己理解上的盲点。而且,这本书的排版非常清晰,图文并茂,穴位图的标注也很准确,搭配着详细的文字描述,让我每次翻阅都感到非常顺畅。与我之前看过的其他书籍相比,这本书的“速记”功能体现得淋漓尽致,它提供了一套科学高效的记忆方法,而不是简单地强迫记忆。这种方法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去构建知识网络,学习起来更有成就感。我感觉自己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掌握更多的穴位知识,并且理解得更透彻。
评分自从用了这本《针灸经络穴位速记法(第2版)》,我感觉自己对针灸的掌握程度有了质的飞跃。以前总觉得那些经络和穴位像是一团乱麻,很难理清头绪,但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学习的“任督二脉”。它用一种非常系统化、逻辑化的方式,将复杂的经络循行和穴位分布串联起来,并且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口诀帮助记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穴位的主治和配伍的讲解,它不是干巴巴的条目罗列,而是结合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和实际案例,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每个穴位的“灵魂”。比如,学习“合谷穴”的时候,书中通过“虎口张开,万病皆合”这样的描述,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它的取穴方法和广泛的临床应用。这种“点穴成诀,意念相随”的学习方式,让我感觉记忆不再是枯燥的“死记硬背”,而是充满趣味和智慧的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