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风物:银川

地道风物:银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瑶 著
图书标签:
  • 银川
  • 宁夏
  • 地方志
  • 文化
  • 历史
  • 风俗
  • 民俗
  • 旅行
  • 西北
  • 城市人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8347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163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地道风物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2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银川地处“塞北江南”,勾连密布的河湖水道,为这座西北城市带来充沛的活力。

枸杞、长枣、贺兰砚、西夏瓷……丰富物产的背后是醇厚民风与恢宏历史。

银川也是文艺作品的沃土:电影《红高粱》《东邪西毒》《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等,音乐专辑《贤良》,都与银川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内容简介

银川,一座宛如星球的花园城市。

这里有石器时代的遗存,有先民的神秘印迹;见证过长城上的烽烟,也留下了西夏王朝的背影……

没有镇北堡,电影《红高粱》、《黄河谣》、《东邪西毒》、《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或许是另一番面貌;传唱的花儿,是当地人与土地紧紧联结的表达,是生命的印迹,经民谣歌手苏阳重新演绎,也抵达了外乡人的内心深处……

打开《地道风物·银川》特辑,重新认识这贺兰山下一面野得豪放,一面美得细腻,既古老,又年轻的宝地。


作者简介

曹萍波

90后,三联生活周刊“物候志”专栏作者,著有《万物赠我浓情蜜意》一书,现供职于湖南卫视。

刘子超

作家、译者。1984年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德媒体使者、牛津大学访问学者。著有《午夜降临前抵达》等,曾获刘丽安诗歌奖、书店文学奖。

聂作平

1969年生于四川富顺,现居成都。职业写作者,已出版著作30余部,另有纪录片、影视作品多种。

苏阳

音乐人、艺术家。生于浙江,长于银川。先后发行专辑《贤良》(2006年)、《像草一样》 (2010年),将西北民间音乐“花儿”、传统曲艺形式秦腔等与当代音乐进行嫁接、改良和解构,并通过西方现代音乐的理论和手法创造出一种全新的音乐语言。基于十余年的观察、思考、创作历程,于2016年发起“黄河今流”艺术计划,通过多种艺术媒介和跨界表达,让民间艺术呈现出新的生命力和价值。

萧春雷

记者、作家。曾用笔名司空小月、郭又惊、十步等,福建泰宁人,从事文学、艺评和人文 地理写作,曾获中国新闻奖,为《中国国家地理》和《华夏地理》撰稿五六十篇。已出版 《时光之砂》、《我们住在皮肤里》等18种著作,新著“中国的掌纹”系列(《自然骨魄》《大地栖居》和《华夏边城》)被认为是国内人文地理写作的重大收获。现为《厦门晚报》编辑。

许君达

中国国家地理“风物中国志”系列主创团队成员,地理、旅行专栏作者。

陈淮

自由撰稿人、人文地理摄影师。研究、探索河西走廊历史文化近20年。自1996年以来,开始在国内发表山丹长城图片及文章。

吴建新

回族,出生于银川,宁夏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从事摄影近30年,关注摄影题材以民俗、人文纪实为主,现就职于宁夏文联。

邬志斌

生于甘肃兰州,下过乡、扛过枪,现为宁夏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银川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摄影作品《赶着羊群下贺兰》《硬卧车厢》《乌金淘客》等多次入选各大国际、全国摄影展并获奖。

孙群萃

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自幼学习美术,带着画笔旅行是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喜欢在现场描绘古代遗迹及市井生活,尤其偏重人物在历 史遗址中的存在感。2005年至今一直不间断地对陕西关中地区唐陵进行研究,并用画笔描绘出唐陵石雕、山脉、旷野以及关中地区的风土人情,如今开始向西描绘丝绸之路。


内页插图

目录

水,读懂银川的密码 姚瑶 004

银川,宛如星球的花园城市 萧春雷010

塞上湖城,失而复得的幸福 张小溪 034

贺兰山,文明的疆界 许君达 050

灵武恐龙,亿万年前丛林深处的呼吸 曹燕066

水洞沟,重返石器时代 聂作平070

远古的神秘印记 夏亮亮 贺兰山岩画管理处076

烽烟散尽,守望凝固的时光 李慧婷086

通往西夏的帝国之路 唐荣尧096

西夏文字的千年之旅 唐荣尧106

银川有天下人 刘子超114

镇北堡,看得到过去,猜不中结局 袁銮124

和生命最密切的表达,才能抵达人心 苏阳138

五十年回响“宁夏音” 曹萍波150

贺兰山口消失的村庄 邬志斌154

鱼米之乡,黄河滋养的米粮川 许君达176

吃在银川,当粗犷遇见细腻 王西平182

酒神沉醉贺兰山 唐荣尧192

灵武长枣,赭红色的期待 贺靓200

枸杞,红色精灵的逆袭 唐荣尧204

西夏瓷,留存一个王朝的记忆 曹萍波208

贺兰砚,绿和紫的石趣 曹燕212

羊绒,宁夏川上“软黄金” 曹燕218


精彩书摘

银川,宛如星球的花园城市

摄影 吴建新 等

撰文 萧春雷

银川不是一座孤独的城市,它是银川平原的中枢,其内河系统与广袤田野上的农事紧密关联,在自然的季候里潮汐般涨落。从卫星地图看银川地区,仿佛航行于浩瀚黄沙中的一叶绿舟,运载着满满当当的田野、树林和城市。那些纵横交织的河网水系,是人类耗费2000多年光阴设计和维护的灌溉系统,给这座沙漠中的巨大花园灌注了勃勃生机。

人类创造了一座花园,然后在花园里安放银川。

从古城到双城三区

我住在银川老城新华西街的一家酒店,紧邻凤凰街和南薰街,也就是银川古城的西南角。饭后散步,西行千余米就遇到唐徕渠。唐徕渠一向是古城的边界,如今是银川兴庆区和金凤区的分界线,也是银川城最独特的标记。说到古城,银川人称呼中的旧城、新城、新市区,以及区划调整后的兴庆区、西夏区和金凤区,要先澄清一下这些概念,在银川它们有约定俗成的用法,反映了这座城市的发展演变。

旧时,城市自东到西按建成时代分为旧城、新城、新市区三部分;按行政区划分,旧城为城区,新城连接新市区为新城区;区划调整后,成为现在的兴庆区、金凤区和西夏区的格局。而此前的新城与新城区,便成了银川人的民间称呼,有约定俗成之意。现在所谓的新市区多指西夏区中心区域;新城多指银川火车站以东,满城街以西,黄河路以北,贺兰山路以南的区域。

打开银川市区地图,我们看到一个近似长方形的城市,东西绵延,南北短促。首先要找到东西向的主街北京路,包括北京东路、北京中路和北京西路。北京路是银川的脊椎,笔直、宽阔,双向8车道,全长25公里,横贯整个银川市区。北京路两边,还有平行的贺兰山路、怀远路、黄河路,仿佛一束钢筋,构成银川城市东西交通的基本骨架。

两条南北线纵贯市区,东部是唐徕渠,西部是包兰铁路,它们把城市切割成东、中、西三段,正好对应银川市的三个区。实际上,银川市区的空间结构非常简单,仿佛一幅三联画,由东向西一字排开三大板块:兴庆区、金凤区和西夏区。

唐徕渠以东谓之老城,属于兴庆区,是整个银川市区最古老的部分,而始建于西夏的银川古城,即清宁夏府城,相当于老城的“蛋黄”。老城街巷狭窄,房屋低矮,人烟稠密,商贸发达。生活在老城十分便利,菜市场、夜市、饭馆、便利店、超市等一应俱全,很多人不愿意迁离。

包兰铁路以西为西夏区,是1958年后为适应内地新移民建设的城区,以工厂、企业和高校为主,街道横平竖直,建筑方方正正。对于西夏区的中心区域,人们仍习惯称为新城。半个世纪前,新城是相对于老城而言的,同时还与历史上附近有个小小的“新城满营”有关。清乾隆三年大地震毁坏了旧满城,清政府选择在宁夏府城西边7.5公里的地方,也就是今天包兰铁路东侧建新满城,被称为新城。

唐徕渠以西、包兰铁路以东的银川市中心,谓之新市区,属于金凤区,是银川市区最新、最现代的一块拼板,2000年以后才开始大规模建设。新市区街道宽阔、广场宏伟、高楼林立,是银川市的行政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区。我让司机带我转转银川最漂亮的夜景,他二话不说把我拉到亲水大街、万寿路、阅海、艾依河、自治区党委、银川市政府、亘元万豪大厦一带。这些地方灯光造景比较简单,但那宽广恢宏的气度,是东部省会城市望尘莫及的。银川市区的开发之所以先东后西,然后形成双城格局,完全是受限于地理条件。

黄河西侧的平原最初是一片沼泽湿地,比河东开发更迟。据学者考证,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建北典农城,拉开黄河以西地区建城的序幕。这座古城位于黄河一级阶地(由于地面因构造运动大面积上升;或气候变化使河水水量增加,水中泥沙减少,引起河流强烈侵蚀河床底部,造成下切现象,河床大幅度降低,原先谷底的河漫滩就会超出一般洪水期水面,成为阶地)、今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洼路村一带,地势低洼,临近黄河,饱受河水泛滥之苦。

唐初,遭受洪灾重创的怀远县城,据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载,公元678年“于故城西更筑新城”。这次西迁到黄河二级阶地的怀远县城就是银川古城的前身。新筑的怀远县城位于银川平原中心,至今已1300多年。


前言/序言

水,读懂银川的密码

撰文 姚瑶

从地图上看,银川平原仿佛一枚深入沙地的剑柄,在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的围裹中熠熠生辉。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和银川平原的中心城市,银川地处干旱半干旱气候带,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年蒸发量却达1200~1800毫米。这样一座气候干旱少雨的古老城市,打开和解读它的密码竟然是——水。

早在1400多年前,隋朝郎茂在《隋州郡图经》中最早将银川平原称为“塞北江南”。江南最重要的地理特征是多水,银川的水比起江南,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江南的水,浑然天成、婉约细腻;银川的水,则因为成于塞北而愈显珍贵,质朴粗犷中透着清秀柔美,漫步在银川的大小公园里,湖水汤汤、绿意盎然,很容易就忘了身在何处,唯有抬头望见远处绵延横亘的贺兰山和感受到干燥的空气时,才会意识到这是塞北的一片绿洲。而银川之所以有今天塞上湖城、鱼米江南的独特气质,除了黄河的恩赐和作为屏障的贺兰山的守护,更因一场持续2000多年的人类与自然的博弈,这是人类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利用、改造自然,最后和自然和平共处的一个伟大奇迹。我想,这是银川带给世人最大的感动和震撼。

水贯穿着银川地区区域和城市发展的历程,也是银川平原地区古老历史的注脚,给出了对“沧海桑田”最生动的诠释。

1亿多年前的侏罗纪时代,地球上气候温暖、植被繁茂,银川平原也不例外,郁郁葱葱的绿洲上水草丰美,巨大的蜥脚类梁龙迈着粗壮的四肢,伸着长长的脖颈,在这片沼泽地上悠闲地啃食嫩草。

随着恐龙的灭绝,中生代结束,地球进入了新生代。距今一二百万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纪,从猿到人的进化已经完成,彼时的银川平原,是一个由断陷盆地造成的浩瀚大湖。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和流水的不断下切、侵蚀,各个湖盆之间的分水岭被切开成为峡谷,打开了湖水的出路,盆地内漫流的洪水逐渐连通,经过漫长的岁月后,终于形成黄河原始河道。银川断陷盆地的大湖湖水也因此外泄,变成外流盆地。黄河带来丰富的泥沙,又因为不断地摆动改道和泥沙淤积,逐渐形成冲积平原。

距今4万多年前,第四纪大冰期中两次亚冰期之间的间冰期,气候温暖湿润,银川平原上出现了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的活动踪迹。位于如今鄂尔多斯台地南缘的水洞沟,旧石器时代的先民们曾在这里磨制石器。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约2万年后,水洞沟人神秘消失了,他们的神秘来去仍是今人孜孜探寻的谜团。

银川平原上远古人类的繁衍生息并没有因为水洞沟人的消失而停止,有意思的是,他们的活动范围集中于贺兰山山前洪积扇边缘地带,那是森林和草原的交接地带,进可狩猎、采集,退可驯化野兽并牧养。而今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黄河冲积出的沃野千里的平原,当时却河湖密布,水灾泛滥,远古人类尚没有能力涉足。

算起来,这片让远古人类望而生畏的大大小小的湖泊沼泽,已经存在、演变了上百万年。银川平原上的湖泊总有办法获得新生。和人一样,干旱地区的湖泊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儿时的湖泊,是淡水湖;青少年时期的湖泊,是半咸水湖;正值壮年的湖泊,是咸水湖;而进入老年的湖泊,是盐湖,最终成为干盐池而消亡,结束作为湖泊的一生。然而,银川平原上湖泊的生命在整体上却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这得益于滔滔黄河源源不断的补给。

黄河冲出黑山峡,进入宁夏境内,一改咆哮奔腾的桀骜不驯模样,变得温柔舒缓起来。通过青铜峡峡谷后,东面南北走向的贺兰山脉和西边隆起的鄂尔多斯高原挡住了黄河的去路,它一路向北缱绻流淌,进入宁夏的腹地银川平原,哺育出著名的米粮川。有了水量丰沛的黄河并不够,还需要银川平原上密如蛛网的引黄灌溉沟渠系统,方能成就这片塞上江南。历时2000多年的引黄灌溉系统,正是银川平原上最伟大、最壮观的人工印记。

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随着灌溉体系的建立和维护而发展,而灌溉体系的发展又与统治阶级的政治和军事需要密切相关。银川平原灌溉体系在历代的建立维护或废弛,无不体现着中原王朝在边疆上的进与退。

银川平原有记载的第一次农业垦殖始于秦朝,在此之前,贺兰山东麓广阔的荒漠草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家园。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银川平原因为军事需要第一次迎来中原移民。而真正建立引黄灌溉系统,要从汉代开始。卫青击退匈奴,汉王朝重新占据这片宜农宜牧之地,大量戍边守军和大规模的移民,使得农业开发的需求迫在眉睫,遂修建了汉延渠、秦渠等十余条干渠。再往后,北魏、唐朝、大白高国(西夏王朝)、清朝,都是银川平原灌溉,水利系统维护、扩展和农业发展的高峰时期。

引黄灌溉是需要长期维护的一套水利系统,也是一种国家职能。历史上中原王朝国力强盛时,银川平原肥沃的土壤和灌溉系统的优势便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和区域的发展;而当国力衰弱或战争时期,农业和灌溉系统失去控制,便会面临被忽视、放弃,甚至向自然生态退化的威胁。银川平原水利和农业的发展历程,也从侧面反映着历朝历代中原王朝的命运。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银川的水也经历着“失而复得”的波折,从“七十二连湖”的盛景到因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城市的扩张而围湖造田、填湖造城,导致湖泊、湿地数量锐减,再到如今恢复河、渠、湖泊、湿地共生的生态系统,这座塞上湖城、绿洲花园城市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对银川平原来说,水是命脉,山是屏障。作为生态系统中最活跃因素的水,其演化出的各种形态——河、湖、渠、沟、湿地,贯穿着银川平原区域和城市的历史,是读懂银川的一把钥匙。



《银川:塞上江南的千年回响》 黄河,这条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母亲河,蜿蜒北上,在宁夏平原上温柔地舒展腰肢,孕育了一片风光旖旎的土地——银川。这座古老的城市,坐拥贺兰山之雄姿,沐浴着黄河水的滋养,在漫长的岁月里,沉淀出了独特的风貌与韵味。它不仅仅是宁夏的首府,更是一部活着的史书,一幅泼墨写意的水墨画,一曲悠扬的塞上牧歌,等待着每一个热爱生活、探寻历史的人来细细品读。 翻开《银川:塞上江南的千年回响》,你将踏上一场跨越时空的旅程。我们不会停留在简单的景点介绍,而是深入这座城市的肌理,探寻它之所以被称为“塞上江南”的根源,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记。 一、 塞上风物的灵魂:黄河与贺兰山 银川的灵魂,离不开巍峨的贺兰山与母亲河黄河。贺兰山,如同一道天然的屏障,为这片土地挡住了北方的风沙,也孕育了独特的生态环境。在这里,你会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从贺兰山岩画的神秘符号,窥见远古先民的智慧与信仰;登上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呼吸清新的空气,欣赏苍茫的山峦与沟壑,体验“一山望九塞”的壮丽。山脚下,形态各异的奇石、古老的寺庙遗址,都诉说着贺兰山千年的故事。 而黄河,更是银川的生命线。它不仅仅是一条河流,更是滋养这片土地的甘霖,塑造了银川人民的生活方式与精神气质。你将跟随笔触,去探访黄河水利工程的智慧结晶,了解“塞上江南”的灌溉系统如何将贫瘠的土地变为沃野千里。漫步黄河岸边,感受那份奔腾不息的力量,以及两岸人民与黄河和谐共生的画面。从巍峨的黄河楼上远眺,你会看到黄河在夕阳的余晖中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宛如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守护着这片土地。 二、 千年古韵的传承:历史的回响与文化的脉络 银川的历史,如同一条蜿蜒的河流,源远流长,承载着多个民族的文化交融。这座城市曾是西夏王朝的都城,那段辉煌的历史,至今仍留存在城市的角落。西夏王陵,一座座沉默的陵墓,如同历史的丰碑,静静地诉说着那个曾经强大而神秘的王朝。在这里,你将了解到西夏独特的文字、建筑风格以及其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除了西夏的遗迹,银川还承载着伊斯兰文化的独特魅力。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银川的城市景观中,清真寺的宣礼塔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漫步在老城区,你会看到白墙绿瓦的建筑,听到悠扬的宣礼声,感受到浓郁的伊斯兰风情。南关清真大寺,作为银川最宏伟的清真寺之一,其精美的建筑艺术和庄严的宗教氛围,都令人印象深刻。跟随我们的笔触,你将深入了解回族人民的生活习俗、饮食文化,以及他们在银川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独特印记。 更深层次地,银川的文化脉络还体现在它与丝绸之路的紧密联系。自古以来,银川就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节点,商旅往来,文化荟萃。在这里,你将感受到不同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了解来自西域的商品、思想、音乐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扎根、传播,又如何影响了当地的文化发展。 三、 舌尖上的塞上风情:银川味道的故事 “民以食为天”,银川的美食,是这座城市最生动、最直接的表达。它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承载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与文化传承。《银川:塞上江南的千年回响》将带你一场味蕾的盛宴。 你想知道为什么这里的羊肉如此鲜美?那是因为贺兰山下的优质牧场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红烧羊肉的醇厚,手抓羊肉的鲜嫩,烤羊肉串的香气四溢,每一种都代表着银川最地道的风味。我们还将深入探讨,羊肉在银川人民的餐桌上扮演着怎样的重要角色,以及不同的烹饪方式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 当然,银川的美食远不止于此。那些地道的面食,如揪面片、烩面,它们筋道的口感和丰富的配料,都让人回味无穷。特色小吃,如酿皮、炒面片,更是将地方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宁夏的特色农产品,如枸杞、硒砂瓜,它们的故事,它们如何从土地走向餐桌,也将在书中得到细致的描绘。 每一道菜肴,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故事,关于土地的恩赐,关于勤劳的人民,关于历史的沉淀。我们将带你走进银川的街头巷尾,去探寻那些隐藏在市井中的美味,去感受当地人对食物的热爱与执着。 四、 现代银川的活力:新城崛起与文化创新 《银川:塞上江南的千年回响》并非只着眼于历史的尘埃,我们同样关注这座城市在当下焕发出的勃勃生机。你会看到,在传承古老文明的同时,银川也在积极拥抱现代化的浪潮。 新城区的拔地而起,现代化的建筑与古老的韵味交相辉映,展现出这座城市发展的活力。科技创新在这里落地生根,传统产业在这里转型升级。你将了解到银川如何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发展新兴产业,吸引人才,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同时,银川的文化创新也在不断涌现。从电影《红高粱》的取景地,到各类文化艺术节的举办,银川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你将看到,古老的传说如何被重新演绎,传统的艺术如何焕发新生,年轻一代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挥洒创意,书写属于他们的时代篇章。 五、 深入人心的生活:银川人的日常与人文情怀 最能打动人心的,往往是生活本身。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景点、历史和美食,更是关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你将通过文字,感受到银川人朴实、热情、好客的性格。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家乡的眷恋,都通过他们的言谈举止,他们的生活方式,得以生动展现。我们将带你走进他们的日常生活,看他们如何晨起锻炼,如何午后品茶,如何夜晚围炉夜话。 从贺兰山下的村落,到黄河岸边的渔村,再到城市里的市井小巷,我们将捕捉银川人生活的点滴细节。你将了解到他们的信仰、他们的习俗、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代代相传的故事。他们是银川这座城市的灵魂,是塞上江南最动人的注脚。 《银川:塞上江南的千年回响》是一本写给所有热爱生活、渴望探索的人的书。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真诚的记录;它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自然的流淌。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让你感受到银川的独特魅力,理解它为何能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如此璀璨的光芒。它是一次深入的探访,一次心灵的对话,一次对“塞上江南”最真挚的致敬。翻开它,让银川的故事,在你心中激起最美的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次非常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作者对银川历史文化的梳理相当细致,但又避免了学术论文的生硬感。他将历史事件、民间传说、地域习俗巧妙地穿插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生动立体的银川图景。例如,在讲述贺兰山岩画时,他不仅仅介绍了岩画的年代和内容,更深入地挖掘了这些古老符号背后可能蕴含的先民的信仰和生活状态,让人在惊叹古人智慧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份神秘的浪漫。书中对于回族文化、西夏遗风的探讨也让我大开眼界,那些曾经只在书本上看到的名词,在这里变得鲜活而具体。他对各种节庆习俗的描写,比如开斋节的虔诚与欢乐,都让我觉得银川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区域,更是一个承载着丰富文化基因的独特空间。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风物”二字,它包含了自然的馈赠,也蕴含了人文的积淀。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令人惊喜了!封面选用了具有当地特色的纹理和色彩,触感温润,仿佛能感受到银川黄土地的质朴。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也非常棒,不是那种光滑得像塑料的印刷纸,而是带有细微颗粒感的,墨迹印刷清晰,文字阅读起来非常舒适,不会有反光刺眼的感觉。每页的留白也很考究,不会显得拥挤,让视觉有足够的呼吸空间。更让我喜欢的是,书中的插画和摄影作品都选得极为用心,构图、色彩、光影都恰到好处,将银川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古老的城墙、连绵的沙丘,还是热闹的市井,亦或是精致的糕点,都通过这些画面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触手可及。这种对细节的打磨,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摆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非常享受翻阅的过程,这种愉悦感是从感官到心灵的全方位体验。

评分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充满了人情味和烟火气。作者没有采用宏大叙事或者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像一位资深的老朋友,带着你漫步在银川的大街小巷,讲述着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你能感受到他笔下的人物是有温度的,有喜怒哀乐的,比如那位坚持传承古老手艺的老匠人,他的执着和对技艺的热爱跃然纸上;还有那些在集市上讨价还价的居民,他们的生活场景生动有趣,让人忍俊不禁。书里对当地饮食的描写也十分到位,不仅仅是罗列菜名,而是细致地描绘了食物的制作过程,以及它们在当地人生活中的意义,比如一碗热腾腾的羊肉臊子面,它不仅仅是果腹之物,更是情感的寄托和亲情的纽带。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讲述,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般,对银川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和情感上的连接,不再是简单的地理概念,而是有了鲜活的灵魂。

评分

对于一个像我这样从未去过银川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扇绝佳的窗口。它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也没有刻意的宣传,而是以一种平等、尊重的姿态,邀请读者一同去探索和发现。书中的语言充满了画面感,即使是描述一些日常的场景,也仿佛能让读者身临其境。我可以想象到在烈日下,黄沙漫卷,却依然有人在努力耕耘的景象;我也可以闻到那种特有的,混合着羊肉和香料的诱人气息。作者在文字中传递出的对银川的热爱,是如此真挚而深沉,这种情感很容易感染读者。阅读这本书,就像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旅行,让我对中国西北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向往和好奇。它激发了我想要亲自去看看书中所描绘的一切的冲动,去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去品尝那里的美食。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局限于某个单一的层面,而是从多个维度去展现银川的魅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银川当代生活方式的观察。他描绘的不仅仅是传统的景象,也包括了现代银川人在快节奏生活中依然保留着的那份从容和悠闲。比如,书中对城市绿化的重视,对市民休闲活动的描写,都让我看到了银川在发展中不失自我的一面。还有他对城市交通、建筑风格的细微观察,都体现了作者的敏锐洞察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慢生活”的篇章,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当地居民早晨在公园锻炼的场景,下午在茶馆闲聊的情景,这些画面让我觉得银川是一座懂得享受生活的城市,而不是一个被功利所裹挟的冰冷都市。这种全方位的呈现,让我对银川的印象更加立体和饱满。

评分

美食背后的故事远比美食本身精彩!

评分

经典好书,期待已久,活动时拿下。

评分

我是我们村第一个网购的人,这里大部分人都是不网购的,他们买东西价格一般不会超过五块,听说我在网上买东西整个村子都震惊了,村长跑到我家对我爸说你是不是疯了?媳妇跟我闹离婚这日子没法过啦,面对重重压力下我依然坚持要买,我相信这个月的工资不会白花,终于快递到了,我怀着激动的心情颤抖着双手打开包裹,啊!!!我惊呆了,这颜色,这手感,这质量,只恨我读书少无法用华丽的词语来形容它,我举着它骄傲的站在村口,整个村都沸腾啦,更有人喊如果不给他们看,他们就要跳井,吓的我赶紧收起宝贝立刻前往海拔100米的村长家使用,用完后在全村人羡慕的眼光中昂首挺胸扬长而去。

评分

商品发货很快,快递小哥的服务也很好,满意的购物

评分

《舌尖上的新年》由陈晓卿亲自执笔,赵珩、黄磊、沈宏非、温瑶、小宽、萧春雷、郭亦城、殷罗毕等知名美食家、作家和文化工作者,从各个角度,深情、深度、深刻撰文。这里有舌尖上的美味,更有过年的真理;有高端与简朴的

评分

这个系列的书都挺不错的 值得一读

评分

内容丰富,图片精美,装帧大气。

评分

对湘西的印象始于刘烨的电影处女座《那山那人那狗》,又特别喜欢凤凰古城,地道风物是一个口碑极佳的系列,堪比LP,早就放在收藏夹里的书,618力度真的空前,果断下单,次日达,现在在京东买书已经上瘾了,家里屯了好多书,慢慢看吧。

评分

吃是人类的本能,随着生态系统按照人类的意愿进行变化以后,我们吃也变得更加多样性,也就是空间和时间出现了交叠,几乎可以认识时间吃到我们已经被工业化的东西,同时大家也更加关注口味,特别是那些号称有机和天然的东西,其实是完全没有必要来进行奢侈品消费,有钱人是可以的,但这些并不表示健康。舌尖火了,导演陈也火了,因为舌尖3的无语表现才关注这个导演,当然也就更加体会到纪录片的不易。我们现在对于食物的追求不应该是稀奇古怪和古怪稀奇的样子,或者手工和猎奇的状态,这与广东人若干年前吃野味差不多吧,自己从小就带着饥饿的痕迹,也不小心吃过麻雀和蚂蚱之类的肉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