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时代的大书名作,承载着一位伟大人物的灵魂
(1)从威权通往宪政的光明之路,必须重估的现实意义。
(2)民国立国档案:国民党政治圣典、执政纲领。
(3)民国热中的原生态读物:回归历史现场,重现真实民国。
(4)中国现代的另一种主义。
杨天石、杨奎松、傅国涌、谢泳,名家推荐必读。
②民国立国档案:一部研究民国史的必读经典,一整套被蒋介石及国民党人奉为治国纲领的神圣文本。
③百年辛亥革命珍贵遗产:全面详实企划大中华民主富强现代化方案的宏伟巨著。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1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孙中山遗言
《建国方略》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孙文学说》从心理建设角度论述“知难行易”的哲学思想。《实业计划》是一份全面快速进行经济建设的宏伟纲领,提出了发展中国经济的远景规划,其中包括建设铁路十万多公里,建设华北、华中、华南三大*港口等项目。第1次把经济建设放到首位,第1次提出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经济战略思想。《民权初步》是《建国方略》的社会建设,是一部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论著,叙述了政府的组织、运作和普通大众在社会生活中应掌握的具体民主原则、程序和方法,反映了孙中山倡导的民主政治思想。书的最后,特别收录了《建国大纲》、《中国国民党第1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总理遗嘱》这三篇民国时期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
在《建国方略》里,孙中山先生从思想层面到经济层面,再至政治层面,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进行了系统化的详细设计,被民国政府标榜为立国的第1指导纲领,具有深刻的时代色彩,是一份标志性的重要史料文献,同时也是研究民国史、近现代史的必读经典。
孙中山先生创立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等思想学说,指导中国同盟会和中国国民党先后推翻了满清王朝和北洋军阀政府,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开天辟地的意义。在民国时期,《三民主义》、《建国方略》等孙中山著作,被视为立国施政之纲领,对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不仅如此,自孙中山逝世至今,发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历次革命实践与政治改良,或多或少,也都与孙中山的思想学说有一定的关系。对于我们今天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学说,仍是一笔可资借鉴的历史精神资源。
《三民主义》,主要内容是孙中山先生关于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的阐释性演说记录,同时还收入《中国革命史》、《军人精神教育》、《*临时大总统宣言书》等影响较大的孙中山名篇,并特别附录了后来国民党人草拟的五权宪法草案,即《*宪法草案》。
本书简明扼要地体现了孙中山先生作为革命先行者,为实现其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中国梦,而进行的艰苦奋斗和深入思考。读者深入研读这两本书,可以掌握孙中山思想学说的核心精华,并借此重新审视民国那段特殊的历史。
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我国近现代民主革命家。本名孙文,谱名德明,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他在流亡日本时,曾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化名“中山樵”,因此人们惯称他为孙中山。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发动一系列反对清政府的武装起义。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发起反袁的二次革命。1921年,在广州组织军政府,任非常大总统。1924年,发起第1次国共合作。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世逝,终年59岁。1940年,当时的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孙中山早年接受教会教育,对世界局势具有深刻的认识。他是zui早提倡以暴力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的革命者之一,“起共和而终帝制”。他提出的“三民主义”等政治纲领亦影响深远。晚年推动联俄容共、国共合作政策,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迅速发展,是海峡两岸都备受敬重的革命先行者。
■孙中山早年一直被人称之为“孙大炮”,以当年人们的眼光,孙的许多言论设想确有其不可想象之处。然而,站在当今中国发展的水平上,再来看孙中山当年的那些“大炮”,尤其是概括了孙中山对未来中国建设理想设计的这部《建国方略》,我们或许应该为孙中山的诸多远见而叹服。
——杨奎松(北大历史系教授)
■《建国方略》是孙中山的主要著作,集中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建设计划和民主理念。它为中国的现代化勾画了前0所未有的宏伟蓝图,也提出了富于辩证思想的长远指导方针。历史已经并将进一步证明,其所设计的混合经济模式以及使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互相为用”的思想,将在人类的文明进化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杨天石(民国史专家)
■与《实业计划》中那些宏大的规划相比,我更欣赏他的《民权初步》,一个古老民族从学习如何开会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细节开始,也许比通往富强的大梦更重要。与五权宪法相比,我更欣赏他的三民主义。主义与否倒在其次,民族、民权、民生三个词确实抓住了中国问题的关键,百年变迁,民族问题早解决了,民生问题也在解决之中,今天迫切需要面对的乃是民权问题。
——傅国涌(著名独立学者)
■从《建国方略》中可以看到孙中山的理想。孙中山的伟大在于让民主宪政成为近代以来中国普通百姓的理想,他在西方通行的政治结构中,极富智慧且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提出了中国政治制度的“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的五院构想,并在事实上成为一个可以运行并展示了活力的政治制度。
——谢泳(厦大人文学院教授)
■今天我们读到《建国方略》,实在要惊叹孙中山的远见卓识,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1个比较全面、系统、准确的经济发展现代化蓝图。对比此后中国所走过的经济发展和强国之路,竟与孙中山所勾画的宏伟蓝图,不谋而合。
——陈东林(社科院当代所二研室主任)
《三民主义》目录
民族主义
自序
第一讲 民族主义概论
第二讲 中国民族的危机
第三讲 中国民族主义精神消失的原因
第四讲 民族主义是世界 大同的基础
第五讲 恢复中国民族主义的方法
第六讲 发扬中国民族主义的方法
民权主义
第一讲 民权的发生和发展
第二讲 自由的真谛
第三讲 平等的真谛
第四讲 欧美近代民权革命的障碍
第五讲 “权”和“能”分开的政治机构
第六讲 建设新中国的原则和办法
民生主义
第一讲 民生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异同
……
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建国方略》目录
第一部分
孙文学说——行易知难(心理建设)
自序
第一章 以饮食为证
第二章 以用钱为证
第三章 以作文为证
第四章 以七事为证
第五章 知行总论
第六章 能知必能行
附录 陈英士致黄克强书
第七章 不知亦能行
第八章 有志竟成
第二部分
实业计划(物质建设)
自序
篇首
第一计划
第一部 北方大港
第二部 西北铁路系统
第三部 蒙古、新疆之殖民
第四部 开浚运河以联络中国北部、中部通渠及北方大港
第五部 开发直隶、山西煤铁矿源,设立制铁炼钢工厂
第二计划
第一部 东方大港
第二部 整治扬子江
第三部 建设内河商埠
第四部 改良现存水路及运河
第五部 创建大士敏土厂
第三计划
第一部 改良广州为一世界港
第二部 改良广州水路系统
第三部 建设中国西南铁路系统
第四部 建设沿海商埠及渔业港
第五部 创立造船厂
第四计划
第一部 中央铁路系统
第二部 东南铁路系统
第三部 东北铁路系统
第四部 扩张西北铁路系统
第五部 高原铁路系统
第六部 设机关车、客货车制造厂
第五计划
第一部 粮食工业
第二部 衣服工业
……
第三部分
民权初步(社会建设)
……
附 编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建国大纲
总理遗嘱
《三民主义》书摘
※※《民族主义》第一讲 民族主义概论
二、什么是民族主义?
今天先讲民族主义。这次中国国民党改组,所用救国方法,是注重宣传,要对国人作普遍的宣传,最重要的是演明主义。中国近十余年来,有思想的人对于三民主义都听惯了,但是要透彻了解他,许多人还做不到;所以今天把民族主义来同大家详细地讲一讲。什么是民族主义呢?按中国历史上社会习惯诸情形来讲,我可以用一句简单话说,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中国人最崇拜的是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所以中国只有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没有国族主义。外国旁观的人说中国人是一片散沙,这个原因是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因为一般人民只有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没有国族主义。中国人对于家族和宗族的团结力,非常强大,往往因为保护宗族起见,宁肯牺牲身家性命,像广东两姓械斗,两族的人,无论牺牲多少生命财产,总是不肯罢休。这都是因为宗族观念太深的缘故。因为这种主义深入人心,所以便能替他牺牲。至于说到对于国家,从没有一次具极大精神去牺牲的;所以中国人的团结力,只能及于宗族而止,还没有扩张到国族范围。
※※《民权主义》第一讲 民权的发生和发展
一、民权的意义——民、权,政治、政权、民权
诸君:今天开始来讲民权主义。什么叫做民权主义呢?现在要把民权来定一个解释,便先要知道什么是民。大凡有团体有组织的众人,就叫做民。
什么是权呢?权就是力量,就是威势,那些力量大到同国家一样,就叫做权。力量最大的那些国家,中国话说列强,外国话,便说列权。又如机器的力量,中国话,说是马力,外国话,说是马权,所以权和力实在是相同。有行使命令的力量,有制服群伦的力量,就叫做权。把民同权合拢起来说,民权就是人民的政治力量。什么是叫做政治的力量呢?
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便先要明白什么是政治,许多人以为政治是很奥妙很艰深的东西,是通常人所不容易明白的。所以中国的军人常常说:我们是军人,不懂得政治。为什么不懂得政治呢?就是因为他们把政治看作是很奥妙很艰深的,殊不知道政治是很浅显很易明了的。如果军人说不干涉政治,还可以讲得通,但是说不懂得政治,便讲不通了。因为政治的原动力,便在军人,所以军人当然要懂得政治,要明白什么是政治。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有管理众人之事的力量,便是政权。今以人民管理政事,便叫做民权。
……
※※《民生主义》第一讲 民生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异同
一、“民生”的意义——民生主义的意义
诸君:今天来讲民生主义。什么是叫做民生主义呢?民生两个字是中国向来用惯了的一个名词;我们常说什么国计民生,不过我们所用的这句话,怕多是信口而出,不求甚解,未见得含有多少意义的。但是今日科学大明,在科学范围之内,拿这个名词来用之于社会经济上,就觉得是意义无穷了。
我今天就拿这个名词来下一个定义,可以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
我现在就是用民生这两个字,来讲外国近百十年来所发生的一个最大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社会问题;故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欲明白这个主义,断非几句定义的话,可以讲得清楚的,必须把民生主义的演讲从头听到尾,才可以彻底明白了解。
……
《建国方略》书摘
第一章 以饮食为证
当革命破坏告成之际,建设发端之始,予乃不禁兴高采烈,欲以予生平之抱负与积年研究之所得,定为建国计划,举而行之,以冀一跃而登中国于富强隆盛之地焉。乃有难予者日:“先生之志高矣、远矣,先生之策闳矣、深矣,其奈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何?于初闻是言也,为之惶然若失。盖“行之惟艰”一说,吾亦信而无疑,以为古人不我欺也。继思有以打破此难关,以达吾建设之目的,于是以阳明“知行合一”之说,以励同人。惟久而久之,终觉奋勉之气,不胜畏难之心,举国趋势皆如是也。予乃废然而返,专从事于“知易行难”一问题,以研求其究竟。几费年月,始恍然悟于古人之所传、今人之所信者,实似是而非也。乃为之豁然有得,欣然而喜,知中国事向来之不振者,非坐于不能行也,实坐于不能知也;及其既知之而又不行者,则误于以知为易、以行为难也。倘能证明知非易而行非难也,使中国人无所畏而乐于行,则中国之事大有可为矣。于是以予构思所得之十事,以证明行之非艰,而知之惟艰,以供学者之研究,而破世人之迷惑焉。
夫“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一语,传之数千年,习之遍全国。四万万人心理中,久已认为天经地义而不可移易者矣。今一旦对之日“此为似是而非之说,实与真理相背驰”,则人必难遽信。无已,请以一至寻常、至易行之事以证明之。
夫饮食者,至寻常、至易行之事也,亦人生至重要之事而不可一日或缺者也。凡一切人类、物类皆能行之,婴防除——出母胎则能之,雏鸡一脱蛋壳则能之,无待于教者也。然吾人试以饮食一事,反躬自问,究能知其底蕴者乎?不独普通一般人不能知之,即近代之科学已大有发明,而专门之生理学家、医药学家、卫生学家、物理家、化学家,有专心致志以研究于饮食一道者。
……
最近在啃《孙中山经典二书:建国方略+三民主义》,坦白说,刚开始接触这些原著,确实比想象中要挑战一些。书中的语言风格,带着那个时代的烙印,需要我花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其背后的语境和意图。比如在《建国方略》里,孙中山先生关于“发达国家之工业”的论述,其中涉及到一些具体的经济模型和发展战略,虽然我不是经济学专业出身,但也努力去捕捉其核心的逻辑。他提出的“工业国民化”和“土地国有”的理念,虽然在实践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复杂的问题,但其目标都是为了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富裕,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而《三民主义》部分,则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哲学和政治辩论。他对于“民族”的定义,以及如何实现“民权”的保障,都经过了非常细致的论证。尤其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他在提出这些宏大理想的同时,也认识到了实现这些理想的艰巨性,并对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了预判。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在和一位伟大的灵魂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他对国家民族的拳拳之心。
评分这套《孙中山经典二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孙中山先生作为一位思想家和实践者的双重魅力。在《建国方略》里,我看到了他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清晰规划,不仅仅是宏观的愿景,更是具体的实施路径。他提出的“地方自治”和“中央集权”的辩证关系,以及对于人才培养和科学教育的重视,都体现了他扎实的治国理念。读到他关于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如何发展对外贸易,如何建立现代金融体系的论述时,我不得不惊叹于他那个时代所具备的前瞻性。这不仅仅是一份纸面上的计划,更像是一份充满活力的行动指南。而《三民主义》则展现了他作为一位革命者的政治哲学。他对于“革命”的定义,对于“国民”的期望,以及如何才能真正实现“主权在民”,都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他强调“尚武精神”的培养,强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这些都深深地触动了我。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如果当时能够完全按照他的设想去发展,中国会是怎样的景象?当然,历史的车轮总有其复杂性和必然性,但孙中山先生的思想,无疑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评分读完这套《孙中山经典二书》,感觉自己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又深了一个层次。尤其是在读《建国方略》时,我脑海中浮现出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困境,军阀混战、民生凋敝、列强环伺。孙中山先生在这样的环境下,依然能提出如此系统、宏伟的建国蓝图,真的让人感到钦佩。他不仅仅是一个革命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和思想家。他提出的“物质建设”和“思想建设”相结合的思路,强调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书中对于如何发展工业、交通、水利等具体措施的阐述,虽然在细节上可能已经不完全适应今天的时代,但其背后蕴含的科学精神和发展理念,却是永恒的。比如他对铁路建设的重视,可以说是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打下了基础。而《三民主义》则更侧重于政治理念的构建,民族、民权、民生这三大主义,勾勒出了一个理想中国的轮廓。尤其是民权主义,对于人民参与国家治理的设想,在那个时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总的来说,这套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智慧、远见和担当的孙中山先生,也让我对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刚拿到这套《孙中山经典二书:建国方略+三民主义(套装共2册)》,心情还是蛮激动的,毕竟是第一次接触孙中山先生的著作,一直以来对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充满敬意,他的思想和实践对中国的近现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建国方略》,书的装帧很朴素,散发着历史的厚重感。里面字里行间流淌着孙中山先生对于国家建设的宏伟蓝图和深切忧思。他提出的“建设是革命的继承者”这一观点,让我印象深刻。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并没有止步于推翻旧政权,而是积极思考如何建立一个富强、民主的新中国。书中对于发展工商业、兴办教育、改良交通等方面的设想,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前瞻性。他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视,对于民生问题的关注,都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为人民着想的政治家形象。尤其是他对实业建设的详尽规划,从工业、农业到交通、水利,面面俱到,展现了他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务实的革命精神。读《建国方略》,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中国人民对新生活的渴望,以及孙中山先生为实现这一目标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这本书不仅是一份历史文献,更是一份关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宝贵思想遗产,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思考。
评分《三民主义》这本书,可以说是孙中山先生思想的集大成之作。阅读之前,我对三民主义的理解更多是停留在课本上的概念,了解其基本内涵。但真正深入阅读后,才体会到其思想的深刻性和复杂性。民族主义部分,不仅仅是对外反抗侵略,更是强调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发展,这在当时民族危机四伏的背景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民权主义则探讨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包括选举、罢选、罢免、创制等,这对于建立一个真正民主的共和国至关重要,也为后来的政治制度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民生主义更是直指社会经济问题,强调“耕者有其田”,要实现“藏富于民”,这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土地改革和经济公平的根本问题,也体现了孙中山先生对社会公正的追求。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将其与当今中国的发展进行对比,不得不佩服孙中山先生的远见卓识。虽然时代背景不同,但其核心思想依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这本书读起来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思考,但每一次的阅读都能带来新的启发和认识。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革命的意义和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为争取独立和富强所经历的艰难历程。
评分很好
评分非常好,物流非常快,图书正品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收到,满意!
评分儿子喜欢看书,必须支持。看上就买了。挺好的。
评分购物上京东,好品牌。
评分收到之后,还是很喜欢新书的油印味儿,包装很好,纸质也没问题,好评。
评分很好的书
评分买的套装只送来了一本,没三民主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