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第3版)

中医妇科学(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宝璋,杜惠兰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妇科学
  • 妇科
  • 中医
  • 医学
  • 教材
  • 妇产科
  • 中医妇科
  • 临床医学
  • 第三版
  • 中医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36910
版次:3
商品编码:1226054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十三五”规划教材 等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8
字数:46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中医类、中西医临床专业学生

第三版精编教材《中医妇科学》的编写,我们有幸聘请了26所中医院校附属医院妇科教研室主任,副主任及学科带头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共28位专家组成了编写委员会。本教材在充分体现中医妇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提供科学的、系统的、规范的理论知识,指导医疗实践。

内容简介

《中医妇科学(第3版)》为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中医妇科学(第2版)》的修订版,本着精编教材“精炼、创新、适用”的特点,秉持“突出中医传统特色,反映学科前沿进展”的原则,在原有第2版教材的基础上,重点对每节的【现代研究】进行增删,第2版教材在【现代研究】中所引文献大多是2012年以前的,2012至2016年中医妇科学又有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第3版教材将其进行更替。此外,附论部分的西医基础理论近几年也有了飞速的发展,修订时加入了前沿的西医进展。

作者简介

马宝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名老中医,国家重点学科点中医妇科学学科带头人,国家局级重点实验室——中药药理(妇科)实验室主任、国家“十一五”本科及七年制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主编,我社《中医妇科学(第3版)》主编。

杜慧兰,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中医学院副院长,师承全国著名中医妇科专家顾小痴教授,哈荔田教授和国医大师刘敏如。担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等职。


目录

第一章绪言3

第一节

中医妇科学的定义与范围 / 3


一、 中医妇科学定义 / 3


二、 中医妇科学范围 / 3


第二节

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 / 4


一、 夏、商、西周时代 / 4


二、 春秋战国时代 / 4


三、 秦汉时代 / 5


四、 魏晋南北朝及隋代 / 5


五、 唐代 / 6


六、 宋代 / 6


七、 金元时代 / 7


八、 明代 / 7


九、 清代与民国 / 8


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9


第二章女性的生殖脏器10

第一节

阴户、玉门 / 10


一、 阴户 / 10


二、 玉门 / 10


第二节

阴道、子门 / 11


一、 阴道 / 11


二、 子门 / 11


第三节

胞宫 / 12


第三章女性的生理特点13

第一节

女性的生理基础 / 13


一、 冲任督带四脉与胞宫 / 13


二、 脏腑与胞宫 / 15


三、 天癸的生理基础与作用 / 17


四、 气血对胞宫的生理作用 / 17


第二节

女性的特殊生理 / 18


一、 月经 / 18


二、 带下 / 22


三、 妊娠 / 22


四、 产育 / 23


第四章妇科疾病的病理特点26

第一节

病因 / 26


一、 淫邪因素 / 27


二、 情志因素 / 27


三、 生活因素 / 28


四、 体质因素 / 28


第二节

病机 / 29


一、 脏腑功能失常影响冲任为病 / 29


二、 气血失调影响冲任为病 / 31


三、 直接损伤胞宫影响冲任为病 / 33


第五章妇科疾病的诊断要点34

第一节

四诊要点 / 34


一、 望诊 / 34


二、 闻诊 / 36


三、 问诊 / 36


四、 切诊 / 38


第二节

辨证要点与常见证型 / 39


一、 脏腑辨证 / 39


二、 气血辨证 / 40


三、 常见证型 / 41


第六章妇科疾病的治法概要44

第一节

补肾滋肾 / 44


一、 补肾益气 / 44


二、 滋肾益阴 / 45


三、 温肾助阳 / 45


四、 温阳行水 / 45


五、 滋肾养肝 / 45


六、 温肾健脾 / 45


第二节

疏肝养肝 / 46


一、 疏肝解郁 / 46


二、 疏肝泻火 / 46


三、 泻肝除湿 / 46


四、 疏肝理脾 / 46


五、 调肝补肾 / 46


六、 养血柔肝 / 47


七、 平肝潜阳 / 47


八、 镇肝息风 / 47


第三节

健脾和胃 / 47


一、 健脾养胃 / 47


二、 健脾益气 / 47


三、 健脾养血 / 48


四、 健脾扶阳 / 48


五、 健脾利湿 / 48


六、 健脾豁痰除湿 / 48


七、 温中和胃 / 48


八、 清热和胃 / 48


九、 养阴和胃 / 48


第四节

调理气血 / 49


一、 病在气,以治气为主,治血为佐 / 49


二、 病在血,以治血为主,治气为佐 / 49


第五节

妇科外治法 / 51


一、 妇科外治法的原则 / 51


二、 妇科常用外治法 / 51


附: 妊娠忌服药歌 / 52


第七章预防与保健53

第一节

月经期与妊娠期卫生 / 54


一、 月经期卫生 / 54


二、 妊娠期卫生 / 54


第二节

临产护理与产时卫生 / 55


一、 临产护理 / 55


二、 产时卫生 / 55


第三节

产褥期与哺乳期卫生 / 56


一、 产褥期卫生 / 56


二、 哺乳期卫生 / 56


第四节

围绝经期卫生 / 57


各论


第八章月经病61

第一节

月经先期 / 62


第二节

月经后期 / 66


第三节

月经先后无定期 / 70


第四节

月经过多 / 72


第五节

月经过少 / 75


第六节

经期延长 / 78


第七节

经间期出血 / 80


第八节

崩漏 / 83


第九节

闭经 / 87


第十节

痛经 / 93


第十一节

经行发热 / 97


第十二节

经行头痛 / 99


第十三节

经行眩晕 / 101


第十四节

经行身痛 / 103


第十五节

经行吐衄 / 105


第十六节

经行泄泻 / 106


第十七节

经行浮肿 / 108


第十八节

经行乳房胀痛 / 110


第十九节

经行情志异常 / 111


第二十节

经行口糜 / 114


第二十一节

经行 / 115


第二十二节

经断前后诸证 / 117


第二十三节

经断复来 / 119



第九章带下病123

第一节

带下过多 / 124


第二节

带下过少 / 129


第十章妊娠病131

第一节

妊娠恶阻 / 132


第二节

妊娠腹痛 / 134


第三节

胎漏 / 137


第四节

胎动不安 / 139


第五节

滑胎 / 142


第六节

堕胎、小产 / 145


第七节

胎死不下 / 147


第八节

异位妊娠 / 150


第九节

鬼胎 / 154


第十节

胎萎不长 / 157


第十一节

妊娠小便淋痛 / 159


第十二节

胎气上逆 / 161


第十三节

妊娠心烦 / 163


第十四节

胎水肿满 / 165


第十五节

妊娠肿胀 / 167


第十六节

妊娠眩晕 / 169


第十七节

妊娠痫证 / 172


第十八节

妊娠咳嗽 / 174


第十九节

妊娠失音 / 176


第二十节

胎位不正 / 178


第二十一节

过期不产 / 179


第十一章临产病182

第一节

难产 / 183


第二节

胞衣先破 / 186


第三节

胞衣不下 / 188


第四节

子死腹中 / 190


第十二章产后病192

第一节

产后血晕 / 193


第二节

产后血崩 / 195


第三节

产后腹痛 / 197


第四节

产后痉证 / 199


第五节

产后发热 / 201


第六节

产后身痛 / 204


第七节

产后恶露不绝 / 206


第八节

产后情志异常 / 208


第九节

产后小便不通 / 211


第十节

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 / 214


第十一节

产后大便难 / 216


第十二节

缺乳 / 217


第十三节

乳汁自出 / 220


附: 回乳 / 221


第十三章妇科杂病222

第一节

不孕症 / 222


第二节

妇人腹痛 / 227


第三节

癥瘕 / 230


第四节

阴挺 / 234


第五节

脏躁 / 235


第十四章前阴病238

第一节

阴痒 / 238


第二节

阴肿 / 241


第三节

阴疮 / 243


第四节

阴痛 / 245


第五节

阴吹 / 247


附论


第十五章妇产科基础253

第一节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 253


一、 外生殖器 / 253


二、 内生殖器 / 254


三、 骨盆 / 256


四、 骨盆底 / 257


第二节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 258


一、 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 258


二、 卵巢功能及周期性变化 / 259


三、 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与月经 / 262


四、 性周期的调节

: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 / 263


五、 其他内分泌腺功能对月经周期的影响 / 265


第三节

妇科体格检查与辅助检查 / 265


一、 妇科体格检查 / 265


二、 辅助检查 / 267


第十六章产科概要274

第一节

妊娠生理 / 274


一、 受精与受精卵的着床和发育 / 274


二、 胎儿发育 / 275


三、 妊娠期母体变化 / 277


第二节

妊娠诊断与产前检查 / 280


一、 早期妊娠诊断 / 280


二、 中、晚期妊娠诊断 / 280


三、 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 / 281


四、 产前检查 / 282


第三节

正常分娩 / 285


一、 决定分娩的四因素 / 285


二、 分娩机转 / 286


三、 分娩的临床经过与处理 / 287


四、 产褥期的临床表现与处理 / 289


第十七章妇产科常见疾病291

第一节

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 / 291


一、 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 / 291


二、 黄体功能不足 / 294


三、 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 / 295


第二节

闭经 / 295


多囊卵巢综合征 / 298


第三节

盆腔炎性疾病 / 300


第四节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 / 303


一、 子宫内膜异位症 / 304


二、 子宫腺肌病 / 306


第五节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 307


第十八章计划生育311

第一节

避孕 / 311


一、 宫内节育器避孕 / 311


二、 激素避孕 / 314


三、 其他避孕 / 316


第二节输卵管绝育术 / 316


一、 经腹输卵管结扎术 / 317


二、 经腹腔镜输卵管绝育术 / 317


第三节

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 / 318


一、 药物流产 / 318


二、 人工流产术 / 319


第四节

计划生育措施的选择 / 320


附录方剂索引322


前言/序言

新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开创至今历六十年。一甲子朝花夕拾,六十年砥砺前行,实现了长足发展,不仅健全了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创新了中医药高等教育模式,也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人才,履行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职能和使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材作为中医药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也伴随着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从少到多,从粗到精,一纲多本,形式多样,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于1964年受国家卫生部委托出版全国中医院校试用教材迄今,肩负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医院校教材建设和出版的重任,产生了一大批学术深厚、内涵丰富、文辞隽永、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优秀教材。尤其是1985年出版的全国统编高等医学院校中医教材(第五版),至今仍被誉为中医教材之经典而蜚声海内外。


2006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在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管理研究会的精心指导下,在全国各中医药院校的积极参与下,组织出版了供中医药院校本科生使用的“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以下简称“精编教材”),并于2011年进行了修订和完善。这套教材融汇了历版优秀教材之精华,遵循“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材编写原则,同时高度契合国家执业医师考核制度改革和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的要求,在组织策划、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反复论证,层层把关,使“精编教材”在内容编写、版式设计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均达到了预期的要求,凸显了“精炼、创新、适用”的编写初衷,获得了全国中医药院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2016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印发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并颁布了《中医药法》和《〈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把发展中医药事业作为打造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文化强国战略以及“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都需要中医药发挥资源优势和核心作用。面对新时期中医药“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总体要求,中医药高等教育必须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更加主动地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为此,精编教材的编写将继续秉持“为院校提供服务、为行业打造精品”的工作要旨,在全国中医院校中广泛征求意见,多方听取要求,全面汲取经验,经过近一年的精心准备工作,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启动了第三版的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和完善将在保持“精编教材”原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经典、精炼、新颖、实用”的特点,并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系列讲话精神,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和《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坚持高等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立足中医药教育改革发展要求,遵循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律和中医药教育规律,深化中医药特色的人文素养和思想情操教育,从而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效果。


同时,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管理研究会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将不断深化高等中医药教材研究,在新版精编教材的编写组织中,努力将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与中医药发展的现实目标及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健康中国”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不断完善高等中医药教材体系和丰富教材品种,创新、拓展相关课程教材,以更好地适应“十三五”时期及今后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学实践要求,从而进一步地提高我国高等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能力,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教材的编写出版需要在实践检验中不断完善,诚恳地希望广大中医药院校师生和读者在教学实践或使用中对本套教材提出宝贵意见,以敦促我们不断提高。


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教学管理研究会理事长

2016年12月



《中医妇科学(第3版)》内容简介 本书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妇科学(第3版)》的详细内容介绍,旨在为读者全面了解本书涵盖的知识体系,深入掌握中医在妇科疾病诊治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本书共分为十三章,系统阐述了中医妇科学的学科基础、辨证论治原则、常见妇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以及现代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第一章 中医妇科学概述 本章首先对中医妇科学进行学科定义和发展历程的回顾,明确其在中医各分支学科中的重要地位。重点阐述了中医妇科的生理特点,分析女性独特的生殖生理、月经周期、妊娠、分娩、哺乳等生理过程与中医脏腑、气血、津液、精、神等基本理论的内在联系。强调了“女子以血为本,以肝为先天”等核心理论,揭示了女性生理特征对妇科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此外,本章还梳理了历代中医妇科名家及其代表性著作,展现了中医妇科学的传承与创新。 第二章 中医妇科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精、神理论 本章深入探讨了与妇科疾病密切相关的中医基础理论。详细阐述了肝、脾、肾、冲任、带脉等脏腑在女性生理和病理中的作用,解析了它们如何相互协调,维持女性生殖内分泌的稳定。介绍了经络学说在妇科的应用,特别是冲任二脉、带脉等在月经、妊娠、胎产等生理功能中的关键作用。系统阐述了气血津液在女性体内的运行、化生及其失常所致的病理变化,如血虚、血瘀、气滞等。最后,着重讲解了“肾藏精,主生殖”的理论,精对女性生长发育、生殖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女子以养神为要”的养生观念,强调情志失调对女性健康的影响。 第三章 中医妇科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 本章系统总结了中医妇科疾病的常见病因,包括内因(情志失调、脏腑功能失调)、外因(六淫、疠气)、起居不慎、饮食不节、房事不当、跌打损伤等。深入分析了妇科疾病的特有病机,如月经失调、带下过多、妊娠异常、胎产失调等,并将其归纳为虚(气血津液虚损)、实(痰湿、血瘀、热毒)、寒热错杂、标本缓急等多种病机类型。重点在于阐述中医妇科的辨证方法,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结合妇科特有的月经、白带、妊娠、胎产等信息,进行全面的辨证分析,确立病位、病性、病势。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中医妇科的治疗原则,如调经、止带、安胎、理产、固精等,并强调了遣方用药的个体化原则。 第四章 月经病 本章系统介绍了月经病的辨证施治。首先阐述了月经的生理与病理,分析了月经周期的正常范围、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等。接着,详细介绍了闭经、痛经、月经过多、月经过少、月经后期、月经提前、崩漏、经间期出血、经前腹泻、经期水肿、经期头痛、经期腹胀、经前期综合征(PMS)等常见月经失调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和治法。针对不同类型的月经病,提供了丰富的中医方药治疗方案,如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补气养血、疏肝理气、清热利湿等。同时,也提及了针灸、推拿、食疗等辅助疗法。 第五章 带下病 本章聚焦于带下病的诊疗。首先解释了带下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明确正常白带的特点,以及异常白带(色、质、量、味、气味)的临床意义。详细阐述了带下病的常见病因病机,如湿热下注、脾虚湿蕴、肾虚带下、气虚带下等。根据辨证结果,将带下病分为湿热带下、脾虚带下、肾虚带下、气虚带下、肝郁带下等证型,并分别阐述其临床表现、辨证要点和治疗原则。提供了相应的经典方剂和加减方法,如止带汤、固经丸、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等。 第六章 妊娠病 本章深入探讨妊娠期的常见病症。首先概述了妊娠的生理特点,以及妊娠期妇女在生理和病理上的特殊性。详细介绍了妊娠呕吐(早孕反应)、妊娠水肿、妊娠高血压病、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前置胎盘、胎位异常、习惯性流产、异位妊娠(宫外孕)等妊娠期常见病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和治法。重点强调了安胎保胎的重要性,以及中医在缓解妊娠不适、预防和治疗妊娠期并发症方面的独特优势。书中提供了安胎饮、益气安胎汤、活血化瘀安胎汤等安胎类方剂。 第七章 胎产病 本章系统介绍了胎产阶段的疾病。首先阐述了正常分娩的过程及产后生理变化。详细介绍了产后出血、产褥感染、产后腹痛、产后身痛、产后抑郁症(产后精神失调)、缺乳、乳汁过多、乳腺炎等产后常见病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和治法。书中强调了产后调理的重要性,包括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疏通乳络、调理情志等。为确保母婴安全,提供了补血安神汤、生化汤、通草散、下乳涌泉散等产后康复方剂。 第八章 癥瘕及妇科杂病 本章涵盖了妇科中较为复杂和常见的几类疾病。首先解释了癥瘕的概念及其与积聚、血块等的区别。详细阐述了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盆腔炎(附件炎)、痛经(作为杂病中的一种)、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常见妇科实体性病变。强调了中医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利湿、补益肝肾等方面的治疗作用,以及中西医结合在这些复杂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书中提供了桂枝茯苓丸、逍遥散、大黄牡丹汤、桃红四物汤等方剂。 第九章 妇科肿瘤 本章着重于妇科肿瘤的中医诊疗。首先概述了妇科肿瘤的病因病机,认为多与脏腑功能失调、气滞血瘀、痰湿凝结、邪毒内蕴等有关。重点介绍了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常见妇科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原则和常用治法。强调了中医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放化疗毒副作用、巩固疗效、预防复发等方面的作用。书中介绍了扶正培本、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等治疗方法,并列举了部分经典验方。 第十章 妇科常见病的西医诊疗概述 本章旨在为读者提供妇科常见病的中西医结合视角。概述了西医对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胎产病、癥瘕及妇科杂病、妇科肿瘤等疾病的诊断方法、病理生理认识以及主要的西医治疗手段,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通过对比和结合,帮助读者理解中医在妇科疾病诊治中的地位与优势,以及如何发挥中西医协同增效的作用。 第十一章 妇科常见病的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 本章将视角转向现代科学研究。系统梳理了中医妇科学在现代医学研究中的进展,包括对月经调控机制、带下病病原体研究、妊娠期生理病理的分子生物学解释、产后康复的机理探索、妇科肿瘤的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也介绍了中医妇科在临床实践中的创新应用,如中药复方在不孕症、更迭期综合征等疾病治疗中的疗效评估,以及中医药在妇科疾病预防保健、养生保健等方面的应用。 第十二章 针灸、推拿与中药外治法在妇科的应用 本章介绍了中医妇科的特色疗法。详细阐述了针灸疗法在调经、止带、安胎、止痛等方面的应用,介绍了相应的穴位、操作方法和配伍原则。介绍了推拿疗法在缓解盆腔疼痛、促进盆腔血液循环、改善子宫功能等方面的作用。此外,还介绍了中药外治法,如中药保留灌肠、外敷、熏洗、坐浴等在妇科感染、炎症、疼痛等疾病中的应用。 第十三章 中医妇科的养生保健与治未病 本章强调了中医妇科的预防与养生理念。系统阐述了女性不同生命周期(青春期、生育期、更年期)的生理特点与保健要点。详细介绍了根据体质和生理特点制定的饮食、起居、情志、运动等方面的养生方法。重点讲解了“治未病”的思想在妇科健康中的应用,如通过调理脏腑、气血、情志,预防妇科疾病的发生,以及在疾病早期进行干预,防止病情发展。本书鼓励读者将中医养生保健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实现身心健康。 通过以上十三章内容的详细介绍,本书旨在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的中医妇科学知识体系,使其能够熟练掌握中医妇科的理论精髓和临床技能,为实际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中医妇科学的了解非常有限,甚至觉得它有些神秘和遥远。但当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被它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见解所吸引。它并没有用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而是用一种非常清晰、易懂的方式,将中医妇科的奥秘一层层地揭示出来。书中的论述,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指导性。例如,在讲解女性生殖系统的生理功能时,它结合了中医的脏腑理论,让我能够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理解女性身体的运作。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书中强调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并且提供了大量的临床实例,让我能够看到理论如何转化为实际的疗效。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一些传统疗法的介绍,比如艾灸、中药熏洗等,这些看似简单的方法,却蕴含着深刻的养生智慧。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进行对话,从中汲取养分,学习如何更好地关爱自己的身体,以及如何用中医的智慧来解决女性特有的健康问题。

评分

作为一名在校的医学生,在学习中医妇科学的过程中,我曾经感到有些茫然,不知道从何入手,也缺乏对整体知识框架的清晰认识。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为我指明了方向,并且提供了非常扎实可靠的学习资料。它的结构逻辑非常清晰,从总论到各论,层层递进,将复杂的知识点梳理得井井有条。总论部分,对中医妇科学的特点、历史沿革、基本理论以及诊疗原则进行了系统性的介绍,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在各论部分,对于各种妇科疾病的阐述,更是做到了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书中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的辨证思路和治疗经验的总结,也让我受益匪浅,能够拓宽我的临床视野。而且,书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和医案都非常有价值,这对于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学习非常有帮助。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古方的解析,不仅讲解了方剂的组成和用法,还探讨了其治病机理,这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医方剂的魅力。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材,更是我通往中医妇科临床实践道路上的重要伙伴。

评分

这本书真的是打开了我对传统医学领域的一扇新窗口!之前总觉得中医离我们现代生活有些遥远,尤其是妇科方面,感觉更多的是一些口口相传的经验。但翻开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中医对于女性生理、病理的认识是如此细致入微,并且有着一套完整而科学的理论体系。它不仅仅是列举了一些方剂和疗法,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理念。比如,在谈到月经不调时,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给出几种常见的方子,而是先从不同证型(如气滞血瘀、肝郁化热、脾肾亏虚等)入手,详细阐述了每个证型形成的原因、临床表现,然后才根据这些特点推荐相应的治法和方药。这种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逐渐领悟其中的奥妙。而且,书中配以大量的图表和案例,让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女性一生不同生理阶段(如青春期、孕产期、更年期)的论述,以及针对这些特殊时期的养生保健和常见疾病的防治,都写得非常具体和实用。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引导我一步步走近中医妇科的精髓。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作为一名对中医有初步了解的爱好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梳理中医妇科学知识的书籍。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从基础理论开始,将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功能与女性的生理特点紧密结合,为理解妇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书中详细介绍了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杂病等几大类妇科常见病,每一个病种的论述都包含了病因病机、辨证分治、临证要点、方药选择等多个维度,信息量非常丰富。我特别欣赏书中在讲解方剂时,不仅仅是罗列药物,而是详细分析了每味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以及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甚至还提到了加减变化,这对于理解方剂的精髓和灵活运用至关重要。此外,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妇科的推拿、针灸、食疗等非药物疗法,这让我看到了中医妇科治疗的多样性和整体性。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学术性和实用性都非常高,既能满足我对中医妇科深入学习的愿望,又能为我日常的养生保健提供指导,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女性健康认知上的升华。我一直认为,女性的身体是非常精妙且敏感的,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自身情绪的影响。这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将中医的智慧融入到女性的健康管理中,让我对自身的身体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讲解了疾病的治疗,更侧重于“治未病”的理念,强调日常的调养和预防。比如,在关于经期保健的部分,书中给出了非常详细的建议,包括饮食、作息、情绪的调整,以及在经期不适时如何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来缓解,这些都非常贴近生活,易于实践。而且,书中对于孕育生命的各个环节,从备孕到孕期护理,再到产后恢复,都进行了细致的论述,让我感受到了中医对于生命过程的尊重和呵护。对于女性朋友来说,这本书就像一本贴心的健康指南,它教会我们如何倾听身体的声音,如何用自然的方式来呵护自己,让我对女性的健康和美丽有了更积极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