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鋼琴誌

民國鋼琴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弈明 著
圖書標籤:
  • 近代史
  • 音樂史
  • 鋼琴
  • 文化史
  • 民國
  • 社會生活
  • 藝術
  • 曆史
  • 傳記
  • 音樂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海南齣版社
ISBN:9787544375801
版次:1
商品編碼:12260927
包裝:精裝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膠版紙
套裝數量:1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 著名作麯傢、音樂教育傢郭祖榮,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史教授蒲芳,著名詩人、學者趙野,聯袂推薦!

◎ 張奕明是留美鋼琴演奏博士,在鋼琴演奏和中國音樂史研究領域,均有極大的建樹,而本書則是張奕明博士曆時兩年創作而成,在音樂史方麵獨樹一幟。

◎ 中國近現代的音樂大師們的群體雕像,生動,鮮活,動人!

◎ 民國是中國鋼琴的啓濛階段,但無論是在演奏界,還是在研究界,都沒有相關介紹,本書彌補瞭這一空白,幫助讀者瞭解民國時期鋼琴音樂史的發展脈絡。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介紹瞭民國時期42位鋼琴作麯傢的音樂生活,並從音樂史的角度闡述他們的鋼琴作品。民國是華人鋼琴創作的“童年期”,這一階段的鋼琴作麯傢自由奔放,風格差異極大,作品與之後30餘年相比,稍顯天真,即使是模仿之作,也透著童年期的 “濛昧”,但這個童年期卻對中國鋼琴史的發展至關重要,是中國鋼琴的啓濛階段,然而,無論是在演奏界,還是在研究界,都沒有相關介紹,本書便彌補瞭這一空白,幫助讀者瞭解民國時期鋼琴音樂史的發展脈絡。

作者簡介

張奕明,鋼琴演奏傢。美國費城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音樂係鋼琴演奏專業博士。經常在費城、芝加哥與中國各地開獨奏音樂會,以及舉辦講座。

張奕明是中國音樂史方麵的研究者,尤其對民國時期的鋼琴史發展脈絡研究頗深。從2012年以來,張奕明幾乎都在從事中國鋼琴音樂的挖掘、演奏和研究。他是研究作麯傢汪立三方麵的專傢,除此之外,他還與作麯傢葛甘孺、郭祖榮、鄒嚮平和王阿毛進行閤作,演奏和挖掘他們的作品。而最近一年多,他集中演奏和研究瞭民國時期的鋼琴作品,在鋼琴演奏圈內引起瞭廣泛的關注。

張奕明還是一名音樂翻譯者,曾經翻譯齣版的著作有:車爾尼的《貝多芬鋼琴作品的正確演奏》,Mikhail Yanovitsky的《斯剋裏亞賓早期鋼琴作品解讀》,長笛傢格拉夫的《長笛基礎練習》《音樂演繹》《歌唱著的長笛》等。

精彩書評

《民國鋼琴誌》翔實地展現瞭中國鋼琴在民國時期的麵貌,可以說是填補瞭中國鋼琴史的一段空白。張奕明先生作為鋼琴演奏傢,對於學術研究的興趣與熱情令人矚目;在寫作本書之前的很長一段時期,張先生都僑居海外,這種對祖國鋼琴文化曆史的關注,也是極為難能可貴的。

——著名作麯傢、音樂教育傢 郭祖榮

一般印象裏,演奏傢不管幾流,都有一種特彆的範兒,總是被架在空中。奕明卻很樸實,衣著隨意,目光清澈,一頭蓬鬆的捲發很接地氣。但奕明在演奏時,自有強大的氣場,讓人感覺天纔瞭得。

——著名詩人、學者 趙野

當奕明跟我講起他對民國鋼琴音樂感興趣時,我很高興地把這些年積攢的樂譜資料給他。奕明的努力和執著讓我感動,也更讓我有瞭信心。曆史隻有捧齣來,捧到人們的麵前,它纔會成為真正的“曆史”。我想鋼琴作品更是如此!當我們把這些樂譜從冰冷的故紙堆裏找齣來,並用溫暖的心和動聽的琴音再現它們時,它們必然熠熠生輝,餘音繞梁!

——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史教授 蒲芳

目錄

郭祖榮序

自序

趙元任

李榮壽/ 瀋仰田 (北大音樂研究會《音樂雜誌》)

蕭友梅/ 黃自(早期國立音專)

吳伯超(從北大音樂傳習所到青木關國立音樂院)

韓權華

應尚能

賀綠汀/ 劉雪庵/ 江定仙/ 陳田鶴(黃自四大弟子)

黃廷貴/ 錢仁康/ 陸仲任/ 鄧爾敬[國立音專其他學生(一)]

丁善德/ 桑桐/ 秦西炫[國立音專其他學生(二)]

唐學詠/ 李樹化/ 陳德義(裏昂音樂學院)

老誌誠

江文也

陳泗治/ 陳清銀(颱灣)

黃楨茂(菲律賓)

陳洪/ 馬思聰/ 王義平/ 趙行道

陸華柏

冼星海/ 瞿維/ 寄明(延安)

張文綱/ 黎英海/ 段平泰(國立音樂院)

蔡繼琨/ 李嘉祿(福建音專)

郭祖榮/ 張肖虎

參考文獻

後記 大文化中的民國鋼琴作品—從編年的角度

附錄 1912 年到1949 年10 月1 日華人鋼琴作品總錶

(含鋼琴協奏麯與四手聯彈)

精彩書摘

趙元任(1892—1982)是目前所知的第一位寫鍵盤作品以及鋼琴作品的華人,這是一種幸運。他的音樂特彆乾淨,他一開始就站在很高的規格上。趙元任是業餘作麯傢,但他的業餘和俄羅斯的“強力集團”很不同。“強力集團”的五位作麯傢早年雖沒有受過專業的音樂訓練,但後來都成瞭真正的作麯傢,而趙元任直到最後也不是專業作麯傢。眾所周知,趙元任是一個語言學傢。1909 年,他獲得“庚子賠款”的研究生奬學金後留學美國,在康奈爾大學學數學和物理,1914 年畢業後去哈佛大學讀哲學,1918 年拿到哲學博士學位後迴康奈爾短期教物理。1921 年,他又迴哈佛教哲學和中國語,就是這個時候他開始齣於興趣研究語言學,後來語言學成瞭他的主業。此外他還是個翻譯傢和科普積極分子。

音樂隻是趙元任在一段時間裏搞的一項副業,這段時間大緻從1913 年持續到1940 年。盡管隻是副業,他仍寫齣瞭極好、極有影響力的音樂。賀綠汀曾說“他對音樂的愛好是業餘的,但下瞭功夫”;20 世紀30 年代,黃自在國立音專教和聲的時候,也總以這位業餘愛好者的作品為例。

然而說趙元任純業餘,其實也不確切。在康奈爾大學讀數學和物理時,他上過正式的和聲課、對位課和作麯課,不過僅限於選修課而已。又,早在1911 年,他曾買得一部舊鋼琴,經常與同學閤奏。他還用瞭好幾年時間學鋼琴和聲樂,並且一有機會就去聽交響樂。為瞭買票,他可以通宵排隊。

《和平進行麯》是趙元任1915 年1 月發錶在《科學》雜誌第一捲第一期的一部作品。就目前的研究來看,這是中國第一部公開發錶的鋼琴作品。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當時趙元任在哈佛讀哲學。他曾在當年7 月31 日的日記中寫道“歐戰迫近,何等荒謬”,所以《和平進行麯》可能錶現的是他對和平的渴望。

《和平進行麯》雖然是鋼琴獨奏作品,實際上卻更像一首沒有歌詞的“群眾歌麯”(mass song)。和許多民國時期的歌麯作麯傢一樣,趙元任的歌也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陽春白雪的藝術歌麯;另一類是麵對大眾的。前一類歌麯,彆人多用古詩詞或者古代的民謠作詞,趙元任則喜用劉半農、鬍適,還有他自己的詞兒。第二類歌麯,趙元任寫有《雲南大學校歌》《廈門大學校歌》《南京逸仙橋小學校歌》和《兒童進行麯》等。

在趙元任的6 首短小的鋼琴作品中,也可分成相似的兩類。“陽春白雪”隻有兩首——《偶成》(1917)和《八闆湘江浪閤調》(1915);“大眾”音樂有三首——《和平進行麯》(1915)、《小朋友進行麯》(1919)和《結婚進行麯》(1928)。還有一首《二部創意麯》寫於1930 年,這隻能算是習作瞭。

《八闆湘江浪閤調》發錶於1915 年7 月的《科學》雜誌第一捲第七期。此麯由兩個不同的樂段構成,先是“老八闆”,再是“湘江浪”,最後又在高八度的音域上演奏“老八闆”。《科學》雜誌的版本寫的是趙元任“諧音”,即用鍵盤模仿唱腔,或者模擬民樂對於這兩首民歌的奏法。所以在“老八闆”樂段中,我們發現瞭頗為新奇的裝飾音,讓人想到“咿咿呀呀”的唱腔。

季羨林曾說,趙元任“是一個天生的語言天纔。他的審音辨音的能力遠遠超過常人。他學說各地方言的能力……學什麼像什麼,連相聲大師也望塵莫及”。

一般學者都認為此麯是風琴作品,但這種觀點並不牢靠。“非風琴說”方麵的論據是,1915 年7 月的樂譜並沒有任何綫索證實此麯為風琴而作。相反,樂譜上倒齣現瞭許多風琴極不容易奏齣的力度記號,而第一行樂譜的下方齣現的“sempre PF”的字樣—雖然齣現的地點有點奇怪—則很可能錶示“始終用鋼琴”。

另一方麵,又有三條論據支持“風琴說”。第一,1914 年5月康奈爾大學的管風琴師J.T.Quarles 曾在該校的Sage 小教堂用管風琴公開演奏瞭趙元任根據中國傳統麯調“老八闆”而作的一支麯子—問題是,並沒有證據錶明這支麯子和《八闆湘江浪閤調》是同一首,可能前者隻是後者的雛形。第二,趙元任後來修訂瞭《八闆湘江浪閤調》,命其名為《花八闆與湘江浪》,後者寫明瞭是寫給風琴的。第三,也是我認為唯一立得住腳的證據,即此麯“老八闆”部分的那些裝飾音,在風琴上演奏,比之鋼琴,的確更容易模擬“咿咿呀呀”的唱腔味道。

當然另外一種摺中的可能性是,這首1915 年齣版的作品就像之後齣現的一些內地鍵盤作品一樣,既為風琴而作,又為鋼琴而作。

多年後,當趙元任重新修訂此麯時,他在“老八闆”和“湘江浪”之後又加瞭前者的兩段加花變奏以及尾聲。這樣一來,原本53 小節的《八闆湘江浪閤調》就變成瞭86 小節的《花八闆與湘江浪》,而樂器也被白紙黑字地敲定為風琴。正因為樂器改變的緣故,新增的33 小節完全沒有力度記號,而原本齣自於《八闆湘江浪閤調》的前53 小節,力度記號也大大減少。所以《花八闆與湘江浪》的結構是:A(“老八闆”)—B(“湘江浪”)—A1(“老八闆”變奏1)—A2(“老八闆”變奏2)。可見此麯模擬的是江南絲竹裏的“老八闆”。因為“老八闆”雖然很多地方都有,但隻有在江南絲竹裏纔會齣現這種花團錦簇的加花變奏形式。

與《和平進行麯》一樣,鋼琴麯《偶成》也刊登在《科學》雜誌上。趙元任1917 年夏天寫《偶成》時纔25 歲,正在哈佛大學讀哲學。這首麯子用瞭天津的傳統調子,寫法很中國化,清新而純樸。這是一個瞬間的樂思,信手拈來,妙手偶得之。

鋼琴作品刊登在《科學》雜誌上可謂文不對題,但在那個年代也未嘗不可!這本雜誌是趙元任和他在康奈爾大學的同學們於1915 年在美國創辦的,但發行地是在國內。翻看1915 年趙元任為《科學》所撰寫的文章,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這個天纔之博學。我們不禁詫異趙元任是如何同時做這麼多事情的。我認為除瞭他的天纔之外,還有他對於時間的統籌能力。他是專門做過這方麵研究的。比如他在《科學》雜誌發錶的《說鍾》一文,說一個人可以同時做很多事情而互不影響,比如可以一邊開門一邊扣扣子。趙元任的女兒趙如蘭猜想,他的許多音樂作品可能是在颳鬍子時構思的,而《愛麗絲漫遊奇境記》是在洗澡時翻譯的。

趙元任有一點像傳說中的古希臘人,也有一點像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人,聰明絕頂,興趣廣泛,乾什麼都乾得風生水起,當然,他更像,或者就是中國古代傳統的文人,琴棋書畫都通,且不管是什麼形式,都通嚮某個共同的思想或者觀念。這個思想或觀念是本體,而棋琴書畫隻是手段。所以音樂也隻是他很多項手段中的一項,興趣來瞭就搞幾年,也能搞得非常好,而興緻沒瞭就擱下搞彆的瞭。他是1982 年逝世的,享年90 歲。他認為自己對音樂的興趣就好像男人對女人的愛。


《民國鋼琴誌》是一本以民國時期為背景,深入探討鋼琴在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演變、發展及其文化意義的史書。本書並非一部單純的音樂作品集,也不是某位鋼琴傢或教育傢的傳記,而是將目光投嚮一個更為廣闊的視角,揭示瞭鋼琴這一西方樂器如何在中國這片古老土地上落地生根,並最終成為近代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書的主旨在於梳理和呈現民國時期鋼琴在中國社會文化、教育、生活等多個層麵的滲透與影響。從第一件鋼琴跨越山海,登陸上海的碼頭開始,到它在士紳傢庭的客廳裏奏響,在教會學校的教室裏被傳授,在咖啡館和舞廳裏增添時尚氣息,再到它在民族音樂傢手中被賦予新的生命力,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曆史的溫度和時代的變遷。 第一部分:鋼琴的“初識”與“引進” 故事的開端,是清末民初,當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湧入中國,鋼琴也隨之而來。本書將細緻描繪鋼琴初次進入中國的場景,它並非是當時尋常百姓能夠接觸到的事物,而是作為一種“稀罕物”,主要齣現在少數開明士紳、外國傳教士以及早期留學歸國人士的傢中。通過考證當時的報刊、日記、迴憶錄等一手資料,本書力圖還原鋼琴在當時的神秘感和象徵意義——它代錶著西洋文明、高雅品味,甚至是某種程度的“進步”。 這一部分還會探討鋼琴的早期引進渠道,是隨商船而來,還是作為外交禮品,抑或是由傳教士帶來?這些細節的梳理,有助於讀者理解鋼琴在中國傳播的最初軌跡。同時,也會介紹最早接觸並擁有鋼琴的社會群體,他們是如何看待和使用這個來自異域的樂器,這為後續鋼琴在中國的發展奠定瞭基礎。 第二部分:鋼琴與教育的“聯姻” 隨著西方教育體係在中國的逐漸建立,鋼琴教育也隨之興起。本書將重點關注民國時期各類學校對鋼琴教育的引入情況。無論是最早的教會學校,還是後來的國立、私立大學和專門的音樂學院,都將鋼琴作為重要的教學科目。 本書將深入剖析鋼琴教育在不同類型學校的特點。例如,教會學校可能更側重於宗教音樂的演奏和教學;而一些早期留學歸國的音樂傢則將歐洲的音樂教育體係帶迴中國,奠定瞭中國鋼琴教育的基石。書中還會介紹一些早期從事鋼琴教學的外國教師和中國音樂傢,以及他們所采用的教材和教學方法。 更重要的是,本書會討論鋼琴教育在中國社會轉型時期所扮演的角色。它不僅僅是培養音樂人纔的途徑,更是被視為一種“通識教育”的組成部分,有助於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和文化品位。通過對民國時期教育檔案、畢業生的迴憶錄以及當時的音樂教育期刊的研究,本書將展現鋼琴教育在中國社會中從邊緣走嚮中心的過程。 第三部分:鋼琴與社會生活的“融閤” 鋼琴並非隻存在於音樂學院的象牙塔中,它逐漸滲透到民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本書將勾勒齣鋼琴在不同社會場景中的身影。 傢庭娛樂與社交:在一些條件優渥的傢庭,鋼琴成為客廳裏的重要擺設,也是傢庭成員交流、款待賓客的重要媒介。女性在鋼琴演奏中的角色尤為值得關注,鋼琴成為她們展現纔藝、提升個人魅力的一個重要窗口。本書將通過小說、繪畫、照片等史料,生動展現鋼琴在傢庭生活中的場景。 新興的娛樂場所:隨著都市化進程的加速,咖啡館、舞廳、沙龍等新興娛樂場所的齣現,也為鋼琴提供瞭新的舞颱。尤其是在上海等國際化大都市,鋼琴成為這些場所營造浪漫、時尚氛圍的重要元素。本書將考察鋼琴在這些公共空間中的具體運用,以及它如何與當時的流行文化相結閤。 電影與戲劇:民國時期的電影和戲劇,也常常運用鋼琴作為配樂或背景音樂,烘托氣氛,錶達情感。本書將探討鋼琴在這些藝術形式中的錶現,以及它如何影響觀眾的視聽體驗。 民間傳播與普及:雖然鋼琴價格不菲,但其影響力也逐漸通過各種方式嚮民間擴散。例如,一些普及性的音樂讀物、報刊雜誌的樂譜刊載,都為普通民眾接觸鋼琴音樂提供瞭可能。本書也會探討一些非主流的傳播方式,例如通過音樂會、露天錶演等形式,讓更多人有機會聽到鋼琴的聲音。 第四部分:鋼琴與民族音樂的“碰撞”與“交融” 當西方鋼琴遇上中國傳統音樂,便發生瞭奇妙的化學反應。本書將重點關注民國時期,一些富有遠見的音樂傢如何嘗試將民族音樂元素融入鋼琴創作和演奏中,以及如何用鋼琴來演繹中國傳統樂麯。 這一部分將介紹一些在鋼琴藝術上具有開創性的中國音樂傢,他們不僅學習和掌握瞭西方鋼琴演奏技巧,更緻力於探索中國本土音樂的現代化錶達。他們可能通過改編民歌、創作具有民族風格的鋼琴麯,或者在演奏西方作品時融入中國式的韻味,來展現民族音樂的魅力。 本書將深入分析這一“碰撞”與“交融”的過程,它不僅僅是風格上的融閤,更是文化自信與民族認同在音樂領域的體現。通過對當時音樂作品的分析,以及音樂評論傢的解讀,本書將呈現這一時期中國鋼琴藝術的獨特麵貌。 第五部分:鋼琴的“變遷”與“傳承” 本書的最後一章,將迴顧民國時期鋼琴在中國的發展曆程,並展望其對後世的影響。 鋼琴品牌的競爭與本土化:在民國時期,西方各大鋼琴品牌紛紛進入中國市場,形成瞭激烈的競爭。本書將考察這些品牌在中國的銷售情況、廣告策略,以及它們如何適應中國市場的需求。同時,也會關注中國本土是否齣現瞭早期的鋼琴製造嘗試,盡管可能規模不大。 鋼琴藝術的巔峰與低榖:民國時期,中國鋼琴藝術經曆瞭怎樣的發展波峰和波榖?是隨著社會動蕩而衰落,還是在睏境中孕育新生?本書將通過對不同曆史時期的分析,展現鋼琴藝術在民國時期的整體走勢。 留下的寶貴遺産:民國時期留下的鋼琴、音樂手稿、教育體係、演奏人纔,都成為新中國鋼琴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石。本書將總結這一時期鋼琴在中國留下的寶貴遺産,以及這些遺産是如何被繼承和發揚光大的。 結語 《民國鋼琴誌》旨在為讀者呈現一幅立體而生動的民國鋼琴圖景。它不僅僅是一部音樂史,更是一部文化史、社會史。通過對鋼琴在中國近代曆史中的多維度考察,本書希望能夠勾勒齣一種在東西方文化碰撞與融閤中,中國社會如何吸收、轉化並最終形成自身獨特文化麵貌的生動案例。本書的研究方法將嚴謹考證,同時注重敘事的生動性,力圖讓讀者在閱讀中感受到曆史的脈搏,理解鋼琴在中國近代社會變遷中所承載的深刻意義。它記錄的不是靜止的音符,而是時代洪流中,一個西方樂器在中國土地上激蕩齣的,充滿生命力的鏇律。

用戶評價

評分

《民國鋼琴誌》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驚喜,在於它以一種非常“小切口”的方式,展現瞭那個時代“大曆史”。我之前對民國時期的瞭解,大多是通過宏大的政治、軍事事件,而這本書卻從鋼琴這一相對“私人化”的物品入手,卻展現齣瞭那個時代豐富的社會生活、文化思潮和經濟變遷。從鋼琴的進口、製造、銷售,到其在傢庭、學校、社交場閤的使用,再到與之相關的教育、演齣、評論,作者幾乎無所不包,細緻入微。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民國時期女性與鋼琴的描寫,那些在傢庭中、在社會變革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女性,鋼琴是她們情感的齣口,是她們獨立精神的體現,更是她們連接西方文化的重要媒介。書中對這些女性音樂傢、鋼琴教師的描繪,充滿瞭贊美和敬意。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即便是再微小的物件,也承載著時代的印記,摺射齣社會的變遷,也記錄著人性的光輝。

評分

我對《民國鋼琴誌》的喜愛,更多源於它所營造的那種淡淡的憂傷與浪漫。書中所描繪的民國,不僅僅是曆史課本上的那個概念,而是一個充滿情感的、有溫度的時代。那些關於鋼琴的每一次齣現,都似乎伴隨著一段故事,一段情感的糾葛,一次對命運的抗爭。我常常會因為書中某個章節,某個名字,某個鋼琴麯的名字而駐足良久,試圖去理解那個年代人們的心情。書中對一些重要曆史事件與鋼琴發展的關聯也進行瞭細緻的分析,這讓我看到瞭宏大的曆史背景下,音樂所扮演的角色,它既是時代的迴響,也是個體情感的寄托。想象一下,在動蕩的時局中,一架鋼琴,成瞭多少人在硝煙中尋求慰藉的港灣。那些被戰火摧毀的琴房,那些流離失所的音樂傢,他們的故事,都讓這本書濛上瞭一層沉重的色彩,但同時,也升華瞭音樂的價值。我仿佛能看到,在黑暗中,琴聲如同星光,點亮瞭人們的希望,傳遞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評分

讀完《民國鋼琴誌》,我感覺自己仿佛也成為那個時代的參與者。書中的細節描繪,讓我身臨其境,我能感受到舊上海十裏洋場中,那些精緻的洋房裏,迴響著悠揚的鋼琴聲;我能想象,在北平的鬍同深處,某個書香門第的傢庭,女兒正在練習肖邦的夜麯;我甚至能聽到,在抗戰時期,前綫陣地上,戰士們也會哼唱著那首激昂的鋼琴麯,來鼓舞士氣。書中對不同地區、不同階層的人們與鋼琴的互動,都有細緻的描寫,這讓我看到瞭鋼琴在民國時期,如何從一種貴族玩物,逐漸走嚮普通傢庭,成為一種大眾化的文化符號。書中對於鋼琴麯的分析,對於不同音樂傢演奏風格的評價,也讓我領略到瞭那個時代音樂鑒賞的水平和口味。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鋼琴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民國時代生活、文化、藝術、社會風貌的百科全書,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

讀完《民國鋼琴誌》的這段時間,仿佛穿越迴瞭那個風雲激蕩、文化碰撞的年代。書裏描繪的不僅僅是鋼琴這一樂器本身,更是一幅幅生動的時代畫捲。我尤其著迷於那些關於鋼琴傳入中國初期的描述,那些洋行裏精緻的舶來品,在當時何等稀有,承載著多少人的好奇與嚮往。從最初的宮廷貴族,到後來的知識分子傢庭,鋼琴逐漸在中國的土地上紮根,成為一種新的文化符號。書中細緻地考證瞭不同時期鋼琴的品牌、型號,甚至到瞭一顆螺絲、一塊木材的講究,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嚴謹。我腦海裏常常會浮現齣,在那個昏黃燈光下,一位留洋歸來的小姐,指尖在黑白鍵上流淌齣婉轉的鏇律,伴隨著窗外的雨聲,構成一幅充滿詩意的畫麵。書中穿插的許多曆史人物的軼事,更是為這些冰冷的樂器增添瞭溫度,讓我看到瞭音樂與生活、與時代的緊密聯係。我常常在想,當那些老照片裏的女士,穿著旗袍,端莊地坐在鋼琴前時,她們的心中是怎樣的情懷?是對音樂的熱愛,還是對西方文化的嚮往,亦或是對內心世界的一種寄托?這本書給瞭我無限的想象空間,讓我對民國時期的生活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

《民國鋼琴誌》帶給我的震撼,遠不止於對其史料梳理的精細。這本書更像是一麵棱鏡,摺射齣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世界。我被那些民國時期音樂傢們的故事深深打動。他們如何在戰亂中堅持音樂創作,如何在物質匱乏的環境下依然追求藝術的極緻,他們的堅持與熱愛,在字裏行間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尤其是那些關於音樂教育的篇章,我看到瞭在當時艱苦的條件下,如何努力建立音樂學院,如何培養一代又一代的音樂人纔,這種對藝術傳承的執著,令人肅然起敬。我仿佛能聽到那些稚嫩的琴聲,在簡陋的教室裏響起,孕育著未來的希望。書中對音樂理論、作麯技法在民國時期的傳播與發展也做瞭深入的探討,這對於我這樣對音樂史稍有瞭解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場知識的盛宴。讓我看到瞭中國音樂如何與西方音樂進行融閤與創新,在這個過程中,既有本土文化的堅守,也有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形成瞭一種獨特而富有生命力的發展脈絡。讀完之後,我仿佛也感受到瞭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激勵我更加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的事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