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钢琴志

民国钢琴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弈明 著
图书标签:
  • 近代史
  • 音乐史
  • 钢琴
  • 文化史
  • 民国
  • 社会生活
  • 艺术
  • 历史
  • 传记
  • 音乐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ISBN:978754437580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0927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 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郭祖荣,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史教授蒲芳,著名诗人、学者赵野,联袂推荐!

◎ 张奕明是留美钢琴演奏博士,在钢琴演奏和中国音乐史研究领域,均有极大的建树,而本书则是张奕明博士历时两年创作而成,在音乐史方面独树一帜。

◎ 中国近现代的音乐大师们的群体雕像,生动,鲜活,动人!

◎ 民国是中国钢琴的启蒙阶段,但无论是在演奏界,还是在研究界,都没有相关介绍,本书弥补了这一空白,帮助读者了解民国时期钢琴音乐史的发展脉络。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了民国时期42位钢琴作曲家的音乐生活,并从音乐史的角度阐述他们的钢琴作品。民国是华人钢琴创作的“童年期”,这一阶段的钢琴作曲家自由奔放,风格差异极大,作品与之后30余年相比,稍显天真,即使是模仿之作,也透着童年期的 “蒙昧”,但这个童年期却对中国钢琴史的发展至关重要,是中国钢琴的启蒙阶段,然而,无论是在演奏界,还是在研究界,都没有相关介绍,本书便弥补了这一空白,帮助读者了解民国时期钢琴音乐史的发展脉络。

作者简介

张奕明,钢琴演奏家。美国费城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音乐系钢琴演奏专业博士。经常在费城、芝加哥与中国各地开独奏音乐会,以及举办讲座。

张奕明是中国音乐史方面的研究者,尤其对民国时期的钢琴史发展脉络研究颇深。从2012年以来,张奕明几乎都在从事中国钢琴音乐的挖掘、演奏和研究。他是研究作曲家汪立三方面的专家,除此之外,他还与作曲家葛甘孺、郭祖荣、邹向平和王阿毛进行合作,演奏和挖掘他们的作品。而最近一年多,他集中演奏和研究了民国时期的钢琴作品,在钢琴演奏圈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张奕明还是一名音乐翻译者,曾经翻译出版的著作有:车尔尼的《贝多芬钢琴作品的正确演奏》,Mikhail Yanovitsky的《斯克里亚宾早期钢琴作品解读》,长笛家格拉夫的《长笛基础练习》《音乐演绎》《歌唱着的长笛》等。

精彩书评

《民国钢琴志》翔实地展现了中国钢琴在民国时期的面貌,可以说是填补了中国钢琴史的一段空白。张奕明先生作为钢琴演奏家,对于学术研究的兴趣与热情令人瞩目;在写作本书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张先生都侨居海外,这种对祖国钢琴文化历史的关注,也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郭祖荣

一般印象里,演奏家不管几流,都有一种特别的范儿,总是被架在空中。奕明却很朴实,衣着随意,目光清澈,一头蓬松的卷发很接地气。但奕明在演奏时,自有强大的气场,让人感觉天才了得。

——著名诗人、学者 赵野

当奕明跟我讲起他对民国钢琴音乐感兴趣时,我很高兴地把这些年积攒的乐谱资料给他。奕明的努力和执着让我感动,也更让我有了信心。历史只有捧出来,捧到人们的面前,它才会成为真正的“历史”。我想钢琴作品更是如此!当我们把这些乐谱从冰冷的故纸堆里找出来,并用温暖的心和动听的琴音再现它们时,它们必然熠熠生辉,余音绕梁!

——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史教授 蒲芳

目录

郭祖荣序

自序

赵元任

李荣寿/ 沈仰田 (北大音乐研究会《音乐杂志》)

萧友梅/ 黄自(早期国立音专)

吴伯超(从北大音乐传习所到青木关国立音乐院)

韩权华

应尚能

贺绿汀/ 刘雪庵/ 江定仙/ 陈田鹤(黄自四大弟子)

黄廷贵/ 钱仁康/ 陆仲任/ 邓尔敬[国立音专其他学生(一)]

丁善德/ 桑桐/ 秦西炫[国立音专其他学生(二)]

唐学咏/ 李树化/ 陈德义(里昂音乐学院)

老志诚

江文也

陈泗治/ 陈清银(台湾)

黄桢茂(菲律宾)

陈洪/ 马思聪/ 王义平/ 赵行道

陆华柏

冼星海/ 瞿维/ 寄明(延安)

张文纲/ 黎英海/ 段平泰(国立音乐院)

蔡继琨/ 李嘉禄(福建音专)

郭祖荣/ 张肖虎

参考文献

后记 大文化中的民国钢琴作品—从编年的角度

附录 1912 年到1949 年10 月1 日华人钢琴作品总表

(含钢琴协奏曲与四手联弹)

精彩书摘

赵元任(1892—1982)是目前所知的第一位写键盘作品以及钢琴作品的华人,这是一种幸运。他的音乐特别干净,他一开始就站在很高的规格上。赵元任是业余作曲家,但他的业余和俄罗斯的“强力集团”很不同。“强力集团”的五位作曲家早年虽没有受过专业的音乐训练,但后来都成了真正的作曲家,而赵元任直到最后也不是专业作曲家。众所周知,赵元任是一个语言学家。1909 年,他获得“庚子赔款”的研究生奖学金后留学美国,在康奈尔大学学数学和物理,1914 年毕业后去哈佛大学读哲学,1918 年拿到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康奈尔短期教物理。1921 年,他又回哈佛教哲学和中国语,就是这个时候他开始出于兴趣研究语言学,后来语言学成了他的主业。此外他还是个翻译家和科普积极分子。

音乐只是赵元任在一段时间里搞的一项副业,这段时间大致从1913 年持续到1940 年。尽管只是副业,他仍写出了极好、极有影响力的音乐。贺绿汀曾说“他对音乐的爱好是业余的,但下了功夫”;20 世纪30 年代,黄自在国立音专教和声的时候,也总以这位业余爱好者的作品为例。

然而说赵元任纯业余,其实也不确切。在康奈尔大学读数学和物理时,他上过正式的和声课、对位课和作曲课,不过仅限于选修课而已。又,早在1911 年,他曾买得一部旧钢琴,经常与同学合奏。他还用了好几年时间学钢琴和声乐,并且一有机会就去听交响乐。为了买票,他可以通宵排队。

《和平进行曲》是赵元任1915 年1 月发表在《科学》杂志第一卷第一期的一部作品。就目前的研究来看,这是中国第一部公开发表的钢琴作品。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赵元任在哈佛读哲学。他曾在当年7 月31 日的日记中写道“欧战迫近,何等荒谬”,所以《和平进行曲》可能表现的是他对和平的渴望。

《和平进行曲》虽然是钢琴独奏作品,实际上却更像一首没有歌词的“群众歌曲”(mass song)。和许多民国时期的歌曲作曲家一样,赵元任的歌也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阳春白雪的艺术歌曲;另一类是面对大众的。前一类歌曲,别人多用古诗词或者古代的民谣作词,赵元任则喜用刘半农、胡适,还有他自己的词儿。第二类歌曲,赵元任写有《云南大学校歌》《厦门大学校歌》《南京逸仙桥小学校歌》和《儿童进行曲》等。

在赵元任的6 首短小的钢琴作品中,也可分成相似的两类。“阳春白雪”只有两首——《偶成》(1917)和《八板湘江浪合调》(1915);“大众”音乐有三首——《和平进行曲》(1915)、《小朋友进行曲》(1919)和《结婚进行曲》(1928)。还有一首《二部创意曲》写于1930 年,这只能算是习作了。

《八板湘江浪合调》发表于1915 年7 月的《科学》杂志第一卷第七期。此曲由两个不同的乐段构成,先是“老八板”,再是“湘江浪”,最后又在高八度的音域上演奏“老八板”。《科学》杂志的版本写的是赵元任“谐音”,即用键盘模仿唱腔,或者模拟民乐对于这两首民歌的奏法。所以在“老八板”乐段中,我们发现了颇为新奇的装饰音,让人想到“咿咿呀呀”的唱腔。

季羡林曾说,赵元任“是一个天生的语言天才。他的审音辨音的能力远远超过常人。他学说各地方言的能力……学什么像什么,连相声大师也望尘莫及”。

一般学者都认为此曲是风琴作品,但这种观点并不牢靠。“非风琴说”方面的论据是,1915 年7 月的乐谱并没有任何线索证实此曲为风琴而作。相反,乐谱上倒出现了许多风琴极不容易奏出的力度记号,而第一行乐谱的下方出现的“sempre PF”的字样—虽然出现的地点有点奇怪—则很可能表示“始终用钢琴”。

另一方面,又有三条论据支持“风琴说”。第一,1914 年5月康奈尔大学的管风琴师J.T.Quarles 曾在该校的Sage 小教堂用管风琴公开演奏了赵元任根据中国传统曲调“老八板”而作的一支曲子—问题是,并没有证据表明这支曲子和《八板湘江浪合调》是同一首,可能前者只是后者的雏形。第二,赵元任后来修订了《八板湘江浪合调》,命其名为《花八板与湘江浪》,后者写明了是写给风琴的。第三,也是我认为唯一立得住脚的证据,即此曲“老八板”部分的那些装饰音,在风琴上演奏,比之钢琴,的确更容易模拟“咿咿呀呀”的唱腔味道。

当然另外一种折中的可能性是,这首1915 年出版的作品就像之后出现的一些内地键盘作品一样,既为风琴而作,又为钢琴而作。

多年后,当赵元任重新修订此曲时,他在“老八板”和“湘江浪”之后又加了前者的两段加花变奏以及尾声。这样一来,原本53 小节的《八板湘江浪合调》就变成了86 小节的《花八板与湘江浪》,而乐器也被白纸黑字地敲定为风琴。正因为乐器改变的缘故,新增的33 小节完全没有力度记号,而原本出自于《八板湘江浪合调》的前53 小节,力度记号也大大减少。所以《花八板与湘江浪》的结构是:A(“老八板”)—B(“湘江浪”)—A1(“老八板”变奏1)—A2(“老八板”变奏2)。可见此曲模拟的是江南丝竹里的“老八板”。因为“老八板”虽然很多地方都有,但只有在江南丝竹里才会出现这种花团锦簇的加花变奏形式。

与《和平进行曲》一样,钢琴曲《偶成》也刊登在《科学》杂志上。赵元任1917 年夏天写《偶成》时才25 岁,正在哈佛大学读哲学。这首曲子用了天津的传统调子,写法很中国化,清新而纯朴。这是一个瞬间的乐思,信手拈来,妙手偶得之。

钢琴作品刊登在《科学》杂志上可谓文不对题,但在那个年代也未尝不可!这本杂志是赵元任和他在康奈尔大学的同学们于1915 年在美国创办的,但发行地是在国内。翻看1915 年赵元任为《科学》所撰写的文章,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这个天才之博学。我们不禁诧异赵元任是如何同时做这么多事情的。我认为除了他的天才之外,还有他对于时间的统筹能力。他是专门做过这方面研究的。比如他在《科学》杂志发表的《说钟》一文,说一个人可以同时做很多事情而互不影响,比如可以一边开门一边扣扣子。赵元任的女儿赵如兰猜想,他的许多音乐作品可能是在刮胡子时构思的,而《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在洗澡时翻译的。

赵元任有一点像传说中的古希腊人,也有一点像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聪明绝顶,兴趣广泛,干什么都干得风生水起,当然,他更像,或者就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文人,琴棋书画都通,且不管是什么形式,都通向某个共同的思想或者观念。这个思想或观念是本体,而棋琴书画只是手段。所以音乐也只是他很多项手段中的一项,兴趣来了就搞几年,也能搞得非常好,而兴致没了就搁下搞别的了。他是1982 年逝世的,享年90 岁。他认为自己对音乐的兴趣就好像男人对女人的爱。


《民国钢琴志》是一本以民国时期为背景,深入探讨钢琴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演变、发展及其文化意义的史书。本书并非一部单纯的音乐作品集,也不是某位钢琴家或教育家的传记,而是将目光投向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揭示了钢琴这一西方乐器如何在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落地生根,并最终成为近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的主旨在于梳理和呈现民国时期钢琴在中国社会文化、教育、生活等多个层面的渗透与影响。从第一件钢琴跨越山海,登陆上海的码头开始,到它在士绅家庭的客厅里奏响,在教会学校的教室里被传授,在咖啡馆和舞厅里增添时尚气息,再到它在民族音乐家手中被赋予新的生命力,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历史的温度和时代的变迁。 第一部分:钢琴的“初识”与“引进” 故事的开端,是清末民初,当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中国,钢琴也随之而来。本书将细致描绘钢琴初次进入中国的场景,它并非是当时寻常百姓能够接触到的事物,而是作为一种“稀罕物”,主要出现在少数开明士绅、外国传教士以及早期留学归国人士的家中。通过考证当时的报刊、日记、回忆录等一手资料,本书力图还原钢琴在当时的神秘感和象征意义——它代表着西洋文明、高雅品味,甚至是某种程度的“进步”。 这一部分还会探讨钢琴的早期引进渠道,是随商船而来,还是作为外交礼品,抑或是由传教士带来?这些细节的梳理,有助于读者理解钢琴在中国传播的最初轨迹。同时,也会介绍最早接触并拥有钢琴的社会群体,他们是如何看待和使用这个来自异域的乐器,这为后续钢琴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钢琴与教育的“联姻” 随着西方教育体系在中国的逐渐建立,钢琴教育也随之兴起。本书将重点关注民国时期各类学校对钢琴教育的引入情况。无论是最早的教会学校,还是后来的国立、私立大学和专门的音乐学院,都将钢琴作为重要的教学科目。 本书将深入剖析钢琴教育在不同类型学校的特点。例如,教会学校可能更侧重于宗教音乐的演奏和教学;而一些早期留学归国的音乐家则将欧洲的音乐教育体系带回中国,奠定了中国钢琴教育的基石。书中还会介绍一些早期从事钢琴教学的外国教师和中国音乐家,以及他们所采用的教材和教学方法。 更重要的是,本书会讨论钢琴教育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它不仅仅是培养音乐人才的途径,更是被视为一种“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文化品位。通过对民国时期教育档案、毕业生的回忆录以及当时的音乐教育期刊的研究,本书将展现钢琴教育在中国社会中从边缘走向中心的过程。 第三部分:钢琴与社会生活的“融合” 钢琴并非只存在于音乐学院的象牙塔中,它逐渐渗透到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将勾勒出钢琴在不同社会场景中的身影。 家庭娱乐与社交:在一些条件优渥的家庭,钢琴成为客厅里的重要摆设,也是家庭成员交流、款待宾客的重要媒介。女性在钢琴演奏中的角色尤为值得关注,钢琴成为她们展现才艺、提升个人魅力的一个重要窗口。本书将通过小说、绘画、照片等史料,生动展现钢琴在家庭生活中的场景。 新兴的娱乐场所: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速,咖啡馆、舞厅、沙龙等新兴娱乐场所的出现,也为钢琴提供了新的舞台。尤其是在上海等国际化大都市,钢琴成为这些场所营造浪漫、时尚氛围的重要元素。本书将考察钢琴在这些公共空间中的具体运用,以及它如何与当时的流行文化相结合。 电影与戏剧:民国时期的电影和戏剧,也常常运用钢琴作为配乐或背景音乐,烘托气氛,表达情感。本书将探讨钢琴在这些艺术形式中的表现,以及它如何影响观众的视听体验。 民间传播与普及:虽然钢琴价格不菲,但其影响力也逐渐通过各种方式向民间扩散。例如,一些普及性的音乐读物、报刊杂志的乐谱刊载,都为普通民众接触钢琴音乐提供了可能。本书也会探讨一些非主流的传播方式,例如通过音乐会、露天表演等形式,让更多人有机会听到钢琴的声音。 第四部分:钢琴与民族音乐的“碰撞”与“交融” 当西方钢琴遇上中国传统音乐,便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本书将重点关注民国时期,一些富有远见的音乐家如何尝试将民族音乐元素融入钢琴创作和演奏中,以及如何用钢琴来演绎中国传统乐曲。 这一部分将介绍一些在钢琴艺术上具有开创性的中国音乐家,他们不仅学习和掌握了西方钢琴演奏技巧,更致力于探索中国本土音乐的现代化表达。他们可能通过改编民歌、创作具有民族风格的钢琴曲,或者在演奏西方作品时融入中国式的韵味,来展现民族音乐的魅力。 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一“碰撞”与“交融”的过程,它不仅仅是风格上的融合,更是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在音乐领域的体现。通过对当时音乐作品的分析,以及音乐评论家的解读,本书将呈现这一时期中国钢琴艺术的独特面貌。 第五部分:钢琴的“变迁”与“传承”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回顾民国时期钢琴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展望其对后世的影响。 钢琴品牌的竞争与本土化:在民国时期,西方各大钢琴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本书将考察这些品牌在中国的销售情况、广告策略,以及它们如何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同时,也会关注中国本土是否出现了早期的钢琴制造尝试,尽管可能规模不大。 钢琴艺术的巅峰与低谷:民国时期,中国钢琴艺术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波峰和波谷?是随着社会动荡而衰落,还是在困境中孕育新生?本书将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分析,展现钢琴艺术在民国时期的整体走势。 留下的宝贵遗产:民国时期留下的钢琴、音乐手稿、教育体系、演奏人才,都成为新中国钢琴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本书将总结这一时期钢琴在中国留下的宝贵遗产,以及这些遗产是如何被继承和发扬光大的。 结语 《民国钢琴志》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立体而生动的民国钢琴图景。它不仅仅是一部音乐史,更是一部文化史、社会史。通过对钢琴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多维度考察,本书希望能够勾勒出一种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中,中国社会如何吸收、转化并最终形成自身独特文化面貌的生动案例。本书的研究方法将严谨考证,同时注重叙事的生动性,力图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历史的脉搏,理解钢琴在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中所承载的深刻意义。它记录的不是静止的音符,而是时代洪流中,一个西方乐器在中国土地上激荡出的,充满生命力的旋律。

用户评价

评分

《民国钢琴志》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对其史料梳理的精细。这本书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我被那些民国时期音乐家们的故事深深打动。他们如何在战乱中坚持音乐创作,如何在物质匮乏的环境下依然追求艺术的极致,他们的坚持与热爱,在字里行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尤其是那些关于音乐教育的篇章,我看到了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如何努力建立音乐学院,如何培养一代又一代的音乐人才,这种对艺术传承的执着,令人肃然起敬。我仿佛能听到那些稚嫩的琴声,在简陋的教室里响起,孕育着未来的希望。书中对音乐理论、作曲技法在民国时期的传播与发展也做了深入的探讨,这对于我这样对音乐史稍有了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场知识的盛宴。让我看到了中国音乐如何与西方音乐进行融合与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本土文化的坚守,也有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富有生命力的发展脉络。读完之后,我仿佛也感受到了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我更加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事物。

评分

《民国钢琴志》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在于它以一种非常“小切口”的方式,展现了那个时代“大历史”。我之前对民国时期的了解,大多是通过宏大的政治、军事事件,而这本书却从钢琴这一相对“私人化”的物品入手,却展现出了那个时代丰富的社会生活、文化思潮和经济变迁。从钢琴的进口、制造、销售,到其在家庭、学校、社交场合的使用,再到与之相关的教育、演出、评论,作者几乎无所不包,细致入微。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民国时期女性与钢琴的描写,那些在家庭中、在社会变革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女性,钢琴是她们情感的出口,是她们独立精神的体现,更是她们连接西方文化的重要媒介。书中对这些女性音乐家、钢琴教师的描绘,充满了赞美和敬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即便是再微小的物件,也承载着时代的印记,折射出社会的变迁,也记录着人性的光辉。

评分

读完《民国钢琴志》,我感觉自己仿佛也成为那个时代的参与者。书中的细节描绘,让我身临其境,我能感受到旧上海十里洋场中,那些精致的洋房里,回响着悠扬的钢琴声;我能想象,在北平的胡同深处,某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女儿正在练习肖邦的夜曲;我甚至能听到,在抗战时期,前线阵地上,战士们也会哼唱着那首激昂的钢琴曲,来鼓舞士气。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们与钢琴的互动,都有细致的描写,这让我看到了钢琴在民国时期,如何从一种贵族玩物,逐渐走向普通家庭,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文化符号。书中对于钢琴曲的分析,对于不同音乐家演奏风格的评价,也让我领略到了那个时代音乐鉴赏的水平和口味。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钢琴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民国时代生活、文化、艺术、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对《民国钢琴志》的喜爱,更多源于它所营造的那种淡淡的忧伤与浪漫。书中所描绘的民国,不仅仅是历史课本上的那个概念,而是一个充满情感的、有温度的时代。那些关于钢琴的每一次出现,都似乎伴随着一段故事,一段情感的纠葛,一次对命运的抗争。我常常会因为书中某个章节,某个名字,某个钢琴曲的名字而驻足良久,试图去理解那个年代人们的心情。书中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与钢琴发展的关联也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让我看到了宏大的历史背景下,音乐所扮演的角色,它既是时代的回响,也是个体情感的寄托。想象一下,在动荡的时局中,一架钢琴,成了多少人在硝烟中寻求慰藉的港湾。那些被战火摧毁的琴房,那些流离失所的音乐家,他们的故事,都让这本书蒙上了一层沉重的色彩,但同时,也升华了音乐的价值。我仿佛能看到,在黑暗中,琴声如同星光,点亮了人们的希望,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评分

读完《民国钢琴志》的这段时间,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激荡、文化碰撞的年代。书里描绘的不仅仅是钢琴这一乐器本身,更是一幅幅生动的时代画卷。我尤其着迷于那些关于钢琴传入中国初期的描述,那些洋行里精致的舶来品,在当时何等稀有,承载着多少人的好奇与向往。从最初的宫廷贵族,到后来的知识分子家庭,钢琴逐渐在中国的土地上扎根,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符号。书中细致地考证了不同时期钢琴的品牌、型号,甚至到了一颗螺丝、一块木材的讲究,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严谨。我脑海里常常会浮现出,在那个昏黄灯光下,一位留洋归来的小姐,指尖在黑白键上流淌出婉转的旋律,伴随着窗外的雨声,构成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书中穿插的许多历史人物的轶事,更是为这些冰冷的乐器增添了温度,让我看到了音乐与生活、与时代的紧密联系。我常常在想,当那些老照片里的女士,穿着旗袍,端庄地坐在钢琴前时,她们的心中是怎样的情怀?是对音乐的热爱,还是对西方文化的向往,亦或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寄托?这本书给了我无限的想象空间,让我对民国时期的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