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第3版)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志强,谭志健 著
图书标签:
  • 中西医结合
  • 外科学
  • 医学
  • 临床医学
  • 外科
  • 第三版
  • 教材
  • 医学教育
  • 手术学
  • 西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54208
版次:31
商品编码:1226154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页数:576
字数:10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第3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之一,是第3版。《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第3版)》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从一章至第十一章,包括绪论,外科证治概论,菌术,麻醉,输血,水、电解质和酸碱的平衡与失调,外科营养,休克,重症监测治疗与心肺脑复苏,疼痛治疗,围术期处理等;各论部分从第十二章至第五十四章,包括外科感染、常见体表良性肿瘤、创伤、烧伤、冷伤、毒蛇咬伤、器官移植、外科微创技术、颅脑疾病、颈部疾病、乳房疾病等内容,覆盖病种范围包括所有常见病、多发病,适应现有疾病谱的中西医结合诊疗需要。《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第3版)》以较佳疗效为目标,吸取现代医学理论精华与先进诊疗技术,继承传统中医外科的内外特色治法和既往中西医结合外科的宝贵经验。

目录

目录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2
第二章 外科证治概论 7
第一节 传统中医外科的范围、疾病命名与分类释义 7
第二节 病因病理 11
第三节 外科辨证 14
第四节 治法 23
第三章 菌术 30
第一节 菌术与抗菌术 30
第二节 手术室的设置和管理原则 35
第三节 手术基本器械及其用法 36
第四节 手术基本操作 37
第四章 麻醉 40
第一节 概论 40
第二节 麻醉前准备和麻醉前用药 41
第三节 全身麻醉 42
第四节 气管内插管术 46
第五节 局部麻醉 47
第六节 椎管内麻醉 50
第七节 针刺麻醉 58
第八节 麻醉期间的监测和管理 59
第九节 麻醉恢复期的监测和管理 60
第十节 体外循环 62
第五章 输血 64
第一节 概论 64
第二节 输血的适应证、并发症及其防治 65
第三节 血液成分及成分输血 69
第四节 血浆代用品和人造血 71
第五节 血液管理和血液保护 72
第六章 水、电解质和酸碱的平衡与失调 74
第一节 水、电解质和酸碱的生理平衡 74
第二节 体液代谢失调 76
第三节 酸碱平衡失调 83
第四节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的处理原则 87
第七章 外科营养 88
第一节 机体代谢与营养支持 88
第二节 营养状况的评定与监测 90
第三节 营养支持方法 93
第八章 休克 101
第一节 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101
第二节 病理生理 102
第三节 临床表现与监测 103
第四节 休克的治疗 106
第五节 几种常见外科休克 109
第九章 重症监测治疗与心肺脑复苏 113
第一节 概述 113
第二节 病情评估与监测 113
第三节 重症病人的治疗 120
第四节 几种常见外科重症 122
第五节 心肺脑复苏 132
第十章 疼痛治疗 136
第一节 疼痛的分类 137
第二节 疼痛的临床评估方法 137
第三节 疼痛对生理的影响 138
第四节 慢性痛症疾病的治疗 138
第五节 术后疼痛治疗 144
第十一章 围术期处理 147
第一节 术前准备 147
第二节 术后处理 152
第三节 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159
第四节 手术后的中医辨证论治原则 162
各论
第十二章 外科感染 166
第一节 概论 166
第二节 皮肤和皮下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168
第三节 浅部急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 171
第四节 丹毒 173
第五节 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 174
第六节 急性蜂窝织炎 175
第七节 全身性外科感染 177
第八节 特异性感染 180
第十三章 常见体表良性肿瘤 186
第一节 概论 186
第二节 常见体表肿瘤与肿块 187
第十四章 创伤 191
第十五章 烧伤 199
第十六章 冷伤 207
第十七章 毒蛇咬伤 210
第十八章 器官移植 214
第一节 概述 214
第二节 移植免疫 215
第三节 肾移植 218
第四节 原位肝移植 219
第五节 其他脏器移植 221
第十九章 外科微创技术 222
第一节 概论 222
第二节 腔镜外科技术 222
第三节 内镜外科技术 224
第四节 介入治疗技术 224
第二十章 颅脑疾病 227
第一节 概论 227
第二节 颅脑损伤 234
第三节 颅内压增高 243
第四节 脑疝 245
第五节 脑血管疾病 248
第二十一章 颈部疾病 254
第一节 概论 254
第二节 单纯性甲状腺肿 257
第三节 甲状腺腺瘤 258
第四节 甲状腺癌 259
第五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 261
第六节 甲状腺炎 264
第七节 颈部淋巴结结核 265
第八节 颈部肿块 267
第二十二章 乳房疾病 268
第一节 概论 268
第二节 乳房检查 269
第三节 急性乳腺炎 271
第四节 乳腺囊性增生病 273
第五节 乳房肿瘤 275
第二十三章 胸部损伤 283
第一节 肋骨骨折 283
第二节 气胸 285
第三节 血胸 286
第二十四章 脓胸 288
第二十五章 肺部疾病 290
第一节 支气管扩张 290
第二节 肺癌 291
第二十六章 食管疾病 295
第一节 食管癌 295
第二节 食管良性肿瘤 296
第三节 腐蚀性食管灼伤 297
第四节 贲门失弛缓症 297
第五节 食管憩室 298
第二十七章 原发性纵隔肿瘤 300
第二十八章 心脏疾病 302
第一节 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302
第二节 心脏瓣膜病 304
第三节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306
第二十九章 胸主动脉疾病 309
第一节 胸主动脉瘤 309
第二节 主动脉夹层 310
第三十章 腹外疝 312
第一节 概论 312
第二节 腹股沟疝 313
第三节 股疝 315
第四节 其他腹外疝 316
第三十一章 腹部创伤 319
第一节 概论 319
第二节 常见内脏损伤的特征和处理 321
第三节 损伤控制在腹部损伤中的应用 326
第三十二章 急腹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27
第三十三章 胃十二指肠疾病 332
第一节 概论 332
第二节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 334
第三节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336
第四节 疤痕性幽门梗阻 338
第五节 胃癌及其他胃肿瘤 342
第六节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347
第七节 十二指肠憩室 347
第八节 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 348
第三十四章 小肠疾病 350
第一节 解剖和生理概要 350
第二节 肠感染性疾病 350
第三节 肠炎性疾病 352
第四节 肠梗阻 353
第五节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 358
第六节 短肠综合征 360
第七节 小肠肿瘤 361
第八节 天性肠疾病 362
第三十五章 急性阑尾炎 364
第三十六章 结、直肠与肛管疾病 368
第一节 概论 368
第二节 结、直肠及肛管检查方法 372
第三节 乙状结肠扭转 374
第四节 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治疗 375
第五节 肠息肉及肠息肉病 376
第六节 结肠癌 377
第七节 直肠癌 381
第八节 直肠肛管先天性疾病 382
第九节 肛裂 385
第十节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387
第十一节 肛瘘 389
第十二节 痔 391
第十三节 直肠脱垂 393
第十四节 便秘的外科治疗 395
第三十七章 肝脏疾病 398
第一节 概论 398
第二节 偶发肝脏肿块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00
第三节 肝脓肿 401
第四节 肝棘球蚴病 403
第五节 肝肿瘤 405
第六节 肝囊肿 408
第三十八章 门静脉高压症 410
第三十九章 胆道疾病 413
第一节 解剖特点与生理概要 413
第二节 胆道疾病的常用诊断方法 414
第三节 胆道畸形 415
第四节 胆石病 417
第五节 胆道感染 421
第六节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425
第七节 胆道蛔虫病 426
第八节 胆道疾病常见并发症 427
第九节 胆管损伤 429
第十节 胆道肿瘤 431
第四十章 消化道大出血的鉴别诊断与外科处理原则 432
第四十一章 胰腺疾病 438
第一节 解剖生理概要 438
第二节 胰腺炎 439
第三节 胰腺囊肿 443
第四节 胰腺癌和壶腹部周围癌 444
第五节 胰腺内分泌瘤 447
第四十二章 脾疾病 449
第四十三章 周围血管与淋巴管疾病 452
第一节 概论 452
第二节 周围血管损伤 455
第三节 动脉疾病 457
第四节 静脉疾病 468
第五节 动-静脉瘘 475
第六节 淋巴水肿 477
第四十四章 泌尿、男生殖系统外科病概论 479
第一节 泌尿外科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481
第二节 泌尿、男生殖系统的外科检查 484
第三节 辨证论治 486
第四十五章 泌尿、男生殖系统损伤 487
第一节 肾损伤 487
第二节 输尿管损伤 489
第三节 膀胱损伤 490
第四节 尿道损伤 491
第四十六章 泌尿、男性生殖系统感染 493
第一节 概论 493
第二节 上尿路感染 495
第三节 下尿路感染 497
第四节 男性生殖系统感染 500
第四十七章 泌尿、男生殖系结核 505
第一节 肾结核 505
第二节 附睾结核 507
第四十八章 尿石症 509
第一节 肾和输尿管结石 509
第二节 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 512
第四十九章 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 514
第一节 肾肿瘤 514
第二节 膀胱肿瘤 517
第三节 前列腺癌 519
第四节 睾丸肿瘤 522
第五节 阴茎癌 522
第五十章 泌尿系统梗阻 524
第一节 概论 524
第二节 肾积水 525
第三节 尿潴留 527
第四节 良性前列腺增生 529
第五十一章 肾上腺外科疾病 532
第一节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532
第二节 皮质醇症 533
第三节 儿茶酚胺症 534
第四节 症状肾上腺肿物 536
第五十二章 泌尿、男生殖系统其他外科疾病 537
第一节 泌尿、男生殖系统先天畸形 537
第二节 精索静脉曲张 539
第三节 鞘膜积液 541
第四节 肾血管性高血压 542
第五十三章 男性不育症 544
第五十四章 男性性功能障碍 549
第一节 勃起功能障碍 549
第二节 早泄 552
附方 555
《古籍脉络:从上古到明清中医经典解析》 本书并非专注于现代医学的某一特定分支,而是旨在勾勒中国传统医学悠久而辉煌的历史脉络,深入解析自上古时期至明清时代,那些奠定中医理论基石、塑造其发展方向的重要典籍。我们将一同穿越时空,探寻《黄帝内经》的智慧之源,《伤寒杂病论》的辨证精髓,《本草纲目》的药物宝库,以及明清时期各家学派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创新与突破。 第一卷:溯源与奠基——先秦至汉代的思想萌芽与理论构建 本卷将带领读者回到中国医学的黎明时期。在文字尚未完全普及的远古时代,先民们如何通过观察自然、体察自身,初步认识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我们将探讨神话传说中隐藏的医学信息,以及早期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如何渗透并影响了医学观念的形成。 《黄帝内经》的时代解读: 《黄帝内经》作为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医学典籍,其思想体系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本卷将详细剖析《内经》的成书背景、各篇章的独特贡献,以及其中蕴含的朴素唯物主义和整体观念。我们将重点解读其脏象学说,理解五脏六腑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并深入探讨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与生理意义。经络学说将不再是枯燥的图谱,而是被还原为人体功能活动的动态网络,阐释其在生理、病理及治疗中的核心地位。同时,我们还将审视《内经》的病因、病机理论,以及其早期提出的辨证论治思想的萌芽。本卷并非简单罗列《内经》内容,而是通过对原文的细致解读,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力求展现其作为中医理论基石的深远意义。 早期方剂的智慧: 在《内经》构建宏大理论框架的同时,先民们也积累了丰富的用药经验。本卷将梳理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零散记载的医药信息,以及汉代《神农本草经》的出现。我们不聚焦于具体的药物功效,而是关注《神农本草经》是如何确立药物的“君臣佐使”理论,以及其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的历史意义,这标志着药物学研究的初步系统化。 第二卷:辨证的精进与经典的成熟——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理论深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实践的丰富,中医理论迎来了重要的发展与成熟期。本卷将聚焦于这个时期涌现出的划时代著作,以及它们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 《伤寒杂病论》的革命性意义: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本卷将深入剖析其“辨证论治”这一核心思想的由来与实践。我们将不再仅仅关注具体的方剂,而是侧重于理解“六经辨证”的精妙之处,即如何通过分析疾病在不同阶段、不同部位的表现,将其归属于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太阳六个体系,从而指导治疗。同时,我们也将探讨《伤寒论》中对杂病的辨治,以及其在确立病、证、方、药之间严谨关系的贡献。本卷将强调《伤寒论》的科学性与临床实用性,以及其对后世伤寒学派的深远影响。 其他重要贡献: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则在临床实践层面进行了更为广泛的总结,尤其是在妇科、儿科等领域。本卷也将提及《千金方》中体现的医德思想,以及其对后世方书的影响。宋代医学家们在校勘、整理古代医籍,以及在针灸、脉学等方面的创新也将被简要提及,为后来的医学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卷:百科全书式的集大成与流派的勃兴——元明清时期的发展与变革 元明清时期,中国医学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迎来了集大成与分化发展的阶段。本卷将重点解读这一时期最富代表性的医学著作,以及它们所展现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本草纲目》的科学视野: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集中国古代本草学之大成的巨著。本卷将不再仅仅视其为药物学专著,而是从其“类聚群经,穷搜博采”的编纂方法,以及其在生物学、矿物学、植物学等方面的科学价值出发进行解读。我们将重点关注《本草纲目》如何纠正前人本草的谬误,如何对药物的性味归经、主治功用进行更为精确的描述,以及其在动物、植物、矿物分类上的创新。同时,本卷也将探讨《本草纲目》的科学精神,以及其所包含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明清各家学派的争鸣: 在理论层面,明清时期涌现出了诸多具有鲜明个性的医学流派。本卷将选取其中一些代表性流派进行阐释,例如: 温病学派: 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提出,是如何突破《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更有效地解释和治疗急性热性传染病的?我们将解读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等名家的思想,以及《温病条辨》、《临证指南医案》等著作的贡献。 理学与医学的结合: 如喻嘉言、叶桂等大家,如何将理学思想融于医学,构建了更为精密的脏腑病理学说。 “病机”探究的深入: 围绕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各家学说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形成了不同的病机学说。 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本卷还将提及明清时期在针灸、推拿、养生等实践技法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这些实践如何反哺理论,形成更加完整的医学体系。 结语: 《古籍脉络》并非旨在提供一套治疗方案,而是希望带领读者走进中国传统医学的深厚底蕴,理解其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体悟其辨证论治的精妙之处,以及感受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的生命力。通过对这些经典古籍的深入解读,我们不仅能回顾历史,更能从中汲取智慧,理解传统医学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的独特价值。本书的阅读体验将是穿越历史的长河,与先贤的智慧进行对话,感受中国传统医学独特的思想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第3版)》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彻底颠覆了我对传统医学书籍的印象。我本来以为这类书籍会比较枯燥乏味,充斥着密密麻麻的术语和图表,看得人昏昏欲睡,但这本书却给了我惊喜。它的叙述方式非常生动,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医生在耳边娓娓道来。从第一章开始,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巧妙地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通过大量的病例分析和案例研究,将复杂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书中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的探讨,更是深入浅出,既有严谨的科学分析,又不失人文关怀。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并没有刻意去强调“中西医哪家强”,而是以一种更加包容和开放的态度,去探讨两种医学体系如何能够优势互补,共同为患者提供更佳的治疗方案。书中对于一些传统中医的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等,在现代外科手术后的康复过程中所起到的辅助作用,都有着详细的阐述和科学的解释,这让我对中医药的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整体而言,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清晰,语言流畅,可读性极强,即使是非医学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从中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医学指南。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外科疾病的治疗。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了以西医为核心的外科理念,对于很多疾病的治疗路径已经非常熟悉。然而,《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第3版)》却巧妙地将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理念融入其中,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大门。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中西医的治疗方法罗列出来,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讨了两种医学体系在疾病发生、发展、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和协同作用。书中对一些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提供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思路,例如,如何利用中药来减轻术后疼痛、促进伤口愈合,甚至预防感染等,这些都是在传统的西医教科书中较少提及的。我尤其赞赏它在描述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时,能够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史以及中医的辨证结果,从而做出更精准的个体化治疗决策。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与众不同,既有严谨的学术探讨,又不乏临床经验的分享,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一些复杂的病例,书中还提供了多角度的分析,并给出了不同的治疗选择,这对于我们这些临床医生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

评分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让我对“外科”的定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一直认为外科治疗就是手术刀下的乾坤,而《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第3版)》却告诉我,它也可以是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书中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大量实际操作的指导和临床经验的总结。我尤其欣赏它在描述各种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案时,能够清晰地列出西医的传统疗法,并详细阐述中医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比如,对于一些肿瘤患者,书中不仅讨论了手术切除、放化疗等手段,还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中药来扶正祛邪,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从而改善预后。这种 holistic approach (整体性方法) 让我感到非常受用。此外,书中对于一些术后康复的指导,也充满了智慧。它不仅仅关注身体的恢复,还强调了心理的调适,并通过中医的调养方法,帮助患者重建健康的身体和积极的心态。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接地气,虽然内容深奥,但读起来并不费力,仿佛是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进行深入交流。

评分

翻开《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第3版)》,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的学术殿堂。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惊叹。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性的手册,更是一部融汇贯通的医学哲学著作。作者在阐述外科手术的原理和操作时,丝毫不回避其现代医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但同时又巧妙地穿插了中医对于疾病本质的深刻洞察。例如,在讨论一些慢性炎症性疾病时,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西医的手术指征和术后护理,还从“湿热”、“瘀毒”等中医角度进行了解释,并提出了相应的个体化中药治疗方案,以期从根本上调理患者的体质,减少复发的可能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常见外科疾病的“辨证施治”部分,它并非简单地套用公式,而是鼓励读者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中医的理论进行分析。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让我受益匪浅。此外,书中对于一些非手术疗法的探讨,也颇具启发性,比如如何利用中药配合保守治疗,达到延缓病情、缓解症状的目的。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十分精美,图文并茂,让复杂的医学概念变得更加直观易懂。

评分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第3版)》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年来阅读过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医学著作之一。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辨的医学百科。我原本以为,中西医结合在外科学领域,更多的是一种“锦上添花”的角色,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其“雪中送炭”的潜力。书中对于一些复杂疾病的剖析,既有现代医学的精准定位,又有中医的宏观把握。例如,在讨论一些难治性创伤时,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清创、缝合等西医技术,还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中药外敷内服,来促进组织的再生,减轻瘢痕形成,甚至预防感染。这种将传统医学的经验与现代医学的科学原理相结合的做法,让我耳目一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未病先防”理念的阐述,它不仅仅关注疾病的治疗,更强调了如何通过整体调养,提高人体的自身防御能力,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既有严谨的学术论文的深度,又不失通俗科普的易读性。它鼓励读者跳出思维定势,用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医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