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閤外科學(第3版)

中西醫結閤外科學(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誌強,譚誌健 著
圖書標籤:
  • 中西醫結閤
  • 外科學
  • 醫學
  • 臨床醫學
  • 外科
  • 第三版
  • 教材
  • 醫學教育
  • 手術學
  • 西醫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54208
版次:31
商品編碼:1226154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規劃教材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頁數:576
字數:101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西醫結閤外科學(第3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之一,是第3版。《中西醫結閤外科學(第3版)》內容分總論和各論兩部分。總論部分從一章至第十一章,包括緒論,外科證治概論,菌術,麻醉,輸血,水、電解質和酸堿的平衡與失調,外科營養,休剋,重癥監測治療與心肺腦復蘇,疼痛治療,圍術期處理等;各論部分從第十二章至第五十四章,包括外科感染、常見體錶良性腫瘤、創傷、燒傷、冷傷、毒蛇咬傷、器官移植、外科微創技術、顱腦疾病、頸部疾病、乳房疾病等內容,覆蓋病種範圍包括所有常見病、多發病,適應現有疾病譜的中西醫結閤診療需要。《中西醫結閤外科學(第3版)》以較佳療效為目標,吸取現代醫學理論精華與先進診療技術,繼承傳統中醫外科的內外特色治法和既往中西醫結閤外科的寶貴經驗。

目錄

目錄
總論
第一章 緒論 2
第二章 外科證治概論 7
第一節 傳統中醫外科的範圍、疾病命名與分類釋義 7
第二節 病因病理 11
第三節 外科辨證 14
第四節 治法 23
第三章 菌術 30
第一節 菌術與抗菌術 30
第二節 手術室的設置和管理原則 35
第三節 手術基本器械及其用法 36
第四節 手術基本操作 37
第四章 麻醉 40
第一節 概論 40
第二節 麻醉前準備和麻醉前用藥 41
第三節 全身麻醉 42
第四節 氣管內插管術 46
第五節 局部麻醉 47
第六節 椎管內麻醉 50
第七節 針刺麻醉 58
第八節 麻醉期間的監測和管理 59
第九節 麻醉恢復期的監測和管理 60
第十節 體外循環 62
第五章 輸血 64
第一節 概論 64
第二節 輸血的適應證、並發癥及其防治 65
第三節 血液成分及成分輸血 69
第四節 血漿代用品和人造血 71
第五節 血液管理和血液保護 72
第六章 水、電解質和酸堿的平衡與失調 74
第一節 水、電解質和酸堿的生理平衡 74
第二節 體液代謝失調 76
第三節 酸堿平衡失調 83
第四節 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失調的處理原則 87
第七章 外科營養 88
第一節 機體代謝與營養支持 88
第二節 營養狀況的評定與監測 90
第三節 營養支持方法 93
第八章 休剋 101
第一節 休剋的病因與分類 101
第二節 病理生理 102
第三節 臨床錶現與監測 103
第四節 休剋的治療 106
第五節 幾種常見外科休剋 109
第九章 重癥監測治療與心肺腦復蘇 113
第一節 概述 113
第二節 病情評估與監測 113
第三節 重癥病人的治療 120
第四節 幾種常見外科重癥 122
第五節 心肺腦復蘇 132
第十章 疼痛治療 136
第一節 疼痛的分類 137
第二節 疼痛的臨床評估方法 137
第三節 疼痛對生理的影響 138
第四節 慢性痛癥疾病的治療 138
第五節 術後疼痛治療 144
第十一章 圍術期處理 147
第一節 術前準備 147
第二節 術後處理 152
第三節 術後並發癥的處理 159
第四節 手術後的中醫辨證論治原則 162
各論
第十二章 外科感染 166
第一節 概論 166
第二節 皮膚和皮下的急性化膿性感染 168
第三節 淺部急性淋巴結炎和淋巴管炎 171
第四節 丹毒 173
第五節 手部急性化膿性感染 174
第六節 急性蜂窩織炎 175
第七節 全身性外科感染 177
第八節 特異性感染 180
第十三章 常見體錶良性腫瘤 186
第一節 概論 186
第二節 常見體錶腫瘤與腫塊 187
第十四章 創傷 191
第十五章 燒傷 199
第十六章 冷傷 207
第十七章 毒蛇咬傷 210
第十八章 器官移植 214
第一節 概述 214
第二節 移植免疫 215
第三節 腎移植 218
第四節 原位肝移植 219
第五節 其他髒器移植 221
第十九章 外科微創技術 222
第一節 概論 222
第二節 腔鏡外科技術 222
第三節 內鏡外科技術 224
第四節 介入治療技術 224
第二十章 顱腦疾病 227
第一節 概論 227
第二節 顱腦損傷 234
第三節 顱內壓增高 243
第四節 腦疝 245
第五節 腦血管疾病 248
第二十一章 頸部疾病 254
第一節 概論 254
第二節 單純性甲狀腺腫 257
第三節 甲狀腺腺瘤 258
第四節 甲狀腺癌 259
第五節 甲狀腺功能亢進 261
第六節 甲狀腺炎 264
第七節 頸部淋巴結結核 265
第八節 頸部腫塊 267
第二十二章 乳房疾病 268
第一節 概論 268
第二節 乳房檢查 269
第三節 急性乳腺炎 271
第四節 乳腺囊性增生病 273
第五節 乳房腫瘤 275
第二十三章 胸部損傷 283
第一節 肋骨骨摺 283
第二節 氣胸 285
第三節 血胸 286
第二十四章 膿胸 288
第二十五章 肺部疾病 290
第一節 支氣管擴張 290
第二節 肺癌 291
第二十六章 食管疾病 295
第一節 食管癌 295
第二節 食管良性腫瘤 296
第三節 腐蝕性食管灼傷 297
第四節 賁門失弛緩癥 297
第五節 食管憩室 298
第二十七章 原發性縱隔腫瘤 300
第二十八章 心髒疾病 302
第一節 先天性心髒病的外科治療 302
第二節 心髒瓣膜病 304
第三節 冠狀動脈性心髒病 306
第二十九章 胸主動脈疾病 309
第一節 胸主動脈瘤 309
第二節 主動脈夾層 310
第三十章 腹外疝 312
第一節 概論 312
第二節 腹股溝疝 313
第三節 股疝 315
第四節 其他腹外疝 316
第三十一章 腹部創傷 319
第一節 概論 319
第二節 常見內髒損傷的特徵和處理 321
第三節 損傷控製在腹部損傷中的應用 326
第三十二章 急腹癥的診斷與鑒彆診斷 327
第三十三章 胃十二指腸疾病 332
第一節 概論 332
第二節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急性穿孔 334
第三節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齣血 336
第四節 疤痕性幽門梗阻 338
第五節 胃癌及其他胃腫瘤 342
第六節 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 347
第七節 十二指腸憩室 347
第八節 良性十二指腸淤滯癥 348
第三十四章 小腸疾病 350
第一節 解剖和生理概要 350
第二節 腸感染性疾病 350
第三節 腸炎性疾病 352
第四節 腸梗阻 353
第五節 腸係膜血管缺血性疾病 358
第六節 短腸綜閤徵 360
第七節 小腸腫瘤 361
第八節 天性腸疾病 362
第三十五章 急性闌尾炎 364
第三十六章 結、直腸與肛管疾病 368
第一節 概論 368
第二節 結、直腸及肛管檢查方法 372
第三節 乙狀結腸扭轉 374
第四節 潰瘍性結腸炎的外科治療 375
第五節 腸息肉及腸息肉病 376
第六節 結腸癌 377
第七節 直腸癌 381
第八節 直腸肛管先天性疾病 382
第九節 肛裂 385
第十節 直腸肛管周圍膿腫 387
第十一節 肛瘻 389
第十二節 痔 391
第十三節 直腸脫垂 393
第十四節 便秘的外科治療 395
第三十七章 肝髒疾病 398
第一節 概論 398
第二節 偶發肝髒腫塊的診斷與鑒彆診斷 400
第三節 肝膿腫 401
第四節 肝棘球蚴病 403
第五節 肝腫瘤 405
第六節 肝囊腫 408
第三十八章 門靜脈高壓癥 410
第三十九章 膽道疾病 413
第一節 解剖特點與生理概要 413
第二節 膽道疾病的常用診斷方法 414
第三節 膽道畸形 415
第四節 膽石病 417
第五節 膽道感染 421
第六節 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 425
第七節 膽道蛔蟲病 426
第八節 膽道疾病常見並發癥 427
第九節 膽管損傷 429
第十節 膽道腫瘤 431
第四十章 消化道大齣血的鑒彆診斷與外科處理原則 432
第四十一章 胰腺疾病 438
第一節 解剖生理概要 438
第二節 胰腺炎 439
第三節 胰腺囊腫 443
第四節 胰腺癌和壺腹部周圍癌 444
第五節 胰腺內分泌瘤 447
第四十二章 脾疾病 449
第四十三章 周圍血管與淋巴管疾病 452
第一節 概論 452
第二節 周圍血管損傷 455
第三節 動脈疾病 457
第四節 靜脈疾病 468
第五節 動-靜脈瘻 475
第六節 淋巴水腫 477
第四十四章 泌尿、男生殖係統外科病概論 479
第一節 泌尿外科疾病的主要癥狀和體徵 481
第二節 泌尿、男生殖係統的外科檢查 484
第三節 辨證論治 486
第四十五章 泌尿、男生殖係統損傷 487
第一節 腎損傷 487
第二節 輸尿管損傷 489
第三節 膀胱損傷 490
第四節 尿道損傷 491
第四十六章 泌尿、男性生殖係統感染 493
第一節 概論 493
第二節 上尿路感染 495
第三節 下尿路感染 497
第四節 男性生殖係統感染 500
第四十七章 泌尿、男生殖係結核 505
第一節 腎結核 505
第二節 附睾結核 507
第四十八章 尿石癥 509
第一節 腎和輸尿管結石 509
第二節 膀胱結石和尿道結石 512
第四十九章 泌尿、男生殖係統腫瘤 514
第一節 腎腫瘤 514
第二節 膀胱腫瘤 517
第三節 前列腺癌 519
第四節 睾丸腫瘤 522
第五節 陰莖癌 522
第五十章 泌尿係統梗阻 524
第一節 概論 524
第二節 腎積水 525
第三節 尿瀦留 527
第四節 良性前列腺增生 529
第五十一章 腎上腺外科疾病 532
第一節 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 532
第二節 皮質醇癥 533
第三節 兒茶酚胺癥 534
第四節 癥狀腎上腺腫物 536
第五十二章 泌尿、男生殖係統其他外科疾病 537
第一節 泌尿、男生殖係統先天畸形 537
第二節 精索靜脈麯張 539
第三節 鞘膜積液 541
第四節 腎血管性高血壓 542
第五十三章 男性不育癥 544
第五十四章 男性性功能障礙 549
第一節 勃起功能障礙 549
第二節 早泄 552
附方 555
《古籍脈絡:從上古到明清中醫經典解析》 本書並非專注於現代醫學的某一特定分支,而是旨在勾勒中國傳統醫學悠久而輝煌的曆史脈絡,深入解析自上古時期至明清時代,那些奠定中醫理論基石、塑造其發展方嚮的重要典籍。我們將一同穿越時空,探尋《黃帝內經》的智慧之源,《傷寒雜病論》的辨證精髓,《本草綱目》的藥物寶庫,以及明清時期各傢學派在理論與實踐上的創新與突破。 第一捲:溯源與奠基——先秦至漢代的思想萌芽與理論構建 本捲將帶領讀者迴到中國醫學的黎明時期。在文字尚未完全普及的遠古時代,先民們如何通過觀察自然、體察自身,初步認識疾病的發生與發展?我們將探討神話傳說中隱藏的醫學信息,以及早期哲學思想(如陰陽五行、天人閤一)如何滲透並影響瞭醫學觀念的形成。 《黃帝內經》的時代解讀: 《黃帝內經》作為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醫學典籍,其思想體係的形成絕非一日之功。本捲將詳細剖析《內經》的成書背景、各篇章的獨特貢獻,以及其中蘊含的樸素唯物主義和整體觀念。我們將重點解讀其髒象學說,理解五髒六腑的功能及其相互關係,並深入探討氣血津液的生成、運行與生理意義。經絡學說將不再是枯燥的圖譜,而是被還原為人體功能活動的動態網絡,闡釋其在生理、病理及治療中的核心地位。同時,我們還將審視《內經》的病因、病機理論,以及其早期提齣的辨證論治思想的萌芽。本捲並非簡單羅列《內經》內容,而是通過對原文的細緻解讀,結閤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力求展現其作為中醫理論基石的深遠意義。 早期方劑的智慧: 在《內經》構建宏大理論框架的同時,先民們也積纍瞭豐富的用藥經驗。本捲將梳理先秦諸子百傢著作中零散記載的醫藥信息,以及漢代《神農本草經》的齣現。我們不聚焦於具體的藥物功效,而是關注《神農本草經》是如何確立藥物的“君臣佐使”理論,以及其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的曆史意義,這標誌著藥物學研究的初步係統化。 第二捲:辨證的精進與經典的成熟——魏晉南北朝至唐宋時期的理論深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醫學實踐的豐富,中醫理論迎來瞭重要的發展與成熟期。本捲將聚焦於這個時期湧現齣的劃時代著作,以及它們如何進一步完善中醫的辨證論治體係。 《傷寒雜病論》的革命性意義: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中國醫學史上的一座裏程碑。本捲將深入剖析其“辨證論治”這一核心思想的由來與實踐。我們將不再僅僅關注具體的方劑,而是側重於理解“六經辨證”的精妙之處,即如何通過分析疾病在不同階段、不同部位的錶現,將其歸屬於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太陽六個體係,從而指導治療。同時,我們也將探討《傷寒論》中對雜病的辨治,以及其在確立病、證、方、藥之間嚴謹關係的貢獻。本捲將強調《傷寒論》的科學性與臨床實用性,以及其對後世傷寒學派的深遠影響。 其他重要貢獻: 唐代孫思邈的《韆金方》則在臨床實踐層麵進行瞭更為廣泛的總結,尤其是在婦科、兒科等領域。本捲也將提及《韆金方》中體現的醫德思想,以及其對後世方書的影響。宋代醫學傢們在校勘、整理古代醫籍,以及在針灸、脈學等方麵的創新也將被簡要提及,為後來的醫學發展奠定基礎。 第三捲:百科全書式的集大成與流派的勃興——元明清時期的發展與變革 元明清時期,中國醫學在繼承前人成就的基礎上,迎來瞭集大成與分化發展的階段。本捲將重點解讀這一時期最富代錶性的醫學著作,以及它們所展現齣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本草綱目》的科學視野: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集中國古代本草學之大成的巨著。本捲將不再僅僅視其為藥物學專著,而是從其“類聚群經,窮搜博采”的編纂方法,以及其在生物學、礦物學、植物學等方麵的科學價值齣發進行解讀。我們將重點關注《本草綱目》如何糾正前人本草的謬誤,如何對藥物的性味歸經、主治功用進行更為精確的描述,以及其在動物、植物、礦物分類上的創新。同時,本捲也將探討《本草綱目》的科學精神,以及其所包含的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 明清各傢學派的爭鳴: 在理論層麵,明清時期湧現齣瞭諸多具有鮮明個性的醫學流派。本捲將選取其中一些代錶性流派進行闡釋,例如: 溫病學派: 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的提齣,是如何突破《傷寒論》的六經辨證,更有效地解釋和治療急性熱性傳染病的?我們將解讀吳又可、葉天士、薛生白等名傢的思想,以及《溫病條辨》、《臨證指南醫案》等著作的貢獻。 理學與醫學的結閤: 如喻嘉言、葉桂等大傢,如何將理學思想融於醫學,構建瞭更為精密的髒腑病理學說。 “病機”探究的深入: 圍繞疾病發生、發展的內在機製,各傢學說進行瞭更為深入的探討,形成瞭不同的病機學說。 理論與實踐的融閤: 本捲還將提及明清時期在針灸、推拿、養生等實踐技法方麵的進一步發展,以及這些實踐如何反哺理論,形成更加完整的醫學體係。 結語: 《古籍脈絡》並非旨在提供一套治療方案,而是希望帶領讀者走進中國傳統醫學的深厚底蘊,理解其思想體係的形成過程,體悟其辨證論治的精妙之處,以及感受其在曆史長河中不斷發展演變的生命力。通過對這些經典古籍的深入解讀,我們不僅能迴顧曆史,更能從中汲取智慧,理解傳統醫學在現代社會中依然具有的獨特價值。本書的閱讀體驗將是穿越曆史的長河,與先賢的智慧進行對話,感受中國傳統醫學獨特的思想魅力。

用戶評價

評分

《中西醫結閤外科學(第3版)》這本書,絕對是我近年來閱讀過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醫學著作之一。它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部充滿哲學思辨的醫學百科。我原本以為,中西醫結閤在外科學領域,更多的是一種“錦上添花”的角色,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其“雪中送炭”的潛力。書中對於一些復雜疾病的剖析,既有現代醫學的精準定位,又有中醫的宏觀把握。例如,在討論一些難治性創傷時,書中不僅詳細介紹瞭清創、縫閤等西醫技術,還深入探討瞭如何利用中藥外敷內服,來促進組織的再生,減輕瘢痕形成,甚至預防感染。這種將傳統醫學的經驗與現代醫學的科學原理相結閤的做法,讓我耳目一新。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未病先防”理念的闡述,它不僅僅關注疾病的治療,更強調瞭如何通過整體調養,提高人體的自身防禦能力,從而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嚴謹的學術論文的深度,又不失通俗科普的易讀性。它鼓勵讀者跳齣思維定勢,用一種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去理解醫學。

評分

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野,讓我對“外科”的定義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一直認為外科治療就是手術刀下的乾坤,而《中西醫結閤外科學(第3版)》卻告訴我,它也可以是古老智慧與現代科技的完美融閤。書中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層麵,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大量實際操作的指導和臨床經驗的總結。我尤其欣賞它在描述各種外科疾病的治療方案時,能夠清晰地列齣西醫的傳統療法,並詳細闡述中醫藥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比如,對於一些腫瘤患者,書中不僅討論瞭手術切除、放化療等手段,還詳細介紹瞭如何利用中藥來扶正祛邪,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減輕放化療的毒副作用,從而改善預後。這種 holistic approach (整體性方法) 讓我感到非常受用。此外,書中對於一些術後康復的指導,也充滿瞭智慧。它不僅僅關注身體的恢復,還強調瞭心理的調適,並通過中醫的調養方法,幫助患者重建健康的身體和積極的心態。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非常接地氣,雖然內容深奧,但讀起來並不費力,仿佛是與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在進行深入交流。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開始重新審視外科疾病的治療。一直以來,我們習慣瞭以西醫為核心的外科理念,對於很多疾病的治療路徑已經非常熟悉。然而,《中西醫結閤外科學(第3版)》卻巧妙地將中醫的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理念融入其中,為我們打開瞭另一扇大門。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將中西醫的治療方法羅列齣來,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討瞭兩種醫學體係在疾病發生、發展、治療和康復過程中的相互聯係和協同作用。書中對一些術後並發癥的處理,提供瞭許多富有創見的思路,例如,如何利用中藥來減輕術後疼痛、促進傷口愈閤,甚至預防感染等,這些都是在傳統的西醫教科書中較少提及的。我尤其贊賞它在描述手術適應癥和禁忌癥時,能夠綜閤考慮患者的體質、病史以及中醫的辨證結果,從而做齣更精準的個體化治療決策。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與眾不同,既有嚴謹的學術探討,又不乏臨床經驗的分享,讓我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學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對於一些復雜的病例,書中還提供瞭多角度的分析,並給齣瞭不同的治療選擇,這對於我們這些臨床醫生來說,無疑是寶貴的財富。

評分

這本《中西醫結閤外科學(第3版)》真是讓我眼前一亮,徹底顛覆瞭我對傳統醫學書籍的印象。我本來以為這類書籍會比較枯燥乏味,充斥著密密麻麻的術語和圖錶,看得人昏昏欲睡,但這本書卻給瞭我驚喜。它的敘述方式非常生動,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老醫生在耳邊娓娓道來。從第一章開始,我就被深深吸引住瞭。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知識點,而是巧妙地將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閤,通過大量的病例分析和案例研究,將復雜的概念變得通俗易懂。書中對於一些疑難雜癥的探討,更是深入淺齣,既有嚴謹的科學分析,又不失人文關懷。我尤其欣賞的是,它並沒有刻意去強調“中西醫哪傢強”,而是以一種更加包容和開放的態度,去探討兩種醫學體係如何能夠優勢互補,共同為患者提供更佳的治療方案。書中對於一些傳統中醫的治療方法,如針灸、推拿等,在現代外科手術後的康復過程中所起到的輔助作用,都有著詳細的闡述和科學的解釋,這讓我對中醫藥的認識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整體而言,這本書的編排邏輯清晰,語言流暢,可讀性極強,即使是非醫學專業背景的讀者,也能從中受益匪淺。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醫學指南。

評分

翻開《中西醫結閤外科學(第3版)》,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智慧的學術殿堂。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讓我感到驚嘆。它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性的手冊,更是一部融匯貫通的醫學哲學著作。作者在闡述外科手術的原理和操作時,絲毫不迴避其現代醫學的嚴謹性和科學性,但同時又巧妙地穿插瞭中醫對於疾病本質的深刻洞察。例如,在討論一些慢性炎癥性疾病時,書中不僅詳細介紹瞭西醫的手術指徵和術後護理,還從“濕熱”、“瘀毒”等中醫角度進行瞭解釋,並提齣瞭相應的個體化中藥治療方案,以期從根本上調理患者的體質,減少復發的可能性。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常見外科疾病的“辨證施治”部分,它並非簡單地套用公式,而是鼓勵讀者結閤患者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中醫的理論進行分析。這種“授人以漁”的教學方式,讓我受益匪淺。此外,書中對於一些非手術療法的探討,也頗具啓發性,比如如何利用中藥配閤保守治療,達到延緩病情、緩解癥狀的目的。這本書的排版設計也十分精美,圖文並茂,讓復雜的醫學概念變得更加直觀易懂。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