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与“一带一路”

老挝与“一带一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海冰,周太东 著
图书标签:
  • 老挝
  • 一带一路
  • 国际关系
  • 中国外交
  • 东南亚
  • 经济合作
  • 基础设施建设
  • 投资
  • 区域发展
  • 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时事出版社
ISBN:978751950152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166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一带一路”倡议正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同和参与,共商、共享和共建的原则让这一倡议的全球性特征日益显现。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老挝是受益的周边邻国之一。正在建设中的中老铁路,助力老挝从内陆国家向陆路联通国家发展战略的实现。本书主要从中老外交关系、贸易关系、投资、发展援助、泰老合作等角度,就中国和老挝开展发展合作进行分析。本书只是我们认识老挝这个国家的开始,因为这个有着佛教传统的国家,恬静平和,但是谁也不能低估其所能迸发的发展潜力。

目录

第一章“一带一路”与中国对外发展合作转型_

一、“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国对外发展合作提出新的要求_

二、“一带一路”推动中国对外发展合作转型_

三、中国对外发展合作如何服务好“一带一路”倡议_


第二章中国和老挝的外交关系_

一、中老双边外交关系的历史演进_

二、中老外交关系的特点_

三、中老关系的成就与挑战_


第三章中国对老挝的投资_

一、中国对老挝投资的基本情况_

二、“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投资老挝的新机遇_

三、中国对老挝投资面临的问题_


第四章中国与老挝的贸易_

一、老挝对外贸易整体发展状况_

二、中国与老挝贸易关系发展历程_

三、中老贸易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分析_


第五章中国对老挝的援助_

一、老挝接受国际援助的情况_

二、中国对老挝援助的发展_

三、中国对老挝援助的特点_

四、中国对老挝援助的社会评价_


第六章老挝和泰国的发展合作_

一、泰国国际发展合作概况_

二、老挝同泰国的发展合作现状_

三、老挝与泰国发展合作的重点项目_

四、老挝同泰国的发展合作特点与不足_

五、老挝同泰国的发展合作影响评估_


第七章中国教育走出去:老挝苏州大学_

一、高等教育输出滞后影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和贸易合作_

二、苏州大学作为国内首家“走出去”高校在老挝的办学实践探索_

三、当前老挝苏州大学正遇到制度因素导致的经费瓶颈问题_

四、对老挝苏州大学面临的体制、经费难题的反思_

精彩书摘

第一章“一带一路”与中国对外发展合作转型

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对外发展合作正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期,而推动这一转型的动力来源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回顾历史,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中国对外发展合作文中“发展合作”主要是指“对外援助”,但是也不限于援助,包含以援助带动的贸易、投资、金融合作等更为宽泛的内容,这与中国对外援助的特色有关。长期以来,中国对外援助资金包括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三种方式。无偿援助重点用于帮助受援国建设中小型社会福利项目以及实施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技术合作、物资援助和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等。无息贷款主要用于帮助受援国建设社会公共设施和民生项目。优惠贷款主要用于帮助受援国建设有经济社会效益的生产型项目、大中型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较大型成套设备、机电产品等。从形式较为简单的人力和物资援助走向多元化的援助方式,从以双边为主的援助合作走向更多参与三方和多边援助合作,从一个以接受援助为主对外援助为辅的国家走向以接受国际援助为辅并提供更多对外援助的新兴援助大国,中国对外发展合作的规模和国际影响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2015年和2016年期间,通过对柬埔寨和老挝两国的实地调研,使我们能够对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合作成效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同时也对随之而来的问题和挑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主要结合实地调研和访谈观察,就中国对外发展合作转型和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国对外发展合作提出新的要求

建国以来,中国对外发展合作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初期的对外援助带有较为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服务于国家和民族独立的国际发展战略需要;第二个阶段是受国内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探索以援助为辅助手段,扩大与受援国开展经济合作的“输血”型援助方式,并转向了以援助与投资相结合带动贸易、工程承包的大发展合作战略;第三个阶段是机制化建设阶段,进入21世纪后中国更加注重与亚非拉传统受援国的援助合作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中非合作论坛、中拉合作论坛、中国—东盟减贫与社会发展论坛等一系列发展合作机制相应得以建立并完善。第四个阶段是2013年以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NDB)的建立,中国对外发展合作有了更多机制、制度和资源的支撑,对外发展合作的平台和工具更为多元。这一阶段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中国正在从一个注重物质性资源援助的国家成长为开始输出更多发展理念、经验和价值的援助大国。

诚然,“一带一路”倡议是推动中国对外发展合作转型的机制性动力,但是更为重要的推动因素主要来自两个层面的发展理念变化:一是国内的发展转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较于过去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中国更为注重以创新驱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对于经济发展的环境影响给予了比以往更多的关注。国内发展理念的变化对于中国开展对外发展合作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从国际层面来看,2015年联合国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巴黎气候协定和“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议程”,全球发展合作进入一个全新的注重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2016年G20杭州峰会在推动发展议程主流化方面也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特别是推动G20成员国通过了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集体行动方案,这些都对中国对外发展合作产生了新的影响。

总的来看,在对外发展合作的新阶段,中国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具有在全球发展治理领域发挥更多领导力和影响力的政治意愿,这与中国显著的经济发展成就和独特的发展经验息息相关。中国对外发展合作的独特性在于其边学习边实践和边分享的共进性特征,这与中国选择的发展道路有关。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发展,“摸着石头过河”至今仍然是中国探索发展道路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家全球并没有一个现成的发展模式可以学习和复制,所以中国的发展是在不断地学习、摸索和尝试的过程中逐步累积而成的。中国开展对外发展合作也是一个不断摸索、调整和完善的过程,将中国自身的发展经验与发展中国家的当地要素禀赋相结合,是贯穿中国对外援助的一个核心特征。李小云教授将其总结为平行经验转移:“所谓平行经验转移,就是将中国在前一个发展阶段经过试验和检验的经验移植到非洲,然后重新进行试验和推广,与受援国的地方性体系进行适应,而中国和受援国都能根据自身政治、经济等利益诉求,在互动中共同探索中国发展经验的再生产和地方化。”李小云:《中国援助非洲既非“殖民”,也不是“冤大头”》,澎湃新闻,2017年3月7日,http://www�眂wzg�眂n/theory/201703/34680�県tml。与西方传统大国援助的本质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对外发展合作并不奢求系统性的发展,区别于西方援助国对于完善的制度建设和良好的发展环境的苛求,因为现实情况是大多数接受援助的发展中国家并不具备发展这些制度性的先决条件。从援助的效果来看,西方援助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但是发展成效并不理想,症结正是在于“远水解不了近渴”,完备健全的制度体系如果没有有效的发展成果做支撑,只能成为一种摆设,有时还有可能成为发展的制度约束。中国所采取的局部的渐进性的发展实践更贴近当地的发展现状,尽管是局部的,但是见效快,更有助于实现减贫和发展。

对于现阶段的中国对外发展合作而言,比较多的是发展经验和发展资源的有限分享,尚未形成或者具备系统性分享自身发展理论和发展模式的能力,同时中国也不具备大规模开展对外援助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动员能力。中国对外发展合作的这种局限性在短期内难以有效突破,正如林毅夫所提出:“中国不能帮助其他国家实现跃进性的发展,一方面是因为中国进行的是渐进性的局部改革,它能够在局部改革的经济特区和试点方面帮助其他国家;另一方面中国还不是一个知识经济体,它便不能够帮助其他国家成为知识经济体。”林毅夫、王燕:《超越发展发展援助:在一个多极世界中重构发展合作新理念》,宋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11—113页。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倡导成立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虽然只是刚刚起步,但都可以看作是中国探索和总结不同于传统西方知识体系下的发展理论并贡献新的发展公共产品之尝试。

如何将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实践和发展成果进行有效的国际分享,可能是新时期中国开展对外发展合作的核心任务。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说道:“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全文)》,2017年5月14日,http://www�眀eltandroadforum�眔rg/n100/2017/0514/c24-407�県tml。如何通过“一带一路”实现发展联动效应,释放沿线各国发展潜力,对于中国乃至全球而言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二、“一带一路”推动中国对外发展合作转型

为配合“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对外发展合作已经开始了转型之路。这一转型进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理念转型、战略转型、机制转型和形象转型。

(一)理念转型

发展合作的理念转型是在中国自身发展理念和国际发展环境变迁下得以推动的。从建国初期的贫穷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离不开经济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基础这一指导思想。在中国看来,发展才是解决贫困的根本出路,并且核心是经济发展。正如2016年底发布的《发展权:中国的理念、实践与贡献》白皮书中所强调的:“中国有13亿多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中国立足基本国情,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将人权的普遍性原则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既努力通过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民的发展权,又努力通过保障人民的发展权,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展权:中国的理念、实践与贡献白皮书》,2016年12月1日,http://www�眘cio�眊ov�眂n/zfbps/32832/Document/1532315/1532315�県tm。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对于因经济发展而产生的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发展的认知也开始随之变化。

什么样的发展才是好的发展和可持续的发展?什么样的发展才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认同的发展?快速的经济发展就是好的发展吗?对于发展的反思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讨论,最终体现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对中国的发展理念和对外发展合作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2016年3月举行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十三五”规划纲要,在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纳入了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的“5P”原则具有高度的契合,即人类(People)、地球(Planet)、繁荣(Prosperity)、和平(Peace)、伙伴(Partnership)。


前言/序言

“一带一路”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畅想。同年10月3日,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二者共同构成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倡议正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同和参与,共商、共享和共建的原则让这一倡议的全球性特征日益显现。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老挝是最先受益的周边邻国之一。正在建设中的中老铁路,助力老挝从内陆国家向陆路联通国家发展战略的实现。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老挝是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如果没有外来资本和技术的支持,老挝要实现飞跃发展将较为困难。对于人均国民收入2353美元,减贫发展仍然是首要任务的老挝而言,实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可想而知。“到过老挝的游客们通常被这个国家人民的友好和良好心境所吸引,因此倾向于将这个国家浪漫化。老挝人也对自己作出浪漫的想象,但这个东亚‘未被触动’的田园生活的观念也有另一种解释:老挝是亚洲最不发达国家之一。”格兰特·埃文斯著:《老挝史》,郭继光、刘刚、王莹译,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版,第1页。

尽管是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但老挝并不是一个资源贫瘠国家。老挝国土面积为236800平方公里,总体地形可概括为北部山地、东南部高原、西南部平原低地和西部低山丘陵,山地高原占国土面积2/3。老挝境内河流众多,以湄公河及其支流为主,多为由北向南或自西向东流淌,森林覆盖率约为52%,是著名的森林之国。老挝在矿产资源开发和发展水利建设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老挝政府也致力于成为中南半岛的“蓄电池”。从产业发展来看,目前老挝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林业是老挝国民经济的基础。

由于内陆国家的地理限制,老挝不可避免地受到邻国的影响,尤其是泰国、越南和中国。夹在其间的老挝也曾寻求过建立中立国家,效仿瑞士,但是这种尝试却没有成功。历史上,老挝饱受殖民主义、战争动乱和贫穷积弱等灾难影响,因此建立一个稳定发展的国家已经成为一种迫切的生存需要。全球化可以说是影响老挝发展的最大外力,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老挝就开始实施革新开放政策,并在1997年加入东盟,逐步深入地参与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发展合作中,吸引的外国投资和援助持续上升。2013年老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工业和服务业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如果说有什么因素制约了老挝快速发展,那么交通基础设施瓶颈则应排在首位。从“陆锁国”变成“陆联国”的战略构想推动老挝积极寻求突破之道。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的发展战略不谋而合。特别是2016年底开工建设的中老铁路全长417千米,建设期5年,总投资约374亿元人民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条铁路未来将延伸连接到新加坡,老挝成为陆路联通国的梦想有望实现。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和老挝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彼此的发展道路上相互帮助和学习,这种兄弟般的关系给中老关系注入了亲情色彩。回顾历史,中国是老挝国家独立、对外关系和经济发展等内外政策的积极支持者和最为重要的合作伙伴。中老铁路开建将推动两国在基建、技术、商业、服务、民间交流等领域展开实质性合作。这种“共事”的经历虽然会带来各种摩擦和磨合,但必将推动中老关系更为深入发展。

本书主要从中老外交关系、贸易关系、投资、发展援助、泰老合作等角度,梳理和分析中国和老挝的发展合作。其中,各章分工如下:第一章(张海冰)、第二章(周士新)、第三章(薛磊)、第四章(王玉柱)、第五章(周太东)、第六章(赵元佑)、第七章(陈美、王玉柱),全书整理和统稿由张海冰完成。在过去一年中,本书主要写作成员曾两次赴老挝实地调研,书中的分析和部分观点源自调研所得。同时,我们在书中还穿插了部分在老挝实地调研的照片。

这本书只是我们认识老挝这个国家的开始,因为这个有着佛教传统的国家,一如湄公河的河水,恬静平和,但是谁也不能低估,也难以评估其所能迸发的发展潜力。


跨越古今的交响:丝绸之路的复兴与中亚的百年变迁 一、引言:历史的洪流与地缘的脉动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古以来,中亚地区作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枢纽地位,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们聚焦于这片广袤土地上,不同民族、文化与帝国之间的互动、冲突与融合,力求勾勒出一条清晰而复杂的历史脉络。不同于单纯的政治史或经济史叙述,本书更侧重于探寻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中亚的文明形态,以及这种形态如何反过来影响了世界格局的演变。 二、中亚的地理与文明基石 中亚,这片被天山、帕米尔高原环绕的内陆区域,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广袤的沙漠、丰饶的绿洲、以及连接欧亚大陆的天然通道——奠定了其“十字路口”的命运。 2.1 绿洲与游牧的永恒对话: 阐述了定居的绿洲文明(如撒马尔罕、布哈拉)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落(如突厥、蒙古诸部)之间,从早期的相互渗透到后来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复杂关系。探讨了灌溉农业技术的发展如何支撑了早期城邦的繁荣,以及游牧民族的军事力量如何在特定历史节点上颠覆既有秩序。 2.2 宗教的东渐与西传: 详细考察了佛教、祆教(拜火教)、摩尼教、景教(聂斯托利派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在中亚的传播轨迹。重点分析了公元八世纪阿拔斯王朝征服河中地区后,伊斯兰教如何深度融入当地社会结构、法律体系乃至日常生活,并催生出如帖木儿王朝那样的辉煌伊斯兰文明。 三、帝国时代的更迭与交锋 中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有强大帝国在此兴衰的血泪史。本书对几个关键的帝国时期进行了深入的个案分析。 3.1 粟特人的商业帝国: 细致描绘了活跃于丝绸之路上的粟特商人群体。他们不仅是贸易的中介,更是语言、宗教和技术的传播者。通过对敦煌文书、碎叶城遗址的考证,还原了粟特商队组织、商业契约以及他们在唐帝国腹地建立的商业网络。 3.2 帖木儿的遗产与遗产的衰落: 聚焦于帖木儿建立的庞大帝国。讨论了帖木儿如何以撒马尔罕为中心,整合了波斯、突厥的文化遗产,打造出当时伊斯兰世界最璀璨的艺术和科学中心。然而,随后的汗国分裂(如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标志着中亚进入了一个相对碎片化和内耗的阶段。 3.3 沙俄的渗透与帝国的终结: 详述了19世纪沙皇俄国向中亚的扩张过程,即“大博弈”的东线战场。分析了俄国军事征服背后的经济动机(棉花种植、市场开拓)以及文化同化政策。重点研究了中亚各汗国在面对工业化强权时的抵抗、妥协与最终的覆灭。 四、二十世纪的剧变:革命与重构 20世纪,中亚经历了最剧烈的社会结构重塑,这是由外部革命力量主导的一场深刻变革。 4.1 “红色东方”的锻造: 深入探讨了布尔什维克革命对中亚的冲击。分析了苏联在当地推行的“民族划界工程”(Korenizatsiya)如何重绘了传统的游牧与定居区域,并人为制造了后来的国界。同时,也分析了农业集体化和世俗化运动对传统伊斯兰社会秩序的瓦解作用。 4.2 苏联模式下的工业化与生态灾难: 考察了苏联时期在中亚进行的重工业布局和大规模灌溉工程。特别以咸海的生态危机为例,探讨了中央集权计划经济下,对区域自然环境的不可逆转的破坏,以及这种破坏对当地人民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 4.3 独立与身份重塑: 描述了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亚各国如何从加盟共和国转型为独立主权国家。分析了新生的国家政权在巩固权力、重建民族叙事(如挖掘历史英雄、重新诠释伊斯兰身份)方面所采取的策略,以及由此产生的内部张力。 五、当代挑战与未来的十字路口 进入21世纪,中亚地区正面临全球化、能源竞争以及安全挑战的多重压力。 5.1 能源地缘政治的角力: 探讨了里海油气资源、土库曼斯坦天然气等能源出口通道的战略意义。分析了中亚国家如何在俄罗斯、中国、土耳其以及西方势力之间进行平衡外交,以最大化自身利益。 5.2 跨国合作与区域安全: 关注上海合作组织(SCO)框架下的安全合作,特别是针对阿富汗局势的外溢风险、极端主义的防范以及跨界水资源分配的紧张关系。 5.3 文化认同的再确认: 讨论了在后苏联时代,中亚各国在寻求“去俄罗斯化”的同时,如何重新发掘和构建本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与全球文化思潮的碰撞与融合。 六、结论:连续性与断裂 本书的最终结论是,中亚的历史并非一系列孤立事件的堆砌,而是一个在地理限制下,不断进行适应、吸收和转化的复杂过程。每一次外部势力的介入(无论是波斯萨珊王朝、阿拉伯哈里发、蒙古大汗,还是沙俄沙皇、苏联共产党),都给这片土地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但当地人民对绿洲、对生存方式、对文化认同的坚守,却展现出惊人的连续性。理解了中亚的百年变迁,才能更深刻地把握当代欧亚大陆地缘政治的底层逻辑。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这本书的初衷,源于一次偶然的浏览。当时我正在寻找关于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料,无意中看到了《老挝与“一带一路”》这本书的介绍。老挝,这个我印象中相对陌生的国度,却被置于“一带一路”这一举世瞩目的倡议之下,这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区域的国际地位,需要深入其内部的细微之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地缘政治的宏观层面。这本书的标题,似乎就提供了这样一个视角——从老挝自身的角度,去审视“一带一路”带来的影响和机遇。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描绘老挝在“一带一路”中的具体定位,例如它在交通、能源、数字经济等方面的合作项目,以及这些项目如何与老挝自身的国家发展战略相契合。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一带一路”倡议对老挝社会、文化、民生等方面带来的实际变化,而不仅仅是冰冷的经济数据。我希望看到老挝人民如何参与其中,他们的生活是否因此而得到改善,他们的文化是否在交流中得到传承与发展。这种对具体、生动内容的期待,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可能是一扇了解老挝与世界连接方式的窗口。

评分

关于《老挝与“一带一路”》这本书,我最大的好奇点在于,它如何去阐释一个相对传统的内陆国家,在当代全球化进程中,如何找到自己的坐标。老挝,在我个人的认知里,是一个风光秀丽、民风淳朴的国度,但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诸多挑战。“一带一路”倡议,无疑为像老挝这样的国家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但同时也伴随着复杂的国际关系和潜在的风险。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相对客观的分析,深入探讨老挝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可能获得的具体利益,例如基础设施的改善、贸易便利化的提升、旅游业的发展等等。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理性地揭示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挑战,比如债务的可持续性、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平衡自身国家利益与国际合作。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对区域发展模式的认知,更是一次对中国提出的新型国际合作理念,在具体国家实践中的一次深入考察。我希望它能提供有价值的洞察,让我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实际运作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当我看到《老挝与“一带一路”》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即浮现出一幅画面:一条古老的丝绸之路,穿越山峦与河流,连接着古老的东方与神秘的西方。而老挝,作为这片土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与“一带一路”的交汇,必然承载着非同寻常的故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在于它能否深入挖掘老挝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所扮演的具体角色。是作为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的重要枢纽?还是在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详实的案例分析,比如具体的铁路、公路、水电站项目,以及这些项目背后的决策过程、合作模式和面临的挑战。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够站在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探讨“一带一路”倡议对老挝长远发展的影响,包括其对区域经济格局的重塑,对老挝吸引外资、推动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以及在环境保护、文化交流等方面可能带来的协同效应。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国家与一个倡议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历史与现实、地方与全球交织的深刻解读。

评分

购买《老挝与“一带一路”》这本书,源于我对现代地缘政治与区域经济联动机制的好奇。老挝,一个位于中南半岛心脏地带的国家,其战略位置不言而喻。而“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一项旨在促进全球互联互通的宏大工程,必然会在老挝这片土地上留下深刻的印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政治宣传,而是深入剖析老挝如何在“一带一路”的版图上找到自己的战略定位。例如,它在陆路通道建设中的作用,它在能源合作领域的潜力,以及它在数字经济和人文交流方面能够扮演的角色。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研究,通过详实的资料和数据,来展现“一带一路”倡议在老挝的具体落地情况,以及这些项目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实际影响。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对老挝在参与“一带一路”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客观的分析,例如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环境保护的压力、以及如何更好地实现与周边国家和区域的协调发展。这本书,在我看来,将是一次对“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地区实际运作的深度解读。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深邃的蓝色背景上,一条蜿蜒的金色丝带如同河流般流淌,丝带的末端隐约可见模糊的东方与西方地标剪影。书名“老挝与‘一带一路’”几个字,用一种略显古朴却又不失力量的字体呈现,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悠久而又崭新的历史。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就被它的名字和设计深深吸引了。虽然我此前对老挝这个国家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了解仅限于新闻报道中的碎片信息,但这本书名本身就勾勒出了一种独特的关联,让我好奇,这个东南亚内陆国家,如何在如此宏大的全球性战略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它与“一带一路”的交织,究竟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是机遇,还是挑战?是合作,还是仅仅是参与?封面传递出的信息,给我留下了一种神秘感,仿佛打开这本书,就像踏上一段未知的旅程,去探寻那些隐藏在地图角落里的故事,去理解那些被宏大叙事所掩盖的细节。这种期待感,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的扉页,去一探究竟,去感受作者是如何将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与一个现代化的全球发展蓝图连接起来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