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新聞的邊界:〈新聞倫理與法規〉案例選編》集生動的案例和中肯的點評為一體,頗具知識性和可讀性,對於新聞專業學生和媒體從業人員都有比較高的參考價值。
內容簡介
《新聞的邊界:〈新聞倫理與法規〉案例選編》主要探討瞭保障知情權、言論自由的邊界、新聞采編的邊界、媒體的自律及消息來源等五個方麵的問題。每一部分均由案例入手,整閤各方麵資料對案例進行較為全麵的還原,進而提齣分析與評價。
作者簡介
汪露,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師。
內頁插圖
目錄
一、保障知情權
政府政務信息公開的三個問題
公民申請政府信息公開為何勝訴不多
放棄報道即是對知情權的傷害
新聞史上的另一個“深喉”
維基解密與政府信息公開
二、言論自由的邊界
律師的言論邊界
網絡言論的法律邊界
經濟報道的言論邊界
編造恐怖信息可入罪
三、新聞采編的邊界
生命權高於新聞采訪權
嚴禁以非法手段獲取新聞
新聞敲詐即為職務犯罪
采訪不可結論先行
新聞報道能否介入事件發展?
四、媒體的自律
廣州日報公布自律規範
新華社公布媒體報道禁用詞
職業協會約束新聞界
媒體主動公布社會責任報告
媒體職業規範委員會頻頻發聲
紐約時報辭職記者欺騙報道實錄
未定案報道切勿“貼標簽”
五、消息來源
拒絕接受采訪是否也是一種權力
災難報道中的新聞倫理
采訪切忌斷章取義
消息來源不可“就地取材”
精彩書摘
人人都擁有言論自由,但也確實有些職業的從業人員,言論自由是有邊界的,比如醫生。醫生要保守病人的隱私和秘密,在某些方麵,言論的尺度就會稍緊。一般而言,這些特殊職業對從業人員言論自由的限製多是以本行業的自律條規的形式來加以規定,並不靠法律的強製手段來保證執行。
那麼,同為專業人士,律師這個職業是不是有言論自由的邊界?如果有的話,這個職業的邊界在哪裏?北京市律師協會執業紀律與執業調處委員會的上述第9號執業規範指引就是一個對律師言論自由邊界的探索。
它對律師公開的言論姿態進行瞭規定:要求律師和律師事務所在發錶公開言論時,始終應當保持律師的專業形象和嚴謹的風格;要求律師和律師事務所不得對所承辦的法律業務各方當事人、參與人或相關人進行帶有詆毀、貶損、侮辱、誹謗等人身攻擊性的評論,不得進行恐嚇、要挾。
不止如此,它還對律師公開言論的內容進行瞭規定:要求在有關信息構成商業秘密或個人隱私,或為當事人所不願透露的信息時,均應予以保密;要求在判決生效之前,律師和律師事務所不得利用包括微博、博客在內的各種方式公開案捲材料、辯護詞、代理詞,或者嚮無關人員泄露辦案信息;要求律師未經法庭、仲裁庭許可,不得對庭審活動進行錄音、錄像、攝影,或者通過發送郵件、博客、微博等方式實時傳(直)播庭審情況。
在上述對律師公開言論的內容進行限製的過程中,保護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這點沒有任何爭議,但在要求律師在判決生效之前不能公布辦案信息這一條上,卻引起瞭相當的爭議。對這部分內容,製定者的初衷可能是想要避免輿論對司法公正的不良影響,但若乾律師和法律學者從中國目前的司法審判環境等角度來對這一條禁令錶示瞭不同看法,認為律師在判決生效前主動公開辦案信息,讓公眾在網上圍觀案件的審理,能倒逼法官更加審慎,反而有助於推進司法的公平公正。
對這一部分內容的爭議至今未能停息。但不論具體觀點如何,製定方地方行業協會和律師法律學者,雙方的目的都是為瞭要促進司法的公平公正。服從於這一最高利益,各方充分的錶達和辯論反倒會成為真理“脫穎而齣”的前提。如果能經由這一個執業指引和各方的爭論辯駁,最終得齣一個各方接受的律師言論自由邊界的話,則不僅是法律界之福,也是新聞倫理的一大進展瞭。
前言/序言
後記
這本書能夠成書要感謝很多人。
感謝中央民族大學教務處處長白薇老師、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的副院長趙麗芳和王曉英老師。因為她們的支持與積極努力,新聞學專業纔得以列入學校“校級專業綜閤改革試點建設項目”,本書的齣版成為可能。
感謝鍾敬文、王華軍、趙麗芳、劉瑾鴻等各位老師,為本書的編輯撰寫創造瞭寬鬆的氛圍與條件。
感謝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11 級新聞班的包婧同學,她幫助我搜集整理瞭“消息來源不可‘就地取材’”“嚴禁以非法手段獲取新聞”兩個案例的梗概,並完成瞭“時報辭職記者欺騙報道實錄”案例中長達14000 字的《紐約時報》“CORRECTING THE RECORD: Times Reporter Who Resigned Leaves Long Trail of Deception” 一文的翻譯初稿。包婧同學中英文俱佳,給我助益良多,在此一並錶示感謝。
新聞的邊界:在信息洪流中堅守價值的實踐指南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新聞的觸角延伸至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深刻影響著公眾的認知與判斷。然而,伴隨而來的是對新聞真實性、公正性、客觀性以及媒體責任的日益拷問。當技術革新與商業利益交織,當突發事件與社會熱點層齣不窮,新聞工作者所麵臨的倫理睏境與法律挑戰也愈發復雜。如何在信息洪流中辨明方嚮,如何在追求報道效率與堅守新聞操守之間尋求平衡,如何在復雜多變的媒體環境中保障公民知情權的同時維護社會秩序與個體尊嚴,是每一個新聞從業者乃至所有關注新聞傳播的人都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 《新聞的邊界:在信息洪流中堅守價值的實踐指南》一書,並非一本枯燥的理論說教,也不是對過往案例的簡單羅列。它以一種更加貼近新聞實踐、更富啓發性的方式,深入剖析瞭新聞倫理與法規在現實運作中的種種體現。本書精選瞭極具代錶性、發人深省的新聞案例,這些案例涵蓋瞭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的廣泛領域,從國內外的經典事件到當下熱議的話題,它們如同一個個棱鏡,摺射齣新聞生産、傳播與接受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張力與考驗。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僅呈現問題,更在於引導讀者去理解問題産生的根源,去探索解決之道。我們並非簡單地告訴你“這樣做是不對的”,而是試圖帶領你走進新聞工作者的內心世界,理解他們在麵對復雜局麵時的掙紮與抉擇。我們相信,理解新聞倫理與法規,並非僅僅是掌握一套規則,更是一種價值觀的樹立,一種職業精神的磨礪。 本書將圍繞以下幾個核心維度,展開細緻入微的探討: 第一部分:真實性的堅守——從新聞的生命綫到信息時代的挑戰 新聞的生命綫是真實。在信息紛繁復雜的今天,如何核實信息,如何避免虛假新聞、謠言的傳播,是新聞工作者麵臨的首要挑戰。本書將通過一係列案例,剖析: 事實核查的機製與睏境: 從傳統新聞的“三審三校”到新媒體時代的快速反應,核實新聞事實的難度與重要性。我們考察的案例可能涉及: 虛假新聞的製造與傳播: 分析一些著名的虛假新聞事件,揭示其背後的動機、傳播路徑以及對社會造成的巨大危害。例如,一些涉及公共衛生危機、社會群體對立的虛假信息,如何迅速發酵,如何利用社交媒體放大。 深度報道中的事實呈現: 探討深度報道在追求真相的過程中,如何平衡信息收集的全麵性與報道的準確性。案例可能涉及對某個社會問題的深入調查,其中可能存在信息源的隱瞞、斷章取義的風險,以及記者如何通過多方求證來確保報道的真實基石。 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對真實性的衝擊: 隨著AI技術的飛速發展,虛假信息生成變得前所未有的容易。本書將探討新聞工作者如何應對AI生成的假新聞、假圖片、假視頻,以及媒體在采信AI技術時需要建立的倫理底綫和法律規範。 新聞誤報與更正的藝術: 即使是最嚴謹的新聞機構也可能齣現誤報。本書將分析不同類型的誤報,以及媒體在發現誤報後,如何以負責任的態度進行更正,以及更正信息發布的方式和時機。 避免失實報道的策略: 除瞭主動核實,還包括在報道中如何精準用詞,如何避免模棱兩可的錶述,如何區分事實與觀點。 第二部分:公正與客觀的追求——新聞的價值判斷與媒體的立場 新聞追求的不僅是“是什麼”,更是“為什麼”和“會怎麼樣”,而這一過程中,公正與客觀是衡量新聞價值的重要標尺。本書將審視: 多元視角的呈現: 探討在報道社會事件時,如何盡可能呈現不同立場、不同群體的聲音,避免單方麵傾斜。案例可能涉及: 群體性事件的報道: 分析在報道群體性事件時,如何平衡官方敘事與民眾訴求,如何避免標簽化和刻闆印象。 爭議性話題的報道: 例如,涉及社會改革、政策爭議等敏感話題,新聞媒體如何做到不偏不倚,提供給公眾充分的信息進行自主判斷。 少數群體權益的關注: 探討媒體在保障少數群體知情權的同時,如何避免加劇歧視或偏見。 避免偏見與歧視: 分析新聞報道中可能存在的顯性或隱性偏見,例如性彆歧視、種族歧視、地域歧視等,以及媒體如何通過自我審視來糾正這些問題。 媒體的立場與新聞專業主義: 探討在新聞報道中,媒體是否應該有立場,以及新聞專業主義的邊界在哪裏。案例可能涉及: 新聞監督與批評的界限: 當新聞報道涉及對政府、企業或個人的批評時,如何確保批評是基於事實,而非惡意攻擊。 輿論監督與司法公正的協調: 在司法案件正在審理或調查過程中,新聞報道的介入可能對司法公正産生影響,本書將探討媒體在此類事件中的倫理考量。 第三部分:隱私權的邊界與公共利益的平衡——新聞報道的尺度 在信息公開化與個人隱私保護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新聞報道的界限在哪裏,如何處理好公共利益與個人隱私之間的關係,成為一個棘手的難題。本書將深入探討: 個人隱私權的保護: 分析在報道涉及個人私生活、健康狀況、傢庭背景等內容時,需要遵循的法律與倫理原則。案例可能涉及: 名人隱私的報道: 媒體在報道公眾人物的生活時,如何區分公共利益與私人領域。 普通公民隱私的侵犯: 一些事件可能無意中曝光普通公民的隱私,分析這些案例暴露齣的問題以及媒體應有的警惕。 特定群體的隱私保護: 例如,在報道犯罪嫌疑人、受害者時,如何保護其身份信息,避免二次傷害。 公共利益的界定與新聞自由: 探討在何種情況下,為瞭公共利益的需要,新聞報道可以適度觸及個人隱私。例如,公共衛生事件、重大安全隱患、官員腐敗等。 “知情權”與“隱私權”的博弈: 分析在新聞報道中,如何權衡公眾的知情權和個體隱私權,尋求一個閤理的平衡點。 第四部分:媒體責任與法律法規的約束——新聞從業者的行為規範 媒體作為社會的重要力量,承擔著巨大的社會責任。本書將聚焦於: 新聞從業者的法律責任: 深入剖析誹謗、侵權、煽動、泄密等與新聞傳播相關的法律條文,以及在實際案例中,新聞從業者如何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 行業倫理規範的實踐: 除瞭法律,新聞行業內部的倫理規範同樣重要。本書將分析各類新聞從業者的自律準則,以及在遇到倫理睏境時的應對策略。 新媒體時代的監管挑戰: 隨著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興起,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空前,傳統的監管模式麵臨挑戰。本書將探討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下,構建更有效的監管框架,以保障新聞傳播的健康發展。 媒體公信力的建立與維護: 探討新聞媒體如何通過堅守新聞倫理與法規,贏取公眾的信任,建立和維護其作為“第四權”的公信力。 本書適閤讀者群體: 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與教師: 本書將提供豐富的案例分析,是理解新聞倫理與法規理論的絕佳輔助材料,能夠幫助學生構建紮實的理論基礎和批判性思維。 新聞從業者: 無論是資深記者還是初入行的媒體新人,本書都能提供寶貴的實踐指導,幫助他們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守職業道德。 媒體管理者與決策者: 本書有助於管理者理解新聞行業的倫理挑戰與法律風險,製定更符閤時代要求的媒體政策與管理製度。 關注社會議題的讀者: 對於任何希望深入瞭解新聞傳播運作機製,理解媒體在社會中所扮演角色的讀者,本書都能提供深刻的洞察。 《新聞的邊界:在信息洪流中堅守價值的實踐指南》希望能夠成為您在信息時代中,辨彆真僞、堅守原則、履行責任的忠實夥伴。它提醒我們,新聞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更承載著社會的良知與責任。在不斷變化的媒體格局中,唯有不斷審視與反思,纔能確保新聞的價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實現,纔能在信息洪流中,真正做到“明辨是非,傳遞真相,引領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