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价还价的博弈论模型/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丛书·“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讨价还价的博弈论模型/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丛书·“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埃尔文·E.罗斯 著
图书标签:
  • 博弈论
  • 谈判技巧
  • 经济学
  • 决策分析
  • 策略
  • 市场营销
  • 行为经济学
  • 诺贝尔经济学奖
  • 商业谈判
  • 国家重点出版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5096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519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匹兹堡大学学者关于交易的博弈理论模型的论文集,是关于交易理论*新发展状况的概述。特别是,介绍了由策略模型结果推动的对原则模型使用方面的补充。本书是非合作对称的一般理论和交易理论方面的前沿研究成果。全书由17章构成。作者包括艾文E圠斯(Alvin E. Roth)等。

作者简介

  埃尔文·E.罗斯(Alvin E.Roth),是匹兹堡大学的A.W.Mellon 经济学教授。他从1982年开始在这个学校任教。他在1974年获得斯坦 福大学的博士学位。他获得过得克萨斯装备基金会奖、古根海姆学者奖 以及阿尔弗雷 德·P.斯隆研究学者奖。他是计量经济学会的会员。

目录

第1章 编者的介绍和综述

第2章 达不成协议的讨价还价:不完全信息模型
2.1 引言
2.2 问题背景和建模方法
2.3 达不成协议的模型与不完全信息
2.4 效率问题
2.5 结论

第3章 博弈和市场中的声誉
3.1 引言
3.2 概念
3.3 市场模型
3.4 结论

第4章 研究某些非合作博弈环境的一种方法一特别关注讨价还价问题
4.1 引言
4.2 包含声誉的讨价还价模型
4.3 有学习机会的重复讨价还价
4.4 应用性的一般讨论
4.5 对该方法的一般评论

第5章 单方不完全信息下的无限期界模型
5.1 引言
5.2 不完全信息下的无限期界讨价还价:研究现状
5.3 卖方出价
5.4 交替出价
5.5 讨价还价成本的规定
5.6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序贯过程?扩展式的理论问题
5.7 关于信息结构的规定
5.8 结论

第6章 不完全信息讨价还价博弈中推测的选择
6.1 引言
6.2 模型
6.3 完全信息模型的回顾
6.4 推测
6.5 模型中序贯均衡的一些性质
6.6 悲观的和乐观的推测
6.7 理性化的推测
6.8 最后的评论

第7章 对不完全信息下的两个讨价还价问题的分析
7.1 引言
7.2 对称均匀交易问题:可行性
7.3 对称均匀交易问题:效率机制
7.4 对称均匀交易问题:中性解
7.5 柠檬问题:可行性和效率
7.6 均匀可加柠檬问题:中性解
7.7 中性解的推导

第8章 序贯讨价还价机制
8.1 引言
8.2 模型的公式化
8.3 完美讨价还价机制
8.4 效率
8.5 对称均匀交易的情况:一个例子
8.6 结论

第9章 风险回避在简单讨价还价模型中的作用
9.1 引言
9.2 单个群体内的讨价还价
9.3 两个群体的情况
9.4 存在初始需求选择的情况

第10章 风险敏感性与讨价还价解的相关性质
10.1 引言
10.2 讨价还价解的敏感性
10.3 风险敏感性与扭曲敏感性
10.4 两人经典IIA解和IM解
10.5 n人讨价还价解新的风险陸质
10.6 总结和评论

第11章 可变群体的讨价还价的公理理论:最新研究的综述
11.1 引言
11.2 讨价还价问题与解
11.3 单调性
11.4 保证与机会
11.5 稳定性
11.6 总结性评论

第12章 关于讨价还价的聚点理论的研究
12.1 引言
12.2 回顾四个实验
12.3 聚点

第13章 讨价还价与联盟
13.1 引言
13.2 两个参与人/一块蛋糕问题
13.3 三个参与人/三块蛋糕问题
13.4 非合作讨价还价模型
13.5 不可转移效用的夏普利值
13.6 雷法/卡莱一斯莫洛丁斯基解
13.7 公理化

第14章 联盟谈判的公理化方法
14.1 引言
14.2 数学模型
14.3 解
14.4 公理化
14.5 讨论

第15章 对科斯定理的一个评论
15.1 引言
15.2 讨价还价和外部性
15.3 权利投标
15.4 有害废物处理设施的选址
15.5 总结性评论

第16章 证据的披露和争议的解决:谁应该承担举证的责任?
16.1 引言
16.2 模型
16.3 均衡的特征描述
16.4 福利的比较
16.5 另一种证明的思路
16.6 结论和扩展

第17章 仲裁的作用和激励理论
17.1 引言
17.2 定义、假设以及概念之间的一致性
17.3 仲裁的实际作用和潜在作用
17.4 合同完成
17.5 安全网
17.6 信息缓冲和协调
译后记

精彩书摘

  为什么讨价还价研究在经济学中非常重要?有两个显而易见的理由。第一个理由是经济活动的许多方面都受到个人、企业以及国家之间 的讨价还价的直接影响。第二个理由是讨价还价在经济理论中占有重要 地位,因为经济现象中“纯讨价还价问题”是与“完全竞争”相对立的 极端状况。 经济理论在讨价还价的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没有像在完全竞争的研 究中所取得的成就那样显著。这一点并不令人惊讶,因为完全竞争代表 的是理想化的状况:市场规律允许每个参与人像孤立的决策者一样行 动,这个规律使得经济互动中的策略因素退化到微不足道的层面。而纯 讨价还价是这样一种经济互动状况:市场除了设定争论的边界之外不发 挥任何作用,在该界限内的最终结果完全由议价者之间的策略互动来决 定。讨价还价的结果取决于策略互动,这种情况导致很多经济学家,至少是从埃奇沃思(Edgeworth,1881)的时候开始,认为讨价还价具有 结果不确定的特征。根据这个观点,讨价还价理论只能在大体上指定一个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有可能达成一个协议。而如果想要得到更具体的 结果则需要引入更多的特征。 当然,与之相反的观点会认为关于议价者特征的信息以及关于这些 议价者所面临的讨价还价问题的具体结构的信息是充分的,这会使得不 确定性的范围缩小,并且有可能不存在。约翰纳什(John Nash,1950a)的文章阐述了这个观点。这篇文章使用了约翰冯蘒鶋曼和 奥斯卡椠根斯坦在他们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1944)一书里所提 到的期望效用函数的性质。
  ……


博弈论:理解复杂决策世界的钥匙 在这个信息爆炸、联系日益紧密的时代,人类社会中的互动与决策无处不在。从宏观的国际关系、市场竞争,到微观的日常沟通、商业谈判,每一步行动都牵动着他人的反应,每一次选择都可能引发连锁效应。我们如何才能更科学、更理性地理解这些复杂的互动过程?答案指向了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博弈论。 本套丛书聚焦于博弈论这一跨学科的强大理论框架,旨在深入浅出地阐述其核心概念、经典模型以及在现实世界中的广泛应用。我们精选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这些作品不仅构筑了现代经济学、社会科学乃至生物学的基础,更孕育了无数影响世界的思想和决策范式。 构建理性互动的分析体系 博弈论,本质上是研究“理性决策者之间策略性互动”的科学。它不再将个体决策视为孤立的行为,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动态的网络之中,考虑其他参与者的预期、反应以及共同的知识基础。本套丛书收录的文献,系统地梳理了这一学科的发展脉络: 第一部分:从零和博弈到非零和世界的开端 丛书开篇的经典著作,首先奠定了博弈论的数学基础。它们深入解析了零和博弈的概念,即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这在纯粹的对抗性情境中(如棋类游戏或特定形式的军事冲突)具有极强的解释力。通过对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的探讨,我们看到即使在没有纯粹最优解的情况下,理性主体也能通过概率性的选择达到一种稳定的预期。 然而,现实世界远比零和博弈复杂。丛书随后引入了非零和博弈的分析框架,其中合作与冲突并存。这里,最著名的范例——“囚徒困境”——被反复剖析。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悖论:在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最终导致所有参与者都遭受次优结果的困境。这种模型极大地启发了我们理解市场失灵、公共物品的供给困难以及国际合作的脆弱性。 第二部分:信息、重复与承诺的力量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意识到信息不对称和互动频率对决策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本套丛书中的关键著作,着重探讨了以下几个维度: 不完全信息博弈 (Incomplete Information Games): 在现实中,我们很少完全了解对手的“类型”(例如其偏好、成本结构或真实意图)。贝叶斯博弈论的引入,使得理性主体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信号,不断更新自己对对手状态的信念,并据此调整策略。这对于理解信号发送(如广告、认证)和信号接收(如市场筛选)至关重要。 重复博弈与合作的维系 (Repeated Games): 如果一场互动只是进行一次,背叛往往是理性选择。但当互动是重复进行时,惩罚和报复的可能性便成为约束非合作行为的有效机制。丛书详尽分析了“扳手策略”(Grim Trigger Strategy)等基于未来预期的策略,揭示了互惠与信誉如何在长期关系中自然演化,解释了为何在寡头垄断市场或国际贸易联盟中,合作得以长期维持。 动态博弈与承诺 (Dynamic Games and Commitment): 决策的时序性至关重要。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 (Subgame Perfect Nash Equilibrium, SPNE) 的概念,确保了策略的“前瞻性”,即决策者不仅要考虑当前步骤的最优性,更要确保其策略在未来的任何子情境下都是最优的,从而排除了“虚张声势”或“不可信的威胁”。这在战略性进入、市场定位和监管设计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第三部分:博弈论的跨界应用与拓展 本丛书收录的成果不仅停留在抽象的数学模型,更展现了博弈论强大的现实解释力,深刻影响了多个领域的研究范式: 经济学领域: 它们为产业组织理论提供了分析工具,用以研究垄断、寡头竞争中的定价、产量决策、进入壁垒的建立与瓦解。在宏观经济学中,它们被用于分析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可信度、财政政策的跨期优化,以及工会与企业之间的薪酬谈判。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 博弈论模型被用来分析选民的行为、政党的策略选择、国际条约的遵守情况,以及威慑理论(Deterrence Theory)的构建。理解国家间的“理性非理性”行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这些互动模型的掌握。 演化生物学: 引入演化稳定策略 (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 ESS) 的概念,博弈论超越了“理性人”的假设,开始分析在没有中央协调者、个体仅根据相对成功率模仿他人行为的环境下,哪些行为模式会成为种群中的稳定特征。 机制设计与信息经济学: 从决策研究转向“规则设计”。如果目标是实现某个特定的社会最优结果(如高效的资源分配或公共项目的恰当规模),我们应该如何设计交易规则、拍卖机制或投票程序,使得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导向社会期望的结果?这构成了机制设计理论的核心。 展望:超越经典,迎接未来挑战 本套丛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梳理已有的经典,更在于它们所代表的研究精神——即用严谨的逻辑和数学工具来剖析人类社会中最本质的互动难题。这些理论框架,虽然诞生于特定年代,但它们对“理性”、“信息”、“激励”的深刻洞察,至今仍是理解现代商业竞争、技术创新博弈、社会治理困境的基石。阅读这些著作,读者将获得一套分析复杂世界的必备心智工具,能够穿透表象的喧嚣,洞察决策背后的深层结构。它们是通往理解现代社会复杂运作逻辑的必经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讨价还价的博弈论模型/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丛书·“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带给我的感受,简直就像是开启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认为,生活中的很多挑战,从人际关系到职业发展,本质上都是一场场没有硝烟的“博弈”,而这本书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方法论来理解和应对这些博弈。它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将抽象的博弈论模型具象化,让我看到这些模型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发挥作用的。比如,它对拍卖机制的解析,让我对之前参与过的各种拍卖有了全新的认识;对劳资谈判的解读,更是让我理解了工会和企业之间角力的深层逻辑。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博弈论中的一些“残酷”之处,比如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的失衡,或者理性选择有时会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后果。但正是这种真实,才让这本书显得格外有价值。它不是在教你如何“赢”,而是在教你如何“理解”和“优化”。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变得更加多元和深刻,不再轻易被表象所迷惑,而是能更冷静地分析背后的利益驱动和策略选择。

评分

最近读的这本《讨价还价的博弈论模型/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丛书·“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可以说是一本“宝藏”级别的读物。我一直对人类的决策过程和互动行为感到好奇,而这本书恰好触及了我最感兴趣的领域。它将看似抽象的博弈论,特别是讨价还价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情景,变得无比生动和实用。我曾以为讨价还价只是一种经验积累,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它背后有着深刻的理性逻辑和可供学习的策略。书中对不同博弈模型(例如,重复博弈、最后通牒博弈等)的阐述,让我对“最优解”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认识到,有时候“不合作”或者“僵持”也是一种策略选择。它鼓励我去思考,在每一次互动中,我是否真正地理解了对方的诉求和限制,以及我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这本书不只是在讲理论,更是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我分析问题的方式,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利益的分配、信息的价值以及承诺的重要性。它让我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各种决策时,多了一份从容和洞察。

评分

终于读完《讨价还价的博弈论模型/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丛书·“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真是感慨万千。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揭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讨价还价”行为背后的博弈论模型。我一直觉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场又一场的讨价还价,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这些互动行为的“天窗”。它没有让我去背诵复杂的公式,而是通过大量精彩的案例,将那些晦涩的经济学原理,比如理性人假设、支付矩阵、策略优势等等,融会贯通地展现在我面前。我发现,原来我们生活中很多看似随机的谈判结果,背后都有着可循的逻辑。书里对不同类型讨价还价场景的深入分析,比如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建立信任,如何利用承诺和威胁来影响对方决策,甚至是如何理解“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的区别,都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提升了我分析复杂局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我能够以一种更理性、更具策略性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选择和挑战。

评分

我最近刚读完一本叫做《讨价还价的博弈论模型/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丛书·“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的书,说实话,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对经济学,尤其是博弈论,一直都抱着一种有点敬畏又有点不知所措的态度,觉得它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太遥远了,充满了各种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抽象的概念。但是,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没有直接灌输给我那些深奥的理论,而是巧妙地将博弈论的核心思想,特别是讨价还价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场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模型展现出来。我最喜欢的是它如何将那些看似复杂的博弈论概念,比如纳什均衡、信息不对称、承诺和威胁等等,用非常直观和贴近生活的方式解释清楚。读的时候,我总会联想到自己过去的经历,比如在市场上买菜和商家讨价还价,或者和朋友协商周末去哪儿玩,甚至是工作中的项目分工。这本书就像一个神奇的放大镜,照出了隐藏在这些互动背后的理性计算和策略选择。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在这些情境下的行为,思考当时为什么会那样做,有没有更好的选择,以及对方可能的反应。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在耳边轻轻地指导我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沟通和决策。

评分

坦白说,我当初选择这本书,是被它“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丛书”的名头吸引,总觉得里面一定藏着高深的智慧。翻开之后,才发现这本书的魅力远不止于此。《讨价还价的博弈论模型/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丛书·“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用一种非常优雅且易于理解的方式,剖析了“讨价还价”这个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无穷学问的行为。它并没有堆砌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通过清晰的模型和引人入胜的叙述,将博弈论中关于理性决策、信息传递、策略组合等核心概念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场景下讨价还价策略的细致描绘,从个人消费到国际贸易,从工作面试到政治谈判,几乎涵盖了我们生活和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讨价还价”的场景。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识别对方的底线,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来达成互利共赢,甚至是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保护自己的利益。它不像一本枯燥的教科书,反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人生导师,用最精妙的理论工具,指导我们在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