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顛覆你對心理學的固有認識,帶你重新走進心理學的精彩世界
內容簡介
《斯坦福大學超受歡迎的心理公開課:接受心理學的邀請》針對6個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刻闆印象,情緒控製,冥想、焦慮與大腦,大腦與金錢,激發自我意識,是什麼讓人如此獨特,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闡述與解讀,帶領讀者走進心理學的殿堂,思考身邊的心理學現象,對心理學進行更加深入的瞭解。
為瞭滿足非心理學專業普通讀者的閱讀需要,《斯坦福大學超受歡迎的心理公開課:接受心理學的邀請》在忠於斯坦福大學課程本身的基礎上,又豐富瞭相關內容、故事及案例,使《斯坦福大學超受歡迎的心理公開課:接受心理學的邀請》兼具知識性、專業性、可讀性和趣味性。
作者簡介
豐櫻華,國傢二級心理谘詢師,長期從事心理學研究與臨床應用,密切關注國內外心理學前沿動態,堅持寫作,筆耕不輟。《斯坦福大學超受歡迎的心理公開課》一書是作者個人學習和研究心得結晶。
目錄
第一章 我們能控製自己的情緒嗎
什麼是情緒 / 3
什麼是情緒管理 / 9
情緒真的可以控製嗎 / 16
情緒管理的方式 / 22
我們需要情緒管理嗎 / 29
第二章 刻闆印象的威脅與錶現
以偏概全的“刻闆印象” / 39
刻闆印象無處不在 / 45
刻闆印象威脅 / 51
如何消除刻闆印象威脅 / 57
激發我們的潛在能力 / 66
第三章 冥想 焦慮與大腦
焦慮是塵封智慧之鎖的沙粒 / 75
注意力是開啓大腦智慧的鑰匙 / 85
冥想是開啓智慧之鎖的潤滑劑 / 93
大腦就是智慧之鎖 / 101
一種特殊的冥想:正念減壓療法 / 110
第四章 大腦與金錢
心理是腦的機能 / 119
金錢的力量 / 128
理性人和非理性人 / 135
我們的大腦發生瞭什麼 / 143
第五章 是什麼讓人如此獨特
大腦的進化 / 155
記憶與思維 / 162
分享與閤作 / 171
如此獨特之“分享與閤作” / 179
人類獨特的交流工具 / 187
第六章 激發自我意識
改變自我的心理構建 / 197
我們都有自己的角色 / 206
“自我”是如何形成的 / 216
激發我們的自我意識 / 223
精彩書摘
理性人和非理性人
布萊恩·剋努森教授的研究對象是大腦機製,即人類在做齣選擇行為時大腦的活動規律,掌握瞭這個規律,就可以通過觀察大腦的活動狀態來預測人們的選擇。為瞭使我們更好地理解他的研究,布萊恩·剋努森教授介紹瞭兩個重要的模型,即“理性人模型”和“非理性人模型”。雖然它們過於簡化,可能也不精確,但是它們從某種程度上闡釋瞭我們所討論問題的兩個方麵:哪種大腦機製對事情的好壞做齣預測?如果人們可以識彆大腦的機製並且預測事件的好壞,他們的行為真的會影響其選擇嗎?
理性人模型
布萊恩·剋努森教授對“理性人模型”的解釋是:理性人模型指齣人們的選擇始終如一。比如,他們今天在蘋果和橘子之間選擇瞭蘋果,那麼明天他們還是會選擇蘋果。理性人有無限的注意力和完美的記憶力,他們可以理解能接觸到的一切事情及所有觀點,感知它們並進行處理,同時他們能記住發生在身邊的所有事情,並在需要的時候根據自己的偏好進行提取。正因如此,雖然理性人會有偏好,但是卻沒有偏見,或許他們中有人偏好蘋果,有人偏好橘子,但這些偏好會始終如一,不會隨意改變,也不會屈從於周圍的其他事情。布萊恩·剋努森教授認為,這是一個人類選擇方麵的基礎性公論,它在很多領域都成立,包括心理學、經濟以及金融領域。
在經濟學裏,假設每一個人都力圖以自己最小的經濟代價去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而從事這種經濟活動的人即為“理性人”,其基本特徵就是“利己”。“理性人模型”是指理性人根據完整的、綜閤的信息做齣理性的決策,即它遵循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産齣的原則,首先確定決策目標,其次提齣備選方案,再對這些方案及其結果進行比較分析,最後通過排序選擇齣最優方案。此模型賦予“理性人”以下特徵:
(1)當麵對多種選擇時,他會做齣一個決定。
(2)他會依據其價值偏好,在各種可能的選擇中排列齣優先次序。
(3)他的價值偏好會隨著時空變化而轉移。
(4)他通常從所有的方案中,擇定偏好等級最高者。
(5)麵對同樣的選擇他會做齣同樣的決定。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看,人齣生以後會有一個社會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由自然人成長為社會人。由於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人類為瞭實現自己的社會定位,必然會學習社會生存的技能,最後逐漸成為一個理性人。比如狼孩,因為沒有在人類社會中成長,不受社會環境的影響,其心理發展在嬰幼兒時期就受到瞭阻滯,所以他沒有經曆社會化的過程,自然就不會成為“理性人”。
另外,無論是布萊恩·剋努森教授對理性人的解釋,還是經濟學中對理性人的定義,其本質都是“利己”。有心理學傢從心理學的角度描述瞭利己主義:任何人最終所能夠欲求或尋求的東西隻能是他自己的個人利益,如果用“快樂”取代“個人利益”,即為享樂利己主義。心理學的“利己”隻是關於人的本性或者說關於人的心理的描述,它的正確與否取決於它所描述的東西是不是事實,是則真,否則假。
既然理性人與人的心理有關,那麼在人的大腦中是否存在控製理性人決策的區域,或者理性人的決策是否會影響大腦的活動呢?這個問題我們之後會討論。
非理性人模型
布萊恩·剋努森教授對“非理性人模型”的解釋是:非理性人模型是指人們的選擇總是變來變去,不能保持前後一緻。比如,他們今天選擇瞭蘋果,明天可能會選擇橘子。非理性人常常經受著注意力有限的痛苦,而且記憶力錶現不佳,同時非理性人往往會有偏見,他們的偏見有時來源於所處的環境,有時他們會選擇這樣,有時他們會選擇那樣。
由於經濟學的“理性人模型”受到很大的質疑,除瞭客觀條件限製使得理性人的存在存疑外,來自行為科學心理實驗的批判則認為:理性人的這種理性行為是以一係列假設為前提的,如可比性假設、連續性假設、傳遞性假設、省略性假設、主導性假設和不變性假設等,然而許多行為科學的心理實驗結果卻錶明,現實中人的選擇行為常常背離理性人理性行為的一係列假設前提。從心理學實驗所提供的數據中,可以看到有相當一部分人的行為違背瞭上述假設,他們在瞭解全部方案及可能結果之後,仍然錶現齣瞭選擇的非理性,或者做到理性選擇時的睏難一麵。
人在經曆瞭社會化的過程之後,往往更傾嚮於做一個理性人,然而事實上大傢很多時候還是會錶現得不夠理性,或者說不夠完全理性。從經濟學的角度講,是由於理性人的假設條件不夠現實,很難實現,而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人是有情感的,是會受情緒影響的,當感情受到外界刺激時,非理性就會主導人們的行為。
你屬於哪個模型
雖然我們傾嚮於做一個理性的人,但實際上有時候我們更像非理性人。從群體的層麵講,在人類的最初階段,非理性先於理性産生,隨著語言和生産工具的使用,人類從非理性階段邁入瞭理性階段,而隨著人類認識的發展,理性又嚮非理性沉澱,所以理性與非理性具有原始的統一性,割裂兩者的統一性就會導緻一係列問題的産生。從個體的層麵講,人也是理性與非理性的統一體,不存在完全理性的人,也不存在完全非理性的人。理性是一把雙刃劍,既有利於我們追求最優效益,也會扼殺我們情感的多樣性,而非理性是理性的補充,有利於形成我們精神的整體性;同樣沒有理性製約的非理性也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破壞性影響。
既然理性與非理性完全不可分割,那麼布萊恩·剋努森教授提齣的“理性人模型”和“非理性人模型”是不是就是完全錯誤的,或者說是不適用的呢?當然不是這樣的。布萊恩·剋努森教授提齣的這兩個模型,是指一個人的人格心理如果更側重理性人,那麼他就屬於“理性人模型”,否則就屬於“非理性人模型”。布萊恩·剋努森教授說:“如果你可以預測你將來會做什麼,將會喜歡什麼,或者將要做齣一個未來會後悔的愚蠢決定,即使關於人們並不那麼理性的消息在群體層麵沒有作用,但在個體層麵也許會對你頗為有用,我甚至會說人變老的過程就是不斷意識到自己是不理性的,不斷調整這個係統,使自己能做齣更為理性的決定。”其實,這是對理性與非理性辯證觀點的最好解釋。
關於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關係,還存在另一個觀點,即來自西濛的“有限理性模型”。經濟人或理性人最大化行為假設是以完全理性為條件的,隻有具備完全理性條件,理性人纔能夠找到實現目標的所有備選方案,預見這些方案的實施後果,並依據某種價值標準在這些方案中做齣最優選擇。但西濛認為,由於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復雜性和人的認識能力的有限性,人不可能找到全部的備選方案,也不可能預見這些方案的後果。因此,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的決策過程遵循的也不是最優原則,而是滿意原則。“有限理性模型”認為,決策者不是經濟人,而是行政人,他們的價值取嚮和目標是多元的,常常處於動態變化之中,由於行政人的知識和能力水平有限,其決策行為往往會受心理因素的製約。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是一個行政人,我們找到滿意解就會知足,當然也會有很多人傾嚮於經濟人,他們不懈地追求最優解,結果則是因人而異。有這樣一個領導人,他每次遇到決策問題都會猶豫不決,總是希望能夠找到最優方案,對所有的備選方案都非常挑剔,他認為每個方案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缺陷,都有需要改進的地方,結果他每次都會錯過最佳抉擇時機,從而嚴重影響工作效果。雖然有很多人在背後叫他“完美先生”,但是他卻不以為意,覺得追求完美沒有什麼問題,依然我行我素。事實上,這位領導人已經在追求最優解的過程中,錯失瞭把握最佳解的時機,到頭來隻能是什麼都得不到。
針對理性人和非理性人的決策機製,萊恩·剋努森教授提齣瞭兩個問題:其一,哪種大腦機製對事情的好壞做齣預測?對於理性人,他們的代錶機製就是他們的認知,理性人通過認知判斷,然後做齣估計,進而得齣結論:事件是積極的、好的,或者是消極的、壞的。對於非理性人,他們的代錶性機製是情感神經係統,非理性人認為會有一個情感池,裏麵有貪心、恐懼等情感,有能通過某種方式操縱人或逼迫人的力量,它可以判斷事情的好壞。其二,如果我們可以識彆齣預測事件好壞的大腦機製,它真的會影響我們的選擇嗎?從神經經濟學的角度來理解,也許人們有情感上的反應,但人們對自己有完全的控製,不需要在意或者可以剋服自己的這種反應,絕不會受到它的影響,因此人們的選擇始終如一。
也就是說,我們既可以識彆大腦機製,也可預測事件的好壞,但是我們的選擇卻不受其影響。究竟是什麼在影響著我們的選擇呢?布萊恩·剋努森教授告訴我們:這正是“像心理學傢一樣思考”的關鍵因素之一,我們不是去假設這裏什麼都沒有,我們不會假設是因為我知道輸入的是什麼,我就會知道輸齣的是什麼,這個過程中發生瞭一個轉變。作為心理學傢,便是瞭解這個轉變是什麼,輸入導緻瞭什麼,又是什麼在幫助我們預測未來?
【心理視窗】
什麼樣的女孩最美呢?老國王想要選妃,因為他喜歡柳腰細眉的女孩,就命令大臣在全國各地挑選這樣的女子進宮。一時間全國的女孩都開始拼命減肥,希望自己能飛上枝頭做鳳凰,幾個月的時間裏,這個國傢幾乎沒有瞭胖女孩,甚至還齣現瞭餓死人的情況。可是過瞭一段時間,老國王又喜歡上瞭豐乳肥臀的女孩,於是又命令大臣去挑選這樣的女子,老國王的指令一下,女孩們又開始以胖為美,大吃大喝以期望能夠達到老國王的標準,不知不覺間這個國傢幾乎沒有瘦一點的女性瞭,但當那個最胖的女孩被送入宮中時,老國王暴病而亡。老國王去世以後,王子繼承瞭王位,他需要選擇一位姑娘做他的王後,但是他根本就沒有給齣選擇的標準,大臣們隻好挑選各式各樣的美女進宮以供新國王選擇,最後他選擇瞭一位不胖不瘦的女孩做王後,他說:“盡管我很喜歡苗條的女子,但是如果她不瘦不胖的話,既不會餓死,又能永遠保持健康,這樣纔是最好的。”
故事中的兩位國王是怎樣的人呢?很明顯,老國王應該是非理性人,他根據自己的情感喜好來做齣選擇,但是他的喜好標準卻在不時地變化;而新國王應該是理性人,他雖然也有自己的喜好標準,但卻是根據有利原則做齣最優選擇。由此我們知道,理性人假設和非理性人假設本質上隻是對心理某一具有鮮明特徵側麵的抽象假設,我們不否認這種假設對認知人類心理有著積極影響。但不可忽略的是,這種假設:一是攻其一點,不及其餘,忽略對心理整體的關注;二是對某一特徵的抽象界定,忽視豐富多彩的差異性。事實上,現實中既找不到純粹的理性人,同樣也找不到純粹的非理性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理性人和非理性人的統一體,隻是在個體身上有所偏重而已。事實上,理性和非理性是人類固有的本性,是一枚硬幣的兩麵,各有利弊,隻有取長補短,相互結閤,纔能相得益彰。故事中老國王太過非理性,挑選美女非但未達個人目的,還“禍國殃民”,而新國王太過理性,卻可能無法滿足自我的個性需求。
……
前言/序言
1884年,美國鐵路富豪、加州州長利蘭·斯坦福的愛子小斯坦福在歐洲旅行期間不幸感染傷寒去世。悲痛欲絕的斯坦福夫婦為瞭紀念愛子,希望通過捐款在哈佛大學修建一座以愛子命名的建築,卻遭到瞭哈佛大學的拒絕。一怒之下,斯坦福夫婦決定建立一座以愛子命名的大學,也就是今天的斯坦福大學。100多年後的今天,斯坦福大學已經成為世界排名前列的著名高等學府。
在這所富有傳奇色彩的著名大學裏,有一門頗受大傢歡迎的心理學公共課程——《如何像心理學傢一樣思考》。這門由多位各有專長的心理學傢共同講授的心理學課程給瞭大傢有益的啓發,甚至顛覆瞭人們很多的固有觀念。我們將課程內容整理成書,以饗國內讀者。為瞭滿足非心理學專業普通讀者的閱讀需要,在忠於課程本身的基礎上,我們又豐富瞭相關內容、故事、案例,使本書兼具知識性、專業性和可讀性、趣味性。
我們該如何控製自己的情緒,壓抑、重新評價激發我們情緒的事件,或者離開當前的情境?
類似“男人陽剛,女人陰柔”這樣的刻闆印象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威脅?又該如何消除這種威脅?
如何應付我們的焦慮情緒?冥想能創造奇跡嗎?該怎麼做呢?
人類為什麼比猩猩更聰明?是因為人懂得“分享與閤作”嗎?
“請幫助有需要的人”和“做一個樂於助人的人”兩種錶達方式之間存在怎樣的微妙差彆?
如果您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希望自己也能“像心理學傢一樣思考”,那就請打開這本書吧!
斯坦福大學超受歡迎的心理公開課:接受心理學的邀請 [Stanford University]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斯坦福大學超受歡迎的心理公開課:接受心理學的邀請 [Stanford University]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
斯坦福大學超受歡迎的心理公開課:接受心理學的邀請 [Stanford University]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斯坦福大學超受歡迎的心理公開課:接受心理學的邀請 [Stanford University]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