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周國平執筆近四十年散文佳作精選。周國平散文精選至佳版本。
2、知名畫師全彩插圖,在光影與色彩的視覺體驗中感悟心靈的觸動。
3、人生任何美好的享受都有賴於一顆澄明的心。唯有內心富有充盈,方能從容抵抗世間所有的不安與躁動。與孤獨和解,讓生命從容。
內容簡介
《周國平散文精選》收錄瞭周國平曆年來的散文隨筆佳作。內容包括:《一天的難處一天擔當》、《輿論的不寬容》、《小孩、富人和天國》、《幸福是一種能力》、《種子和土壤》、《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智慧和信仰》、《豐富的安靜》、《直接讀原著》等作品。作者透過靈動而質樸的語言,嚮讀者傳授著撼動人心的哲理。
作者簡介
周國平,當代著名學者、作傢。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聖路》《安靜》《善良·豐富·高貴》《幸福的悖論》等,紀實作品《妞妞:一個父親的劄記》《歲月與性情——我的心靈自傳》《偶爾遠行》等,隨感集《人與永恒》,詩集《憂傷的情欲》,學術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摺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譯著《尼采美學文選》《尼采詩集》《偶像的黃昏》等。
目錄
隻有一個人生(1982—1990)
悲觀·執著·超脫——《隻有一個人生》代序/003
詩人的執著和超脫/008
幸福的悖論/012
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019
哲學與隨感錄/025
人與書之間/028
尋求智慧的人生/031
在義與利之外/033
性愛五題/035
藝術·技術·魔術/040
女性拯救人類/043
人與永恒(1983—1991)
人/049
自然和生命/052孤獨/055
真實/060
美/065
人生/068
女人和男人/073
死/078
時間和永恒/083
今天我活著(1991—1992)
等的滋味/089
孔子的灑脫/093
平淡的境界/095
人生貴在行胸臆/099
傢/105
失去的歲月/108
父親的死/113自我二重奏/115
探究存在之謎/122
男人眼中的女人/128
守望的距離(1993—1995)
習慣於失去/137
時光村落裏的往事——藍藍《人間情書》序/139
救世和自救/142
守望的角度/145
被廢黜的國王/147
在沉默中麵對/149
心疼這個傢/151
愛情不風流/153
精神的故鄉(1996)
人的高貴在於靈魂/157
夢並不虛幻/159
精神棲身於茅屋/161
成為你自己/163
第一重要的是做人/165
各自的朝聖路(1996—1998)
私人寫作/169
苦難的精神價值/176
在黑暗中並肩行走/178
孤獨的價值/180
現代技術的危險何在?/186
“己所欲,勿施於人”/189記住迴傢的路/191
愉快是基本標準/193
醫學的人文品格/195
婚姻中的愛情/200
人人都是孤兒/202
安靜(1999—2001)
安靜的位置/207
靈魂的在場/209
紀念所掩蓋的/211
對自己的人生負責/214
海灘上的五百六十二枚貝殼——(插圖珍藏版)《妞妞》序/216
在維納斯腳下哭泣/220
能使男人受孕的女人/223
欣賞另一半/226
神聖的交流——《親曆死亡叢書》總序/228
風中的紙屑(1992—2001)
和命運結伴而行/233
愛與孤獨/235
自我和他人/237
性愛哲學/239
婚姻與愛情/241
人得救靠本能/243
金錢與生命/245
堅守精神的傢園/247
傾聽沉默/249
風中的紙屑/251
水上的落葉/253
讀《聖經》劄記(2001)
不可發誓/261
恨是狹隘,愛是超越/262
狂妄者最無信仰/264
不見而信/266
拒絕光即已是懲罰/268
不可試探你的上帝/270
伺候哪一個主人/272
一天的難處一天擔當/273
輿論的不寬容/274
小孩、富人和天國/275
不僅是靠食物/277
種子和土壤/279
不要把珍珠扔給豬/281
走進一座聖殿(2000—2004)
智慧和信仰——讀史鐵生《病隙碎筆》/285
豐富的安靜/289
直接讀原著/291
走進一座聖殿/294
可持續的快樂/302
把我們自己娛樂死?/304
親密有間/307
花心男女的專一愛情/309
本質的男人/311
親疏隨緣/313
善良·豐富·高貴(2005—2006)
錶達你心中的愛和善意
——皮特·尼爾森《聖誕節清單》中譯本序/317
善良·豐富·高貴/319
唱齣瞭我們的沉默的歌者/321
與書結緣/324
鼓勵孩子的哲學興趣/327
我判決自己誠實——《歲月與性情》序/329
我對女性隻有深深的感恩——《永恒之女性》序/333
玩骰子的兒童/335
生存的現實和寓言/342
拯救童年/346
談錢/349
短信文學五則——應約而寫的戲作/355
精彩書摘
一
人的一生,思緒萬韆。然而,真正讓人想一輩子,有時想得驚心動魄,有時不去想仍然牽腸掛肚,這樣的問題並不多。透底地說,人一輩子隻想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一視同仁無可迴避地擺在每個人麵前,令人睏惑得足以想一輩子也未必想清楚。
迴想起來,許多年裏糾纏著也連綴著我的思緒的動機始終未變,它催促我閱讀和思考,激勵我奮鬥和追求,又規勸我及時撤退,甘於淡泊。倘要用文字錶達這個時隱時顯的動機,便是一個極簡單的命題:隻有一個人生。
如果人能永遠活著或者活無數次,人生問題的景觀就會徹底改變,甚至根本不會有人生問題存在瞭。人生之所以成為一個問題,前提是生命的一次性和短暫性。不過,從隻有一個人生這個前提,不同的人,不,同一個人可以引齣不同的結論。也許,睏惑正在於這些彼此矛盾的結論似乎都有道理。也許,智慧也正在於使這些彼此矛盾的結論達成辯證的和解。
二
無論是誰,當他初次意識到隻有一個人生這個令人傷心的事實時,必定會産生一種幻滅感。生命的誘惑剛剛在地平綫上齣現,卻一眼看到瞭它的盡頭。一個人生太少瞭!心中湧動著如許欲望和夢幻,一個人生怎麼夠用?為什麼曆史上有好多帝國和王朝,宇宙間有無數星辰,而我卻隻有一個人生?在帝國興衰、王朝更迭的曆史長河中,在星辰的運轉中,我的這個小小人生豈非等於零?它確實等於零,一旦結束,便不留一絲影蹤,與從未存在過有何區彆?
捷剋作傢昆德拉筆下的一個主人公常常重復一句德國諺語,大意是:“隻活一次等於未嘗活過。”這句諺語非常簡練地把隻有一個人生與人生虛無畫瞭等號。
近讀金聖嘆批《西廂記》,這位獨特的評論傢極其生動地描述瞭人生短暫使他感到的無可奈何的絕望。他在序言中寫道:自古迄今,“幾萬萬年月皆如水逝、雲捲、風馳、電掣,無不盡去,而至於今年今月而暫有我。此暫有之我,又未嘗不水逝、雲捲、風馳、電掣而疾去也。”
《山野絮語》:一窺塵世的真意與自然的低語 在這喧囂浮躁的時代,我們是否還能尋得片刻的寜靜,靜心審視內心深處的渴求,品味生命中那些被遺忘的美好?《山野絮語》便是這樣一本為你量身打造的書,它不是繁復哲思的堆砌,也不是華麗辭藻的堆砌,而是以一顆澄澈的心,行走於山川田野之間,捕捉大自然與生活最質樸的絮語,為你展現一幅幅生動而深刻的畫捲。 作者簡介: 本書作者,筆名“山居客”,是一位對自然懷有深厚情感,對生活有著獨特體悟的寫作者。他並非名傢,也無顯赫的背景,但正是這份“無名”與“平凡”,讓他筆下的文字更顯真摯與接地氣。他曾多年隱居山林,與日月星辰為伴,與花草鳥獸為友,深刻理解瞭自然的韻律與生命的奧秘。退居都市後,他並未忘卻山間的清風與泥土的芬芳,而是將這份感悟融入日常的點滴,用細膩的筆觸,將那些被忙碌生活所遮蔽的至真至美,重新呈現於讀者眼前。他的文字,如同山間清泉,涓涓細流,滋潤乾涸的心靈;又如晚風拂過,帶著草木的清香,舒緩壓抑的神經。 內容梗概: 《山野絮語》由三個相互呼應的篇章組成:《山徑拾遺》、《溪邊漫語》與《田園心聲》。 第一篇:《山徑拾遺》 這一篇,作者將帶領讀者一同踏上蜿蜒的山徑,在一次次的攀登與跋涉中,去探尋被遺忘的風景,去傾聽山林的低語。 《初見鬆濤》: 文章以清晨初醒的山林為背景,描繪瞭鬆樹挺拔的身姿,以及風吹過鬆針時發齣的獨特聲響。作者並非簡單地贊美鬆的形態,而是藉此引申齣一種堅韌不拔、傲然挺立的精神。他觀察到,即使在最惡劣的環境下,鬆樹依然能夠頑強生長,不屈不撓,這與人生中遇到的種種挑戰何其相似。他會講述如何在攀登陡峭山坡時,看到岩縫中生長的小草,如何從它們身上汲取力量,提醒自己不要輕言放棄。 《石縫中的野花》: 在崎嶇的山路旁,常常會遇見那些不經意間綻放的野花。它們沒有牡丹的富貴,沒有玫瑰的嬌艷,卻有著一種頑強的生命力,在貧瘠的土地上,努力地展示著自己的色彩。作者會細緻地描繪這些野花的形態、顔色,以及它們在風雨中的搖曳姿態。他會思考,這種平凡卻又堅韌的美,是否比那些精心培育的花朵更能觸動人心?這篇文字,是對生命韌性與平凡之美的贊頌,也是對那些在逆境中默默堅持的普通人的緻敬。 《雨後初霽》: 山間的雨,來得快,去得也快。雨後的山林,空氣清新,萬物都被洗滌得格外明淨。作者會描繪雨水滴落在樹葉上的晶瑩,山澗流水因雨水而變得湍急,以及雨後泥土散發齣的獨特氣息。他會捕捉到雨後初霽時,陽光穿透雲層,投射在山間的斑駁光影,那種靜謐而充滿希望的景象。這篇文字,是對大自然淨化能力的感悟,也是對經曆風雨後重獲新生的欣喜。 《聽鳥鳴》: 山林是鳥類的天堂,清晨的鳥鳴,是山間最動聽的交響樂。作者會模仿不同鳥類的叫聲,並嘗試解讀它們傳遞的信息。他會思考,這些看似簡單的鳴叫,是否也蘊含著生命的喜悅、對傢園的眷戀,或是對伴侶的呼喚?他會記錄下自己與鳥兒互動的點滴,感受那種跨越物種的溝通與和諧。這篇文字,是對自然生命力的贊美,也是對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嚮往。 《山間的寂靜》: 在高處,遠離瞭人聲喧囂,你會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寂靜。然而,這種寂靜並非空無一物,而是充滿瞭細微的聲音:風的低語,葉的沙沙,蟲的呢喃。作者會用大量的筆墨去描繪這種“有聲的寂靜”,並從中體悟到內心的平靜與安寜。他會反思,在城市裏,我們是否早已失去瞭感受真正寂靜的能力?這篇文字,是對內心寜靜的追尋,也是對喧囂生活的審視。 第二篇:《溪邊漫語》 這一篇,作者將目光投嚮瞭潺潺溪流,在溪水的流淌聲中,傾聽生命的韻律,感悟人生的哲理。 《溪水的歌唱》: 溪水沒有海洋的波瀾壯闊,也沒有江河的奔騰不息,它隻是靜靜地流淌,發齣悅耳的歌聲。作者會描繪溪水的形態:或平緩,或湍急,或穿過石縫,或匯入潭水。他會想象溪水在歌唱什麼,是對遠方的嚮往,還是對當下每一刻的珍惜?他會思考,這種不懈的、持續的流淌,是否也象徵著人生的前進,即使微小,也自有其意義。 《魚的自在》: 在清澈的溪水中,常常可以看到遊弋的魚兒。它們自由自在,在水中穿梭,享受著屬於自己的天地。作者會觀察魚兒的動作,感受它們在水中的生命力。他會思考,在人類的世界裏,我們是否也能夠找到這樣一種純粹的自在?他會反思,我們是否被太多的欲望和束縛所睏擾,而失去瞭魚兒那份簡單的快樂。 《水邊的野草》: 溪水滋養著兩岸的野草,它們隨風搖曳,生機勃勃。作者會描繪這些野草的頑強,即使被溪水衝刷,被石頭阻礙,也依然努力地嚮上生長。他會從中看到生命的頑強與適應性,以及大自然賦予萬物的生命力。這篇文字,是對生命力的贊美,也是對環境適應能力的思考。 《水中的倒影》: 溪水清澈,能夠映照齣天空、雲彩、岸邊的樹木,甚至是我們自己的臉龐。作者會藉由水中的倒影,去思考真實與虛幻,內與外。他會發現,有時水中的倒影比岸邊的景物更純粹,更接近事物的本質。這篇文字,是對自我認知與人生真實的探索。 《時間的流逝》: 溪水永不停息地流淌,仿佛時間的縮影。作者會藉由溪水的流逝,感悟時間的無情與寶貴。他會思考,我們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裏,活齣屬於自己的精彩。他會反思,是否我們在追逐名利的過程中,而忽略瞭生命中最珍貴的東西,如同溪水般,匆匆而過,留下的卻是無盡的遺憾。 第三篇:《田園心聲》 這一篇,作者將目光聚焦於廣袤的田野,在農耕的勞作與自然的節律中,體味生活的真味,感悟生命的真諦。 《耕者的身影》: 作者會描繪辛勤耕耘的農人,他們麵朝黃土背朝天,用汗水澆灌著希望。他會描繪他們古銅色的皮膚,粗糙的雙手,以及眼神中流露齣的樸實與堅毅。他會思考,這種與土地的連接,是否是現代人所缺失的,是否這種最原始的勞動,能讓我們更接近生命的本真。 《稻浪的起伏》: 金鞦時節,稻田成熟,金黃的稻浪隨風起伏,構成一幅壯麗的畫捲。作者會描繪稻田的色彩、氣味,以及微風吹拂時發齣的沙沙聲。他會從中看到豐收的喜悅,生命的循環,以及大自然的慷慨。他會思考,這種豐收的喜悅,是否比物質的堆積更能帶來心靈的滿足。 《四季的變遷》: 田野是最能體現四季變遷的地方。春天播種,夏天生長,鞦天收獲,鼕天休養。作者會細緻地描繪每個季節在田野上的不同景象,從嫩綠的新芽到金黃的稻榖,從皚皚的白雪到初春的生機。他會感悟到大自然的規律與生命的周期,以及在不同階段應有的姿態。 《泥土的芬芳》: 泥土,是孕育生命的根源。作者會描繪雨後泥土散發的獨特清香,以及播種前翻耕的泥土所帶來的踏實感。他會思考,這種與泥土的親密接觸,是否能喚醒我們內心深處的原始記憶,讓我們找迴與自然的連接。 《歸來的燕子》: 燕子,是田園中最常見的生靈,它們銜泥築巢,忙碌而有序。作者會描繪燕子在田野上空盤鏇的身影,以及它們歸來時帶來的希望與生機。他會從中感悟到生命的頑強與對傢園的眷戀,也對這種平凡而充滿生命力的存在心生敬意。 《農傢的炊煙》: 傍晚時分,田野上空升起的裊裊炊煙,是鄉村最溫馨的景象。作者會描繪炊煙升起時的場景,以及它所代錶的傢的溫暖與親人的團聚。他會反思,在現代社會,我們是否已經遠離瞭這種最樸素的幸福。 本書特色: 真摯的情感: 作者以一顆赤誠之心,將對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熱忱,以及對人生的思考,毫無保留地傾注於筆端。文字沒有矯揉造作,沒有刻意煽情,而是自然流淌,直抵人心。 細膩的觀察: 作者善於捕捉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視的細節,無論是山間一朵野花,還是溪邊一尾遊魚,都能在他的筆下煥發齣勃勃生機。 深刻的哲思: 在對景物的描繪中,作者巧妙地融入瞭對人生、對生命的思考,引人深思,卻不顯得說教。他鼓勵讀者從平凡中發現不凡,在靜謐中汲取力量。 詩意的語言: 作者的語言,如同山間的清泉,流暢而富有韻律。他擅長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將抽象的情感具象化,為讀者帶來美的享受。 純粹的自然: 本書的主題迴歸自然,在喧囂的世界裏,為讀者提供瞭一個可以休憩心靈的港灣。它讓你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找迴內心的平和與寜靜。 閱讀價值: 《山野絮語》不僅僅是一本散文集,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它鼓勵我們放慢腳步,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去傾聽內心的聲音。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它為你提供瞭一片寜靜的天地,讓你得以暫時忘卻煩惱,沉浸在自然的美麗與生命的智慧之中。無論你是身處繁華都市,還是嚮往田園生活,這本書都將是你心靈的慰藉,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重新發現生活的光芒,找迴屬於自己的那份從容與淡然。它會告訴你,生命的真意,往往就隱藏在那些最平凡、最質樸的角落裏,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去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