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周国平执笔近四十年散文佳作精选。周国平散文精选至佳版本。
2、知名画师全彩插图,在光影与色彩的视觉体验中感悟心灵的触动。
3、人生任何美好的享受都有赖于一颗澄明的心。唯有内心富有充盈,方能从容抵抗世间所有的不安与躁动。与孤独和解,让生命从容。
内容简介
《周国平散文精选》收录了周国平历年来的散文随笔佳作。内容包括:《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舆论的不宽容》、《小孩、富人和天国》、《幸福是一种能力》、《种子和土壤》、《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智慧和信仰》、《丰富的安静》、《直接读原著》等作品。作者透过灵动而质朴的语言,向读者传授着撼动人心的哲理。
作者简介
周国平,当代著名学者、作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幸福的悖论》等,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偶尔远行》等,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译著《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目录
只有一个人生(1982—1990)
悲观·执著·超脱——《只有一个人生》代序/003
诗人的执著和超脱/008
幸福的悖论/012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019
哲学与随感录/025
人与书之间/028
寻求智慧的人生/031
在义与利之外/033
性爱五题/035
艺术·技术·魔术/040
女性拯救人类/043
人与永恒(1983—1991)
人/049
自然和生命/052孤独/055
真实/060
美/065
人生/068
女人和男人/073
死/078
时间和永恒/083
今天我活着(1991—1992)
等的滋味/089
孔子的洒脱/093
平淡的境界/095
人生贵在行胸臆/099
家/105
失去的岁月/108
父亲的死/113自我二重奏/115
探究存在之谜/122
男人眼中的女人/128
守望的距离(1993—1995)
习惯于失去/137
时光村落里的往事——蓝蓝《人间情书》序/139
救世和自救/142
守望的角度/145
被废黜的国王/147
在沉默中面对/149
心疼这个家/151
爱情不风流/153
精神的故乡(1996)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157
梦并不虚幻/159
精神栖身于茅屋/161
成为你自己/163
第一重要的是做人/165
各自的朝圣路(1996—1998)
私人写作/169
苦难的精神价值/176
在黑暗中并肩行走/178
孤独的价值/180
现代技术的危险何在?/186
“己所欲,勿施于人”/189记住回家的路/191
愉快是基本标准/193
医学的人文品格/195
婚姻中的爱情/200
人人都是孤儿/202
安静(1999—2001)
安静的位置/207
灵魂的在场/209
纪念所掩盖的/211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214
海滩上的五百六十二枚贝壳——(插图珍藏版)《妞妞》序/216
在维纳斯脚下哭泣/220
能使男人受孕的女人/223
欣赏另一半/226
神圣的交流——《亲历死亡丛书》总序/228
风中的纸屑(1992—2001)
和命运结伴而行/233
爱与孤独/235
自我和他人/237
性爱哲学/239
婚姻与爱情/241
人得救靠本能/243
金钱与生命/245
坚守精神的家园/247
倾听沉默/249
风中的纸屑/251
水上的落叶/253
读《圣经》札记(2001)
不可发誓/261
恨是狭隘,爱是超越/262
狂妄者最无信仰/264
不见而信/266
拒绝光即已是惩罚/268
不可试探你的上帝/270
伺候哪一个主人/272
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273
舆论的不宽容/274
小孩、富人和天国/275
不仅是靠食物/277
种子和土壤/279
不要把珍珠扔给猪/281
走进一座圣殿(2000—2004)
智慧和信仰——读史铁生《病隙碎笔》/285
丰富的安静/289
直接读原著/291
走进一座圣殿/294
可持续的快乐/302
把我们自己娱乐死?/304
亲密有间/307
花心男女的专一爱情/309
本质的男人/311
亲疏随缘/313
善良·丰富·高贵(2005—2006)
表达你心中的爱和善意
——皮特·尼尔森《圣诞节清单》中译本序/317
善良·丰富·高贵/319
唱出了我们的沉默的歌者/321
与书结缘/324
鼓励孩子的哲学兴趣/327
我判决自己诚实——《岁月与性情》序/329
我对女性只有深深的感恩——《永恒之女性》序/333
玩骰子的儿童/335
生存的现实和寓言/342
拯救童年/346
谈钱/349
短信文学五则——应约而写的戏作/355
精彩书摘
一
人的一生,思绪万千。然而,真正让人想一辈子,有时想得惊心动魄,有时不去想仍然牵肠挂肚,这样的问题并不多。透底地说,人一辈子只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一视同仁无可回避地摆在每个人面前,令人困惑得足以想一辈子也未必想清楚。
回想起来,许多年里纠缠着也连缀着我的思绪的动机始终未变,它催促我阅读和思考,激励我奋斗和追求,又规劝我及时撤退,甘于淡泊。倘要用文字表达这个时隐时显的动机,便是一个极简单的命题:只有一个人生。
如果人能永远活着或者活无数次,人生问题的景观就会彻底改变,甚至根本不会有人生问题存在了。人生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前提是生命的一次性和短暂性。不过,从只有一个人生这个前提,不同的人,不,同一个人可以引出不同的结论。也许,困惑正在于这些彼此矛盾的结论似乎都有道理。也许,智慧也正在于使这些彼此矛盾的结论达成辩证的和解。
二
无论是谁,当他初次意识到只有一个人生这个令人伤心的事实时,必定会产生一种幻灭感。生命的诱惑刚刚在地平线上出现,却一眼看到了它的尽头。一个人生太少了!心中涌动着如许欲望和梦幻,一个人生怎么够用?为什么历史上有好多帝国和王朝,宇宙间有无数星辰,而我却只有一个人生?在帝国兴衰、王朝更迭的历史长河中,在星辰的运转中,我的这个小小人生岂非等于零?它确实等于零,一旦结束,便不留一丝影踪,与从未存在过有何区别?
捷克作家昆德拉笔下的一个主人公常常重复一句德国谚语,大意是:“只活一次等于未尝活过。”这句谚语非常简练地把只有一个人生与人生虚无画了等号。
近读金圣叹批《西厢记》,这位独特的评论家极其生动地描述了人生短暂使他感到的无可奈何的绝望。他在序言中写道:自古迄今,“几万万年月皆如水逝、云卷、风驰、电掣,无不尽去,而至于今年今月而暂有我。此暂有之我,又未尝不水逝、云卷、风驰、电掣而疾去也。”
《山野絮语》:一窥尘世的真意与自然的低语 在这喧嚣浮躁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能寻得片刻的宁静,静心审视内心深处的渴求,品味生命中那些被遗忘的美好?《山野絮语》便是这样一本为你量身打造的书,它不是繁复哲思的堆砌,也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以一颗澄澈的心,行走于山川田野之间,捕捉大自然与生活最质朴的絮语,为你展现一幅幅生动而深刻的画卷。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笔名“山居客”,是一位对自然怀有深厚情感,对生活有着独特体悟的写作者。他并非名家,也无显赫的背景,但正是这份“无名”与“平凡”,让他笔下的文字更显真挚与接地气。他曾多年隐居山林,与日月星辰为伴,与花草鸟兽为友,深刻理解了自然的韵律与生命的奥秘。退居都市后,他并未忘却山间的清风与泥土的芬芳,而是将这份感悟融入日常的点滴,用细腻的笔触,将那些被忙碌生活所遮蔽的至真至美,重新呈现于读者眼前。他的文字,如同山间清泉,涓涓细流,滋润干涸的心灵;又如晚风拂过,带着草木的清香,舒缓压抑的神经。 内容梗概: 《山野絮语》由三个相互呼应的篇章组成:《山径拾遗》、《溪边漫语》与《田园心声》。 第一篇:《山径拾遗》 这一篇,作者将带领读者一同踏上蜿蜒的山径,在一次次的攀登与跋涉中,去探寻被遗忘的风景,去倾听山林的低语。 《初见松涛》: 文章以清晨初醒的山林为背景,描绘了松树挺拔的身姿,以及风吹过松针时发出的独特声响。作者并非简单地赞美松的形态,而是借此引申出一种坚韧不拔、傲然挺立的精神。他观察到,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下,松树依然能够顽强生长,不屈不挠,这与人生中遇到的种种挑战何其相似。他会讲述如何在攀登陡峭山坡时,看到岩缝中生长的小草,如何从它们身上汲取力量,提醒自己不要轻言放弃。 《石缝中的野花》: 在崎岖的山路旁,常常会遇见那些不经意间绽放的野花。它们没有牡丹的富贵,没有玫瑰的娇艳,却有着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在贫瘠的土地上,努力地展示着自己的色彩。作者会细致地描绘这些野花的形态、颜色,以及它们在风雨中的摇曳姿态。他会思考,这种平凡却又坚韧的美,是否比那些精心培育的花朵更能触动人心?这篇文字,是对生命韧性与平凡之美的赞颂,也是对那些在逆境中默默坚持的普通人的致敬。 《雨后初霁》: 山间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雨后的山林,空气清新,万物都被洗涤得格外明净。作者会描绘雨水滴落在树叶上的晶莹,山涧流水因雨水而变得湍急,以及雨后泥土散发出的独特气息。他会捕捉到雨后初霁时,阳光穿透云层,投射在山间的斑驳光影,那种静谧而充满希望的景象。这篇文字,是对大自然净化能力的感悟,也是对经历风雨后重获新生的欣喜。 《听鸟鸣》: 山林是鸟类的天堂,清晨的鸟鸣,是山间最动听的交响乐。作者会模仿不同鸟类的叫声,并尝试解读它们传递的信息。他会思考,这些看似简单的鸣叫,是否也蕴含着生命的喜悦、对家园的眷恋,或是对伴侣的呼唤?他会记录下自己与鸟儿互动的点滴,感受那种跨越物种的沟通与和谐。这篇文字,是对自然生命力的赞美,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 《山间的寂静》: 在高处,远离了人声喧嚣,你会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寂静。然而,这种寂静并非空无一物,而是充满了细微的声音:风的低语,叶的沙沙,虫的呢喃。作者会用大量的笔墨去描绘这种“有声的寂静”,并从中体悟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他会反思,在城市里,我们是否早已失去了感受真正寂静的能力?这篇文字,是对内心宁静的追寻,也是对喧嚣生活的审视。 第二篇:《溪边漫语》 这一篇,作者将目光投向了潺潺溪流,在溪水的流淌声中,倾听生命的韵律,感悟人生的哲理。 《溪水的歌唱》: 溪水没有海洋的波澜壮阔,也没有江河的奔腾不息,它只是静静地流淌,发出悦耳的歌声。作者会描绘溪水的形态:或平缓,或湍急,或穿过石缝,或汇入潭水。他会想象溪水在歌唱什么,是对远方的向往,还是对当下每一刻的珍惜?他会思考,这种不懈的、持续的流淌,是否也象征着人生的前进,即使微小,也自有其意义。 《鱼的自在》: 在清澈的溪水中,常常可以看到游弋的鱼儿。它们自由自在,在水中穿梭,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天地。作者会观察鱼儿的动作,感受它们在水中的生命力。他会思考,在人类的世界里,我们是否也能够找到这样一种纯粹的自在?他会反思,我们是否被太多的欲望和束缚所困扰,而失去了鱼儿那份简单的快乐。 《水边的野草》: 溪水滋养着两岸的野草,它们随风摇曳,生机勃勃。作者会描绘这些野草的顽强,即使被溪水冲刷,被石头阻碍,也依然努力地向上生长。他会从中看到生命的顽强与适应性,以及大自然赋予万物的生命力。这篇文字,是对生命力的赞美,也是对环境适应能力的思考。 《水中的倒影》: 溪水清澈,能够映照出天空、云彩、岸边的树木,甚至是我们自己的脸庞。作者会借由水中的倒影,去思考真实与虚幻,内与外。他会发现,有时水中的倒影比岸边的景物更纯粹,更接近事物的本质。这篇文字,是对自我认知与人生真实的探索。 《时间的流逝》: 溪水永不停息地流淌,仿佛时间的缩影。作者会借由溪水的流逝,感悟时间的无情与宝贵。他会思考,我们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他会反思,是否我们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而忽略了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如同溪水般,匆匆而过,留下的却是无尽的遗憾。 第三篇:《田园心声》 这一篇,作者将目光聚焦于广袤的田野,在农耕的劳作与自然的节律中,体味生活的真味,感悟生命的真谛。 《耕者的身影》: 作者会描绘辛勤耕耘的农人,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用汗水浇灌着希望。他会描绘他们古铜色的皮肤,粗糙的双手,以及眼神中流露出的朴实与坚毅。他会思考,这种与土地的连接,是否是现代人所缺失的,是否这种最原始的劳动,能让我们更接近生命的本真。 《稻浪的起伏》: 金秋时节,稻田成熟,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构成一幅壮丽的画卷。作者会描绘稻田的色彩、气味,以及微风吹拂时发出的沙沙声。他会从中看到丰收的喜悦,生命的循环,以及大自然的慷慨。他会思考,这种丰收的喜悦,是否比物质的堆积更能带来心灵的满足。 《四季的变迁》: 田野是最能体现四季变迁的地方。春天播种,夏天生长,秋天收获,冬天休养。作者会细致地描绘每个季节在田野上的不同景象,从嫩绿的新芽到金黄的稻谷,从皑皑的白雪到初春的生机。他会感悟到大自然的规律与生命的周期,以及在不同阶段应有的姿态。 《泥土的芬芳》: 泥土,是孕育生命的根源。作者会描绘雨后泥土散发的独特清香,以及播种前翻耕的泥土所带来的踏实感。他会思考,这种与泥土的亲密接触,是否能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原始记忆,让我们找回与自然的连接。 《归来的燕子》: 燕子,是田园中最常见的生灵,它们衔泥筑巢,忙碌而有序。作者会描绘燕子在田野上空盘旋的身影,以及它们归来时带来的希望与生机。他会从中感悟到生命的顽强与对家园的眷恋,也对这种平凡而充满生命力的存在心生敬意。 《农家的炊烟》: 傍晚时分,田野上空升起的袅袅炊烟,是乡村最温馨的景象。作者会描绘炊烟升起时的场景,以及它所代表的家的温暖与亲人的团聚。他会反思,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否已经远离了这种最朴素的幸福。 本书特色: 真挚的情感: 作者以一颗赤诚之心,将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忱,以及对人生的思考,毫无保留地倾注于笔端。文字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刻意煽情,而是自然流淌,直抵人心。 细腻的观察: 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无论是山间一朵野花,还是溪边一尾游鱼,都能在他的笔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深刻的哲思: 在对景物的描绘中,作者巧妙地融入了对人生、对生命的思考,引人深思,却不显得说教。他鼓励读者从平凡中发现不凡,在静谧中汲取力量。 诗意的语言: 作者的语言,如同山间的清泉,流畅而富有韵律。他擅长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为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纯粹的自然: 本书的主题回归自然,在喧嚣的世界里,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可以休憩心灵的港湾。它让你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找回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阅读价值: 《山野絮语》不仅仅是一本散文集,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鼓励我们放慢脚步,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它为你提供了一片宁静的天地,让你得以暂时忘却烦恼,沉浸在自然的美丽与生命的智慧之中。无论你是身处繁华都市,还是向往田园生活,这本书都将是你心灵的慰藉,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重新发现生活的光芒,找回属于自己的那份从容与淡然。它会告诉你,生命的真意,往往就隐藏在那些最平凡、最质朴的角落里,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