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傷辨惑論》,又名《內外傷辨》,3捲,金.李東垣撰。刊於1247年。捲上有辨陰證陽證、辨脈、辨寒熱等13篇有關辨證的論文,俗稱“內外傷十三辨”。捲中和捲下是結閤具體方藥論述以飲食勞倦為主的一些內科疾病的證治。全書突齣瞭“補土派”的學術思想;闡發瞭內傷之證,有類外感,通過詳細辨證,就可不緻混淆;對於飲食勞倦,虛人感冒。提齣主用補中益氣湯,取補土生金,升清降濁,得陰陽生化之法。該書是補土學派的重要著作之一。
最近機緣巧閤,翻閱瞭一本關於《傷寒雜病論》注釋類的古籍,雖然書名和眼前這本《內外傷辨惑論/中醫經典文庫》有些許關聯,但深入閱讀後,纔發現其側重點截然不同。那本書主要是對原文的逐字逐句進行考據和釋義,力求還原張仲景原意,例如對於“太陽病,發汗過多,遂至淋證”一句,便洋洋灑灑地分析瞭“發汗過多”的量度、“遂”字的承接意味以及“淋證”的幾種不同證候錶現,甚至還引用瞭多位明清時期醫傢的觀點來佐證。書中對於辨證論治的邏輯推演也十分嚴謹,一步步剝離病機,指齣用藥的精妙之處。讀起來需要全神貫注,如同與古人對弈,絲毫不能分心。那種沉浸在文字的海洋中,一點點撥開迷霧,最終豁然開朗的感覺,著實令人著迷。雖然對《傷寒論》的研究頗有心得,但閱讀過程中,也時常會思考,除瞭原文的深奧,是否還有其他角度能夠幫助理解中醫的精髓。
評分前陣子,一位老中醫嚮我推薦瞭一套關於溫病學發展的學術專著,說是能從宏觀層麵理解中醫理論的演變。這套書確實內容翔實,從《溫熱經》的萌芽,到葉天士、薛生白、吳鞠通等人的學術思想,再到近現代醫傢對溫病理論的繼承與發展,都有詳盡的論述。書中引用瞭大量的文獻資料,如《臨證指南醫案》、《辨證錄》等,細緻地分析瞭不同時期醫傢在辨治溫病時所遇到的理論睏境和解決方案。尤其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的比較分析,以及對不同溫熱病癥(如傷寒、時疫、暑病等)在辨證論治上的異同點進行梳理,邏輯清晰,論證有力。讀完之後,我對溫病學這一中醫的重要分支有瞭更係統、更深刻的認識,也更加理解瞭中醫理論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不斷實踐中發展完善的。
評分前些日子,我無意中接觸到一本關於中國古代建築史的畫冊,裏麵的插圖和文字都極具匠心。畫冊中收錄瞭大量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代錶性建築,如唐代的莊嚴宮殿、宋代的雅緻園林、明清的精巧民居等。每一張圖片都配有詳細的文字說明,不僅介紹瞭建築的結構、材料、工藝,還深入闡述瞭其背後的文化內涵、社會背景以及古代工匠的智慧。特彆是書中對於建築空間布局和功能劃分的分析,讓我聯想到中醫對於人體經絡、髒腑之間相互關係的認識,都是在講究一種秩序、一種平衡。建築的“氣韻生動”,和中醫的“神氣存焉”,仿佛都在訴說著一種內在的生命力。這種從藝術和工程的角度去欣賞古代智慧,也頗有趣味。
評分近期,我偶然翻閱瞭一本關於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的論文集。書中收錄瞭多篇學術論文,聚焦於不同曆史時期文學評論的特點和演變。比如,從早期《詩經》的“溫柔敦善”的批評標準,到漢代“賦”的繁榮及其帶來的評論轉嚮,再到魏晉時期“玄言詩”的興起及其評論的清談之風,直至唐宋八大傢在散文創作和理論上的貢獻。書中對“意境”、“神韻”、“風骨”等文學概念的深入探討,以及對不同作傢作品的細緻解讀,都展現瞭古代文人獨特的審美情趣和鑒賞能力。雖然文學和醫學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其中對“言外之意”、“韻味悠長”的追求,與中醫在診斷疾病時,關注“望聞問切”之外的“神色”和“氣息”,以及在處方遣藥時,追求“藥隨君相使,各有所施”的精妙配閤,有著某種相通之處。都是一種超越錶麵、探求內在精髓的智慧。
評分我最近讀瞭一本介紹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著作,書中重點探討瞭道傢、儒傢以及佛教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雖然不是醫學書籍,但其中關於“天人閤一”、“形神兼備”的哲學理念,與中醫的整體觀和辨證思維有著異麯同工之妙。例如,書中在闡述道傢“順應自然”的思想時,引用瞭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並將其延伸到人體的健康養生,強調人體內部的陰陽平衡與外部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書中還深入分析瞭儒傢“仁者愛人”的思想如何體現在醫者的人文關懷上,以及佛教的“因果報應”觀念在勸導人們關注自身行為對健康影響方麵的作用。這些跨學科的思考,讓我從更廣闊的視角去理解中醫的哲學根基,也體會到不同思想體係之間可以産生奇妙的共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