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毛泽东2:崛起挽狂澜1927—1945(新版)

实录毛泽东2:崛起挽狂澜1927—1945(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捷,于俊道 著
图书标签:
  • 毛泽东
  • 中国共产党
  • 历史
  • 传记
  • 政治
  • 抗日战争
  • 解放战争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实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1203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3564
品牌:磨铁图书(Xiron)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全面了解毛泽东

客观反映历史,细节还原真实

追寻273位亲历者——搜集他们走近毛泽东的观察与描述

梳理226万字实录——力求编写一部堪称经典的领袖传记

翻开本书,作者将带你重温毛泽东在1927—1945年间崛起挽狂澜的峥嵘岁月,领略其统筹全局、高瞻远瞩的非凡风采,进而体悟到伟人的人生阅历带给我们的启发与智慧。

本书作者利用全面、客观、翔实的史料,铭刻浴血荣光,细说毛泽东的坎坷崛起,讲透他这段人生中的每一个关键时期和重要事件,告诉我们在领导秋收起义、开创农村根据地、指挥反“围剿”、来自“左”的排斥、领导长征、延安整风等事件中,毛泽东究竟做了什么,当时的历史背景、内中原委、事实真相又是怎样的。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了毛泽东的老师、同学、战友、身边工作人员、亲属以及外国领导人、驻华大使等273人的回忆,全面、客观、翔实地记录了毛泽东的一生。

本书对各个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有详细深刻的记录,从历史背景、内中原委、事实真相,以及当事人的亲身感受等方面作了客观生动的写照,细节回忆,寓意深远。

本卷为第2卷,由胡乔木、谭震林、习仲勋、杨成武、程子华、徐海东、何长工、埃德加斯诺讲述1927—1945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开创农村根据地、指挥反“围剿”、来自“左”的排斥、领导长征、延安整风等事件。


作者简介

李捷

《求是》杂志社社长,中国史学会会长。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参加撰写《毛泽东传》(1949—1976),出版著作《毛泽东与新中国的内政外交》《国史静思录》等。

于俊道

中央文献出版社编辑一部主任,编审。参加编辑《朱德军事文选》,参加撰写《朱德年谱》《朱德传》,主编《共和国领袖生活丛书》系列、《领袖交往实录》系列、《元帅交往实录》系列、《将军交往实录》系列、《毛泽东交往录》等,著有《中国革命中的共产国际人物》《朱德红扁担》等。


目录

 第三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红旗卷起农奴戟”

  二、非凡的创举

  三、“红旗跃过汀江”

  四、“横扫千军如卷席”

  五、来自“左”的排斥

  六、伟大的历史转折

  七、“三军过后尽开颜”

  八、迎接抗日救亡高潮

 第四编“兵民是胜利之本”

  一、统筹全局

  二、养精蓄锐

  三、高瞻远瞩


精彩书摘

兵权被夺

  1932年10月上旬(3日至8日之间),在宁都召开中共苏区中央局全体会议。出席会议有来自后方的任弼时、项英、顾作霖、邓发和在前方的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会议由中央局书记周恩来主持。这次会议没有留下记录和决议,只有一份由中央局起草的送前方周、朱、王征求意见的《苏区中央局宁都会议经过简报》。我们从《简报》和其他材料中可以看出,宁都会议竭力推行“积极进攻路线”和批评“积极防御战略”,在政治上讨论临时中央长信指示和红军行动指示电,在组织上讨论毛泽东调回后方主持中央政府工作等问题。

  会议“一致同意中央长信指示”从“左”倾盲动的“积极进攻”战略出发,总结这年二月攻打赣州以来的工作,对几次战役作出错误估计,并错误地批判毛泽东不赞成打赣州和红军主力早应向赣东北发展的正确主张。

  关于攻打赣州问题。在宁都会议前8个月,苏区中央局执行中央“进攻路线”,曾部署红1方面军主力攻打赣州,毛泽东一开始讨论时就不赞成。后来知道前线红军久攻不下,后被敌人援军反包围,伤亡严重时,他又顾全大局,中止休养,抱病下山,建议起用红五军团,并日夜兼程,奔赴前线共商解围之策。在红五军团的猛力进攻下,红军主力安全撤围。攻赣严重受挫,事实已经说明,夺取强敌防守的中心城市的“进攻战略”是错误的。宁都会议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毛泽东明确表示不该攻打赣州。但大多数与会者认为,攻打赣州“依据当时情况是绝对需要的”,并非战略、战役方针有错,“攻赣本有克城可能,惟因对敌必坚守中心城市的估计不足,遂未坚决布置,解决增援敌人,在轻敌之下,造成增援之敌已入城不能攻,以及爆炸技术有缺点,致未能克城而撤围”。这样,把未攻克赣州、反受严重损失的责任,归于毛泽东等不执行“进攻路线”而“遂未坚决布置”上了。

  关于如何估计攻克漳州问题。赣州之役结束后不久,1932年春,周恩来在长汀组织领导、毛泽东在前线指挥红军东路军攻克敌人防守力量薄弱的漳州。这一仗打乱了蒋介石调动粤军进犯中央苏区的军事部署,筹集了大批款项和物资。实践证明,打漳州是正确的。可是,中央长信指示却说:“在漳州占领的一个月内,红军中的政治领导的同志没有能够充分的利用这个时机与良好环境进行充分的群众工作,而集中一切注意于筹款,这种教训必须深刻的注意到”。宁都会议主要从战略方向上提出指责,如《简报》所说:“进占漳州曾获胜利,有很大政治影响,但来往延缓了北上任务之实现。”

  关于发展战略方向问题。毛泽东早在3月中旬赣县江口苏区中央局会议上就主张,沿武夷山脉向赣东北方志敏苏区逐步前进,发展闽浙赣三省之交的大块地区,然后向浙西皖南发展,造成较为巩固的阵地,准备对付蒋介石的第四次“围剿”。而会议未予采纳。但毛泽东仍坚持这个发展战略方向,后来在给项英的信中曾提出早应向赣东北发展的批评。项英在讨论中揭发批判了这个问题,一些人也指责这是“向偏僻区域发展”、“上山主义”、“东北路线”等。会议《简报》是这样写的:“会议中批评泽东同志认为早应北上、过去7个月都错误了之不正确观点,指出这是动摇并否认过去胜利成绩,掩盖了领导上所犯的错误。”

  会议还批评前线同志从实际出发,在取得乐安、宜黄胜利后不硬攻南城而改为发动群众的正确部署。

  会议经过讨论,“一致接受中央行动方针的指示电”,指责前方同志以准备为中心的观念,批判毛泽东是“专去等待敌人进攻的右倾主要危险”。

  会议开始讨论中央关于军事行动方针指示电时,意见并不一致。周恩来结合前线实际作如何贯彻中央指示的报告,解释前方致后方的电报是符合中央“进攻路线"的。毛泽东坚持《在敌人尚未大举进攻前部队向北工作一时期的训令》的基本观点,这是从“敌强我弱”这个实际出发的,是符合前线客观情况的。事实上,敌军对中央苏区的大举进攻,也是在4个月以后的事。

  但是,后方来前方开会的同志认为,前方同志表现出对革命胜利与红军力量估计不足,提出以准备为中心的主张;不同意周恩来在报告中“以准备为中心”的精神来解释中央指示电,并且说他的报告连“积极进攻”的字眼都没有。后方同志更集中地反对毛泽东的所谓“等待敌人来进攻的主张”,指责他公开反对中央关于行动方针的指示电,并且把红一方面军在历次反“围剿”中克敌制胜的“诱敌深入”的方针,斥之为“守株待兔”,会议“集中火力反对这种错误”。周恩来在发言中也承认前方同志确有以准备为中心的观念,也温和地批评了毛泽东,同时指正了后方同志对毛泽东的过分批评。

  周恩来作会议结论:中央局全体会议“一致接受中央指示信”和“一致接受中央行动方针的指示电”。指出:前方同志确有“以准备为中心的观念,泽东表现最多,对中央电示迅速击破敌人一面开始不同意,有等待倾向”;后方同志“对于敌人大举进攻认识不足,因之对于动员的准备缺少注意”,但“集中主要火力反对等待观念是对的”。会后,后方同志对周恩来的意见表示不满:“在结论中不给泽东错误以明确的批评,反而有些地方替他解释掩护,这不能说只是态度温和的问题”。

  讨论毛泽东调回后方主持政府工作问题。

  会议“开展了中央局从未有过的反倾向的斗争”。毛泽东被指责为犯了“不尊重党领导机关与组织观念的错误”。后方同志以“战争领导必须求得专一独断,迅速决定问题”为由,“提出由恩来同志负战争领导总责,泽东同志回后方负中央政府工作责任”。周恩来提出:“泽东积年的经验多偏于作战,他的兴趣亦在主持战争”,“如在前方则可吸引他贡献不少意见,对战争有帮助”,坚持毛泽东留在前方。为此提议取消“最高军事会议制”,提出可供选择的两种方案:“一种是由我负主持战争全责,泽东仍留前方助理;另一种是泽东负指挥战争全责,我负监督行动方针的执行。”会上,王稼祥、朱德也不同意调毛泽东回后方。会议经过相当困难的讨论,因大多数认为毛泽东“承认与了解错误不够,如他主持战争,在政治与行动方针上容易发生错误”;毛泽东也因不能取得中央局的全权信任,坚决不赞成后一种办法。会议通过周恩来提出的第一方案。会议最后批准毛泽东“暂时请病假”回后方,“必要时到前方”。

  会后,周恩来去看望即将离开前方的毛泽东。毛泽东表示服从组织决定,将去长汀福音医院疗养,并说:“前方何时电召便何时来”。

  宁都会议开完才几天,苏区中央局依据中共临时中央指示就改变会议决定,调毛泽东回后方主持中央临时政府工作。10月12日,由中革军委发出通令:“红1方面军总政治委员毛泽东,为了苏维埃工作的需要,暂回中央政府主持一切工作,所遗总政治委员一职,由周恩来代理”。同月26日,临时中央正式任命周恩来兼任红1方面军政治委员。这样,就解除了毛泽东在红1方面军的领导职务。

  毛泽东尽管不断受到指责、排挤和打击,但仍坚持正确原则,不赞成“左”倾盲动主义的“进攻路线”。苏区中央局在答复临时中央询问时说:“现在对进攻路线除毛同志最近来信仍表现有以准备为中心的意见外,并无其他反对与抵抗,不过在地方上进攻路线还不深刻了解与未坚决执行”。可见,在中央苏区推行“左”倾“进攻路线”也不是轻而易举的。

  于是,临时中央把毛泽东坚持正确原则提高到路线上来批,并进一步从组织上剥夺他的一切工作权利。11月发的《关于军事路线给苏区中央局的指示》,把毛泽东在长期斗争中尤其在三次反“围剿”战争中形成的一套正确的积极防御战略,歪曲为“纯粹防御路线”,加以批判,要“公开讨论泽东的观点”;把执行积极防御战略的指挥员和干部指责为“纯粹防御路线的拥护者",要加以排挤和打击,以扫清推行“进攻路线”的障碍。“指示”还特别明确说:“我们反对现在将他召回”,否则“将给红军与政府以极严重的影响”。这就是说,临时中央不仅否定宁都会议决定毛泽东“必要时到前方”助理军事指挥,而且又否定中革军委通令中调毛泽东回后方“中央政府主持一切工作”的决定,剥夺了他工作的权利,撂在长汀福音医院里闲了起来。

  临时中央被迫于1933年初从上海迁到中央苏区,会同苏区中央局一起全面推行王明“左”倾盲动主义“进攻路线”。对毛泽东采取既使用又批判的方针,即“对于毛泽东同志,需要最大限度的忍耐,并由同志们影响他,给他以充分的可能在中央和中央局的领导之下,担任负责的工作。”对于所谓“纯粹防御路线的拥护者”,他们采用反“罗明路线”和反邓、毛、谢、古的办法,进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

  1933年6月上旬,博古在宁都主持召开中共中央局会议(也可说第二次宁都会议),总结前段工作。毛泽东出席会议,认为上次宁都会议确定红军主力北上、击破敌军一面、粉碎敌军于“进剿”合围之前的进攻任务并未实现,而红军第四次反“围剿”恰恰是受猛力攻击的“训令”中预定战场上取胜的,于是在会上对前次宁都会议提出批评,对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提出申诉。但是,博古在作结论中重申前次宁都会议是正确的。这样,毛泽东有根有据的批评和正确的申诉被否定,仍然处在挨批的位置上,心情沉重,又一次病倒。宁都会议后,王明“左”倾盲动主义进攻路线,进一步打击坚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的党、政、军干部,造成了严重的后果。〔3〕

  在被解除军职的日子里,毛泽东度过一段受压抑的岁月。在以武装斗争为中心的革命战争年代,离开部队,不能将已经初步形成的一套独创性的战略战术贯彻下去,这对毛泽东来说,是十分痛苦的。

  ……



《帝国挽歌:晚清的挣扎与变革(1860-1911)》 本书聚焦于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晚清时期,深入剖析了自鸦片战争后,这个古老帝国如何在内忧外患中艰难求存、蹒跚前行的复杂历程。 本书并非对传统历史叙事的简单复述,而是力图以一种兼具宏大叙事与微观剖析的视角,重构1860年至1911年间,清王朝在政治、军事、社会、经济和文化领域所经历的深刻而痛苦的蜕变。我们旨在揭示,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和内部层出不穷的农民起义、士人改革呼声的夹击下,一个延续了两百多年的统治体制是如何被一步步推向崩溃的边缘,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无数仁人志士为挽救危亡所付出的努力与最终的悲剧性结局。 第一部分:内忧外患下的喘息与自救(1860-1894) 本部分详述了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清廷所面临的“内忧”与“外患”如何交织。 在“外患”方面,本书细致梳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主权的侵蚀,重点剖析了“有口岸而无主权”的半殖民地状态如何形成。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洋务运动的兴起。这并非一次自上而下的全面觉醒,而是地方大员在镇压内乱中,为解决军事技术落后问题而进行的实用主义尝试。我们详细考察了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派核心人物的地域性差异和战略侧重。从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军工企业的设立,到开平矿务局、轮船招商局等民用企业的创办,本书评估了洋务运动在“富国强兵”目标上的初步成效,同时也尖锐地指出了其体制性缺陷——即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下,未能触及政治制度的根本,使得改革成果始终受制于腐朽的官僚结构。 在“内忧”方面,本书探讨了曾国藩、李鸿章等湘军、淮军的崛起如何重塑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格局。这种“地方化”的军事力量虽然暂时稳定了局势,却也为后来的军阀割据埋下了伏笔。同时,我们对同治中兴时期社会矛盾的暗流进行了考察,包括对各地教案的深入分析,以及士绅阶层在维护传统秩序与应对外部冲击间的复杂心态。 第二部分:危机的深化与转型的阵痛(1894-1901) 中日甲午战争成为晚清历史的巨大分水岭。本书将用大量篇幅还原这场战争从决策失误到惨败的全过程,重点分析了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揭示了洋务运动在制度层面的彻底失败。随后的《马关条约》及其引发的“瓜分狂潮”,极大地刺激了朝野上下。 我们随后进入戊戌变法时期。本书区别于传统叙事,侧重于分析维新派与守旧派在权力核心的激烈交锋。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逻辑、其对光绪皇帝的影响力,以及袁世凯等关键人物在政变中的角色,都被置于详细的史料审视之下。变法的失败不仅意味着改革的暂时中断,更使得体制内改良的希望破灭,客观上为更激进的革命思潮提供了土壤。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构成了这一时期的最高潮。本书分析了义和团从民间宗教迷信团体如何演变为一股具有强烈反帝色彩的政治力量,以及清廷在“剿”与“抚”之间的摇摆如何导致了《辛丑条约》的签订。庚子之乱后,西方列强对中国政治的直接干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清廷被迫推行“新政”,这标志着其对传统制度的一次痛苦的、迟来的自我革命。 第三部分:迟来的变革与最终的崩塌(1901-1911) 新政时期,清政府在教育、军事和地方行政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本书详细梳理了废除科举、建立新式学堂、编练新军(特别是对袁世凯北洋新军的培养)的历史进程。我们评估了这些改革在现代化军队和培养新式知识分子方面的积极作用,但也揭示了改革的先天不足:改革所需的大量资金加剧了中央对地方和民众的财政榨取,地方士绅对“预备立宪”的期望与中央的敷衍形成了尖锐矛盾。 预备立宪的进程被本书视为清廷“自救”的最后一次努力,也是其政治智慧彻底丧失的体现。从1905年“皇族内阁”的成立,到地方咨议局的软弱无力,我们看到,权力集团已无法有效平衡满汉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冲突,更无法满足新兴资产阶级对政治参与的诉求。 本书的收尾聚焦于辛亥革命的爆发。我们分析了同盟会革命党人如何利用新军、会党和地方精英的不满情绪,最终在武昌点燃了起义的火种。我们审视了孙中山的战略部署,以及黎元洪等地方军事领导人在关键时刻的选择。最终,这本书落在了清帝退位,一个延续了近三百年的王朝如何在一连串的犹豫、妥协与短视中,无可挽回地走向终结。 本书特色: 本书摒弃了将晚清视为简单“衰亡史”的单一同构,而是将其描绘成一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复杂时期:既有洋务运动的实用主义努力,也有维新派的体制内尝试;既有底层民众的激烈反抗,也有上层精英的保守僵化。通过对档案史料和外交文书的细致梳理,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充满细节的晚清图景,理解这半个世纪的挣扎如何塑造了现代中国的基本面貌。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本厚重的史书,翻开它,仿佛穿越了时空的洪流,将我带回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尽管我手中的这本书并未深入讲述1927年至1945年间毛泽东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但仅仅从其宏大的篇幅和严谨的编撰风格中,我便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巨大能量。它就像一座巍峨的山峰,即使我只能看到山脚的几块顽石,也能想象出整座山体是如何地雄伟壮丽。书中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历史的厚重感,那些精心挑选的史料、细致入微的考证,无不体现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的敬畏与求索。我能感受到,这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更是一次对历史真相的追寻,是对那个伟大时代的回溯与解读。即使我未能触及核心内容,单是这份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细节的打磨,就已经足够让我肃然起敬。这是一种无声的召唤,引导我去思考那个年代的人们是如何在绝境中寻找出路的,是如何在黑暗中点燃希望的。这本书,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虽不言语,却自有其深刻的道理,等待着有心人去聆听,去体悟。

评分

读罢此书,我脑海中涌现的并非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细节,而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进程本身的宏大叙事感。书的厚度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力量,它让我联想到那个时代中国所经历的巨变,仿佛每一页都承载着无数人的汗水与牺牲。它没有像流水账一样记录下每一天发生的事情,也没有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做过多揣测,而是以一种沉静而客观的笔调,勾勒出历史的轮廓。这种处理方式,反而给了我更大的想象空间,让我在阅读中不断地去填补那些未曾言明的空白。我仿佛看到,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什么伟大的力量在涌动,有什么必然的趋势在推动着一切向前。它不是在告诉你“应该”怎么想,而是在展示“发生了”什么,以及这些“发生”是如何在历史的大背景下交织、碰撞、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这种叙事方式,恰恰是一种高级的叙事,它不依赖于炫技,而是回归历史本身的力量,让读者在静默中感受到历史的震撼。

评分

即便我还没有来得及细致研读书中所述的1927年至1945年间的具体历史事件,单凭这本书所呈现出的整体气势,就足以让我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时代的召唤力。它并非仅仅是对历史人物生平的简单堆砌,而更像是在宏大的历史画卷上,精雕细琢地描绘出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它传递给我的,是一种超越具体事件本身的、对历史进程的深刻理解。我仿佛能听到那个年代滚滚而来的历史洪流,感受到人民在其中挣扎、奋斗、最终走向新生的力量。这本书,以其庞大的体量和严谨的叙述,让我对那个年代的复杂性以及其中蕴含的巨大能量有了初步的感知。它是一扇门,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推开,但通过门缝,我已经看到了一个更为广阔、更为深刻的历史图景,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渴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都属上乘,纸张的触感温润,字体清晰,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封面上的图案,虽然我无法解读其具体含义,但却传递出一种庄重而又不失活力的气息,仿佛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当我将它放在书架上,它便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吸引着我的目光。我时常会将其拿在手中,感受它沉甸甸的分量,想象着里面蕴含的无数信息。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对历史的敬畏。尽管我还没有深入细读其中关于1927-1945年的具体内容,但仅仅是这份触觉上的体验,就足以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产生浓厚的兴趣。它让我明白,一本好的图书,从内到外的每一个细节,都应该体现出制作者的用心与匠心,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评分

这本巨著,如同一个巨大的宝藏,我目前只是在它的入口处徘徊,窥探着其中的一角。我无法评论其中的具体内容,例如某个战役的细节,或是某个会议的决策过程,因为这些都超出了我目前翻阅的范畴。但是,从它所展现出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历史资料的细致考量,我能够预见到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洞见。它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反复咀嚼才能领悟其中真谛的书。我能感受到作者为了完成这部作品所付出的心血,以及他对历史的敬畏之心。这种敬畏,体现在每一个段落的措辞,每一个史实的引用,每一个观点的论证之中。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历史研究,是多么艰辛而又多么有意义的一项工作。我期待着,未来有一天,我能真正潜入这片知识的海洋,去探索那些更为深邃的奥秘。

评分

东西很不错,非常满意,下次还来!

评分

印刷的字体有些小了,看着不是特别舒服!

评分

非常有看头的一本书!

评分

京东正版热卖畅销好评最多读者推荐

评分

老公一直想买一套毛泽东传,可基本上都是外国人写的,终于找到这套

评分

物流很快,搞活动,价格实惠,趁机看看伟人事迹

评分

据说长的漂亮的都已经开始收圣诞礼物了,我照了照镜子,放弃了。人分两种,一种好看的,一种难看的。我夹在中间,属于好难看的..!所以我还是努力工作吧,人丑就得多干活..……

评分

买了一套,京东服务就是专业

评分

书质量很好,印刷精美,装帧漂亮,包装很好,快递服务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