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中藥材生産加工適宜技術叢書》以全國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工作為抓手,係統整理我國中藥材栽培加工的傳統及特色技術,旨在科學指導、普及中藥材種植及産地加工,規範中藥材種植産業。
《白及生産加工適宜技術/中藥材生産加工適宜技術叢書》為白及生産加工適宜技術,包括:概述、白及藥用資源、白及栽培技術、白及特色適宜技術、白及藥材質量評價、白及現代研究與應用等內容。
《白及生産加工適宜技術/中藥材生産加工適宜技術叢書》適閤中藥種植戶及中藥材生産加工企業參考使用。
目錄
第1章 概述
第2章 白及藥用資源
一、形態特徵及分類檢索
二、生物學特性
三、地理分布
四、生態適宜分布區域與適宜種植區域
第3章 白及栽培技術
一、種子種苗繁育
二、栽培技術
三、采收與産地加工技術
第4章 白及特色適宜技術
一、組培快繁技術
二、套種
三、間種
四、仿野生種植
笫5章白及藥材質量評價
一、本草考證與道地沿革
二、藥典標準
三、質量評價
第6章 白及現代研究與應用
一、化學成分
二、藥理作用
三、應用
四、市場動態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白及生産加工適宜技術/中藥材生産加工適宜技術叢書》:
1.防治原則
白及的病蟲害防治應該遵循“預防為主,綜閤防治”的原則,通過選育抗病性強品種、健康無病害和損傷的塊莖作為種莖和種苗、科學施肥、科學田間管理等措施,綜閤利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配閤科學閤理的化學防治,綜閤防治白及病蟲害的發生、發展。農藥優先選用生物農藥,其次選用化學農藥,防治時應有限製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並嚴格控製濃度、用量、施用次數,安全使用間隔期遵守國標GB8321.1-7,沒有標明農藥安全間隔期的品種,執行其中殘留量最大有效成分的安全間隔期。
2.防治措施
白及病蟲害防治,應以農業措施為主,物理防治和施藥防治為輔的原則進行,若必須施藥防治,應采取早治早預防的原則。
(1)農業防治①選擇無病蟲害塊莖作為種莖。②利用白及種子無菌萌發結閤組培快繁技術培育齣大量不帶病毒的組培苗,再通過煉苗、馴化等獲得大量健康白及種苗。③加強田間管理,保持栽種地陰濕,乾旱時及時澆水,雨季及時疏溝排水;中耕除草減少機械損傷;發現病蟲害植株及時處理;保持栽種地空氣流通,防止原菌的萌發、滋生和傳播。④做好鼕夏防護工作,夏季防日灼,鼕季防寒抗冰。⑤改良土壤,閤理施肥,施足底肥,增施磷、鉀肥,培育壯苗,增強抗病力,促進白及良好生長。
(2)物理防治用簡單工具或光、熱、溫度及動物的趨性能來防治病蟲害。利用頻振式殺蟲燈誘、黏蟲闆殺成蟲,達到降低田間落卵量;利用蟲對糖、酒、醋的趨性進行誘殺;在幼蟲盛發期進行人工捕殺幼蟲;播種前深翻曬土殺蟲滅菌。
(3)化學防治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環境友好農藥品種,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等國傢及行業明令禁止使用的農藥。農藥使用必須遵行科學、閤理、經濟、安全的原則,控製使用次數和用量。
3.具體防治方法
(1)塊莖腐爛病患病塊莖呈水漬狀並黑腐爛,地上莖葉部分齣現褐變長型枯斑或全葉褐變枯死。多發生在多雨季節,6月下旬至9月上旬是病害多發時期,蟲傷或機械損傷可加重病變發生。防治工作,首先要做好排水,對地下蟲害進行防治,減少機械損傷,發病期可用50%多菌靈500倍液灌根窩或噴霧防治。
(2)葉褐斑病一般白及成葉易受害,初生新野不易受害。患病植株的葉沿葉尖顯現齣現黃褐色雲紋狀病斑,少數患病較重植株整片葉都受害枯死,但同株相鄰葉仍可正常生長。此病害通過研究發現,與種植環境有密切關係,一般在溫室中種植的比田間種植的發生重,但此病的危害相對較輕。
……
前言/序言
中藥材是中醫藥和大健康産業發展的物質基礎。隨著我國中藥現代化和大健康産業的快速發展,中藥材需求量劇增,為瞭滿足不斷增長的醫療需求,曆史上很多以野生或少量栽培為主的中藥材開始大麵積種植,中藥農業應運而生,其穩定持續發展事關醫療健康民生工程。中藥材種植的迅速發展,齣現不少中藥材規模種植區、種植鄉、種植縣等,藥材生産從業人員也迅速增加,這些人員大多缺乏中藥材生産加工經驗和技術,加之科研成果轉化薄弱,市場齣現瞭對中藥材生産加工技術的強烈需求。
2016年2月26日,國務院印發瞭《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指齣在未來15年,要促進中藥材種植養殖業綠色發展,加強對中藥材種植養殖的科學引導,提高規模化、規範化水平,實施貧睏地區中藥材産業推進行動,推進精準扶貧。綱要對中藥材規範化種植養殖提齣瞭新的想法、做齣瞭戰略布局。
《白及生産加工適宜技術》圖書簡介(精簡版,用於突齣核心內容) 本書係統闡述瞭白及的規範化種植、科學采收、高效初加工以及精深加工的關鍵技術與應用。內容涵蓋瞭從優良品種選擇、栽培基質準備、病蟲害綜閤防治,到最佳采收時機把握、分級標準製定、傳統與現代加工方法介紹,再到白及活性成分提取、質量控製與品質評價的最新研究進展。旨在為白及生産者、加工商及相關從業人員提供一套全麵、實用、具有指導意義的技術方案,以期提升白及藥材的産量、品質和附加值,促進中藥材産業的可持續發展。 --- 《白及生産加工適宜技術》圖書簡介(詳細版,約1500字) 核心價值與讀者定位: 《白及生産加工適宜技術》一書,作為“中藥材生産加工適宜技術叢書”中的一員,聚焦於我國傳統名貴中藥材白及(Bletilla striata)的現代化、規範化生産與加工。本書並非泛泛而談,而是深入挖掘白及的生物學特性、藥用價值,並結閤當前中醫藥産業發展的需求,係統梳理、創新總結瞭一套切實可行、經濟高效的生産加工適宜技術體係。本書內容詳實,技術指導性強,旨在服務於廣大白及種植戶、閤作社、中藥材初加工企業、精深加工企業、中藥飲片廠、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以及對白及藥材感興趣的各界人士。它將成為您從零開始掌握白及種植、采收、加工全流程的權威指南,助力您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內容深度與廣度解析: 本書內容結構嚴謹,循序漸進,從宏觀到微觀,全方位覆蓋瞭白及生産加工的每一個關鍵環節。 第一部分:白及的生物學特性與栽培基礎 植物學特性與分布: 詳細介紹白及的形態特徵、生長習性、對環境條件的要求(光照、溫度、濕度、土壤等),以及其在我國主要的野生和栽培分布區域。這有助於讀者深入理解白及的生長規律,為後續的栽培管理奠定理論基礎。 藥用價值與應用: 梳理白及作為傳統中藥的悠久曆史,重點闡述其主要化學成分(如粘液質、多糖、生物堿、揮發油等)及其藥理活性,如止血、消腫、生肌、抗炎、抗病毒等。同時,介紹白及在臨床上的經典應用與現代研究進展,如在肺結核、支氣管炎、燒傷、創傷等疾病治療中的作用,以及在保健品、化妝品等領域的潛在開發價值。瞭解其價值是優化生産加工的齣發點。 遺傳資源與品種選育: 介紹當前市場上主要的白及品種(如川白及、湘白及、浙白及等)的特點差異,以及最新的品種選育動態,指導讀者如何根據自身區域條件和市場需求選擇最適宜的品種。 第二部分:白及的規範化種植技術 栽培模式與場地選擇: 詳細介紹不同栽培模式的優劣勢,包括林下仿野生栽培、大田栽培、設施栽培等,並指導讀者如何進行科學的場地選擇,評估土壤肥力、排水性、光照條件等。 繁殖技術與播種育苗: 深入講解白及的繁殖方式,包括種子繁殖、組織培養、塊莖分株等,重點闡述高效、易操作的播種育苗技術,從母本選擇、采種、催芽、基質配製到移栽管理,提供詳細的操作規程。 栽培管理關鍵技術: 土壤 preparation and fertilization: 強調有機肥的閤理施用,土壤消毒的重要性,以及根據土壤檢測結果進行科學施肥的方案,包括基肥與追肥的種類、用量和時機。 Planting density and spacing: 根據不同栽培模式和品種,給齣最佳的種植密度和株行距,以保證光照、通風和養分利用率。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詳細介紹不同生長階段的需水量,以及乾旱和澇災的防治措施,強調排水的重要性,避免爛根。 Weed control: 介紹物理、化學和生物防除雜草的方法,以及化學除草劑的安全使用注意事項。 Pest and disease control: 重點講解白及常見的病蟲害(如根腐病、炭疽病、蚜蟲、綫蟲等)的識彆、發生規律,並提供以綠色防控為主,綜閤運用生物防治、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的病蟲害綜閤治理技術方案,強調農藥的安全使用和殘留控製,符閤GAP(良好農業規範)要求。 生長周期管理與營養調控: 針對白及不同生長階段的生理特點,提供精細化的管理措施,包括萌發期、生長期、成熟期的管理重點,以及通過葉麵噴施等方式進行營養調控,促進塊莖膨大和有效成分積纍。 第三部分:白及的科學采收與初加工 最佳采收時機判斷: 詳細介紹如何通過觀察白及植株的形態特徵(如葉片變黃、地上部分枯萎等)、塊莖的成熟度(如大小、顔色、質地)來準確判斷最佳采收時間,避免過早或過晚采收對藥效和産量造成影響。 采收方法與工具: 介紹科學、高效、對植株損傷小的采收方法,以及常用的采收工具的選擇與使用。 采後處理: Cleanliness and grading: 詳細介紹采收後如何初步清洗白及塊莖,去除泥土、雜草等,並根據塊莖的大小、形狀、色澤等進行分級。 Drying techniques: 重點闡述多種白及的乾燥技術,包括自然晾曬、機械烘乾(如熱風烘乾、遠紅外烘乾等)的工藝流程、溫度控製、時間掌握等。強調如何通過科學的乾燥方法,有效去除水分,防止黴變,最大限度地保留白及的有效成分和藥用價值。 Storage and preservation: 指導讀者如何選擇適宜的倉儲環境,包括溫濕度控製、防蟲、防鼠、防潮等措施,以確保白及藥材在儲存過程中的質量穩定。 第四部分:白及的精深加工技術與應用 傳統加工工藝改進: 介紹傳統的白及炮製方法(如潤透、切片、蒸、炒等)的科學原理,並結閤現代技術,提齣改進方法,以提高炮製效率和藥效。 現代加工技術: Extraction and separation: 詳細介紹白及主要活性成分(如多糖、粘液質等)的提取方法,包括水提、醇提、超聲波提取、酶法提取等,並介紹高效液相色譜(HPLC)、薄層色譜(TLC)等分離純化技術。 Product development: 介紹白及在現代中藥製劑(如片劑、膠囊、口服液、注射劑)開發中的應用,以及在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化妝品等領域的創新應用案例,提供具體的技術路綫和配方參考。 質量控製與品質評價: 介紹白及藥材及産品的質量標準,包括外觀、性狀、含量測定(如多糖含量、粘液質含量等)、雜質檢查等。闡述如何運用現代分析檢測手段(如HPLC、GC-MS、TLC等)對白及的質量進行科學評價,確保産品安全有效。 第五部分:産業發展與市場前景 市場分析與趨勢: 分析當前白及的國內外市場需求、價格走勢、主要消費領域,以及未來發展趨勢。 産業政策與法規: 介紹與中藥材生産加工相關的國傢政策、法律法規,以及GAP、GMP等認證要求。 經濟效益分析與風險規避: 對白及的生産投入、産齣、成本效益進行分析,並提供常見的市場風險、技術風險的應對策略。 本書的鮮明特色: 1. 技術性強,操作性高: 所有技術均基於科學研究和實踐經驗,操作流程清晰,易於理解和掌握,即使是初學者也能照章操作。 2. 前沿性與實用性並重: 既包含瞭傳統經典的技術,又融入瞭最新的科研成果和行業發展趨勢,確保技術的先進性和時效性。 3. 綠色環保理念貫穿始終: 強調采用環保、可持續的生産方式,倡導綠色防控、節能降耗,符閤國傢對中藥材産業綠色發展的要求。 4. 圖文並茂,直觀易懂: 大量采用插圖、錶格、流程圖等形式,生動形象地展示技術要點,降低閱讀難度。 5. 理論聯係實際: 深入淺齣地講解理論知識,並結閤實際生産案例進行分析,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技術。 《白及生産加工適宜技術》一書,將是您在白及産業領域開拓進取、創新發展的強大助力。它不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座連接理論與實踐、科技與生産的橋梁,為您揭示白及産業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