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课题组持续对中国惩治和预防腐败状况进行全面跟踪研究,每年通过蓝皮书平台发布课题研究成果。《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7》是新的成果之一,展示了课题组问卷调查、国情调研等研究成果,由总报告、专项报告、地区报告、专题报告、创新集萃和附录组成。
总报告对十八大以来全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践及其成效进行了全面梳理,分析了社会认同和期待,针对金融与社会组织领域腐败、“微”腐败、不作为和慢作为、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四风”问题反弹危险、诬告乱告现象较多等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专项报告对十八大以来的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国际追逃追赃、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反“四风”、问责追责、正风反腐透明化专门进行了研究,运用两次全国大学生问卷调查,对十八大以来的反腐成效进行了深入分析。地区报告研究总结了广东省、河北省、陕西省、吉林省长春市和湖南省常德市十八大期间的反腐倡廉特色工作。
专题报告选择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规范“一家两制”管理、涉企服务中的“轻型”腐败治理进行了深入研究。
创新集萃通过专家推荐和评比,从全国各地反腐倡廉建设实践中遴选了13个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可操作性的“实招”,并进行了简要分析。
附录是以专家评选方式确定的2017年中国党风廉政建设十件大事及2017年廉政论坛和研讨会精选。
张英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中国廉政研究中心理事长。
孙壮志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蒋来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特殊学科廉政学学科带头人,副研究员。
Ⅰ总报告
1.正风反腐推动历史性变革全面从严治党迈向新征程001
一反腐败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003
二有效管用的监督格局得以巩固010
三公共权力监督制约难题在改革中破解020
四公共资金资产资源监管更加有效030
五党员干部逐步习惯在受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038
六崇廉尚洁的社会文化土壤更为深厚042
七社会认同和期待049
八思考与建议060
Ⅱ专项报告
2.十八大以来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研究065
3.十八大以来纪检派驻机构的创新与发展082
4.十八大以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反“四风”实践与成效108
5.十八大以来问责工作机制创新及其成效124
6.十八大以来正风反腐透明化研究139
7.十八大以来全国大学生对反腐成效感知度调查152
Ⅲ地区报告
8.广东省:探索开放、动态、创新的反腐倡廉建设新路子168
9.河北省:创新制度机制深化基层“微腐败”专项治理182
10.陕西省:强化执纪问责助力脱贫攻坚194
11.长春市:以警示教育助推全面从严治党206
12.常德市:以“六个常态化”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219
Ⅳ专题报告
13.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调查与思考229
14.规范“一家两制”管理:探索与启示241
15.涉企政务服务中的“轻型”腐败及其治理257
Ⅴ创新集萃
北京市等地:对纪律处分执行情况“回头看”268
上海市:建立医药购销不良记录269
浙江省:“最多跑一次”270
长沙市等地:交叉办信解“熟人之困”271
哈尔滨市道里区:明确谈话“三个重点”272
四川德昌:加强退出领导岗位干部管理273
海南:通过大数据比对筛查“四风”问题线索274
湖北荆门等地:用大数据找线索275
江西省等地:着力整治“一桌餐”276
四川省达州市:阳光问廉“麻辣烫”277
浙江兰溪:推行协审员制度278
陕西石泉:纪检监察干部“单考统管”279
湖北枣阳:集中交叉审理提质提效280
Ⅵ附录
2017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大事记282
2017年廉政论坛和研讨会精选287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十届廉政研究论坛287
第三届廉政大竹论坛287
基层政治生态建设(佳木斯)论坛288
清华大学“中国廉政建设新思路”学术研讨会289
第二届“全国社会科学院廉政论坛”289
“全面从严治党与中国特色反腐倡廉建设”研讨会290
湖南大学腐败预防与惩治国际学术研讨会291
拿到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它所承载的社会责任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系统性地梳理和呈现一个如此宏大且关乎国计民生的议题,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敬佩的事情。封面设计虽然朴实,但却传递出一种沉稳的力量,那种深蓝与金色的搭配,既不张扬也不失格调,仿佛在诉说着这项工作的严肃性与重要性。我之前对反腐倡廉的了解,大多来源于新闻报道和零散的信息,而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的视角。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超越表面现象的分析,揭示出一些深层次的规律和挑战,并且能够以一种客观、严谨的态度来呈现,而不是流于口号式的宣传。这本书的厚度也让我感受到内容的扎实,相信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数据支撑和案例研究,能够帮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到反腐倡廉工作的复杂性以及它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评分书的封面色彩给我一种非常正统、庄重的感觉,深邃的蓝色常常与智慧、冷静和权威联系在一起,而金色的书名则显得十分醒目且有力量,整体设计上传递出一种不容置疑的专业感和严肃性。读到“蓝皮书”这个词,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其代表的权威性、系统性以及对某个领域深度研究的印象。而“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7”的完整书名,更是精准地定位了这本书的主题,并且“NO.7”的后缀让我意识到这不是一本孤立的出版物,而是经过长期积累、迭代更新的研究成果。这让我产生了一种期待,即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陈述事实,更可能包含了对反腐倡廉工作背后深层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我非常好奇,在经历了前六份报告的铺垫之后,第七份报告究竟会带来哪些新的视角、新的发现,又会如何回应当前社会对反腐倡廉的关切。这种期待感,源于对一个持续演进的议题的关注,以及对一份详实报告的信任。
评分对于这样一本以“报告”为名、且带有编号的书籍,我首先联想到的是它可能蕴含的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数据支撑。封面设计上的“蓝皮书”字样,就自带一种权威感和专业性,仿佛它是一份官方的、经过反复论证的成果。而“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7”的表述,则暗示着这是一项长期而持续的工程,每一份报告都建立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并可能在上一份报告的基础上有所推进和深化。我个人对这种系统性的研究成果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在反腐倡廉这样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领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量化的数据,来分析反腐倡廉工作的成效和不足;同时,我也希望它能深入剖析一些典型的案例,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教训。这本书的出现,在我看来,是对公众了解中国反腐倡廉建设一个非常宝贵的窗口,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客观、更全面地认识到这项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也能让我们看到国家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所付出的努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邃的蓝色基调,搭配简洁却有力的金色书名,散发出一种庄重而严肃的气息。拿到手中,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而有韧性,翻阅时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我尤其喜欢它在标题上的处理,“蓝皮书”三个字,本身就带有一种权威性和专业性的暗示,而“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7”更是直接点明了其核心主题和连续性,让人立刻明白这是一份经过长期积累和深入研究的成果。在内容尚未展开之前,光是这份精心的装帧和严谨的命名,就已经勾起了我极大的阅读兴趣,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份报告的字里行间,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数据、案例和分析,它能否如实地反映出当下中国反腐倡廉建设的真实图景,又将为我们提供哪些具有启发的洞见。这种前期的期待,就像是对一个深邃话题的初次触碰,充满了对未知但至关重要信息的渴求,也对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感到赞赏。
评分看到“反腐倡廉蓝皮书”这样的书名,我立刻就感受到了一种官方性与学术性的结合。封面的设计,尤其是那种沉静而富有力量的色彩运用,让我觉得这本书一定是一份严肃、严谨的学术报告,而非轻松的读物。而“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7”更是进一步强调了其权威性和连续性,这意味着它不是一次性的研究,而是对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持续追踪与总结。这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想知道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的反腐倡廉建设究竟取得了哪些实质性的进展,又面临着哪些新的挑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详实的数据,用事实说话,而不是空洞的口号。同时,我也希望它能深入剖析一些典型的案例,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和教训,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其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动因。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是一份体检报告,能够帮助我们全面了解中国反腐倡廉建设的“健康状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