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针灸反射学(修订版)

临床针灸反射学(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金观源,相嘉嘉,金雷 著
图书标签:
  • 针灸
  • 反射学
  • 临床
  • 医学
  • 中医
  • 康复
  • 疼痛
  • 穴位
  • 经络
  • 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8477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011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24
字数:49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针灸如何提高治疗疗效,如何用简单方法来诊疗顽难病症,如何用西方医学语言来解读针灸;这是作者的强项,作者早期研究针灸,后期成为浙江医科大学生理学教授,在美国攻读博士及从事博士后研究多年,一直在致力与研究针灸的临床疗效.

内容简介

  本书应用反射学的观点,把经络归结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反射系统,提出针灸疗法是一种反射疗法,使传统的针灸疗法与经络学说面目一新,并为它们与现代医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本书集古今中外研究者包括作者37年来在国内外从事针灸临床、科研的丰硕成果与经验,阐释经络的实质与探讨针灸疗法的主要技术理论,尤其注重从临床实际出发,分析针灸治疗常见顽固病症时的难点与提高疗效的途径,故它不仅是针灸临床、科研、教学人员的高级参考书,也是西医学习、融合针灸疗法的理想教材。通过提供了大量的问题和案例,用深入浅出的内容来诠释一些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学知识;帮助国内针灸专业人员提升临床实践分析能力和治疗效果。

作者简介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科研基金项目评审专家,著名针灸专家,70岁,浙江医科大学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从事神经生理学和系统医学研究,具有中西医结合、国内外45年从事针灸临床与科研的独特背景。现任美国国际整体医学研究所所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

精彩书摘

  针灸临床治疗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虽然属于针灸治疗的适应证,但对常规的针灸疗法反应较差甚至没有反应的患者。这时,针灸师能否
  “动脑筋”,想方设法地去寻找新的治疗方案,经常成为是否能提高疗效的关键。尽管每个有经验的针灸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它们不尽相同,但可以归纳出一些共同的对策。以下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体会,把这些对策归结为增大刺激量,获取热、凉针感,选用多通道刺激法,控制针感传导,改变患者的原先功能状态,避免与克服“抗针性”,打破疾病的稳定态,以及其他辅助措施等方面,系统地逐一进行论述。
  临床针灸反射学
  以针刺疗法为例,由于输入机体的针刺信息量越大,经反馈放大后所能达到的极值就越大,故尽量增大输入的针刺信息量对提高针刺效果最为重要。正如在“2.3.3刺激强度与时间”一节里所讨论过的,在身体同一部位施行针刺或电针时,由于其刺激量的大小取决于针刺强度与刺激时间(如提插捻转的幅度、频率)或通电的各种参数(如电脉冲波型、强度、频率等),故加大刺激强度自然能增加刺激量。但人体各部组织对针刺或电刺激具有一定程度的耐受性,如刺激超过一定限度,各种感觉都会变成痛感,致使机体不能耐受,效果反而不好,这就要求刺激强度不能无限止地增大,必须在患者可忍受的范围内增大输入的方法。延长刺激时间是一个方法。但从针刺镇痛的时间曲线来看,无限制延长刺激时间也没有用处,因为大约在20~40min后针刺效应就已经到达了极大值(参见“1.4.3针灸镇痛作用的原理”)。以下是临床上常用于增大刺激量的一些对策。
  3.1.1以痛为输
  在《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已提出“疗痹之要,以痛为输(俞)”。古代所谓的痹症,包括现
  代医学中的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炎、神经痛等一些病症;由于它
  们多有疼痛症状,在其痛处直接针刺或者在其邻近部位选取压痛较显著的压痛点(反映点)针刺,
  常能迅速镇痛,缓解症状,而不必局限于经典的经络穴位。其实,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痹症,对
  于具有压痛等阳性体表反映的大多数针灸适应证都可适用。
  古人所谓的“阿是穴”,是对压痛点的最早认识。关于“阿是穴”的命名,来源于当一个痛点
  被按压或刺激到时中国人惊呼的声音。说英语的西方人感到疼痛时呼叫“阿气”(Ouch)或“阿
  呀”(Owie),故对他们来说,“阿是穴”也就是“阿气穴”或“阿呀穴”。
  有时,在某些以功能衰弱或者以酸楚、沉重、麻木为主要表现的痹症患者,没有明显的疼痛
  症状,身上也不容易发现压痛性质的反映点,按压时只能分别找到较为压酸、压胀、压麻或者皮肤知觉减退的反映点,往往与其症状性质相对应。选取这些反映点作为刺激部位,也就可称为“以酸为输”、“以胀为输”或“以麻为输”,其临床意义与“以痛为输”相同。但一般来说,压痛
  反映是最常见的,故“以痛为输”具有最广泛的应用与代表性。
  由反射学的理论来看,在相应反射区内寻找最高敏感点(或反映点)针刺,它与患部的联系通
  道特别畅通,是条捷径,显然比不是反映点的其他穴位更有利于针感“气达病所”,有效地抑制患部疼痛或缓解症状。因为各人的敏感性差别很大,对于敏感型或较敏感型,采用平时有强针感的常用穴位或者已能取效,但对于反应迟钝型患者,常用的强针感穴位亦往往不很敏感了。此时,仔细寻找反映点的工作便显得格外重要。针灸师可以在施治前,对患者的周身体表尤其是在相应的反射区内作全面、仔细地检查,每发现一个反映点后可先用圆珠笔作下记号,最后再次比较各个反映点的反应强度(如压痛),选出数个最高反映点施治。当临床工作繁忙,不可能在一个患者身上花费很多时间时,也可以事先交待患者或者其家属在家里自行检查并作好记号,临诊时再由针灸师核定,以节省针灸师为获取反映点所需的时间。在一些运动所致的软组织损伤,压痛点或自发痛点出现的位置还会随着体位的变动而移动,可采取特定的体位去确定与刺激这些痛点(参见“3.5.5特殊姿势与‘阻力针法’”)。
  ……

前言/序言

  本书首版以来我们对针灸反射学理论的一些新探索与体会。此外,我还想强调一下目前对经络实质认识中依然存在的误区。有人看到我们应用神经反射学说来解释经络,就以为我们在说“神经就是经络”。必须记住,两者不可等同。经络不可能等同于人体身上任何一种已经知晓或尚未发现的组织结构。因为经络实质,是一种功能表现,是一种病理生理现象;经络活动自然有结构基础,但功能不是结构。正如本书所指出的,经络的实质,不过是身体上下、左右、内外各部分之间相互反射的联系通道,它的结构基础离不开现代医学所知的那些神经、肌肉、筋膜、血管、淋巴管等组织。故没有必要继续去寻找“与经脉分布类似”的组织结构,或者认定“体表内外联系通道必定是管道系统”。其实,这是现代经络实质研究中两个最大的误区。人体内部有许多已知或未知的管道系统(血管、淋巴管等),还有不少无管道的结构组织(如神经、肌肉、筋膜、骨骼)均按人体的纵轴(长轴)分布。“与经脉分布类似”,不是验证经脉实体的任何特异证据。而且,许多传递信息的通道无须有肉眼可见或特殊显微镜才能看见的管道。有一个最好的例子是心绞痛(胸前区疼痛)的牵涉痛现象,它出现在左上肢的区域与传统经络的心经、心包经几乎完全重叠,而且其生理机制已经十分明确(写在国内外生理教科书中),即是通过上肢内侧皮肤传入神经与心脏传入神经在脊髓的相同节段发生会聚的结果。这种皮肤-内脏传入的会聚就是心脏牵涉痛这种功能现象的“通道的组织结构”,也可以说就是心经、心包经的结构基础。这是一个东西方从不同角度与术语描述同一现象的典例。我称其为“殊途同归”。但是中国古典的经络描述要比西方的牵涉痛现象更有深刻的内涵,因为我们的祖先提出的心经、心包经是双向(不仅从内到外,还可以从外到内)的,可以用来治疗或缓解心绞痛,而内脏牵涉痛仅仅是单向的(从内脏到体表)。我在美国每次给西医讲经络原理时都是用这个例子,西医听后没有一人不认同经络现象的。试想一下,我们还需要再去寻找心经或心包经是否存在特异的管道结构吗?如果有人声称找到了,人们又会相信哪一个呢?本书此次修订再版,除了修订部分内容外,主要在书末增加了附录的内容(十余万字),包括近年来我发表在《中医药导报》上的两篇长文“寻回迷失的经络,发展现代医学针灸”与“‘继往圣、开来学’的反映点针灸”。这两篇文章涵盖了前面提到的近十几年来自己对针灸反射学理论的一些新认识。书末还收录了本书首版时的三篇专家书评。作者自传部分,也从原先的修订版前言
  行医37年前后扩展。新加了童年与中学时代的两篇回忆(“眺望之江的童年”与“人生之梦始于中学”)与行医50年的“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还收录了缅怀恩师郑魁山的“四十年未曾谋面的师生缘”。回忆录中增加了一些早年的照片,使图文并茂,尽可能给读者更多的信息。至于首版以来新增加的有关针灸临床研究与科研的大量文献,本版没有添加,原因是其他一些针灸著作如朱兵教授新近主编的《系统针灸学》收集这些文献相当全面,尤其是针灸科研方面的最新成果,这里不再赘述。需要查阅的读者可以参阅其书。最后,感谢郑进医师对本书再版所作的仔细校对与修改插图。金观源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2017年3月20日
  针灸疗法,作为一种外治法,是古典东方医学的瑰宝,也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之一。它从“砭针”开始,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为防病、治病,促进历代与世界各国人民的身体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即使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针灸疗法的独特功效仍是任何其他疗法所不能取代的。经络学说,是针灸疗法的理论基础,更是集历代医家智慧、实践与研究成果之大成。由此,我自开始学习针灸时起,就十分注重继承古代传统的针灸理论与技法要领,先后受师于焦勉斋、郑魁山、魏稼等多位国内著名的针灸名师,得益匪浅(参见附录自传:三十七年磨一针)。然而,尽管目前针灸热在西方方兴未艾,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针灸疗法的实践在国内已历经几次大起大伏。国内最大的一次针灸热开始流行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结束于70年代后期。那时,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针灸疗法的应用与科研都是空前的。不仅中医在搞,西医也在搞;不仅学医的在搞,不学医的,如理工科的也在搞。针灸、针麻机制的研究,几乎成为全国所有西医院校的科研重点。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围绕经络实质与针灸机制进行了大量现代研究,并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但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针灸热逐渐降温,在医学领域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的、主要是现代医学前沿的基础理论与临床研究。尽管导致国内针灸热降温的原因很多,但有两点是肯定的,即针灸不是万能的,它的适应证有一定的范围。而且,与其他中医疗法相似,针灸疗效不仅与患者不同的病情、甚至不同的精神状态有关,而且往往受针灸师或施治者临床经验的明显影响。在治疗各种病症时,从选穴、配穴到针灸方法,每个针灸师都有自己的经验或自己习惯的选择。疗效及其重复性也就难免受到这些随意选择的限制。即使与中药方剂疗法相比,针灸疗法的随机性也更大些。由此,有的人相信针灸能治病,有的人就不信。有的人宁愿用中药而不愿接受针灸治疗。当然,惧针也经常是后者的一个原因。可重复性,是现代科学的一个最显著特点。显然,传统的针灸疗法还不能完全称为科学,而只能称作艺术,或界于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学科。所以,对传统的针灸技术及其理论基础经络学说,单靠继承是不够的,还必须运用现代科学的知识与方法去发展,去提高,实现它由艺术到科学的飞跃。正是抱着这样的认识,我经过早年的大量针灸临床实践之后,1977年毅然决定到浙江医科大学(现名浙江大学医学院)深造,学习西医,尤其是后来攻读该校研究生时选择了生理专业,投身到有关针灸原理、经络实质的大量实验研究之中。实现针灸疗法及其理论基础的现代化,成为自己的夙愿。在研究传统的经络学说中,最大的困扰是至今为止未能在经络的体表途径发现存在解剖学所未知的任何特异结构。而且,经典的经络体系难以概括大量后来发现的经外奇穴或新穴,即使其经穴的功能也显得十分纷乱,所谓“同经异治”或“异经同治”的解释又十分勉强。这是导致针灸疗法中存在取穴、配穴随意性大的主要原因。再加上针灸操作方法的不规范,以及许多主观或环境的影响因素没有被充分考虑或得到有效控制,针灸疗效的不确定性也就在所难免了。此外,
  临床针灸反射学迄今以来围绕经络实质、针灸机制与临床针灸技术所作的大量研究,多是零散、局部、小领域的研究或报道,尚缺乏一个纲,缺乏一条科学的主线把它们融为一体。它们好比是一朵朵五彩缤纷的花朵,但尚未拼成一块完整的织锦。在深刻认识到这些问题后,已接受过现代医学专门训练的我,逐渐体会到从现代反射学的观点出发来研究针灸与经络体系,是一个最有希望与前途的方向。首先,运用反射学的观点阐述针灸机制及其经络系统,具有最简明、科学的特征。尽管针灸治病的原理十分复杂,但针灸疗法归根结底可以简化成一种反射过程,即是一种反射疗法,其效应是针灸的物理刺激通过人体体表特定位置输入人体后产生的反应。古人命名的所谓经络系统,本质上是对人体体表的那些特定刺激位置与人体其他各部之间所具反射联系的原始描述,或者可以把它归结为人体所具有的生理、病理反射系统。所谓穴位,既是体内生理或病理信息在体表的反射输出部位或反射点,又是针灸治疗信号引发针灸效应的反射输入部位。其次,反射学的观点不仅可以作为一条主线,把至今为止前人所作的大量有关针灸或经络研究的成果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十分有利于指导其深入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针灸治病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反射的控制过程。通过研究其中反射信息的传递、加工以及干扰的排除来提高控制能力,可以达到提高疗效及其重复性的目的。对此,控制论的科学方法论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研究方法。自20世纪70年代起,国内开始用控制论的方法来整理、发掘和提高古典针灸学的宝贵遗产。我与合作者包文俊医生在1976年就曾提出一个人体信息带的简化模型与图谱,对经络体系、针灸调整作用原理,以及针刺疗法的控制过程等方面作了较为详尽论述。由穴位或反映点连接而成的体表经络线路,也就是体表上分布的信息带。经20多年的临床应用,人体信息带划分与分布规则的真理性经受了实践的检验。1998年,我们又采纳国际上普遍认同的“反射区”的提法,替代“信息带”的名称,重新制作了“身体反射区”彩色挂图,其应用得到进一步的推广。所以,本书提出的针灸反射学,是我们以往研究工作的继续与发展。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国内就已出现并曾流行过解释针灸机制的神经反射学观点。但由于当时有限的医学科学研究包括神经生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其认识十分肤浅;尤其是它未能阐明经络现象的形成原理以及与指导临床治疗或提高针灸疗效挂钩,故一直只能作为一种假说而存在。然而,近50年来,无论是人体生理学的进展或是对针灸机制的认识都已远远地超越了那个时期。不仅大量的科学实验探索了针灸效应或循经感传现象与神经反射弧各个环节,包括高位中枢如大脑皮层以及皮层下各神经核团、神经递质等的联系。针灸疗法的大量实践本身,更是极大地推动与丰富了神经生理学中有关反射学的认识。另一方面,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研究方法在医学领域也有了深入的应用,它们进一步揭示了人体各种调节功能的一般规律,如原先简单的反射弧通过反馈回路就变成了一个封闭的系统,可以对各种调节机制作模拟,作数学模型,作系统分析。现在知道,行司人体功能与行为的各种反射,包括简单或复杂的、不等程度的长、短反射,有或无体液因素参与的反射,组成了一个严密的整体反射系统。所以,本书应用的反射学观点,不是以往那种初步认识的简单重复,而是螺旋式地发展到了新的高度。采用反射区的概念解释经络,可以说是古典经络学说朝现代化的方向迈出的一大步。因为它揭去了笼罩在经络现象上的神秘面纱,一针见血地指出经络的实质是身体上下、左右、内外各部分之间相互反射的联系通道。但需要指出的是,在经典的反射学中,对体表反射区的认识原先只局限于耳、足、手等局部区域,即属于微反射区。它尚无法替代分布于全身体表的经络。而且由刺激这些微反射区而发展起来的反射疗法,多以按摩为主,自我保健为目的。虽然它们在防病、治病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出版了不少有关的著作,但那只是狭义的反射区概念与第一版前言
  反射疗法。而本书提出的“身体反射区”与它们不同,包含了经典的十四经穴、所有的经外奇穴、至今为止在身体上发现的大多数新穴,故是广义的反射区概念,是对经典经络体系的继承与发展。身体反射区与微反射区,从整体到局部相互补充,描绘了一幅全身反射区的完整画面。故在阅读本书时,不要混淆它们不同的概念。而且,随着全身反射区的划分与把针灸疗法归入反射疗法,反射疗法的内涵也进一步扩大了。完全可以这样说,以刺激体表为特征的各种物理疗法,包括各种针灸、推拿、按摩、电疗、红外线、激光、磁疗以及西方的整脊疗法等都属于广义的反射疗法。纵览本书的五大章节,我们应用反射学观点,发展现代针灸医学所作的创新工作可以归纳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1)用身体反射区的概念来继承与发展经典的经络体系,去伪存真,化复杂为简单。通过分析、整理、归类各个穴位或反应点的功能,本书总结出与十四经络相对应的三大类身体反射区:内脏反射区,躯体反射区和中枢反射区,并绘制了相应的彩色图谱。各反射区分布规则,一目了然,且与西医解剖名称相应,易学易记,临床应用极为方便。它们既可帮助选择针灸最佳取穴,又可指导其他各种物理疗法,提高疗效或缩短疗程。
  (2)把针灸归类于一种反射疗法,阐释了临床施治时必须控制的各个环节。针灸过程的控制,是临床提高针灸疗效的关键。本书从控制过程的一般原理出发,系统地论述了反射信息在针灸过程各个环节的传递特点与控制方法,如从反射过程的双向性,疾病信号在体表的输出,针灸治疗信号从反射点的输入,反射弧的各个环节,影响信号传递的干扰因素等进行分析。它涉及针灸临床上常见的各种技术理论问题,包括针灸师如何采集患者的疾病信息和选择、输入控制信息,故十分有利于针灸疗法操作过程的标准化,克服其临床施治时的随机性与提高疗效的确定性。
  (3)把针灸学归类于反射学的范畴,充实与发展了经典的反射学内涵。在明确针灸疗法是一种反射疗法,经络或穴位的实质就是体表反射区之后,针灸学自然就归入了反射学的范畴。本书应用反射学作为一条主线来融汇与概括现代医学对经典针灸疗法及其理论基础经络学说所作的大量研究,提出了“针灸反射学”的新学科。我们从国际上著名的医学文献数据库(如Medline等)检索了世界各国从1960年至2003年40余年来发表的700余篇有关针灸研究及临床应用的主要文献作为参考。
  此外,本书以现代医学的术语总结了作者37年来在国内外从事针灸临床,治疗常见、顽难适应病症的丰富经验,并详尽介绍了先师、已故针灸前辈焦勉斋大夫的许多“针书不载”的秘方。本书对常见针灸适应证的治疗方法、治疗机制与临床处置难点都有独到的分析,探索了提高治疗顽难病症疗效的各种途径。还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各种针灸适应证的可能疗效,介绍了国内外(主要是美国)针灸临床常见病的异同点,国外针灸治病的环境,以及不同群体患者对针灸的反应等。总之,这是一本立足临床,运用现代科学术语与方法,系统论述针灸疗法及其理论基础经络学说的专著。它使古典的针灸疗法与经络学说面目一新,为它们与现代医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它既可解释针灸原理、经络现象又可用于指导临床针灸实践与科研,对国内外的针灸师、学生或科研人员都是一本极实用的高级参考书,使读者既可以重复前人的临床疗效,又可以帮助寻找治疗顽难病症的新路。它也是西医以及其他医务人员学习、整合针灸疗法的理想教材。最后须强调指出的是,本书提出的针灸反射学新学科,完全是在继承传统针灸技法与经络学说基础上的发展。它集古今中外针灸科研成果及临床经验之大成,故是世界各国针灸名家、生理学家、临床针灸师共同奋斗的结晶。我们个人的研究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所以,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们由衷感谢世界各国所有从事针灸临床与实验研究,为针灸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的人们,尤其是书中所用参考文献的作者们。此书也是对恩师、已故中国近代
  临床针灸反射学针灸名家焦勉斋大夫的深切怀念。而且,由于针灸原理及经络实质十分复杂,本书也只是为针灸及其理论基础的现代化提出了一个雏形,书中许多假说有待进一步的验证,谬误之处在所难免,尚祈专家指正。但我们深信,沿着针灸反射学的方向继续深入研究,一定能使古典的东方针灸术早日融入到世界现代医学的主流中去。本书完成之后,承蒙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学院副院长石学敏教授,甘肃中医学院针灸系名誉系主任、甘肃针灸学会名誉会长郑魁山教授在百忙之中予以审阅并为之写序,特此致谢。金观源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2003年9月20日

《临床针灸反射学(修订版)》简介 本书旨在系统性地梳理和阐述针灸疗法中与反射学原理紧密结合的临床应用,为广大针灸从业者、中医药爱好者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者提供一本详实、权威的参考资料。本书内容涵盖了反射学的基本理论,并将其深度融合于针灸理论和实践之中,重点聚焦于如何运用针灸刺激特定穴位以调节机体反射通路,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维护健康的目的。 第一部分:反射学理论基础与针灸的渊源 在本部分,我们首先会深入探讨反射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以及不同类型的反射,如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我们将追溯反射学研究的历史演进,从早期神经生理学家的重要发现,到现代神经科学对反射机制的精细阐明。 随后,我们将重点关注反射学理论与传统中医针灸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虽然两者在表述方式和理论体系上有所不同,但其核心理念——通过刺激体表特定部位引发机体内部的生理反应,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将分析经络学说中“循经感传”与神经传导的相似性,以及穴位作为特定反射调节点的生理基础。这部分内容将为理解后续的临床应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针灸反射学的关键原理与机制 此部分将深入剖析针灸刺激如何触发和调节机体的反射活动。我们将详细阐述不同刺激强度、不同针刺手法(如提插、捻转、留针时间等)对反射通路的影响。例如,浅刺和深刺可能激活不同层次的感受器,产生不同的反射效应。我们会探讨针灸对神经递质、神经肽、激素以及免疫细胞等生物活性物质释放的调节作用,这些物质是介导反射活动的重要环节。 书中还将重点介绍皮肤、肌肉、骨骼、内脏器官等不同组织器官在针灸反射学中的作用。我们将分析皮肤的感受器分布及其与神经系统的联系,肌肉的本体感受器如何参与运动协调和本体感觉的调节,以及内脏牵涉痛与体表穴位的对应关系。这些内容的阐述将帮助读者理解针灸为何能够通过体表刺激来影响远端的脏腑和组织。 第三部分:常见疾病的针灸反射学诊断与治疗 这是本书的核心内容,我们将结合大量临床案例,系统介绍基于反射学原理的针灸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 神经系统疾病: 头痛与眩晕: 分析不同类型头痛(如偏头痛、紧张性头痛)和眩晕(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的发病机制,以及与之相关的头面部、颈部和肩部的反射区域。介绍如何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如风池、太阳、合谷、足三里等,来缓解神经紧张、改善脑部供血、调节前庭功能。 中风后遗症: 重点阐述针灸在偏瘫、失语、吞咽困难等中风后遗症康复中的反射性调节作用。我们将介绍如何通过刺激运动和感觉皮层的代表区、肢体远端特定穴位,激活代偿性反射通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帕金森病: 探讨针灸在改善帕金森病患者震颤、僵直、运动迟缓等症状方面的反射性机制。我们将关注督脉、四肢远端以及与基底神经节功能相关的穴位。 面神经麻痹(面瘫): 详细介绍面部穴位及其对应的面部神经分支,以及如何通过精确刺激来恢复面部肌肉的运动功能。 消化系统疾病: 胃肠功能紊乱: 分析胃食管反流、胃炎、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与自主神经系统的关系,以及腹部、背部和四肢穴位在调节胃肠蠕动、分泌和黏膜保护方面的反射作用。我们将重点介绍中脘、天枢、足三里、内关等穴位的应用。 便秘与腹泻: 针对不同病因的便秘和腹泻,介绍如何通过刺激相关的腹部穴位和下肢穴位,调节肠道菌群和排便反射。 呼吸系统疾病: 哮喘与慢性支气管炎: 探讨针灸在缓解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功能、增强免疫力方面的反射机制。我们将关注肺俞、定喘、列缺等穴位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刺激与呼吸相关的神经通路。 咳嗽: 分析不同咳嗽类型(如寒咳、热咳、燥咳)的发生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刺激与肺、脾、肾相关的穴位来止咳化痰。 骨骼肌肉系统疾病: 颈椎病、腰椎病: 重点介绍针灸在缓解颈肩腰腿痛、改善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症状中的作用。我们将深入分析局部病灶与周围反射区域的联系,以及通过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相结合的治疗策略。 肩周炎、网球肘、腱鞘炎: 详细介绍针对这些局限性疼痛的反射性治疗方法,包括局部阿是穴、以及与其功能相关的远端穴位。 妇科与男科疾病: 痛经、月经不调: 分析针灸在调节盆腔血流、缓解子宫痉挛、稳定内分泌方面的反射作用。我们将关注关元、子宫、三阴交等穴位的应用。 更年期综合征: 探讨针灸在缓解潮热、失眠、情绪波动等更年期症状中的反射调节机制。 男性功能障碍: 介绍针灸在改善勃起功能障碍、早泄等方面的反射性调节作用。 疼痛管理: 慢性疼痛: 总结针灸在处理各种慢性疼痛(如神经病理性疼痛、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中的反射学原理,包括闸门控制理论、内源性镇痛系统激活等。 术后疼痛: 介绍针灸作为一种辅助镇痛手段,如何通过反射通路快速缓解术后疼痛。 其他常见病证: 诸如失眠、焦虑、抑郁、疲劳综合征等,也将结合反射学原理进行分析和阐述。 第四部分:针灸反射学的进阶理论与研究进展 在本部分,我们将触及更深层次的理论探讨。 神经影像学研究: 介绍运用fMRI、EEG等神经影像学技术,直观展示针灸刺激引起的脑部和脊髓区域的神经活动变化,从而为针灸的反射机制提供客观证据。 体感诱发电位(SEP)与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应用: 阐述如何利用这些电生理学方法,量化评估针灸对神经传导速度和神经通路激活程度的影响。 针灸与神经可塑性: 探讨针灸如何通过调控神经生长因子、突触形成等机制,促进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加速损伤后的功能恢复。 个体化针灸方案的制定: 基于反射学原理,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和反射敏感性,制定更具针对性和个体化的针灸治疗方案。 针灸与其他疗法的整合: 探讨针灸反射学与现代康复医学、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方法的结合,以期达到更优的治疗效果。 第五部分:针灸反射学的临床实践指南与注意事项 本部分将提供实操性的指导。 穴位定位与操作规范: 详细介绍各个重要穴位的解剖定位,以及安全有效的进针深度、角度和刺激手法。 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 阐述针灸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皮下出血、晕针、滞针等不良反应,并提供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特殊人群的针灸注意事项: 如孕妇、儿童、老年人、体弱者等,在针灸治疗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治疗方案的制定与调整: 强调在临床实践中,如何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灵活调整针灸治疗方案。 《临床针灸反射学(修订版)》力求在理论深度与临床实用性之间取得平衡,通过对反射学原理在针灸领域的细致解读,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针灸的疗效机制,从而更科学、更有效地运用针灸这一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疗法,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力量。本书的修订旨在吸纳最新的研究成果,优化内容结构,使其成为一本具有时代价值的临床针灸反射学专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临床针灸反射学(修订版)》的封面设计相当专业,给人一种严谨、学术的感觉。字体选择和排版都显得十分用心,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这是一本经过精心打磨的专业书籍。我一直对针灸在身体反射区的应用很感兴趣,总觉得其中蕴含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奥秘。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探索的窗户。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从其封面和标题的专业性来看,我非常期待它能够系统地讲解针灸在各个反射区的定位、操作手法以及临床应用。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提供清晰的解剖图示,配合文字说明,这样我在学习过程中才不会感到迷茫。另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是我非常看重的,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典型的病例分析和治疗方案,那就更加完美了。这本书的修订版,更让我对其内容的更新和完善充满了信心,相信其中一定包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技艺。我初步瞥了一眼目录,感觉内容划分得非常细致,这对于系统学习来说至关重要。

评分

《临床针灸反射学(修订版)》这本书的包装和装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封面的设计简洁而不失格调,书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有分量,显得很有价值。我一直对针灸疗法的神奇疗效感到好奇,特别是听说它在处理一些疑难杂症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而“反射学”这个词,则让我联想到人体内部的联动机制,似乎暗示着通过特定的体表刺激,能够影响到身体深处的功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科学的反射区针灸理论体系,解释为什么这些反射区能够对相应的病症产生治疗作用。同时,我也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详细的操作指南,包括如何准确地找到每一个反射点,以及针对不同病症需要采用的针刺手法、留针时间、补泻方法等。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进阶的内容,比如如何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设计,那就更令人惊喜了。

评分

我近期购入的《临床针灸反射学(修订版)》在外观上就展现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气质。封面设计简洁而专业,字体清晰,标题醒目,散发着浓厚的专业书籍气息。作为一名对中医理论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我对针灸在调理身体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深感好奇,而“反射学”的引入,似乎为针灸的应用提供了更为精细化的理论支撑。我预设这本书会详细介绍人体上各区域与特定脏器、组织器官之间的反射联系,并且会以此为基础,讲解如何通过刺激这些反射点来达到治疗目的。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大量精确的解剖图,清晰地标示出各个反射区的具体位置、大小以及神经血管的分布情况,同时配以详细的文字描述,确保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和操作。如果书中还能涉及一些经典病症的反射区针灸治疗案例,并且分析其治疗机理,那就更加能够提升本书的实用价值。

评分

初拿到《临床针灸反射学(修订版)》,就被其厚重的体量和精美的印刷所吸引。封面配色沉稳大气,透露出一种历史的积淀和学术的权威感。作为一个对传统医学抱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尤其关注那些能够将古老智慧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著作。这本书的题目就让我眼前一亮,反射学与针灸的结合,似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人体的整体联系和疾病的发生发展。我设想这本书会深入浅出地阐述人体不同部位的反射区是如何与内脏器官、组织以及功能相对应的,并且会详细介绍如何利用这些反射点进行针灸治疗,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病症的目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有大量的插图,最好是彩色的,这样能更直观地展示反射区的具体位置和针刺的角度、深度等关键信息。此外,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不同疾病的针灸反射疗法指导,并附带一些临床实践中的注意事项,那就更有指导意义了。

评分

拿到《临床针灸反射学(修订版)》后,我首先被它稳重而又充满学术气息的外观所吸引。封面设计简洁大方,字体选用也十分考究,整体给人一种专业、可靠的感觉。我一直对针灸这门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医学感到着迷,尤其对它如何作用于人体经络、气血感到好奇。而“反射学”这个概念的加入,则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猜想这本书会深入探讨人体表皮与内脏器官之间的复杂联系,并以此为基础,介绍一套科学的针灸反射疗法。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大量的图文并茂的展示,清晰地勾勒出各个反射区的具体位置,以及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针刺的角度、深度、方向等关键细节。此外,如果书中能够针对一些常见的疾病,提供详细的针灸反射治疗方案,并且对这些方案的有效性和作用机制进行一定的阐述,那么这本书无疑将具有极高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