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对音·初探——基于敦煌文献的梵、藏汉对音研究

敦煌·对音·初探——基于敦煌文献的梵、藏汉对音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建强 著
图书标签:
  • 敦煌文献
  • 对音
  • 梵语
  • 藏语
  • 汉语
  • 语音学
  • 历史语言学
  • 中外文化交流
  • 佛教
  • 丝绸之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8235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1492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2
字数:293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分为从对音材料看汉语语音、于阗语语音、藏语语音和梵语语音四大类。

汉语语音方面,从菩提流志、提云般若等人的译咒探讨武周时期唐代北方方音,利用对音材料探讨了唐代西北音于母的演化过程。

根据对音材料的双向性,从汉语出发,反过来探讨于阗语特定字母的读音、藏语浊音清化问题、梵语的古重音规则及特定字母的读音,并为三份未定名的于阗文咒语献确定了内容。

作者简介

李建强 1975年生,河南郑州人。1994—1998年在郑州大学中文系读本科,得到黄笑山先生的指导。1998年到郑州教育学院工作。2000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读硕士,师从刘广和先生。2003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孙玉文先生,2007年1月获博士学位。同年到北京大学东语系跟段晴先生做博士后。2009年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任教。研究方向为汉语音韵学。在上古音、梵汉对音、汉藏对音方面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敦煌文献中的于阗文咒语对音研究”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基本研究方法和步骤

第二章 从对音材料看汉语语音
第一节 菩提流志译《不空羂索陀罗尼》咒语对音研究
第二节 菩提流志译《护命法门神咒经》咒语对音研究
第三节 提云般若译《智炬陀罗尼》咒语对音研究
第四节 智严译《出生无边门陀罗尼》咒语对音研究
第五节 从于阗文咒语的对音看武周时期北方方音
第六节 敦煌文献《佛顶尊胜陀罗尼》对音研究
第七节 唐代西北方音中的于母字

第三章 于阗文文献与于阗语语音研究
第一节 P.2026、P.2029、P.2782于阗文咒语内容的考订
第二节 《佛顶尊胜陀罗尼》于阗本和梵本、藏文本的比较
第三节 于阗语语音的讨论

第四章 敦煌藏文文献与藏语语音研究
第一节 《佛顶尊胜陀罗尼》敦煌藏文本的版本来源
第二节 从敦煌吐蕃藏汉对音文献看藏语浊音清化

第五章 梵文《心经》的对音与梵语语音研究
第一节 从不空音译本《心经》看梵文重音的对音
第二节 从《心经》音译本及其他文献看梵文jna的发音
附录一、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
敦煌·对音·初探——基于敦煌文献的梵、藏汉对音研究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究古代中亚地区语言文化交流史的学术著作,聚焦于敦煌文献中蕴含的珍贵信息,以梵文、藏文与汉文的“对音”现象为切入点,对这一历史时期的语言接触、文化传播及其影响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通过对大量敦煌写本的细致考察,本书力图揭示梵藏汉三种古老语言在实际运用中的相互碰撞、融合与演变,为理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提供更为鲜活的实证。 研究背景与意义 敦煌,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自汉代以来,这里汇聚了来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环境。在宗教、贸易、政治等多种因素的推动下,语言的交流与互译成为必然。其中,佛经的翻译是尤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其间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翻译过程,梵文作为佛教的源头语言,其音韵、词汇、语法都深刻影响着早期汉译佛典。同时,藏传佛教的兴起与发展,也使得藏文在与汉文的接触中产生了大量的翻译实践。 “对音”,顾名思义,是指在文本中,将一种语言的词汇或音节,用另一种语言的文字或发音来标注或转写。在敦煌文献中,尤其是在佛教经典、变文、尺牍、题记等各类文书中,我们时常能发现梵文单词、短语被汉字注音,藏文词汇以汉字或梵字注音,以及梵藏汉三种语言的混合使用。这些“对音”现象,不仅是语言接触的直接证据,更是研究古代语言学、文字学、语音史、宗教史、文化史的重要材料。 本书的“初探”之名,既体现了研究的开创性,也预示了其探索的深度。前人虽有对敦煌文献中的语言现象进行研究,但系统性地、以“对音”为核心,全面考察梵、藏、汉三种语言在敦煌文献中的相互关系,并深入剖析其背后的语言学和社会文化动因,仍属一个相对空白的领域。本书的出版,旨在填补这一研究空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坚实的研究基础和新的研究视角。 研究方法与内容 本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梳理、文本分析、语言学考证以及跨学科视角的结合。 1. 文献梳理与筛选: 研究者广泛搜集和整理了国内外收藏的敦煌文献,对其中涉及梵文、藏文与汉文“对音”现象的写本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分类。这包括但不限于: 梵文汉译音: 敦煌文献中保留了大量梵文佛典的抄本,其中不少在翻译过程中,为了帮助理解或保留梵音原貌,会对梵文词汇或专有名词进行汉字音译。本书将重点考察这些汉字音译的准确性、音变规律以及反映的古代汉语的实际发音。 藏文汉译音/汉字标注: 随着藏传佛教的影响,藏文文献也逐渐出现在敦煌。部分藏文文献中,也会出现用汉字标注藏文发音,或将藏文词汇直接转写成汉字的形式。本书将探讨这些转写的规律,以及它们所揭示的藏语与汉语在语音上的对应关系。 梵藏汉混合文本: 敦煌文献中还存在一些将梵文、藏文、汉文三种语言混合使用的文本,例如一些佛经的引文、注释,或是宗教仪轨的抄本。这些混合文本是研究三种语言实际运用场景的宝贵材料。 其他相关文献: 除了佛经,还包括一些俗语、谚语、诗歌、尺牍、书信以及官方文书等,这些非宗教文献中的语言现象,同样能够反映出不同语言之间的互动。 2. 文本分析与解读: 对于筛选出的“对音”现象,本书将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 语音对应分析: 运用古代汉语语音学、梵文语音学和藏文语音学的理论,对“对音”进行语音上的对应分析。例如,考察梵文的某个辅音在汉字注音中是如何体现的,藏文的某个元音在汉字转写中又如何表现。这涉及到古代汉语的中古音、近古音等不同时期语音的复原,以及梵文和藏文的音系研究。 词汇意义考察: 对“对音”所标注的词汇进行意义上的考察,理解其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从而判断“对音”的准确性以及所传递的文化信息。 语法结构研究: 分析“对音”现象是否与某些特定的语法结构相关联,例如,是专有名词、宗教术语,还是日常用语。 3. 语言学考证: 音韵学研究: 深入探讨“对音”背后所反映的古代汉语、梵文、藏文的音韵系统,特别是中古汉语的声母、韵母、声调在接受外来语音时发生的演变。 文字学研究: 分析汉字作为表音文字,在转写外来语时所使用的原则和策略。例如,为何选择特定的汉字来模拟外来语音,以及这些选择背后可能存在的语音或视觉上的联系。 历史语言学视角: 将敦煌文献中的“对音”现象置于更宏大的历史语言学框架下,考察其与其他时期、其他地区的语言接触现象的异同,以及它们对相关语言演变的长远影响。 4. 跨学科视角: 文化交流史: 深刻理解“对音”现象背后的文化动因。例如,佛教经典的翻译如何促进了梵汉之间的语言融合;藏传佛教如何影响了敦煌地区的语言格局;丝绸之路上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互动如何体现在语言的交融上。 宗教史: 梵文作为佛教的经典语言,其在传播过程中的音译和意译,都与佛教的本土化进程息息相关。本书将考察“对音”在宗教实践和传播中的作用。 社会史: “对音”现象也可能反映出不同社会群体、不同职业人群在语言使用上的差异,以及语言在社会交往中的功能。 本书的独特价值 1. 填补学术空白: 作为一本以“对音”为核心,系统研究梵、藏、汉三种语言在敦煌文献中相互关系的学术专著,本书的研究具有开创性,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素材和理论参考。 2. 实证性强: 本书的研究完全基于大量的敦煌出土文献,具有极强的实证性。通过对珍贵一手资料的深入解读,本书的研究结论更具说服力。 3. 微观与宏观结合: 本书在微观上对每一个“对音”现象进行精细考证,在宏观上则将其置于古代中亚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既有细节的深度,也有视野的广度。 4. 多学科交叉: 本书的研究融合了语言学、历史学、文化学、宗教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体现了跨学科研究的优势,为理解古代文明的复杂性提供了新的维度。 5. 对古代语音的揭示: 通过对“对音”的分析,本书有助于重建和理解古代汉语、梵文、藏文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实际发音,为语音史研究提供宝贵的线索。 6. 文化交流的生动体现: “对音”不仅仅是语言学上的现象,更是古代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碰撞、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生动体现。本书将通过语言的棱镜,折射出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的勃勃生机。 结论 《敦煌·对音·初探——基于敦煌文献的梵、藏汉对音研究》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研究潜力的著作。它以精细的文献分析和严谨的语言学考证为基础,深入挖掘敦煌文献中蕴含的宝贵信息,揭示了古代梵、藏、汉三种语言在丝绸之路上的交融与互动。本书不仅为语言学、历史学、文化学等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资源,也为广大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代中亚语言文化交流的窗口,让人们得以窥见那段辉煌历史中语言文字背后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本书的“初探”,预示着未来在此领域仍有广阔的探索空间,为深入研究古代语言文化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三: 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给我的阅读体验加分不少。在如今这个浮躁的时代,能看到一本如此注重细节的学术出版物,实在难得。纸张的质感温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内容上,我比较关注的是它如何处理那些存疑的音译点。作者并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并辅以文献证据进行论证,这种开放而审慎的态度,非常值得称赞。它提供的是一个研究的框架,而不是一个终结的答案,这极大地激发了我进一步思考和查阅相关资料的兴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基于语言层面的视角去审视敦煌文献的可靠性和复杂性。如果说敦煌石窟是历史的宏伟殿堂,那这本书就是进入殿堂内部的精密钥匙。

评分

评价五: 这本书的学术分量毋庸置疑,它无疑是该领域内一本重要的参考书。对于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同行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研究范式。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和注释上极其详尽,每一个引用的出处都清晰明确,这对于学术研究的溯源和验证至关重要。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本身就是对后学者的最好示范。对我个人而言,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探险,它挑战了我对已知信息的认知,迫使我重新审视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音译现象。它不仅仅是关于“敦煌”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声音如何被记录和传承”的微观史诗。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推动相关语言史和宗教学的研究,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贡献。

评分

评价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封面那一抹沉稳的赭石色调,配上精致的拓片式纹饰,初看就让人心生敬意。我之前对敦煌学只是泛泛的了解,总觉得那是遥远的历史尘埃。但翻开内页,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立刻抓住了我。它不像某些专业书籍那样晦涩难懂,作者的行文逻辑清晰得像一条被精心梳理过的丝绸之路,每一步的推导都有据可循。虽然涉及梵文和藏文的音韵学知识,但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很多通俗的语言进行辅助解释,让我这个“外行人”也能大致跟上思路。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文献考据的严谨态度,光是引用的那些敦煌残卷的编号和图版描述,就足以看出作者投入了多少心血。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著作,更像是一张通往中古时期文化交流黄金时代的地图,让人忍不住想深入探索。虽然我还没完全读完,但可以预见,它将是我书架上那本常被取阅的“工具书”。

评分

评价四: 老实说,我一开始对这类专业性极强的书籍是有些抗拒的,总担心自己基础知识不够,会看得一头雾水。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尤其是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非常流畅自然。它似乎预设了读者有一定的基础,但又不会让初学者感到被抛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入新的对音规则时,总会穿插一些生动的小例子,这些例子往往来源于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佛经译本片段,一下子拉近了与古老文字的距离。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在脑海中模拟那些失传的声音,想象着古代的僧侣们是如何艰难地在不同的语言体系间搭建沟通的桥梁。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它为我们理解古代佛教东传的文化路径,提供了一个坚实的语言学支撑点。

评分

评价二: 我带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心情打开了这本书,主要是冲着它名字里提到的“对音”二字去的。现在市面上关于敦煌的研究汗牛充栋,但真正深入到语言学核心的,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却不多。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停留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上,而是聚焦于那些细微的、几乎被忽略的音韵对应关系。读起来的感受就像是侦探在破译一份尘封已久的密码本,那种“啊哈!”的顿悟感贯穿始终。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特定梵文字符在不同历史时期发音演变的比对部分,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简直令人叹为观止。这种研究的难度是巨大的,因为它要求译者不仅要精通三种语言的知识体系,还要对当时的语音环境有深刻的洞察力。这本书无疑拓宽了我对古代中印文化交流理解的边界,让人意识到语言的演变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