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汉语语言学、音韵学、音韵学史以及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者 本书对汉语音韵和近代语言史的研究很有意义。作者调查的语言材料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能为近代汉语语言变化和语音发展提供依据。
内容简介
《八思巴字资料与蒙古字韵》是研究八思巴字碑刻的一部著作,亦是近年来汉语语音史领域内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将八思巴字文献与《蒙古字韵》作对比研究,下篇为八思巴字58种汉语文献的系统整理与研究。
作者简介
宋洪民,南京大学博士,山西大学教授。2008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在导师照那斯图先生的指导下,受照那先生“整理八思巴字汉语实际文献材料”思路的启发,立下“八思巴字汉语实际应用文献材料的全面整理与音系归纳”的宏愿。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篇
绪论
一 八思巴字及其文献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二 研究材料、基本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从八思巴字资料看《蒙古字韵》
第一节 八思巴字资料与《蒙古字韵》的异同
第二节 资料用字与《蒙古字韵》不合例分析
一 与声母相关的用例
二 与韵母相关的用例
三 不合例分析
第三节 八思巴字官印用字与《蒙古字韵》比较
第四节 八思巴字韵书与资料的关系
一 拼写规范要靠韵书
二 八思巴字与汉语语音对应
三 特殊对应举例
第五节 《蒙古字韵》音系的性质与地位
一 《蒙古字韵》与《蒙古韵略》
二 《蒙古字韵》音系性质与地位
三 《蒙古字韵》成书年代
四 《蒙古字韵》存浊的声母系统
第六节 元代学术导向、科举废兴对《蒙古字韵》《通鉴节要》行用的影响
一 两种教学用书
二 《蒙古字韵》当为官方事先编定
三 元代学术、科举与《通鉴节要》《蒙古字韵》的纠葛
四 江南盛行《蒙古韵略》原因探析
第二章 《蒙古字韵》声母系统研究
第一节 影、幺、鱼、喻分立源于八思巴字拼写系统
一 影、喻、疑母不同等则不同音
二 诸母分立源于八思巴字拼写系统
第二节 《蒙古字韵》的疑母。
一 《蒙古字韵》牙喉音严别四等
二 疑、喻纠葛
三 喻三入疑
四 《蒙古字韵》“炎”“盐”合流或系传抄之误
第三节 合、匣的分立
一 学界的看法
二 我们的意见
三 韵母为何作细音
四 晓母的纠葛
第四节 “崇”“重”纠葛。
一 “崇”“终”共韵,“重、虫”别出
二 精庄共韵,貌合神离
第三章 《蒙古字韵》韵母系统研究
第一节 从拼写形式的变化看韵母译写
第二节 《蒙古字韵》声韵格局论析
第三节 从清浊分韵看韵母界限的虚假性
第四节 《蒙古字韵》重纽质疑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论《字韵》与《韵会》重纽的虚假性
三 《字韵》《韵会》声韵格局成因试析
第五节 《蒙古字韵》等第区分的人为因素
第六节 《蒙古字韵》“穹”“倾”同形异音探析
一 “穹”“倾”同形异音
二 严格维护等第界限
三 八思巴字拼写的局限性
第四章 八思巴字拼写规则对《蒙古字韵》的影响
第一节 八思巴字拼写规则探析
一 以声别韵以济符号之穷
二 音节整体区别以展示最小对立
三 拼写力求整齐划一
第二节 拼写的真实性与虚假性
一 《蒙古字韵》音系的虚假成分
二 郑再发《蒙古字韵》研究方法的再思考
第五章 《蒙古字韵》与元代语音研究
第一节 《蒙古字韵》与《古今韵会举要》
一 疑二归一,以声别韵
二 《韵会》不察,改喻归疑
三 《韵会》疑、鱼、喻母的考察
第二节 《蒙古字韵》与《中原音韵》
一 “褒”“包”分立的外部依据
二 “褒”“包”分立的内在理据
三 “褒”“包”合流的原因
附:八思巴字字母总表及转写表
下篇
八思巴字实际应用文献整理
一 文献目录
二 文献整理
(一)圣旨
1.龙门神禹庙圣旨碑
2.重阳万寿宫圣旨碑
3.儒学免役圣旨碑
4.加封北岳庙圣旨碑
5.文宣王庙圣旨碑
6.孔子庙学圣旨碑
7.孔子庙学圣旨碑
8.东平学圣旨碑
9.齐圣广祐王庙碑
10.加封东安王圣旨碑
11.加封孔子制诏
12.加封孔子制诏
13.加封孔子制诏
14.特赠郑制宜制诰
15.授吴澄文林郎国子司业
16.特赠郑鼎制诰
17.重阳万寿宫授孙德或圣旨碑
18.加封孟子父母制
19.授吴澄集贤直学士奉议大夫
20.授吴澄翰林学士太中大夫知制诰
21.赠吴澄父吴枢左丞上护军制诰
22.赠吴澄祖父吴铎宣慰使护军制诰
23.追封吴澄妻余氏临川郡夫人制诰
24.授吴澄翰林学士资善大夫制诰
25.加封兖国复圣公制词
26.加封孟子制
27.加封孟子沂国述圣公制抄件写本
28.宣付李达汉承袭高丽万户圣旨抄件刻本
29.追封兖国夫人制词
30.加封颜子父母制诏
31.授吴澄左丞上护军制诰
32.重阳万寿宫宣付焦德润圣旨碑
33.重阳万寿宫授杨德荣圣旨碑
34.加封定光圣旨抄件刻本
35.加封伏虎圣旨抄件刻本
(二)令旨
36.皇子安西王付李道谦令旨
37.阿难答秦王付李道谦令旨
(三)皇太后玉册
38.元加上皇太后尊号玉册
(四)中书省牒
39.授吴澄应奉翰林文字将仕佐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
40.授吴澄将仕郎江西等处儒学副提举
41.授吴澄从仕郎国子监丞
(五)碑额
42.只必帖木儿大王令旨
43.重修崇庆院之记
44.中山府儒学圣旨碑碑额
45.刘义神道碑碑额
46.加封孔子制诏碑碑额
47.重修伏羲圣祖庙记
48.傅岩庙碑碑额
49.张氏先茔碑
50.云南王藏经碑
51.灵济昭祐显圣王庙记
52.宝昌州创建接官厅记
53.代祀北镇记
(六)年款
54.付范士贵执照
55.免税粮符文碑
56.衍圣公给俸牒
57.庆元儒学洋山砂岸复业公据碑
58.善选法师传戒碑
三八思巴字文献与蒙古字韵比较韵表
一 东
二 庚
三 阳
四 支
五 鱼
六 佳
七 真
八 寒
九 先
十 萧
十一 尤
十二 覃
十三 侵
十四 歌
十五 麻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宋洪民教授著《八思巴字资料与蒙古字韵》是近年来汉语语音史领域内取得的重要的成果之一。作为曾经与他一起学习和研究过(2001-2004)的相知相识,见到此专、深、精、透、博的新成果,忻喜云何!感慨云何!
八思巴字和蒙元语言研究,经过前辈学者的艰苦开拓,几代人的奋力掘进,或以照那斯图先生、杨耐思先生和宁忌浮先生取得的丰硕成果为代表,至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似“已当凌绝顶”,一般认为,至少是系统可说,成批可道的不很多了。2008年被录取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的宋洪民君,在导师照那斯图先生的指导下,受照那先生“整理八思巴字汉语实际文献材料”思路的启发,立下“八思巴字汉语实际应用文献材料的全面整理与音系归纳”的宏愿。2008年8月我在南昌音韵学会议上见到他们师徒二人,除了诚贺照那先生收授高徒之喜,悦其和聂鸿音先生等的伯乐胜识之外,对谈及的研究思路再攻八思巴字的构想有点诧异:从龙果夫、罗常培到晚近杨耐思、宁忌浮,相关课题资料都被这些专治汉学史、语音史、音韵学的大家搜遍,都有重要成果问世了,构想似难切入呵!
谁也没有料到,切入点就在照那先生为其选择的文献整理上。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洪民视此为八思巴字研究的第二历史时期的起点)以来,“学者们似乎对《蒙古字韵》关注太多,而对八思巴字译写汉语的实际应用文献(圣旨碑刻等)却从来无人进行系统整理研究”,从无人问津处切入,这就是洪民君的学术的执着、自信和历史担当。洪民君著作的原名是《元代汉语音系研究:基于八思巴字文献资料》不论是原名还是现名,皆明示可知,学术信念专注于文献,研究实践立足于文献整理,洪民君的成果,本质上是专门史、专题史文献学成果。文献整理和文献学,是清代学术的旧天地,现代早期老派学者的硬工夫,当代学子洪民君偏偏踵武于“旧学商量加邃密”,与时下之商品潮涌动路隔千万。洪民君首次对圣旨碑刻等八思巴字汉语实际应用文献进行全面整理研究,按韵重新编排,归纳其语音系统,从中得出一个真正的活的八思巴字汉语拼写语音系统。换言之亦戏言之,要是谁做个语音史实验,按洪民找到的“活系统”,用死文字八思巴字来拼写一部现代汉语文字书,也会熨帖合榫的。书中将八思巴字文献音系与元代韵书《蒙古字韵》比较,分析异同,确立后者的音系性质,乃至它在蒙元国家语言文字政策中的地位。至于原本和《蒙古字韵》有关的前修《新刊韵略》,后修《古今韵会举要》,皆可推本八思巴字旧迹,还原八思巴字存在样态;和同时代的语音史界碑著作《中原音韵》的比较,又可在宋元韵书的传统及流变、北方官音等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中细察八思巴字的影响和作用,八思巴字文献音系成了所有这些领域的存在者自身和研究实践的本体。总之,洪民君人于八思巴字文献音系,而又出于其文献音系,走向更广阔的语音史空间,这里,比较法,科学的还原法等历史语言学方法都与具体对象研究相结合而新生魅力。总之,洪民“新知培养转深沉”的宽广视域,又让我们歆羡。这自然会让我想到我对他的一贯了解,他的颖悟睿智触处可见,他的刻苦用功默默无闻。“好学近乎智”(《中庸》),两者是一致的。刻苦加睿智,亦所谓“聪明、老实二义”,不断地驱动着他的创新潜力。近年来他围绕一个中心“八思巴字音系”推出的系列论文,正是他的内生驱动力引擎从不停息的证明。
《八思巴字资料与蒙古字韵》: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字探索之旅 在这本厚重而迷人的著作中,我们并非仅仅呈现一本简单的工具书,而是邀请您踏上一段深入古老文字腹地的探索之旅。本书旨在钩沉索隐,拨开历史的迷雾,呈现八思巴字这一承载着辉煌过往的文字系统,以及蒙古字在声韵流变中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我们并非要孤立地展示这些文字本身,而是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和语言学的脉络中,力求让读者深刻理解它们的起源、发展、演变及其在塑造文明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第一章:八思巴字——蒙古帝国统一文字的辉煌篇章 我们将首先聚焦于八思巴字,这一在十三世纪由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创制的文字系统。八思巴字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深深植根于当时的政治、宗教和社会现实。在雄心勃勃的蒙古帝国版图急速扩张的时代,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帝国运转、传播政令、促进文化交流的迫切需求。本书将深入考究八思巴字诞生的历史背景,分析其在蒙古帝国统一文字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我们会详细解析八思巴字的文字结构,从其独具匠心的字母设计,到各个字母的读音和书写规则。我们将对比分析八思巴字与其他文字系统的渊源,例如它如何借鉴了藏文的字母形态,又如何为了适应蒙古语的语音特点而进行创新。这种细致的分析将帮助读者理解八思巴字在文字设计上的精巧之处,以及它所体现出的高度智慧。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重点考察八思巴字在蒙古帝国境内的传播和应用。这不仅仅局限于蒙古本部,而是涵盖了庞大帝国的各个角落,包括但不限于元朝统治下的中国、中亚地区,甚至可能影响到更远的地方。我们会呈现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碑刻、钱币等实物资料,通过对这些一手史料的解读,生动再现八思巴字在官方文件、宗教典籍、商业契约乃至日常交流中的广泛使用。这些鲜活的案例将打破历史的沉寂,让读者感受到文字的生命力。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八思巴字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所承载的意义。它不仅是政治统一的象征,更是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桥梁。通过八思巴字,佛教思想、中原文化、中亚文化等得以在中蒙古帝国范围内进行传播和互动,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的独特景象。我们会梳理八思巴字在传播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它最终未能成为永久性通用文字的原因,这其中既有历史的必然,也有后来的时代变迁。 第二章:蒙古字韵——声韵流变中的民族语言之魂 在对八思巴字进行深入探究的同时,本书的另一核心内容——蒙古字韵,将引领读者进入蒙古语声韵的迷人世界。蒙古语作为一种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语言,其声韵系统具有独特的规律和魅力。本书将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系统地梳理蒙古语的声韵演变历程,并重点分析不同时期、不同方言的蒙古字在读音上的差异与联系。 我们将从历史的维度出发,考察蒙古语声韵的古老源头。这包括对早期蒙古语文献的声韵标注进行细致的分析,以及与其他突厥语系、蒙古语族语言的比较研究。通过这种历史追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蒙古语声韵系统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其内部的演变规律又是怎样的。 本书的重点将放在对蒙古字韵的详细阐述上。我们会逐一解析蒙古语中各个元音和辅音的语音特点,以及它们在不同位置、不同组合下的发音变化。这不仅仅是枯燥的语音学描述,而是结合具体的蒙古字词汇进行生动讲解。我们将呈现大量的例词,展示声母、韵母、声调(如果适用)的组合如何构成丰富多彩的音节,以及这些音节如何构成了蒙古语独特的音乐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将重点关注蒙古字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例如,我们将对比分析早期蒙古语文献中的读音与现代蒙古语,甚至不同地区蒙古语方言的读音差异。这种对比分析将揭示出语音的漂移、简化、合并等多种演变现象,也为理解蒙古语的地域性和历史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将通过引用具体的蒙古字文献,并结合相关的音韵学理论,来解释这些演变的原因和机制。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蒙古字韵与蒙古族文化之间的深层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蒙古语独特的声韵特点,不仅仅是语言学上的课题,也深刻地反映了蒙古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和审美情趣。例如,某些音素的运用可能与游牧民族的自然环境、生活场景息息相关,某些声韵的组合可能传递着特定的情感和意境。我们将尝试挖掘这些联系,让读者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蒙古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三章:交织与回响——八思巴字与蒙古字韵的对话 本书的第三个核心部分,也是最具创新意义的部分,将致力于探索八思巴字与蒙古字韵之间的交织与回响。尽管八思巴字是一种独立创制的文字系统,但它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蒙古语的语音特点。本书将深入分析八思巴字字母的设计如何映射蒙古语的音位,以及这种映射的准确性与局限性。 我们将逐一比对八思巴字中的每一个字母,分析其所代表的蒙古语发音。我们会指出八思巴字在表示蒙古语特定音素方面的独到之处,例如它如何有效地标记蒙古语的送气音、鼻化音等。同时,我们也会诚实地指出八思巴字在某些音素标记上的不足或模糊之处,以及这些不足可能对后世蒙古语的声韵研究带来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八思巴字在蒙古语声韵研究中的价值。尽管八思巴字并非为后世蒙古语的完整记录而生,但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字系统,它所记录的蒙古语发音,为我们研究蒙古语的早期形态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参照。通过对比分析八思巴字所代表的读音与不同时期、不同方言的蒙古语读音,我们可以更清晰地勾勒出蒙古语声韵演变的轨迹,填补历史研究中的一些空白。 本书还将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细致梳理,展示八思巴字与蒙古字在实际书写中的互动。在蒙古帝国时期,八思巴字与早期的蒙古文字(如回鹘式蒙古文)并行使用,甚至相互影响。我们将探究这种并存和互动对蒙古语书写系统和声韵传播可能产生的影响。 结语:文字的传承与未来的启示 在本书的最后,我们将对八思巴字与蒙古字韵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展望其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价值。我们相信,对这些古老文字的深入研究,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追溯,更是对人类智慧和文明发展过程的深刻理解。 八思巴字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其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以及文字在国家统一和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而蒙古字韵的研究,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蒙古民族语言的丰富性与独特性,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多元文化。 本书的编写过程,是对历史文献的严谨梳理,是对语言学理论的深入运用,更是对先辈智慧的致敬。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激发更多读者对文字、历史和语言学的兴趣,共同探索人类文明的璀璨星河。这不仅是一次对过往的梳理,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启迪,让我们从古老的文字中汲取力量,以更广阔的视野审视当下,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