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汉字中国”之一。本书重点介绍了刑法名称的演变、刑罚种类、犯罪与罪名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名称(监狱、法官、司法机构、刑具),通过对与刑法有关的汉字的解读展现中国古代刑法的基本面貌,让读者对我国古代刑法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并从这个层面审视中华文化的广博、灿烂以及糟粕、不足。
王晶,毕业于中山大学古文字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嘉应学院文学院,系广东省“千百十”校级培养对象和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对象。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和古文字学研究,主持省部级研究课题3项,参与并完成省部级研究课题4项,已在《中国史研究》《华夏考古》《中原文物》《考古与文物》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教材《古代汉语》。
总 序
前 言
一、刑法名称的演变
二、刑罚
三、罪名
四、监狱
五、法官与司法机构
六、刑具
七、刑法法典及名家刑法理论
参考文献
后 记
图书评价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考究了,那种内敛又不失古典韵味的字体选择,配合着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股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划分上那种精妙的编排,仿佛不是在阅读一本学术著作,而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特别是开篇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文字演变脉络的梳理,那段论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和严谨,作者显然下了极大的功夫去考证每一个细微的笔画差异背后的文化意涵。不过,话说回来,有些地方的论证逻辑跳跃性稍大,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维导图。我感觉,这本书的受众定位可能更偏向于对汉字形体发展有深入研究的学者,而非仅仅对书法艺术感兴趣的普通爱好者。我对其中几张配图的清晰度和分辨率略有微词,有些关键的甲骨文拓片,在放大后细节捕捉得不够精准,稍稍影响了视觉体验,但瑕不掩瑜,整体的学术水准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图书评价三 我通常对这类涉及深层符号学的书籍敬而远之,总觉得它们晦涩难懂,充满了只有行家才能领会的“黑话”。但这本书却出乎意料地具有一种奇异的吸引力。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是关键,他能将极其复杂的理论模型,用近乎散文诗般的语言描绘出来,使得那些抽象的结构关系变得可以触摸、可以感悟。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偏旁部首的社会学意义”的论述印象深刻。他没有将部首仅仅视为语音或意义的标记符号,而是将其视为古代社会治理和权力结构的一种微观投射。这种跨学科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文字认知的边界。唯一的遗憾是,排版设计上似乎有些保守了,边距留得过于宽大,导致信息密度偏低,对于习惯了紧凑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会感觉有些“空旷”,希望能有更现代、更具视觉冲击力的排版方式来承载如此精彩的内涵。
评分图书评价二 这是一部让人读完后会忍不住合上书本,默默沉思许久的力作。它探讨的议题之宏大,叙事之舒展,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那种气魄恢宏的文化思辨录。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行文中展现出的那种批判性的眼光,不人云亦云,敢于挑战一些约定俗成的观点。比如,对于“异体字”的界定部分,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新颖的框架,将社会功能性纳入了文字形态分析的核心要素,这无疑为后续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然而,我必须指出,全书的语气略显过于严肃,缺乏一些可以舒缓阅读节奏的趣味性案例或生动的侧面描写。读到后半部分,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视野是开阔了,但脚下的每一步都需要耗费巨大的心力去维持平衡。如果能在理论阐述的间隙穿插一些鲜活的、与普通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字例,或许能更好地激发大众的阅读热情,让这部深刻的学问能触达更广阔的群体。
评分图书评价五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强烈的“考古感”,仿佛作者就是一位在时间隧道中穿梭的智者,带领我们亲手挖掘那些沉睡已久的语言基石。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审视文化遗产的全新视角,不再将汉字视为静止的符号系统,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社会组织体。书中对特定汉字在不同王朝的官方文书和民间俗语中含义的细微漂移过程的追踪,简直细致入微,堪称“微观史学”的典范。不过,我必须客观地说,本书在理论总结部分略显仓促和保守,在进行了如此精彩的、颠覆性的个案分析后,作者似乎没有能提出一个与之匹配的、更具前瞻性的宏观理论模型来统摄全书的发现。结尾处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非常强烈,读者期待能有一个更有力的、总结性的哲学升华,而非仅仅停留在案例的精彩展示上。
评分图书评价四 说实话,拿到这本厚重的书时,我内心是有些抗拒的,我预想它会是一本枯燥的目录式整理。但翻阅之后发现,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方法的独特性。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字例,而是构建了一套独特的“情境嵌入式”分析法,试图还原每一个字在特定历史情境下被赋予的社会功能和情感重量。这种方法论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字学的一次有力挑战。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俗体字”如何反哺“正统文字”演化的那几章,观点犀利,论据扎实,让人读后大呼过瘾。唯一让我感到困惑的是,书中涉及到的古籍引文部分,注释略显不足,很多关键的上下文语境没有得到充分的解释,使得我们这些对先秦文献不甚熟悉的读者,在理解作者的论证起点时,不得不花费额外的时间去查阅背景资料,降低了阅读的流畅性和即时满足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