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復旦新聞與傳播學譯庫:傳播研究量錶手冊(1)》匯聚瞭傳播學期刊、專著、論文和研究報告,濃縮瞭理論與實踐研究精華,精選瞭經過嚴格信度與效度檢驗的62個專業、實用、量錶,涉及人際傳播、大眾傳播、組織傳播和教學傳播的各個領域。
作者簡介
菲利普·帕爾姆格林(Philip Palmgreen),1975年美國密歇根大學哲學博士,肯塔基大學傳播係教授。他的主要研究興趣為大眾傳播的使用和消費,特彆關注的領域為公共傳播活動。目前,他是一個8年計劃的主要調查者,該計劃由美國國傢藥物濫用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資助,主要檢測針對高危險群體,特彆是尋求高度刺激的年輕群體的電視反毒公共服務公告的發布。他在大多數主要傳播學期刊上發錶過研究成果並擔任編審。
麗貝卡·B.魯賓(Rebecca B.Rubin),1975年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哲學博士,肯特州立大學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她的研究主要關注人際關係發展、溝通能力以及個人和媒介化傳播。除瞭編著瞭一係列著作和專章以外,她還在《人類傳播研究》《傳播論叢》《傳播研究》《廣播和電子媒介期刊》《傳播教育》和《傳播季刊》等刊物上發錶瞭研究成果。她被認為是在該學科研究成果*為豐碩的女性學者之一。她曾任SCA教學發展部主任,是眾多期刊編委會成員,並擔任政府和教育部門評估方麵的顧問。
霍華德·E.西弗爾(Howard E.Sypher),1977年美國密歇根大學哲學博士,堪薩斯大學傳播研究係主任、教授。他在人際傳播以及社會認知方麵的研究成果發錶在《傳播論叢》《人類傳播研究》和《傳播研究》等刊物上。他現任ICA人際傳播部(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Division)主任,並且是“吉爾福德傳播係列”(The Guilford Communication Series)的編者。
鄧建國,美國研究方嚮碩士、傳播學博士,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2013-2014年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訪問。曾任《上海日報》記者、編輯和復旦-耶魯全球在綫中文版主編助理。研究方嚮為媒體融閤、媒介研究、國際傳播、中外傳播思想等。已發錶中英文論文40餘篇,齣版專著兩部、譯著三部。
內頁插圖
目錄
簡介
第一部分 測量趨勢和問題
教學傳播測量
帕特裏夏·卡尼邁剋爾.J.貝蒂
人際傳播測量
麗貝卡.B.魯賓伊麗莎白.E格雷厄姆
大眾傳播測量
艾倫.M.魯賓伊麗莎白.M.佩爾斯
組織傳播測量
卡爾.W.唐斯蘇·德萬霍華德.H.戈林鮑姆
第二部分 量錶介紹
情感學習
尋求親和力測量工具
辯論力量錶
歸因信心量錶
受眾活動測量
行為變更技巧
溝通焦慮量錶
溝通滿意度問捲
溝通適應性量錶
溝通能力量錶
溝通者能力問捲
溝通者風格測量
順從獲得技巧
交談適宜性/有效性量錶
培養指數
傢庭溝通模式量錶
理解/誤解感受量錶
廣義即時性量錶
滿足尋求與獲得量錶
群體行為量錶
個體信任量錶
互動捲入量錶
國際傳播協會審計
人際吸引量錶
人際溝通動機量錶
人際溝通滿意度量錶
人際團結量錶
卑鄙世界指數
輔導和溝通支持量錶
新聞可信度量錶
非言語即時行為測量工具
組織溝通衝突測量工具
組織溝通發展審計問捲
組織溝通量錶
組織文化調查
組織認同問捲
準社會互動量錶
知覺同質性測量
知覺現實量錶
個人捲入量錶
溝通恐懼自陳量錶
政治媒介滿足量錶
婚姻質量指數
接受者恐懼測試
關係溝通量錶
關係維度測量工具
修訂的自我錶露量錶
來源可信度量錶-貝羅
來源可信度量錶-麥剋科羅斯基
講話者對焦慮情境因素的感知
學生動機量錶
學生反抗策略
教師可信度
教師滿意度量錶
教師自我錶露測量工具
團隊評估問捲
電視親和力量錶
電視觀看動機量錶
三維溝通負荷量錶
不願意溝通量錶
言語攻擊性量錶
言語即時行為
前言/序言
我們許多從事計量傳播研究的學者時常會發現,我們需要使用某一量錶來測量理論模型中的某些傳播變量。但是我們自己並沒有閤適的量錶,僅能依稀想起自己“幾年前好像在哪本期刊上看到過這樣的量錶”。同時,我們也確信自己不想自找麻煩去獨立開發和驗證這樣的量錶。由於沒有一本傳播研究量錶方麵的資料書可用,我們當中的許多人不得不要麼自己耗時費力地去搜索量錶,要麼嚮其他研究者求援或者自己重起爐竈設計量錶。一言以蔽之,傳播學研究者迫切需要一本類似於魯賓遜、謝弗和賴茨曼(Robinson,Shaver & Wrightsman)的《個性和社會心理態度量錶》(Measures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Attitudes)與傳播量錶相關的資料書。
這種情況在今天尤其如此,因為傳播學作為一門學科,其發展已經在人際傳播、大眾傳播、組織傳播和教學傳播的各個方麵催生齣瞭數量巨大的量錶。而這些量錶分布在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期刊、專著、論文和研究報告中,它們常常會影響我們對某些特定測量方法的理解和運用。
本手冊的目的在於將測量各種重要傳播構念(construct)的量錶集中於一冊,以解決部分問題。依照魯賓遜等人在前述經典專著所體現齣來的傳統,本書內容包括量錶、管理和計分說明,以及與研究效度和信度相關的內容。書中的量錶都是從人際傳播、大眾傳播、組織傳播和教學傳播等各領域選取的。這些領域內,形式和定量量錶的使用都已經很成熟。即使在狹義的傳播學研究範疇內,由於存在著大量量錶,因此我們不得不精挑細選以決定哪些應該被包括進來。我們的選擇是依照“簡介”中列齣的效度、信度標準以及其他相關的嚴格標準進行。限於篇幅,我們不得不忍痛割愛一些重要的或有用的量錶,我們會在概述章節中予以提及和簡單介紹。
在任何學科中,建立定量方法的努力,歸根結底都必須支持該領域內的理論建設和提高係統測量的質量。本書以及在“簡介”部分列齣的其他專著都反映瞭社會科學測量方法最終的重要發展和改良。本書的所有主編和副主編都未料到本書的編寫會如此艱難,但我們認為過去四年的努力是值得的,並希望我們的努力能幫助其他學者、學生和實務工作者節省至少相等的工作量,同時也希望本書能為他們的研究工作提供有力的幫助。
復旦新聞與傳播學譯庫:傳播研究量錶手冊(1)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asures a Sourcebook 1] 引言 在全球化與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浪潮下,傳播學作為一門核心的社會科學,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障礙,學習和藉鑒國際前沿的傳播研究方法與工具,對於推動中國傳播學研究的創新與發展至關重要。《復旦新聞與傳播學譯庫》應運而生,旨在匯聚國內外優秀的傳播學學術成果,為中國學界引入最前沿的理論視角和實證工具。本係列圖書的推齣,不僅是學術交流的橋梁,更是中國傳播學研究體係化、國際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播研究量錶手冊(1)》:精選國際傳播研究的基石工具 《傳播研究量錶手冊(1)》作為“復旦新聞與傳播學譯庫”的首批力作,其核心價值在於係統性地梳理並翻譯瞭一係列在國際傳播學領域被廣泛認可和應用的經典量錶。本書並非對某一具體傳播現象進行深入探討,而是緻力於為廣大傳播學研究者提供一套可靠、便捷、高效率的測量工具,從而夯實實證研究的基礎。本書的齣版,旨在解決當前國內傳播學研究中普遍存在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睏境——即缺乏成熟、經過驗證的測量工具,導緻研究結果的信度(Reliability)和效度(Validity)難以得到保證,影響研究的科學性和可推廣性。 量錶的價值與意義 量錶,作為一種結構化的測量工具,其核心在於將抽象的、難以直接觀測的心理、態度、認知、行為等變量,轉化為可量化、可統計的數據。在科學研究中,量錶的科學性直接決定瞭研究的質量。一個設計精良、經過充分驗證的量錶,能夠: 提高研究的精確性: 通過標準化的問題和計分方式,最大程度地減少測量誤差,使研究結果更加精確。 增強研究的可比性: 不同的研究者使用相同的量錶,可以對同一現象進行跨時空、跨文化的比較研究,從而發現更普遍的規律。 促進研究的積纍與發展: 經過驗證的量錶可以形成研究的“標準件”,為後續研究者提供堅實的基礎,避免重復“造輪子”的低效勞動,加速知識的纍積。 服務於理論建構與檢驗: 量錶是檢驗理論假設、構建和完善傳播學理論的重要手段。通過量錶收集的實證數據,可以為理論的修正和發展提供依據。 支撐應用研究與實踐: 在市場調研、民意調查、媒介效果評估等實際應用領域,科學的量錶是獲取可靠信息、做齣科學決策的基礎。 本書的內容構成與特點 《傳播研究量錶手冊(1)》精選瞭在傳播學研究中具有代錶性、影響力和實用性的量錶,涵蓋瞭傳播研究的多個重要維度。本書的選材嚴格,不僅考慮瞭量錶的學術價值,更注重其在實際研究中的可操作性和普遍適用性。 精選核心量錶: 本手冊收錄的量錶並非隨機選擇,而是經過精心挑選,代錶瞭傳播學研究中的一些關鍵概念和測量領域。這些量錶通常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被頻繁引用,並被證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詳細的量錶介紹: 對於每一個收錄的量錶,本書都提供瞭詳盡的介紹,包括: 量錶的來源與發展曆程: 介紹量錶最初的提齣者、發錶時間、以及後續的修訂和發展過程,幫助讀者瞭解量錶的曆史背景和演進。 測量目標與理論基礎: 明確量錶旨在測量哪些傳播學概念,並闡述其背後的理論依據和概念框架。這有助於研究者深刻理解量錶的意義,並將其與自身的理論關切相結閤。 量錶的結構與條目: 詳細列齣量錶的具體條目(問題),以及各個維度(因子)的構成。條目通常采用李剋特量錶(Likert Scale)等形式,以方便被試進行選擇。 信度與效度分析: 詳細呈現量錶的信度(如Cronbach's Alpha係數)和效度(如內容效度、結構效度、效標效度等)分析結果。這些數據是評估量錶質量的關鍵指標,能夠幫助研究者判斷量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計分方式與解釋: 提供清晰的量錶計分指南,包括如何計算總分、各維度得分,以及如何解釋這些得分所代錶的含義。 應用實例與局限性: 簡要介紹量錶在過往研究中的典型應用場景,並討論量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或適用範圍。這有助於研究者規避潛在的問題,並做齣更明智的研究設計。 高質量的翻譯: 本書的翻譯團隊由經驗豐富的傳播學學者和專業的翻譯人員組成,力求在忠實原文的基礎上,確保術語的準確性和語言的流暢性,使中文讀者能夠無障礙地理解和使用這些量錶。翻譯過程中,充分考慮瞭中西方學術錶達習慣的差異,力求達到最佳的閱讀體驗。 附錄與參考文獻: 為方便讀者進一步查閱和深入研究,本書通常會附帶重要的參考文獻列錶,以及可能需要的補充材料,如原始量錶的使用許可信息(如適用)等。 本書的讀者對象 《傳播研究量錶手冊(1)》麵嚮廣泛的傳播學研究者,包括但不限於: 高校師生: 新聞傳播學、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教育學等相關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及教師。本書將是他們進行文獻迴顧、設計實證研究、撰寫學術論文的得力助手。 科研機構研究人員: 從事媒介研究、輿論調查、社會心理學、市場營銷等領域的專業研究人員,需要藉鑒國際前沿的測量工具來提升研究的科學性和影響力。 行業從業者: 如市場研究專傢、廣告策劃人員、公關顧問、媒體分析師等,在工作中需要進行消費者行為分析、品牌態度測量、傳播效果評估時,本書也能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本書的潛在貢獻 《傳播研究量錶手冊(1)》的齣版,預計將對中國傳播學研究産生多方麵的積極影響: 1. 推動實證研究的規範化: 為研究者提供瞭標準化、經過驗證的測量工具,有助於提升國內傳播學研究的科學性和嚴謹性,減少因測量工具不當而産生的研究偏差。 2. 促進中外學術交流與融閤: 通過引進國際上成熟的研究量錶,幫助國內學者瞭解和掌握國際前沿的研究方法,促進中國傳播學研究與世界學術前沿的接軌。 3. 加速理論的本土化與創新: 在藉鑒國際成熟量錶的基礎上,研究者可以進一步對其進行本土化修訂和發展,或者基於這些量錶開發新的測量工具,以更好地解釋中國社會特有的傳播現象,從而推動中國傳播學理論的創新。 4. 培養研究能力: 通過學習本書中量錶的介紹和應用,研究者可以深入理解量錶設計的邏輯、信效度檢驗的方法,以及如何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可測量的指標,從而提升自身的研究設計和數據分析能力。 5. 提供研究資源: 解決瞭研究者在尋找和評估量錶時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的問題,使其能夠更專注於研究問題的本身和數據的深度分析。 結語 《傳播研究量錶手冊(1)》不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中國傳播學界邁嚮更高研究水平的階梯。通過學習和應用本書提供的精選量錶,相信中國傳播學研究將更加紮實,成果將更加豐碩,影響力也將日益增強。本書的推齣,標誌著“復旦新聞與傳播學譯庫”係列在傳播研究方法論領域的深入耕耘,為構建更加完善、更具國際競爭力的中國傳播學知識體係奠定瞭堅實的基礎。我們期待本書能成為每一位傳播學研究者案頭的必備讀物,激勵更多高質量的研究成果湧現。